結婚3年,我把老婆睡成了同居室友!相敬如賓,是婚姻的必需品嗎

凌扶搖|作者

Pixabay|封面

結婚3年,我把老婆睡成了同居室友!相敬如賓,是婚姻的必需品嗎


今天, 壹心理想和你們聊聊:“婚內孤獨”。


很多人不想結婚,不是怕找不到好的,而是因為忌憚婚內孤獨。


什麼是婚內孤獨呢?


每天見了面無言以對,性生活應付了事,甚至沒有性生活。


結了婚跟單身沒什麼區別。


它跟“婚內失戀”還不一樣,不是愛久了沒激情,更換下狀態就能找到新鮮感。


這種婚姻,實質上已經步入“假性親密關係”。


結婚3年,我把老婆睡成了同居室友!相敬如賓,是婚姻的必需品嗎

不敢愛,不想愛,無法愛

假性親密關係,看似親密,其實不熟。

日劇《四重奏》裡,有一對經典的假面夫妻,卷先生和真紀。

兩個人本來一見鍾情,談了一段時間戀愛後,就決定結婚。

有感情基礎的婚姻,按理來說不會出什麼大問題。可是這對小夫妻,越相處越塑料了。

妻子真紀為了討丈夫開心,放棄了自己的事業——小提琴演奏,轉而做了個家庭主婦。

結婚3年,我把老婆睡成了同居室友!相敬如賓,是婚姻的必需品嗎


洗衣服,拖地,做飯,追劇,把老公的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條。

卷先生很給面子,明明不愛吃的檸檬炸雞,也假裝喜歡,點頭說好。

兩個人互相討好,心漸漸也就離得越來越遠。


真相一點都不殘酷,卷先生一開始喜歡妻子真紀,就是因為她在舞臺上散發的光芒,根本不希望妻子變成家庭主婦。

他以為,真紀是想做家庭主婦的,所以他不敢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害怕真紀會不高興。

這對憨憨小夫妻,又可憐又可愛呢。而現實中,又有多少夫妻結婚兩三年,就把對方生生逼成了室友,就連看到隔壁鄰居都比回家見老公要熱情。

結婚3年,我把老婆睡成了同居室友!相敬如賓,是婚姻的必需品嗎


為沒有必要的事,夫妻倆委屈了自己,也委屈了愛情。

為什麼原本相愛的人,會因為互相討好而變得陌生呢?

為什麼他們都不能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呢?


因為他們都在逃避親密關係中必然要經歷的衝突和不穩定。

害怕自己滿足不了對方的幻想,所以一直表演自己最好的一面,不敢讓他知道真實的自己。

金錢觀怎麼樣?喜不喜歡孩子?我要是提意見他會不高興嗎?咱也不敢問,咱也不敢說。

兩人只是例行公事做戀愛該做的事情,卻從不願意、不敢“深入挑戰”到三觀層面。

長此以往,演技越來越好,關係就會越來越遠。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自我暴露

在一起時聊得越深入越好,三觀,金錢觀,甚至於性癖,內心陰暗面,能夠接受彼此真實的那一面,磨合下來才能建立起真正的親密關係。

而流於表面的、儀式一般的聊天,只會造成親密假象。


結婚3年,我把老婆睡成了同居室友!相敬如賓,是婚姻的必需品嗎

怎麼就掉入假性親密關係了?

為什麼我們滿懷期待,最後卻步入一段假性親密關係?

因為過往經歷,對一個人的影響太大了。

美國一部動畫《馬男波傑克》主角就是這樣的一個人。

他和卡洛琳談戀愛時什麼都好,可是從來不敢給她承諾。

他害怕“深入”。

而他和戴安一起的時候,愛的不是她本人,只是因為和她的悲慘童年產生共鳴。

他自認“瞭解”自己和對象。

求愛永不滿足,一出問題就只會逃避的波傑克,最後總是把親密關係搞得亂七八糟。

結婚3年,我把老婆睡成了同居室友!相敬如賓,是婚姻的必需品嗎


他也沒辦法,他不知道“愛”原本的樣子。

波傑克出生在一個沒有愛的家庭。

爸媽都不喜歡他,都覺得他是個累贅,高興的時候對他好一點,不高興的時候,對他極其惡毒。

他的童年回憶有一個片段,媽媽給他一個大大的棒棒糖說:“你希望得到媽媽的愛,就去外面給他們表演唱那該死的歌。”

被喊出去給親戚表演節目,是很多人童年的標配。

但對波傑克來說,媽媽的這句話意味著:你想要得到我的愛,就必須達成我的條件。

從此,他的自我價值認同就很低,老是覺得別人不會無緣無故喜歡他。

長大後,波傑克比小時候好多了。機緣巧合之下,他拍喜劇一炮而紅,滿心歡喜請媽媽來看,以為現在他有錢、有名,媽媽就能愛他,結果媽媽還是一臉不屑,看了一會兒就轉身走了。

她羞辱波傑克:“我知道你想要幸福快樂,但你不會的。你生來就支離破碎,這是你天生的。”

結婚3年,我把老婆睡成了同居室友!相敬如賓,是婚姻的必需品嗎


“認可無能”的父母,造就了“愛無能”的波傑克。

他也不知道什麼是愛與被愛,一旦要深入到關係裡面,他就會不知所措。

同時,他每次對於另一半的瞭解,都是他加在對象身上的光環。

說白了,他以為的喜歡,其實是自己對另一半的腦補。

什麼童年經歷相似,什麼委屈時的避風港啦,只考慮到親密關係的功能性作用,卻很少真正去了解,真實的她到底是什麼樣的。

越是喜歡錶象,越容易演起來,進入假性親密關係。

心理諮詢師史秀雄在《假性親密關係》中說:

任何一個從壓抑家庭氛圍裡掙扎著走出來的人,都會對親密關係裡的棘手問題異常敏感。他們逃避親密,性格焦慮且極度不自信。

只是,原生家庭雖然會帶來傷害,可是我們不是一成不變的。

過去的創傷會被後來的成熟慢慢修復。

撕開偽裝的自我保護時雖然很痛,可是我們能重新學習人際關係,真正成長起來,親手給自己一個機會。


結婚3年,我把老婆睡成了同居室友!相敬如賓,是婚姻的必需品嗎

怎樣才能讓自己有愛的能力,有不被傷害的能力?

愛與被愛,是一種能力,每個人都可以擁有它。

首先,要學會如何辨別真正的親密。

著名書籍《親密關係》中認為,親密關係至少存在這6個方面:瞭解、關心、相互依賴、相互一致、信任、承諾。

你們比他人更加了解對方,關心對方;

在遇到事情時會相互依賴,表現出很高的一致性;

更加信賴彼此,承諾和彼此一起走完人生的路。

所有的這些事情,都建立在彼此尊重的基礎上。

而假性的親密,是相敬如賓卻從不能分享心事,是遇到事情從不相信對方能幫自己一起擔起來,就像卷先生和真紀一樣,連對彼此的關心,都是小心翼翼做出來的“完美”。

結婚3年,我把老婆睡成了同居室友!相敬如賓,是婚姻的必需品嗎


其次,是讓自己變得自信,坦然接受被愛。

有些人可能會認定自己是焦慮型、迴避型依戀,註定無法得到愛情,其實不是的。會有這種想法,是因為你自己沒辦法愛上“差勁”的那部分自己。

比起迴避自我缺點、假裝完美對象,接受真實的自己,就是有缺點,就是不完美,會讓你更容易走出假性親密。

你可以先從提升自我價值感開始:

做你喜歡的事情, 找一個愛好去堅持,在一點點的正反饋之中提升自信,把自我評價體系從依靠外在評價,變成由內到外。

然後是停止自我懷疑:

意識到,你在每一次依賴對方、接受對方好意時,可能會產生動搖,你在每一次遇到不滿時,可能會產生“算了吧”的想法。

因為,也許你的過往經歷讓你產生了“我不配”的錯覺,但那真的不是你的錯。

一旦你發現自己又在自我懷疑,可以拿紙筆寫下來,再從頭回顧自己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想法,是哪一件事影響了你,它是不是真的那麼可怕......

我很喜歡的一句話就是:“萬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進來的地方”。

沒有安全型依戀人格又如何?你有屬於你自己的特色。

最後,正確認識愛情的本質,做好心理準備。

心理學家奧托·蘭克說,親密關係中有兩種基本恐懼:害怕被拋棄和害怕被吞沒。

戀愛和婚姻這些事,需要兩個人去完成,甚至可以說是兩個人彼此磨合、融合的過程。

比如,和對方在一起後,你也會喜歡上他喜歡的歌手、染上他平時的小習慣、去超市的時候都順手買一包他最喜歡的果凍......

這會讓人產生疑慮:到底什麼程度,才算是融合而非迎合?我會不會被對方所吞噬?

如果他看到我最真實的一面,看到我的脆弱和黑暗面,會不會放棄我?

其實這是每個人都會擔憂的事情,甚至會因此遮遮掩掩,把親密關係功能化為“需要的時候擁抱接吻,不需要的時候做室友”的關係,

想來想去,還是維持室友關係沒有那麼大的壓力,可這樣真正的親密也就無從產生。

一位讀者說,和對象從讀書時期開始談戀愛,到現在12年,孩子都3歲了。

可是12年裡,沒有完全風平浪靜的時候,經常會有矛盾、懷疑三觀不合,對瑣碎的生活產生厭倦......

但他們覺得這挺正常的,怎麼可能會有完全360°契合的兩個人,一段感情堅持下來,需要很多很多的愛,對話,和理解。

這就是親密關係最真實的一面:沒有一勞永逸的享受,有的是長久的經營。

把親密關係裡的一件件棘手問題揉碎了,掰開來說,既可以讓你自己舒服起來,也可趁機看清你們到底合不合適——

越是用“假完美”的一面去相處,越只能得到虛假的和諧。到最後發現他根本不是你喜歡的,也為時已晚。

而無論最終能否走到最後,每段戀情都會留下屬於它的特別痕跡。

但幸運的是,我們能從中成長,直至遇見讓自己定下心的那個人。


愛情本來就帶著不那麼美好的一面,若兩人能攜手共度,便能創造幸運。


世界和我愛著你。


p.s.如果想了解【婚內失戀】,可以戳→ 瞭解更多


- The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