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只有1個人做得很好,就是曾國藩

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原經】

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一、傾覆皆因水滿舟,災禍多為強出頭。

如果說,前面幾章,老子通過不同的具體事物來比喻道,目的是讓我們認識道的形態,或稱之為道體,那麼本章則可以稱之道用,即道給我們帶來的一些具體生命啟發和人生智慧。

《道德經》: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只有1個人做得很好,就是曾國藩

何為“持而盈之”?持,就是端著,這裡指端著一個盛放液體的器具,諸如杯子或碗。盈之,就是灌得滿滿的。

此處意為適可而止。全句的意思是講,人如果端著把水灌得很滿的碗或者杯子,就容易溢出,或者傾覆,還不如倒個半杯,或多半杯更穩妥。

何為“揣而銳之,不可長保”?揣,就是敲打,這裡指製作錐子之類的物件。銳之,就是敲擊的非常鋒利。保,意為保持其長期的鋒利狀態。



全句大意是,我們總希望把一個物件敲擊的無比鋒利,認為這樣才可以更好的穿透我們希望穿透的東西,但是,過於尖細和鋒利的物件,特別容易折斷,難以長久。

比如我們用於切水果的刀比較薄,而用於斬骨的刀就比較厚,為什麼,過尖的東西遇到硬物就會折斷,如果鋒利到一定程度,或者說尖的一定程度,其自身的強度也就沒有了,在理論上其鋒利無比,但在現實在卻沒有實用性。

比如,我小的時候有一個直觀的生命體驗,母親給我們做鞋子,鞋底分好多層,而用於納鞋底的針很細,老人家就不敢用針直接穿鞋底,否則,針就會斷掉,因為針太尖太細,自身強度弱,稍微用力不均就會折斷,老人家一般先用比較粗的錐子扎一個孔,然後再用針把線引過去,針的作用不過是引線,這就是“揣而銳之,不可長保”的生活體驗。

《道德經》: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只有1個人做得很好,就是曾國藩

在這裡,老子通過這兩個現實的例子,實際上是告訴人們,無論做什麼事情,都不要追求極致,或者走極端,有很多時候欲速則不達,從長計議,一般而言,做短線的幹不過長線的,急躁的幹不過穩健的,目光近視的幹不過目光遠大的。

二、靜守底線,不忘初心。

在講了上述兩個生活中的現象之後,老子緊接著將這兩種現象中所蘊含的哲理推廣到人世間,正所謂“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老子的意思很清楚,自古以來,那些嘔心瀝血賺取財富的人,有多少人能夠守得住,並且能夠過上幸福生活,恰恰相反,這些鉅額的財富往往成為其生命中最大的累贅。

對於那些有錢財而守不住本心,滋生驕傲情緒的人,即富貴而驕,可能會帶來更大的災難,甚至殺身之禍,這種事例無論是歷史上還是現實中都多如牛毛。

這也正如後世白居易詩中所講得:“名為利器勿多取,利是身災合少求。但見火光燒潤屋,哪聞風流浮虛舟”。

《道德經》: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只有1個人做得很好,就是曾國藩

當然,從歷史上看,那些大富大貴之人,也有很多人非常瀟灑地化解了可能由於財富而帶來的災禍,比較著名的就是春秋戰國時代的大商人范蠡,史書記載,范蠡“三遷皆有殊榮”。

回顧范蠡的經驗,其實就是八個字,“激流勇退,樂善好施”。范蠡起初在越國,不僅有錢,而且政治上有地位,協助越王勾踐“臥薪嚐膽”,最終消滅了強大的吳國,越國勝利之後,范蠡通過觀察,認識到勾踐這個人可以同患難而不可同富貴,他深諳道家之學,清醒地認識到:“居家則致千金,居官則至卿相,此布衣之極也。久受其名,不祥”。於是,范蠡散盡錢財,辭官而去,泛舟五湖。

當然,也有民間傳說,范蠡還帶走了當時的天下第一美女西施,如果那樣可真是完善了。范蠡走之前,曾經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與在越國同時為官的好友文種,希望他也和自己一起走,但是,文種放不下官職,並且認為自己有功於勾踐,不肯離去,最終被殺,結局讓人痛心。

《道德經》: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只有1個人做得很好,就是曾國藩

范蠡後來定居在齊國,為了更好地生活,范蠡再一次創業,並再一次富可敵國,范蠡不以富為驕,而是惠澤鄉里,以至於齊君再次任命其為齊相,范蠡協助齊王治理天下,功成名就,而范蠡作為外來之官,深刻認識到,“官高多怨,財多招忌”的人間常態,再一次散盡錢財,移居宋國。

在宋國,范蠡又一次創業成功,而成功後依然保持清醒的頭腦,廣交鄉里,仗義疏財,終得善終。因此,范蠡既是商家效仿的楷模,也是以道家思想指導人生成功的重要案例。

而後世的沈萬三,胡雪巖等有名的商人,不能得以保全,原因固然很多,細思起來,都有恃財自傲,守不住本分之過。


《道德經》: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只有1個人做得很好,就是曾國藩

縱觀老子此言,如果說“金玉滿堂,莫之能守”,講得是一個客觀的現實,勸導世人對財物的追求必須保持在某個度上,不可來者不拒,不知其極。

那麼,“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則是講得人性的規律,一個人在擁有了財富和權力之後,沒有幾個人能夠守得住底線,想來想去,萬禍皆緣於沒有底線的貪婪之心。

明朝的張居正也可以算得上一代名臣,但是,後來壟斷朝綱,公飽私囊,結局也不盡如人意。清朝的重臣張廷玉身為三朝老臣,心生驕氣,獨攬用人大權,最終被劉統勳彈劾。

而歷史上有名的大貪官和坤,本來出身平微,深得乾隆皇帝恩寵,不知珍惜來之不易的榮華,貪奢之心到極致,最終命喪白凌。

當然,近代有一個人卻做得很好,那就是曾國藩,湘軍剿滅太平天國之後,曾國藩抵擋住一些非分之想的思潮,去除驕傲心態,低調做事,左右逢源,得到皇帝和手下的信任,得以自保,安享了晚年,可謂高人者也。

《道德經》: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只有1個人做得很好,就是曾國藩

關於富貴而驕的問題,在我們現實生活中更是比比皆是,近年來因觸犯國法而身陷牢獄之災的那些高官,大多數都曾出身貧寒,出道時長期都保持了質樸的情懷,但是,得勢之後,在前呼後擁下慢慢地迷失了自我,最終晚節不保,悔恨終生。

而在社會發展過程中,很多人有了錢之後,沉迷於花天酒地的生活,吃喝玩樂,驕奢淫逸,最終陪上了事業,陪上了健康,陪上了性命,更不在少數。撫今思古,不免讓人扼腕嘆息,求富貴不易,守初心更難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