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曙鬆、羅得恩:香港ETF市場:通向全球投資的門戶

全球交易所買賣基金(ETF)投資日益盛行的優勢能夠滿足投資組合多元化的需求。ETF是追蹤相關資產表現的開放式基金[1],買賣方式一如買賣股票般方便。相比互惠基金,投資ETF可享受較低開支、較高的流動性和較高透明度。因此,自全球首隻追蹤基準股票指數的ETF於1990年推出以來,全球ETF市場一直穩步增長。全球市場上市買賣的ETF數目與日俱增,相關資產已由股票擴展至債券、大宗商品及各個資產類別。

香港ETF市場可說是通向全球投資的門戶。香港ETF產品涉及全球市場多元化的相關資產類別,還有成熟的機構投資者支持市場的流動性。這個市場有來自世界各地的發行商與投資者,整個生態圈造就了香港ETF市場的發展。對投資者來說,它有多種貨幣買賣單位的選擇,以及相關風險管理工具配套齊備等的優點。如果中國內地與香港的ETF市場有機會互聯互通,內地投資者可以更便捷有效的方式進行全球資產配置。

巴曙松、羅得恩:香港ETF市場:通向全球投資的門戶

全球ETF風起雲湧

全球ETF的數目在2019年底達到6,970只,創歷史新高(2018年底為6,474只),其資產管理規模達到6.18萬億美元(2018年底為4.68萬億美元)(見圖1)。2010至2019年,其資產管理規模的複合年增長率約為20%。

巴曙松、羅得恩:香港ETF市場:通向全球投資的門戶

ETF所涉及的相關資產類別中,股票佔絕大多數。在2019年第三季末,交易所買賣產品(ETP)[2](主要是ETF)中,股本證券佔資產管理規模總額約76%,金額達4.4萬億美元,其中美國股票佔2.6萬億美元。就定息ETP而言,近年來其資產管理規模的佔比和金額均穩步增長。截至2019年第三季末,定息ETP約佔所有ETP資產管理規模總額的20%,金額達1.1萬億美元;大宗商品及其他類別則約佔所有ETP資產管理規模總額的4%,金額約為2,380億美元。

近年來全球ETF市場的產品頻頻推陳出新,擴大了各地的投資機遇主要包括以下7個。

1.智能型投資策略(smart beta)ETF:追蹤指數表現,按若干宏觀或風格因素調整投資組合成分。這些因素包括規模、價值、動力及質素(基礎指標的組成部分)等。

2.主動型ETF:追蹤目標基準指數,容許偏離基準指數對行業分配的變動、調整的時間及相關指數本身,以產生更高的潛在回報。

3.人工智能崛起:包括追蹤機械人及人工智能股票的全球指數ETF,以及根據人工智能系統對市場數據的解讀、以人工智能操作的ETF追蹤未來很可能跑贏大市的股票和證券。

4.槓桿及反向(L&I)產品:以期貨或掉期放大相關指數的回報率,或提供與相關指數相反的回報。

5.環境、社會及管治(ESG)投資:追蹤、支持個別經濟體中與可持續發展和綠色金融相關的股票指數或債券指數的表現。近年來ESG投資越來越受注目,越來越多的資產管理人把ESG因素納入投資考量,但不同資產管理人對ESG評估有不同的定義和框架。

6.定息ETF:除了涉及美國國債的ETP的資產管理規模有所上升,追蹤新興市場債務(不包括公司債券)的ETP的資產管理規模也有增長,這可能受益於離岸投資者通過“債券通”對內地債券的投資,推動中國債券獲納入全球債券指數而帶來的增長。投資者對債券ETF的興趣增加,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是投資債券ETF的資金效率比直接購入相關債券更高[3]。

7.ETF跨境上市:ETF跨境上市(或相互認可)可擴大個別市場投資者可投資的資產類別。

ETF產品得以在全球市場發展的契機之一是迎合機構投資者分散投資的需要。根據2017年一項調查,51%的全球機構(相對於39%的亞洲機構)將(依據核心及戰術策略進行的)資產配置評為購買ETF的最重要考慮因素[4]。調查發現ETF的其他用途包括:風險管理或對沖、重新調整或過渡性配置、過渡期內的中期性超額回報部署、為減低閒置現金而進行現金股票化、為提供流動性而作為“流動性袖子”(liquidity sleeves)及風險管理(例如透過L&I產品)。

巴曙松、羅得恩:香港ETF市場:通向全球投資的門戶

香港ETF市場:全球投資的平臺

巴曙松、羅得恩:香港ETF市場:通向全球投資的門戶

香港一直是亞洲領先的ETF市場之一,1999年便有第一隻ETF發行,是亞太區(日本除外)最先發行及買賣ETF的市場。現在香港ETF市場切合全球投資者所需,已發展成為匯聚全球市場多元化資產,且兼容多種交易貨幣的交易平臺。香港ETF的總資產管理規模於2019年年底約為3,378億港元,於2019年的平均每日成交金額約為41億港元(約佔證券市場總成交金額的5.7%)。

經過二十年,香港ETF市場已發展成一個吸引全球投資者的投資平臺,讓全球投資者能以不同貨幣投資於多種資產類別,包括本地及全球股票、定息產品和大宗商品。香港的ETF不僅以港元買賣(佔ETF及L&I產品總數的62%[5]),亦可以美元(佔總數的18%)及人民幣(佔總數的20%)進行交易。

香港的ETF包括以下幾類:

1.股票ETF:覆蓋至少80%的全球股票市場[6],包括追蹤中國內地A股、香港股票、亞太股票及其他海外股票的ETF。

  1. 港股ETF:追蹤恆生指數及其他香港指數,有些具有智能型投資策略因子;
  2. A股ETF:不僅有追蹤內地旗艦指數的ETF,亦有追蹤MSCI及富時等全球指數供貨商編制的A股指數的ETF;
  3. 亞太股票ETF:追蹤印度、印度尼西亞、日本、韓國、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中國臺灣及越南的股票指數;
  4. 其他海外股票指數ETF:追蹤美國股票、歐洲股票及一些新興市場(如巴西及俄羅斯)的股票,其中包括全球首隻追蹤納斯達克中國新經濟公司海外50指數(涵蓋於中國香港及美國上市的內地新經濟公司)的ETF(於2018年9月推出)。

2.L&I產品:提供相當於香港及海外股票指數最多±2倍的表現。

3.定息產品及貨幣ETF:追蹤內地及亞太市場的優質債券以及港元及美元貨幣市場的表現。

4.大宗商品ETF:追蹤全球市場黃金及原油價格。

5.主動型ETF:香港監管當局於2019年1月起接受主動型ETF的申請。首隻主動型ETF(追蹤美元貨幣市場)於2019年6月18日上市[7]。

巴曙松、羅得恩:香港ETF市場:通向全球投資的門戶

巴曙松、羅得恩:香港ETF市場:通向全球投資的門戶

香港ETF市場:作為全球配置門戶的吸引力

巴曙松、羅得恩:香港ETF市場:通向全球投資的門戶

第一,雖然內地投資者投資ETF的興趣不斷提升,但大部分ETF和上市開放式基金(LOF)只追蹤國內資產,而且只以人民幣交易,這可能意味著內地的基金投資者對資產多樣化有所需求。然而,內地的基金投資者若要投資全球資產,目前僅可通過QDII計劃與香港的基金互認協議,以及數只跨境上市的日本指數ETF。相比之下,香港市場的ETF追蹤大量亞太及海外的股票以及其他全球資產類別,包括定息產品、貨幣及大宗商品。這些ETF產品都可以是內地投資者的另類選擇。

第二,除了提供多種資產類別的投資選擇,香港ETF市場擁有廣闊的機構投資者基礎。機構投資者的成交額於2016年至2017年上半年期間佔香港ETF總成交額的81%以上,而ETF的每筆交易平均金額由2007年的224,000港元倍增至2017年上半年的459,000港元[8]。機構投資者在香港ETF市場的高參與度可能是由於香港有越來越多的全球資產管理人——香港獲發牌的資產管理公司由2016年年底的1,300家增加至2018年年底的1,643家[9]。

第三,香港ETF設多個貨幣櫃檯,便利資產管理人的配置。香港ETF能以多種貨幣交易,包括港元、人民幣和美元。香港市場允許發行並買賣以人民幣計價追蹤內地上市證券的ETF。香港交易所自2012年8月擴大其“人證港幣交易通”所支持的產品類別範圍後,以人民幣買賣的ETF的交投得以獲得支持[10]。有些追蹤美國證券及環球指數的ETF,除了以港元及人民幣交易外,還可使用美元進行交易,使投資者能採用不同貨幣交易,豐富了投資選擇。

第四,香港的風險管理產品生態圈切合ETF投資者的需要。要對沖香港ETF的市場風險,市場上有五大(按成交額計算)ETF[11]的股票期貨及期權可予買賣。投資者也可買賣恆指及恆生國企指數的指數期貨及期權,以及中華交易服務中國120指數和MSCI亞洲除日本淨總回報指數的指數期貨合約,用以對沖與香港、內地以及亞洲股票指數相關的ETF市場風險。香港市場這些對沖工具的優點備受市場參與者認可,而他們建議進一步開發更多期貨及期權產品來對沖多元化的相關資產。至於黃金ETF,香港市場提供以美元及人民幣(香港)計價的黃金期貨產品,可用以對沖金價波動的市場風險。若要對沖ETF的貨幣風險,香港市場則有可交收美元兌人民幣(香港)的貨幣期貨及期權,以及多種人民幣(香港)的現金結算貨幣期貨,可供投資ETF的港元、人民幣及美元櫃檯的投資者採用。

巴曙松、羅得恩:香港ETF市場:通向全球投資的門戶


註釋:

[1] 開放式基金是可申購及贖回基金單位的投資基金。投資者可直接向基金經理買入基金單位。

[2] 資料來源:《BlackRock全球ETP現況:季度摘要》(BlackRock Global ETP Landscape: Quarterly Highlights),載於BlackRock網站,2019年第三季的報告。ETP包含ETF及其他ETP,當中包括交易所買賣工具(ETV)、交易所買賣票據(ETN)及憑證。根據ETFGI的數據,ETF的資產管理規模於ETP的資產管理規模中的佔比在2005年至2019年期間的每年年底介乎89%至98%之間。

[3] 見《機構增加涉足於亞洲ETF市場》 (“Growing an institutional footprint in Asia’s ETF market”),載於Risk.net,2018年11月19日。

[4] 資料來源:《機構ETF買賣的全球趨勢》(“Global trends in institutional ETF trading”),簡街資本(Jane Street)委託進行的調查報告,載於Risk.net,2017年10月5日。調查得到210家機構響應,美國、歐洲及亞洲分別佔86家、79家及45家。

[5] 資料來源:香港交易所網站上ETP證券名單的網頁。2020年1月資料。

[6] Vanguard所發行的香港上市ETF已覆蓋超過80%的全球股票市場(2018年3月底數字)。資料來源:《領航推出全港最全面的中國股票ETF》,Vanguard新聞稿,2018年5月10日。

[7] 資料來源:《香港交易所歡迎首隻主動型ETF上市》,香港交易所新聞稿,2019年6月18日。

[8] 資料來源:《證監會2018年ETF論文》。

[9] 資料來源:證監會的2017年及2018年《資產及財富管理活動調查》,載於證監會網站。2018年的報告簡稱為《證監會2018年資產管理調查》。

[10] 見香港交易所通告《於 2012 年 8 月 6 日擴大“人證港幣交易通”支持的產品類別》(2012年7月30日)。

[11] 包括五隻分別追蹤富時中國A50指數、滬深300指數、恆指及恆生國企指數的ETF。資料來源:香港交易所。

■本文選自《復旦金融評論》07期

■作者:巴曙松 香港交易所董事總經理兼首席中國經濟學家;羅得恩 香港交易所首席中國經濟學家辦公室助理副總裁


巴曙松、羅得恩:香港ETF市場:通向全球投資的門戶


* 文中觀點僅僅代表作者個人的看法,不代表任何機構的意見。本文所有數據及分析只屬信息性質,不能倚賴。本文概不構成亦不得視為投資或專業建議。本文數據已力求準確,但若因此等數據不確或遺漏引致任何損失或損害,香港交易所及其附屬公司、董事及僱員概不負責。本文經原作者授權,如需轉載請聯繫授權並註明出處。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