縫紉培訓班裡的“母女檔”

近年來,通過怒江州各級人社部門搭建的就業培訓通道,一批又一批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在安置點附近找到了合適的工作。這幾天,在雲南一鶴服飾有限公司扶貧車間舉辦的瀘水市易地扶貧搬遷群眾縫紉崗前培訓班上,來自瀘水市火燒壩安置點的喬義花和她的母親成為了培訓班裡的同班同學。

在雲南一鶴服飾有限公司扶貧車間二樓,縫紉機轉動發出的響聲,清脆悅耳。41名易地搬遷群眾身著迷彩服在這裡集中參加培訓。記者初見喬義花時,她身穿迷彩服,戴著口罩,正獨自操作著一臺縫紉機,理邊、對摺、縫製,所有步驟一氣呵成,不到一分鐘時間,就縫製好一個衣領。去年底,喬義花一家7口人從瀘水市秤桿鄉舉家搬遷到瀘水市火燒壩安置點,父親隔三差五回去老家管理林地,兩個弟弟一個在廣東打工,小的3歲,為了方便照顧安置點的爺爺奶奶和年幼的弟弟,她和母親選擇留在家裡。前幾天看到安置點微信群裡動員到扶貧車間參加培訓的信息,她約上媽媽一起前來參加培訓。喬義花說,廠裡非常關心母女倆,知道媽媽不會說漢話,就特意把工位安排在一起,這樣母女倆就可以互相交流,共同進步。喬義花最大的願望就是,通過培訓,學到一門技術,實現母女倆在安置點附近找到工作的心願,這樣上下班也可以互相作伴,彼此有個照應。

喬義花的媽媽用傈僳語說:“女兒和我在一起,我也比較放心,畢竟她年紀比較小,到其他地方去打工對我來說也是一種牽掛,而且這裡有食堂,師傅也對我們很耐心。”

這次母女倆參加的縫紉培訓班由蘭坪縣三江職業培訓學校瀘水分校主辦,據校長閆能權介紹,培訓班為期一個月,41名參訓學員中有37名建檔立卡戶,通過這次培訓,可以讓貧困群眾學好縫紉技術,實現在家門口就業的願望。

採訪時,記者看到培訓班隔壁就是雲南一鶴服飾有限公司扶貧車間,一大群技術嫻熟的工人在寬敞的車間裡趕製各類服裝。公司負責人蔣益炯說:“怒江的招商引資各方面條件政策都很好,我們廠在今年的3月8號開始復工,復工率現在達到95%,參加培訓的人一旦拿到培訓合格證就可以馬上在隔壁的扶貧車間上班,我們要好好的把這一批易地搬遷戶帶動起來。”

培訓期間,瀘水市人社局的管理人員還經常到培訓班指導工作。“今年以來,雖然受疫情影響,但我們沒有放鬆就業培訓工作,從2月19日就開始了外出務工人員引導性培訓,目前總共輸出到廣東省務工人員3800多人。因各種原因不能外出務工的,由人社部門牽頭組織他們學會一門實用技術,然後在安置點附近企業、或是項目工地打工,增加家庭收入。”瀘水市人社局勞動就業服務局局長熊利勝介紹說。

如今,我州的易地扶貧搬遷群眾紛紛積極報名參加各類就業培訓,他們或開餐館、或開便利店,或跑運輸,以多種方式主動融入到安置點的大家庭,在第二個家鄉扎穩根,能致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