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銘》好在哪,為什麼眾多書法名家都要寫它?

最近,查看了一些資料發現中國曆代書法名家用楷書、隸書、篆書、行書、草書等各種書體對劉禹錫的《陋室銘》詩詞進行書法創作,據不完全統計有以下書法名人:

1、南宋文學家:文天祥行書《陋室銘》

2、元代大書畫家:趙孟行書《陋室銘》

3、元代書法家:泰不華篆書《陋室銘》

4、明代大書畫家:文徵明行書《陋室銘》

5、明代大書法家:祝枝山草書《陋室銘》

6、明代書畫家:董其昌草書《陋室銘》

7、清末書法家:姚孟起楷書《陋室銘》

8、清代書畫家、篆刻家:趙之謙篆書《陋室銘》

9、民國要員、當代草聖:于右任 草書《陋室銘》

10、近代著名書畫家:溥心畲行書《陋室銘》

11、中國現代思想家:馬一浮 篆書《陋室銘》

以及王羲之、智永、米芾、黃庭堅等集字書法。

作為一個書法愛好者,我當然不能與以上大咖們比書法,但是我對劉禹錫的《陋室銘》的興趣一點不比他們遜色,練習用行書寫《陋室銘》不下100遍,儘管不盡如人意,但鍥而不捨的精神一直在堅持。

以下是我練的劉禹錫的《陋室銘》行書拙作: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銘》好在哪,為什麼眾多書法名家都要寫它?

行書:劉禹錫《陋室銘》(作者:馮彬)

《陋室銘》好在哪,為什麼眾多書法名家都要寫它呢?

就是劉禹錫是唐代中晚期與白居易齊名的詩人,他寫的這篇詩詞《陋室銘》反映出了他淡泊名利、高潔傲岸的人生態度。

《陋室銘》書法不僅是“古今最美詩詞”之一,還被清初吳楚材、吳調侯編入《古文觀止》裡,而且成為了歷代文人雅士的座右銘。如今以《陋室銘》為題材的詩詞書法作品,更是被後人用來裝飾家居,顯示居住環境的高雅與格調。

《陋室銘》好在哪,為什麼眾多書法名家都要寫它?

行書:劉禹錫《陋室銘》前半部 (作者:馮彬)

永貞九年,劉禹錫再度被徵召上京,後又因玄都觀詩諷刺了保守派而外遷。外遷至今屬廣東省的連州任剌史,後又遷任今屬四川的夔州,今屬安徽的和州任剌史。陋室是劉禹錫和州剌史任上所造,時間在長慶四年即公元824年至寶曆二年即公元826年之間。《陋室銘》大約就寫於這段時間或之後不久。

這篇不足百字的室銘,含而不露地表現了作者安貧樂道、潔身自好的高雅志趣和不與世事沉浮的獨立人格。它向人們揭示了這樣一個道理:儘管居室簡陋、物質匱乏,但只要居室主人品德高尚、生活充實,那就會滿屋生香,處處可見雅趣逸志,自有一種超越物質的神奇精神力量。

《陋室銘》好在哪,為什麼眾多書法名家都要寫它?

行書:劉禹錫《陋室銘》後半部 (作者:馮彬)

我對讀這篇文章的心得體會:

從立意看,《陋室銘》以襯托手法託物言志。並以反向立意的方式,隻字不提陋室之'陋',只寫陋室'不陋'的一面,而'不陋'是因為'德馨',從而自然地達到了抒懷的目的。

開篇16字,為全文寫不陋奠定了基調。“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從表面看來,“仙”與“龍”是為山、水增色彩,實則是喻陋室之主。陋室主人身居陋室,而精神思想卻那般富有充實:“鴻儒”、“金經”、“素琴”,不單從交往、學習、愉悅幾方面描寫出陋室之主追求之不陋,就是“鴻、金、素”三字內涵之豐富,也是與陋無緣的。正如他自己所言“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用芬芳四溢的香氣形容其高尚的思想品德,這就突出了陋室之主追求的不是功名利祿(無案牘之勞形),也不是榮華富貴(無絲竹之亂耳),而是心之潔,趣之雅,德之馨。作者將其陋室比作“諸葛廬”、“子云亭”,我們說這不但不過分,更突出了陋室主人“安貧樂道”之心,所以說“何陋之有”。

全文81字,可說是字字寫陋,又字字透著不陋。這篇銘文運用託物言志的表現方法,通過讚美簡陋的居室,表達了作者不慕榮利,保持高尚節操的願望和不求聞達、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

從這篇文章,我們可以看出作者追求之高雅,精神之富有,使人感受的是陋室不陋,就是直接描寫陋室的詞句“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也讓人體會不到一點“陋”意,給人更多的則是鬱鬱蔥蔥的青草掩映下的小屋,充滿了勃勃生機。真是陋室不陋。這是一篇思想性和藝術性都很高的佳作,所以能傳誦不衰,膾炙人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