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鄂日記】王華:歸來仍憶鐵馬冰河,休整更待隨時再戰

【援鄂日記】王華:歸來仍憶鐵馬冰河,休整更待隨時再戰


戰疫58天心語:感謝武漢人民的付出,這段戰疫的日子我們一起走過!期待徹底鬆開口罩,自由感受明媚陽光櫻花盛放的日子儘快到來。


王華: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ICU副主任、廣東第一批援助武漢珠江醫院醫療隊隊長、從事呼吸疾病和重症監護工作20多年,2003年“廣州抗擊非典先進個人”、廣東省委省政府特記三等功獲得者。


【援鄂日記】王華:歸來仍憶鐵馬冰河,休整更待隨時再戰


抗非典榮立三等功,戰新冠再赴最前線。從事呼吸疾病和重症監護工作20多年的王華,作為廣東最早一批援鄂醫療隊之一的珠江醫院醫療隊隊長,對口支援漢口醫院重症病區。身為專家組成員,王華深度參與了制定改善醫療流程、病區管理細則、護理流程和感控流程的全程,提出使用“製氧機+儲氧面罩”、“氧氣瓶+無創呼吸機”等各種方法緩解供氧難題,率隊一起啃硬骨頭、打攻堅戰。經過兩個月奮戰,廣東醫療隊的治癒率超過針對同類型重症患者的平均水平。身為珠江醫院援鄂醫療隊隊長,王華同時又是隊員們的“大家長”,“任務結束後,要把所有隊員平平安安、一個不落地帶回家”的使命如今已完成。


休整中的王華回憶起兩個多月來的驚心動魄依然感觸很深。雖然“總算能有更多時間脫下口罩,呼吸新鮮的空氣”,他卻仍密切關注著疫情,牽掛著回到醫院後的各種工作,並隨時準備著再戰——“目前輸入性病例仍在增加,全球疫情防控形勢嚴峻,若有援外任務,已隨時做好準備。”


除夕出征:82歲老母親給他發紅包保平安


“祝大家過個祥和的春節,俺要去武漢了!” 1月24日大年三十,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ICU副主任王華在家裡的微信群裡說了這麼幾句話,就毅然收拾行李,與隊友們緊急集結,飛往新冠肺炎疫情爆發的中心——武漢市。


從事呼吸疾病和重症監護工作20多年的王華,年前本來很早就買好初二的機票,準備與愛人一起回內蒙古看老人。然而,眼見疫情越來越重,都是臨床醫生的夫妻倆深知責任重大,便毅然退掉機票,留守崗位。


大年三十中午一點半,正在醫院值班的王華接到通知,要組隊支援武漢,當晚就出發。曾經參與過抗擊非典的王華毫不猶豫地報名了。


【援鄂日記】王華:歸來仍憶鐵馬冰河,休整更待隨時再戰


“我們都是搞重症的,平時傳染性很強的甲流、禽流感時不時都會見到,也參加過‘非典’,這個時候當然責無旁貸,也不會慌張。”王華說。


據瞭解,早在2003年,王華就因在抗擊傳染性非典型肺炎工作中做出積極貢獻,被廣州市委、市政府授予“廣州抗擊非典先進個人”,被廣東省委省政府特記三等功。


因為他的特殊經歷,加上豐富的呼吸疾病和重症監護工作經驗,王華獲批加入醫院隊的同時,被醫院任命為醫療隊隊長。


時間緊、任務急,下午接到通知、晚上即刻出發,來不及與家裡人好好道別的王華,在家裡的微信群發了條消息報告行蹤。當天正是王華82歲母親的生日,母親很支持兒子的決定,還特意給他包了1000元的紅包“保平安”。


接管重症:臨危不亂迅速重建醫療秩序


作為最早一批援鄂醫療隊,珠江醫院所在的廣東醫療隊,任務是整建制接管武漢市漢口醫院的住院病區。


彼時的漢口醫院已超負荷運轉, 500多張床,只有100多位醫生,開設了10個發熱門診,每天接待患者達1500多人。即便是三班倒,醫護力量也嚴重不足。整個醫院幾乎全是病人和家屬,排十幾個小時隊能拿到藥、打上針算已屬幸運。此外,醫院的後勤、保安等人員基本都脫崗,醫院裡的汙物、病房的清潔,醫用物資的洗清和消毒等工作,大部分都需要醫護人員自行處理。“那種感覺,就像把我們投入到一個病毒的荒野裡。”雖然已經回到廣東,可以稍稍放鬆心裡繃緊了那麼多天的弦,可是回憶起剛到漢口醫院的情景,王華依然有點感慨。


【援鄂日記】王華:歸來仍憶鐵馬冰河,休整更待隨時再戰


剛到武漢接受完培訓,王華作為珠江醫院醫療隊隊長,與其他專家組成員第一批進入隔離病房,查看病房條件、防護情況和病人病情,因地制宜,制定醫療隊防護及病人治療措施。


感控專家首先進行病區內部的科學改造,醫生自己動手清理大量醫療廢物,洗消防護用品,對患者進行封閉管理,此外,向上級反映管理問題,恢復後勤保障。幾天後,病區理順了,救治工作也越來越得心應手。此後,王華與專家組成員一起,持續不斷改善醫療流程、病區管理細則、護理流程和感控流程,醫療隊工作效率越來越高。


救急救命:啃硬骨頭解決供氧難題


理順病區並不是難題,最讓王華揪心的,是氧氣設施不足。漢口醫院是重症收治點,接診的新冠肺炎患者大部分患者都需要吸氧,結果發現該院氧氣、氧壓嚴重不足。針對患者的治療只能開展初級的呼吸支持,做不到高級治療。“病人呼吸窘迫很難受,但我們又沒有別的措施來幫助他們,這是最無助也是最無奈的。”王華說。


於是,醫療隊迅速聚焦到改善氧供上。在硬件上改造供氧系統,工程難度大,時間長,患者等不起,王華和大家一起,四處募集氧氣瓶、募集製氧機。對於一些需要吸更高濃度氧氣的患者,珠江醫院醫療隊提出並募集了儲氧面罩,配合製氧機使用,氧氣瓶配合無創通氣和高流量通氣。後來發現,這些方式明顯改善吸氧效果。有一個患者的血氧飽和度從30%多升高到80%-90%。


供氧難題逐漸解決,硬骨頭“啃”下來了,階段性治療成果越來越明顯。經過了一個月的努力,到2月23日,廣東醫療隊接管的病區共收治病人159例,65%是重症和危重症,85例治癒或好轉出院,治癒率53.5%,剩餘病人的病情均在好轉之中。隨著一批又一批支援力量的加入、火神山、雷神山、各大方艙醫院的陸續使用,分流一大部分患者之後,漢口醫院這個“風暴眼”的壓力終於得到了緩解。“廣東醫療隊的治癒率超過當時救治同類型重症患者的平均水平。”王華回憶說。


【援鄂日記】王華:歸來仍憶鐵馬冰河,休整更待隨時再戰

平安歸來:休整中並未停止工作 隨時準備著再次出征


自1月25日大年初一凌晨抵達武漢,到3月20日歸來,王華所帶領的珠江醫院醫療隊已經在漢口醫院連續奮戰了58天。除了每天高強度的重症患者臨床救治工作,身為隊長的王華,還比其他隊員多了一份使命與責任,那就是要把所有15名隊員完完整整地帶回家。


今年50多歲的王華在醫療隊裡最年長,所以也是隊員的“大家長”,大家親切地喊他“王大大”。在救治病人的同時,王華不斷提醒、督促大家做好個人防護,認真地檢查醫護人員的防護設備是否齊全。“要保證每一位隊員帶著使命來,平平安安地回家”,王華說。


儘管每天工作任務很重,但他仍時刻關注同行隊員身心情況。醫療隊剛接管病房那段時間,疫情形勢十分嚴峻、很多患者病情危重,醫療和防護條件又比預想差,部分隊員出現較重的心理負擔,失落、焦慮、恐懼,有的年輕人徹夜難眠,有人還出現嘔吐腹瀉等機體反應。王華多次開導,時時加油打氣。自己忙不過來的時候,王華便安排醫療隊臨時黨支部書記李君與隊員吳錫平做好觀察與登記。臨時黨支部此時也發揮了極大的作用,及時召開會議穩定軍心,強調黨員先鋒模範作用。“我們到這裡就是來戰鬥的,不要再和以前比!”“說不擔心都是假的。誰都有擔心自己感染倒下的那些念頭在心裡閃過。廣東開過來的幾輛負壓救護車就在駐地樓下壓陣,我會跟他們說,如果倒下了,一定把你們送回廣東,不會留下一個。這是很現實的問題。這兩輛救護車也為提振士氣出了大力。”王華半開玩笑地說。


【援鄂日記】王華:歸來仍憶鐵馬冰河,休整更待隨時再戰


後來,隊員們很快適應了一切,病房裡的工作越來越順手,“戰友”們配合起來更有默契了,病危的患者越來越少,病房裡的氛圍也越來越輕鬆了。“我們都說好了,疫情不退,我們不退,誓要與病毒抗戰到底!”王華說。


3月22日,完成了階段性任務的廣東第一批醫療隊,順利回撤休整。王華也踐行了“一個不能少,平安回家”的使命。但休整中的王華並沒有徹底鬆懈下來——這些日子的工作要總結,資料要整理;後方耽擱的工作要補回,停滯的科研項目要繼續;研究生即將畢業論文要修改;休整結束後,還要馬上回到醫院繼續投入院內防控的工作……另外,眼下全球防控形勢嚴峻,國家也有援外部署,王華坦言——已做好思想準備,隨時響應號召再次出征。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周潔瑩 通訊員 伍曉丹
圖由珠江醫院提供
廣州日報全媒體視頻編輯 蘇通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蘇琬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