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清池園龍窯

閩清縣池園鎮有著悠久的制瓷歷史(5百多年),被譽為“瓷都”。2008年,池園鎮陶瓷製作工藝被列入第二批省級(福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閩清池園龍窯

王公殿(梅瓷紀念館),紀念陶瓷藝人阮思潮。

閩清池園龍窯

明朝天啟年間,廣東潮州大埔縣陶瓷藝人阮思潮來到池園驢山(麗山)頭創業,帶來了潮州制瓷技藝。

閩清池園龍窯

龍窯,窯爐的一種形式,窯呈長條形,依山坡而建,自下而上,以斜臥似龍而得名。窯室分窯頭、窯床、窯尾三部分。龍窯結構簡單,建築費用較低。早期閩清池園燒製陶瓷器使用的就是這種形式的窯爐。

閩清池園龍窯

龍窯採用自然通風方式,以雜柴、松枝等植物為燃料,窯內火焰多平行窯底流動。因窯建在山坡上,火焰抽力大,升溫快,降溫也快。

閩清池園龍窯

龍窯作業時,在窯室內碼裝陶瓷器坯體後,將所有窯門封閉。先燒窯頭,由前向後依次投柴,逐排燒成。

閩清池園龍窯

龍窯窯體傾斜設置,結構較合理,“燒窯”時燃燒段逐漸後移,升溫適度、均勻,能有效利用煙氣熱量;同時裝燒面積大,產量較高,生產週期較短,且事故少,操作容易。閩清池園能夠發展為電瓷重鎮,龍窯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閩清池園龍窯

不過,隨著社會、科學的發展,龍窯已退出了池園陶瓷器生產的歷史舞臺。

龍窯結構簡陋,裝窯和出窯的勞動強度大,難以實現機械化和半自動化。

閩清池園龍窯

龍窯內溫度和氣流波動較大,燒製大件產品和比較緻密的工業陶瓷容易發生冷裂。有時由於燒成溫度下的保溫不足,影響燒成質量。

閩清池園龍窯

使用龍窯燒製陶瓷器對生態環境會造成較大破壞。近年來池園已禁止使用龍窯燒製陶瓷器。現池園龍窯不是拆了,就是廢棄不用。

閩清池園龍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