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典的角度看待時間:你真的瞭解我們所渡過的每一天嗎?

年輕人,你的職責是平整土地,而非焦慮時光。你做三四月的事,在八九月自有答案。

——餘世存 《時間之書》

人的這一生,應當對很多事保持敬畏,對生命保持敬畏,對大自然保持敬畏,以及,對時間保持敬畏。《時間之書》是一本與時間有關的,從天文地理、人文社科、物候民俗等多個方面,貫穿古今"全面"介紹二十四節氣的書。

從古典的角度看待時間:你真的瞭解我們所渡過的每一天嗎?

看到我在全面二字上打的引號的朋友,應當能夠嗅出其中的一些不一般,因為這本書不同於我之前推薦過的所有書籍,這是一本沒有太多文學價值的書。是的,你沒看錯,這是一本沒有太多文學價值的書,但從另外一個方面來看,這卻是一本挺不錯的素材書。

從古典的角度看待時間:你真的瞭解我們所渡過的每一天嗎?

我對一些民俗以及歷史相關的東西向來感興趣,舉幾個例子,三月三我會去採薺菜煮雞蛋,端午時我一定要吃粽子,中秋會去賞桂賞月吃月餅,元日一定要煮一鍋暖暖的湯圓。小學時在老師的要求下背了節氣歌,雖然當時年少不懂事,但卻從一個個的節氣名稱中讀出了一種奇特的美感,促使我讀這本書的根本也來源於此。

從古典的角度看待時間:你真的瞭解我們所渡過的每一天嗎?

這本書的推薦語是:"作者對每一節氣的介紹,都從一個側面切入中國的歷史、習俗和生存之道,對二十四節氣中眾多的物候以及它們在中國歷史、文化上的意義,在中國人千百年間日常生活中的意義,做了精彩的介紹。"如果從這方面來看,那我無疑是有些失望的。

每一個節氣都是用著同樣的套路,開篇先介紹太陽角度,然後就是大量引用語的堆砌,包括但不限於農諺、俗語、還有各種《易經》上的內容節選。

從古典的角度看待時間:你真的瞭解我們所渡過的每一天嗎?

舉個例子吧,書中有這麼一段:"陰陽符號也體現了鍋蓋、鼎鍋、支撐的灶架、柴火。我相信中國的先哲因此而把此一時空命名為火風鼎卦。南京、武漢、重慶被稱為中國的三大火爐,即是說它們在此時空中的鼎爐中經受蒸、曬、燒烤。先哲對鼎卦的理解是,"革物者莫若鼎"。鼎象徵著新生,象徵著權力,代表了權威富貴,象徵著創造。"

說實話我真沒看到這一段文字的內在聯繫在那,不就是一個強行拼湊嗎?後面甚至扯到美洲扯到新大陸,扯到問鼎中原上去了,這樣的內容屬實讓人摸不著頭腦。

從古典的角度看待時間:你真的瞭解我們所渡過的每一天嗎?

估計有人要問了,既然這本書缺點這麼明顯,為什麼還要推薦?開頭說的很明白,因為可以當成是一本很不錯的素材書來使用。不得不承認的是,《時間之書》中對於一些文言文的引用,的確涉及到了古代跟節氣有關的生產、種植、生活各方面,可以看得出作者的確是在蒐集資料上面下了功夫的。

從古典的角度看待時間:你真的瞭解我們所渡過的每一天嗎?

我看這書的時候,基本是將其當一個"目錄"來用,一個節氣一個節氣去看,挑選裡面一些比較有意思的內容。比如:"民間有'冬至餃子夏至面'的說法,夏至吃麵是很多地區的重要習俗,民間有'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的說法。"這是我之前未曾聽聞過的,我便對照著去搜索夏至真的有吃麵這種習俗嗎?這樣可以又多瞭解到了一些冷門的民俗風情。

從古典的角度看待時間:你真的瞭解我們所渡過的每一天嗎?

這本書中的大量引用古文的內容,註定了這不是一本可以一下子讀完的書,它需要我們以時間為單位,去感受大自然在時間流淌下的演變,去領悟到底何為寒來暑往,秋收冬藏。不論是書也好,亦或者是其它事物也好,不要用單一的眼光去看待。

論文就一定得從頭到尾都是創新點,才算是一篇好論文嗎?不一定。如果能夠很好的將他人的理論整合概述,再表達出自己的觀點,不就成為了站在巨人肩膀上能眺望到更遠處的那個人嗎?

從古典的角度看待時間:你真的瞭解我們所渡過的每一天嗎?

第2導師論文輔導,一對一線上論文教育開創者。不在意你的基礎,不在意你的文筆,只要你想學論文,我們總能為你打造出最適合你的學習之路。現在做學習該做的事,畢業自有收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