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北樂昌的邊陲飲食

粵北邊陲的樂昌,這裡歷來是粵、湘、桂、贛邊境貿易的繁華市場。也由於這個原因,當地飲食文化不僅包含粵式和客家風味,還融匯了其他地區的飲食特點。


粵北樂昌的邊陲飲食


樂北禾花魚

禾花魚的肉質細嫩,骨軟沒有腥味,配上清甜芋荷,整鍋魚湯金黃璀璨、鮮香四溢,口感上提味生津,讓人百吃不厭。禾花魚起源於我國兩千多年前漢朝“稻魚共生、合為一體”的傳統農耕文化,後在我國的南方山區一帶稻田養殖廣為相傳,廣西桂林分佈相對較大,是具有地方特色的養殖品種。


廊田椒鹽蠶蛹

蠶蛹含豐富蛋白質,椒鹽製作避其蠶腥味,皮酥香而肉滑口,食起來趣味無窮,營養價值極高,今流行於民間。號稱為水酒阡陌美食。


粵北樂昌的邊陲飲食


月婆雞

樂昌客家人的媳婦坐月子,為了補身體需要食足一個月的雞方能恢復元氣,所以也就有了這道月婆雞,這道菜用甜酒把雞煮熟,甜酒的甜香酒味充斥著每一塊雞肉,鮮香的雞肉不僅多汁,而且味道非常鮮美,肉嫩滑不柴,不失緊緻彈性,湯底煥發出金黃的色澤,越吃越香。


北鄉菜包

北鄉菜包,並不是一種麵粉做的包z,而是一種類似糯米雞的食物。勤勞淳樸的當地人就地取材,用莙薘菜葉做外皮包裹著糯米、冬菇、蝦米和豬肉等餡料,數種尋常的材料碰撞在一起,一口下去,天然鮮香久繞舌尖。


粵北樂昌的邊陲飲食


擦菜雞煲

大家俗稱為"擦菜"的其實就是酸菜,先把青白菜葉放在太陽下曬一二天,切成小碎塊,然後裝入一個肚大口小的瓦罐中倒扣上蓋子,一個月左右便成擦菜了。煲中的雞肉肉質鮮嫩緊實,搭配上擦菜打煲,散發著濃郁的香味,湯煲色澤金黃,雞肉完全吸收了擦菜的味道,雞味顯得突出,口感脆爽。


牛腩串

這種小吃雖然只有二三十年的歷史,卻已經征服了樂昌人的味蕾,深深地觸動著樂昌人的情懷。簡單的肉丸、牛腩、豆腐、土豆、火腿等食材,澆上店家秘製的醬料,就是一碟地道的樂昌牛腩串。


粵北樂昌的邊陲飲食


釀花生豆腐

花生豆腐以農家榨油後的花生麩為原料,用山泉水磨製,是地道的綠色保健食品。瓤花生豆腐入口勁道、有嚼勁,豆腐清香無渣,肉餡和外層的豆腐完美中和。吃起來完全不膩人,令人忍不住再夾一塊品嚐。


香芋扣肉

張溪所產香芋個大肉嫩,內有檳榔花紋,煮熟時鬆軟如棉,香氣四溢,向來為宴請嘉賓喜上名菜。另一邊肥腴的本地土豬的五花肉製成的扣肉香味濃郁。香芋吸收了扣肉的葷香,而扣肉充盈著香芋的醇厚,食材食味之間取長補短,令整道菜口感潤滑,美味非常。


粵北樂昌的邊陲飲食


樂昌地區歷史悠久,漢武帝元鼎六年(111年)平南粵,以曲江、含桄、湞陽三縣屬桂陽郡,樂昌屬曲江縣地。雖然進入21世紀後,樂昌興辦了大量的外向型企業,但當地還是保留了不少的傳統文化。


九峰香火龍

九峰鎮位於樂昌市北部山區,與湖南汝城縣延壽鄉交界。明清時起,九峰便有舞香火龍的習俗,每當元宵節和中秋到來之際,村民便紮成一條條形態逼真的蛟龍,後來經過民間藝人不斷加工發展,香火龍逐漸演變成現在的布龍。


粵北樂昌的邊陲飲食


樂昌青蛙獅

青蛙獅,俗稱“蟾蜍獅”,又名“神獅子”,過去不僅在樂昌三溪、秀水、坪石、黃圃等鎮廣為流行,而且還有不少民間自發組織表演團體《獅子堂》、《獅子會》,在年節喜慶場合起舞助興,是當地群眾所喜聞樂見的一種民間舞蹈。


青蛙獅由民間藝人6-9人表演,其中三人敲鑼、擊鼓、打鈸伴奏,另三人分別扮演獅、佛、猴,後兩者手持葵扇、彩巾或青草,圍繞獅子的前後左右。


粵北樂昌的邊陲飲食


他們用幽默、風趣的形態,做出各種逗、引、驚、懼的舞姿動作,配合蛙獅瘙癢、0毛、抖毛、打滾、跳躍、跌撲、騰翻、直立等動作套路表演,全場歷時20分鐘左右。過去每逢節假喜慶日,民間藝人都會舞上幾回,且場場爆滿。1994年和2006年,《粵北民俗大觀》和《中華舞蹈志·廣東卷》作了比較詳細的記載。


*本文圖片部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