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掃描﹒事件】憶萊動歌劇《牙山爐火》創作


【社會掃描﹒事件】憶萊動歌劇《牙山爐火》創作


時針撥回到上世紀70年代,萊動(萊陽動力機械廠)編導的七幕歌劇《牙山爐火》在萊陽上演,所到之處觀眾如潮,先後受邀到工廠、部隊及周邊村莊演出10幾場,一時成為坊間議論的話題。一部由企業創作的歷史劇,何以能引起如此熱絡的效應呢?

萊動是從戰火中走來的軍工企業,1971年廠領導提出創作一部史劇,以強化對職工進行廠史教育。懂行的人都明白,史劇創作不同於文藝節目編排,不僅要寫出與史實相符的劇本,也要有支撐創作的專業人員,編劇、作曲、導演、演員、劇務,少了哪個環節這活兒都難幹成,尤其劇本和曲譜創作具有非常強的專業性。也許領導的想法並不宏大,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一句話,你得有幹這活的專業人。這近乎專業的要求,萊動做得到嗎?


【社會掃描﹒事件】憶萊動歌劇《牙山爐火》創作

俗話說,沒有金剛鑽攬不了瓷器活兒。不過還真不是誇口,萊動的確具備做這事的實力。雖然主業是柴油機制造,但萊動向來重視人才選拔和培養,記得當年招工有一項專門規定,人們稱其為“特招”,就是具有文藝等方面專長的青年可以優先進廠就業,這項政策一直延續了很多年才被取消,為企業補充了方方面面的專業人才。另外,在1970年和1971年,萊動分多批次招收了來自青島、煙臺、濟南和北京的400餘名知青進廠,這些在城市長大的青年大都擁有演藝、器樂等方面特長,這使企業人才儲備基礎更加厚實。當年萊動的文藝隊被譽為萊陽的“一流劇團”,基建科煙臺知青裴長忠曾號稱萊陽“第一長笛高手”。


【社會掃描﹒事件】憶萊動歌劇《牙山爐火》創作

史劇創作選材是前提,該怎樣選取題材呢?萊動前身是八路軍膠東軍區兵工廠,叫隆茂鐵工廠,從1943年建立到1950年定址萊陽的八年間,工廠長年累月輾轉於牙山山脈的崇山峻嶺中,在惡劣的戰爭環境和艱苦工作條件下,夜以繼日,全力生產,向前線不斷輸送著地雷、手榴彈和迫擊炮彈等戰鬥武器,為抗擊日寇和取得解放戰爭勝利做出了貢獻。這種骨子裡與生俱來的紅色基因,不僅成為之後萊動成長的內生動力,也成了對後來者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現實教材。決策者決定截取這段崢嶸歲月及其所發生的精彩故事進行創作。

接下來是要對創作進行謀篇佈局。萊動黨委對此高度重視,專門成立領導小組負責組織協調,組織廠內“明白人”圍繞劇目選擇、大事件選定等深入研討,最後一致意見選擇歌劇作為表演形式。由於劇本和詞曲內容聯繫緊密,二者的創作必須同步推進,領導決定由時任黨委秘書曲培蕎和精通樂理的裴長忠先行進入創作,並分別負責劇本和詞曲編寫。


【社會掃描﹒事件】憶萊動歌劇《牙山爐火》創作

然而劇本創作並不順利,先後三易其稿。1971年第一稿完結後,在小範圍徵求意見的座談會上,大家認為內容上還需要進一步完善,並提出了不少建議。第二稿繼續由曲培蕎執筆修改,於1972年春完成,歌劇定名為《牙山爐火》,全劇分為九幕。文本通過後,以此為腳本組織排練,先在廠內進行了試演,在聽取職工提出的修改意見後,由被稱為“才子”的廠工會幹事王鵬程與裴長忠一起,對劇本進行了第三次改編,全劇由原來的九幕壓縮成了七幕。1974年元旦演出時,又由七幕劇改編成六幕。樂譜創作的艱辛也是局外人無法想象的,由於沒有專用輔助器械,裴長忠選用了最“笨”的辦法,即用笛子吹奏一段,然後趴在桌子上寫一段,雖然枯燥繁瑣,但一旦進入了狀態,忘記吃飯、影響休息是常有的事。裴長忠樂在其中,硬是憑著一支竹笛兒將三個劇本所有曲譜以及音樂配器吹奏和書寫出來。

演練過程同樣有一些困難需要克服。如統一排練時間問題,演員來自廠內的各個車間和科室,什麼工種都有,班次也不一樣,排練安排在業餘時間(晚間)進行,上白班的沒問題,但夜班工作時間正好與排練時間衝突,需要將班次統一調為白班;一部分調不了班次的人,就要先參加排練,再加班加點完成本職工作。還有提高編導水平問題,廠內演出那場戲是自編自導,畢竟隔行如隔山,暴露出不少問題,新版劇本排練時,為提高演出效果,請來了萊陽十五中音樂教師範建民(後來擔任萊陽文化館長)作藝術指導,同時對主要演員進行了更換。另外還有處理劇務問題,劇團的燈光、佈景、樂器等道具數量大,整整可以裝滿一卡車,那時出外演出都是一輛大客拉著演員,一輛卡車拉著一箱箱道具,每次都是由演員們自己動手,搬上搬下。所以,當年這些演職人員還是蠻辛苦的,既得完成排演任務,還要做好本職工作。但那個年代的人,進取心特別地強,好像渾身有使不完的勁兒。演員們胸懷“演革命戲,做革命人”樸素信念,都是甘願付出,沒有人抱怨,沒有人計較待遇、報酬。

這裡邊曾有一個小插曲。1972年歌劇演出過程中,八一電影製片廠《閃閃的紅星》劇組的兩位編劇正在萊陽採風,碰巧觀看了歌劇演出,第二天他們便來到廠裡造訪。時任黨委宣傳科科長左常安接待了他們,並召集編劇曲培蕎、作曲裴長忠和幾位主要演員與之座談,聽取藝術家指導。兩位專家對萊動群眾性文化活動高水平開展表示讚賞,尤對曲譜創作給予高度評價,臨行時將歌劇曲譜及第二版的劇本作為創作素材一起帶走了。影片《閃閃的紅星》放映後,裴長忠曾用心關注,在電影音樂中發現了多處《牙山爐火》曲譜的影子。


【社會掃描﹒事件】憶萊動歌劇《牙山爐火》創作

歌劇《牙山爐火》是萊動依靠集體智慧進行的一次成功文學創作,反映了萊動雄厚的群眾文化基礎。作品以上世紀40年代膠東軍民抗戰為背景,以隆茂人發展生產、支援前線的傳奇經歷為主線,採用紀實手法,通過曲折的歷史故事與人物情感變化,謳歌了戰爭年代先輩們堅忍不拔、昂揚向上的奮鬥精神,雖然植入了一定的文學成份,但刻畫出來的人物、境界更加豐滿、真實,增強了作品的感染力。《牙山爐火》作為萊陽史上不多的群眾自編自演大型劇目,自然受到了相關方的關注,2014年萊陽在組織編撰紅色歷史文化叢書時,“紅辦”(紅色文化辦公室)領導人聯繫到企業,將劇本(節選)及相關資料收錄進書中。

當年歌劇《牙山爐火》的演出,之所以受到大眾歡迎與追捧,也與當時國內單調匱乏的文化環境有關。那時根本就沒有電視節目看,影劇院也只是幾部樣板戲反覆演,露天電影也不是常能看上,看演出自然就成了人們沒有選擇的選擇。那年月但凡有點實力的企業大都有自己的文藝演出隊,每逢重大節日和遇有重要活動群眾自娛自樂。當然,能像萊動這樣完全依靠自身力量自編自演一部史劇的單位確實也不多。一直以來,我們國家國有企業都承擔著一定的社會責任,文化領域同樣沒有例外,那時候萊動文藝宣傳隊幾乎常年活動,有時還定期組織到周邊縣鎮配套企業進行慰問演出,先後編演過大型呂劇《收租院》、歌舞劇《農奴戟》、歌劇《梁長先》等劇目。這也成為一個傳統,在一代代萊動人手中傳承下來。


【社會掃描﹒事件】憶萊動歌劇《牙山爐火》創作

2014年筆者編輯《萊動故事》時,老廠長嶽政提供了一張由他本人珍藏的該劇演職人員合影照,照片1972年12月攝於萊陽光明照相館,天幕上寫著:萊動廠史劇《牙山爐火》全體人員留影。從照片上看有40名演職人員,嶽廠長說其實這不是人員的全部,當年總共有50多人。之後,寫劇本的曲培蕎繼續挖掘研究先輩創業故事,留下了諸多研究成果,成為了萊動廠史的忠實記錄者和企業精神的積極傳播者;飾演廠長的嶽政和“小鬼子”的姜過強成為了企業家;飾演婦救會長的孫愛玲和政治指導員的王瑞熙成了政府官員……但更多人還是留在了原來的崗位上,一直默默奉獻到退休。如今屈指算來已近半個世紀,當初這些風華正茂的青年,大都已臨近或過了古稀之年,他們正享受著屬於自己的那份天倫之樂。

萊動創作歌劇《牙山爐火》,作為歷史的一頁已經翻過,但作品所宣示的進取理念和奮鬥精神不會失卻,也不會褪色,或將進化為後來者前行的座標和方向。



【社會掃描﹒事件】憶萊動歌劇《牙山爐火》創作


【作者簡介:呂京賓,山東萊陽人,高級政工師,曾供職於國企高管。煙臺市作家協會會員,萊陽市作家協會副主席,萊陽文史研究會編輯。主編出版《萊動故事》,主持纂修《昌陽呂氏族譜》,合作出版《梨鄉萊陽文化旅遊縱攬》。受聘《萊陽市志》(1978-2005)特邀副主編、《萊陽紅色文化叢書》編撰顧問。熱心歷史文化研究,參與《萊陽文史》等史志類文獻編纂出版。有作品在《中國機電工業》《中國鄉村》雜誌及《煙臺日報》《煙臺晚報》等報刊發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