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扫描﹒事件】忆莱动歌剧《牙山炉火》创作


【社会扫描﹒事件】忆莱动歌剧《牙山炉火》创作


时针拨回到上世纪70年代,莱动(莱阳动力机械厂)编导的七幕歌剧《牙山炉火》在莱阳上演,所到之处观众如潮,先后受邀到工厂、部队及周边村庄演出10几场,一时成为坊间议论的话题。一部由企业创作的历史剧,何以能引起如此热络的效应呢?

莱动是从战火中走来的军工企业,1971年厂领导提出创作一部史剧,以强化对职工进行厂史教育。懂行的人都明白,史剧创作不同于文艺节目编排,不仅要写出与史实相符的剧本,也要有支撑创作的专业人员,编剧、作曲、导演、演员、剧务,少了哪个环节这活儿都难干成,尤其剧本和曲谱创作具有非常强的专业性。也许领导的想法并不宏大,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一句话,你得有干这活的专业人。这近乎专业的要求,莱动做得到吗?


【社会扫描﹒事件】忆莱动歌剧《牙山炉火》创作

俗话说,没有金刚钻揽不了瓷器活儿。不过还真不是夸口,莱动的确具备做这事的实力。虽然主业是柴油机制造,但莱动向来重视人才选拔和培养,记得当年招工有一项专门规定,人们称其为“特招”,就是具有文艺等方面专长的青年可以优先进厂就业,这项政策一直延续了很多年才被取消,为企业补充了方方面面的专业人才。另外,在1970年和1971年,莱动分多批次招收了来自青岛、烟台、济南和北京的400余名知青进厂,这些在城市长大的青年大都拥有演艺、器乐等方面特长,这使企业人才储备基础更加厚实。当年莱动的文艺队被誉为莱阳的“一流剧团”,基建科烟台知青裴长忠曾号称莱阳“第一长笛高手”。


【社会扫描﹒事件】忆莱动歌剧《牙山炉火》创作

史剧创作选材是前提,该怎样选取题材呢?莱动前身是八路军胶东军区兵工厂,叫隆茂铁工厂,从1943年建立到1950年定址莱阳的八年间,工厂长年累月辗转于牙山山脉的崇山峻岭中,在恶劣的战争环境和艰苦工作条件下,夜以继日,全力生产,向前线不断输送着地雷、手榴弹和迫击炮弹等战斗武器,为抗击日寇和取得解放战争胜利做出了贡献。这种骨子里与生俱来的红色基因,不仅成为之后莱动成长的内生动力,也成了对后来者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教材。决策者决定截取这段峥嵘岁月及其所发生的精彩故事进行创作。

接下来是要对创作进行谋篇布局。莱动党委对此高度重视,专门成立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组织厂内“明白人”围绕剧目选择、大事件选定等深入研讨,最后一致意见选择歌剧作为表演形式。由于剧本和词曲内容联系紧密,二者的创作必须同步推进,领导决定由时任党委秘书曲培荞和精通乐理的裴长忠先行进入创作,并分别负责剧本和词曲编写。


【社会扫描﹒事件】忆莱动歌剧《牙山炉火》创作

然而剧本创作并不顺利,先后三易其稿。1971年第一稿完结后,在小范围征求意见的座谈会上,大家认为内容上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并提出了不少建议。第二稿继续由曲培荞执笔修改,于1972年春完成,歌剧定名为《牙山炉火》,全剧分为九幕。文本通过后,以此为脚本组织排练,先在厂内进行了试演,在听取职工提出的修改意见后,由被称为“才子”的厂工会干事王鹏程与裴长忠一起,对剧本进行了第三次改编,全剧由原来的九幕压缩成了七幕。1974年元旦演出时,又由七幕剧改编成六幕。乐谱创作的艰辛也是局外人无法想象的,由于没有专用辅助器械,裴长忠选用了最“笨”的办法,即用笛子吹奏一段,然后趴在桌子上写一段,虽然枯燥繁琐,但一旦进入了状态,忘记吃饭、影响休息是常有的事。裴长忠乐在其中,硬是凭着一支竹笛儿将三个剧本所有曲谱以及音乐配器吹奏和书写出来。

演练过程同样有一些困难需要克服。如统一排练时间问题,演员来自厂内的各个车间和科室,什么工种都有,班次也不一样,排练安排在业余时间(晚间)进行,上白班的没问题,但夜班工作时间正好与排练时间冲突,需要将班次统一调为白班;一部分调不了班次的人,就要先参加排练,再加班加点完成本职工作。还有提高编导水平问题,厂内演出那场戏是自编自导,毕竟隔行如隔山,暴露出不少问题,新版剧本排练时,为提高演出效果,请来了莱阳十五中音乐教师范建民(后来担任莱阳文化馆长)作艺术指导,同时对主要演员进行了更换。另外还有处理剧务问题,剧团的灯光、布景、乐器等道具数量大,整整可以装满一卡车,那时出外演出都是一辆大客拉着演员,一辆卡车拉着一箱箱道具,每次都是由演员们自己动手,搬上搬下。所以,当年这些演职人员还是蛮辛苦的,既得完成排演任务,还要做好本职工作。但那个年代的人,进取心特别地强,好像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演员们胸怀“演革命戏,做革命人”朴素信念,都是甘愿付出,没有人抱怨,没有人计较待遇、报酬。

这里边曾有一个小插曲。1972年歌剧演出过程中,八一电影制片厂《闪闪的红星》剧组的两位编剧正在莱阳采风,碰巧观看了歌剧演出,第二天他们便来到厂里造访。时任党委宣传科科长左常安接待了他们,并召集编剧曲培荞、作曲裴长忠和几位主要演员与之座谈,听取艺术家指导。两位专家对莱动群众性文化活动高水平开展表示赞赏,尤对曲谱创作给予高度评价,临行时将歌剧曲谱及第二版的剧本作为创作素材一起带走了。影片《闪闪的红星》放映后,裴长忠曾用心关注,在电影音乐中发现了多处《牙山炉火》曲谱的影子。


【社会扫描﹒事件】忆莱动歌剧《牙山炉火》创作

歌剧《牙山炉火》是莱动依靠集体智慧进行的一次成功文学创作,反映了莱动雄厚的群众文化基础。作品以上世纪40年代胶东军民抗战为背景,以隆茂人发展生产、支援前线的传奇经历为主线,采用纪实手法,通过曲折的历史故事与人物情感变化,讴歌了战争年代先辈们坚忍不拔、昂扬向上的奋斗精神,虽然植入了一定的文学成份,但刻画出来的人物、境界更加丰满、真实,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牙山炉火》作为莱阳史上不多的群众自编自演大型剧目,自然受到了相关方的关注,2014年莱阳在组织编撰红色历史文化丛书时,“红办”(红色文化办公室)领导人联系到企业,将剧本(节选)及相关资料收录进书中。

当年歌剧《牙山炉火》的演出,之所以受到大众欢迎与追捧,也与当时国内单调匮乏的文化环境有关。那时根本就没有电视节目看,影剧院也只是几部样板戏反复演,露天电影也不是常能看上,看演出自然就成了人们没有选择的选择。那年月但凡有点实力的企业大都有自己的文艺演出队,每逢重大节日和遇有重要活动群众自娱自乐。当然,能像莱动这样完全依靠自身力量自编自演一部史剧的单位确实也不多。一直以来,我们国家国有企业都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文化领域同样没有例外,那时候莱动文艺宣传队几乎常年活动,有时还定期组织到周边县镇配套企业进行慰问演出,先后编演过大型吕剧《收租院》、歌舞剧《农奴戟》、歌剧《梁长先》等剧目。这也成为一个传统,在一代代莱动人手中传承下来。


【社会扫描﹒事件】忆莱动歌剧《牙山炉火》创作

2014年笔者编辑《莱动故事》时,老厂长岳政提供了一张由他本人珍藏的该剧演职人员合影照,照片1972年12月摄于莱阳光明照相馆,天幕上写着:莱动厂史剧《牙山炉火》全体人员留影。从照片上看有40名演职人员,岳厂长说其实这不是人员的全部,当年总共有50多人。之后,写剧本的曲培荞继续挖掘研究先辈创业故事,留下了诸多研究成果,成为了莱动厂史的忠实记录者和企业精神的积极传播者;饰演厂长的岳政和“小鬼子”的姜过强成为了企业家;饰演妇救会长的孙爱玲和政治指导员的王瑞熙成了政府官员……但更多人还是留在了原来的岗位上,一直默默奉献到退休。如今屈指算来已近半个世纪,当初这些风华正茂的青年,大都已临近或过了古稀之年,他们正享受着属于自己的那份天伦之乐。

莱动创作歌剧《牙山炉火》,作为历史的一页已经翻过,但作品所宣示的进取理念和奋斗精神不会失却,也不会褪色,或将进化为后来者前行的坐标和方向。



【社会扫描﹒事件】忆莱动歌剧《牙山炉火》创作


【作者简介:吕京宾,山东莱阳人,高级政工师,曾供职于国企高管。烟台市作家协会会员,莱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莱阳文史研究会编辑。主编出版《莱动故事》,主持纂修《昌阳吕氏族谱》,合作出版《梨乡莱阳文化旅游纵揽》。受聘《莱阳市志》(1978-2005)特邀副主编、《莱阳红色文化丛书》编撰顾问。热心历史文化研究,参与《莱阳文史》等史志类文献编纂出版。有作品在《中国机电工业》《中国乡村》杂志及《烟台日报》《烟台晚报》等报刊发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