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戰是怎樣發生的?為什麼能以少勝多呢?

青天白雲0


眾所周知,赤壁之戰是三國曆史上最著名的三大戰役之一,它的起因是由於曹操統一北方之後南下荊州討伐劉表,在劉琮投降、當陽戰敗的情況下,諸葛亮被劉備委派東渡過江謀取與孫權所領導的江東集團聯合對抗曹操。同時在經過本集團的魯肅、周瑜的勸說下,孫權審時度勢最終決定聯劉抗曹,赤壁之戰就此暴發。

戰爭的結果則是孫劉聯軍以少勝多,曹操則從此徹底的失去了一統中國的機會,三國鼎立的局面就此形成。所謂勝敗有憑,孫劉聯軍是如何做到以弱勝強,而曹操又有哪些失誤呢?

首先:天無時、地不利、人未合

據《三國志-武帝記》記載: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有死者,乃引軍還。我們知道行軍作戰講究天時地利人和,其中天時至關重要,赤壁之戰爆發在當年12月,此時已進入到了江南的冬季,氣候陰冷,長江上戰船顛簸,曹操軍中除了新投降的蔡瑁、張允的水軍,其餘均是北方人,對於南方冬季的氣候和水上作戰的環境並不適應。加上東漢時期醫療水平有限,在軍營中暴發流感,其對軍隊戰鬥力的減損是致命的。

為了解決戰船顛簸導致北方士兵不適應水戰的這一問題,曹操下令將戰船連鎖在一起,剩餘陸軍則在長江北岸安營紮寨。可以說結合當時的戰略圖我們可以看出當時曹操的主力水軍是從江陵出發長江上游順江東下,如果將戰船鐵索連環固然可以減輕一部分戰船的顛簸。但是長江流域進入到烏林水道之後河道變得狹窄,順江而下又是有前權無後援,此時只要孫劉聯軍以逸待勞在烏林和赤壁水陸夾擊,則鐵索連舟無疑是靈活機動的東吳水軍最好的獵物。

在人員準備方面,儘管曹操在南下征伐劉表時已經有在玄武池訓練水軍的準備,但在水軍冠絕天下的江東集團面前這些毫無作戰經驗的新兵無疑是杯水車薪。為了解決水軍戰鬥力的問題,曹操將受降的蔡瑁張允任命為水軍都督,將荊州水軍作為前部,想要彌補自己水軍實力的不足。但是問題恰恰出在這裡,撇開蔡瑁張允被蔣幹盜書反間計誅殺的小說之言。就當時的荊州形勢來說,荊州在劉表死後,劉琮實際上已經失去對全境的控制,劉備和南方四郡就是例子。劉琮僅僅能代表以蔡瑁為首的荊州部分勢力歸降曹操。也就是說曹操在控制襄陽和江陵之後荊州的人心並不穩定。而此時荊州的士兵作為被投降的對象又要被推倒侵略江東的前線,難免回合曹操從北方帶來的舊部產生隔閡,離心離德。

第二:曹操主觀的戰略失誤

曹操在劉備敗走當陽之後並沒有追擊,而是任由他向江夏逃走與劉琦的水軍匯合,並再後來又發展成為孫劉聯軍。曹操的這步棋著實讓人看不懂。

江陵,是荊州的重要戰略物資基地,劉表和黃祖多次發動對江東的攻略都是以江陵為基地的。但是曹操在6月拿下江陵之後居然毫無動作,而是在4個月後的冬季下令水軍出擊,善於用兵的曹操這次犯了一個無法逆轉的錯誤。

他也許不知道,正是利用這4個月他戰略搖擺不定的時間,孫劉聯盟已然在諸葛亮、魯肅的策劃下形成。周瑜也已經在烏林、赤壁一線佈置好防線,單等曹兵前來送死。如果當時曹操在當陽或者在拿下江陵之後就直接一鼓作氣攻打江夏,在孫劉聯盟沒有形成之前,沒有東吳水軍介入的情況下,劉琦的區區2萬軍馬又怎麼保得住劉備?

如果劉備也被曹操消滅,投降論調就會成為江東的主流,曹操大可以效仿荊州模式,對孫權一干人等加以懷柔,兵不血刃拿下江東,繼而一統華夏,只可惜歷史沒有如果。

第三:兵種和戰術的選擇失誤

由於很多文藝作品的渲染和刻畫,我們印象裡理解的赤壁之戰場景就是一場以火攻為戰術核心的水戰。可是我們不要忘了在三國的另一場著名戰爭——夷陵之戰中,劉備率領的益州兵就是以陸軍為主力東擊孫權的,參考當時的戰略地圖,曹操也完全可以選擇以己之長攻敵之短,以自己在戰術指揮上擅長而且戰鬥力數一數二的陸軍作為主力,向長沙、柴桑推進。可是偏偏曹操選擇了自己從來沒有指揮過的水軍作為主力與三國時期最擅長水戰的均是將領周瑜決戰。

只能說,可能人有的時候都有一種執念,就是不僅要打到對方更要毀滅他。其結果就好像上官金虹一定要給李尋歡飛刀出手的機會,想要去證明自己能夠打破“例無虛發”的神話。

第四:對敵人力量和自身實力的錯誤估計

可以總結的說赤壁之戰曹操失敗的根本原因就是整個曹操集團驕傲情敵情緒導致的,歷史無數次的證明驕兵必敗,無論是同時代的關羽還是後來的苻堅等等,概莫能外。首先是對孫劉聯盟的估計不足,曹操輕而易舉的拿下荊州從某種意義上說時間壞事,“有一種勝利叫撤退,有一種失敗叫佔領”荊州的經歷,讓曹操集團誤以為江南士族軟弱可欺,只要曹操的水軍在長江遊弋幾圈,勸降書一到孫權就會望風而降,荊州的成功可以複製!

曹操錯了,他看錯了人,很多人。

孫權不是劉琮,魯肅周瑜也不是蔡瑁張允,江東士族也不是荊州集團可比。此時的江東以歷三世,早已不是曹操早年在北方面對的諸侯爭霸、互相殘殺,自己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形勢。在生死存亡的關頭,孫劉兩家只有團結這一條路可走,勢在必行。

孫劉之勝在於聯合,曹操之敗在於輕敵。


易燃文史


赤壁之戰是曹操想統一天下的想法驅使而發生的一場戰爭,曹操想統一天下,勢必要進行這場戰爭。

戰爭起因:

官渡之戰後,曹操打敗北方的袁紹勢力,瞬間少了一個大敵,又陸續掃平了一些軍閥,北方地區幾乎沒有了能威脅曹軍的勢力,曹操繼而將矛頭瞄準南方。

當時,曹操統一南方的主要阻力有兩個,一是江東的孫權勢力,二是依附與荊州勢力的劉備。

曹軍南下,劉備見曹軍勢大,向南逃跑,劉備的謀士諸葛亮建議劉備聯合孫權抗擊曹操。劉備同意之後,諸葛亮去往東吳說服孫權,孫權同意共同抗曹。

建安十三年,曹軍和孫劉聯軍在長江沿岸的赤壁一帶對峙,隨著孫劉聯軍對曹軍發起火攻,赤壁之戰就此打響。

注:赤壁之戰是中國古代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曹操率二十多萬大軍南下,而孫劉建軍總數五萬人,孫劉建軍最終大敗曹軍。

這場戰爭為何能以少勝多?

北人不善水戰

赤壁之戰發生在長江的水面上。是一場‘水戰’

曹操的軍隊大都是土生土長的北方人,北方人在水戰方面一向是比較吃虧的。

反觀孫劉建軍,以南方人為主,大多都擅長水戰。

曹軍“連接戰船”的弊端

由於曹軍不擅水戰,為了使戰船能更加平穩,曹操下令吧艦船的首尾連接在了一起。

連接戰船固然有自己的考慮,也起到了不錯的效果,曹軍人馬站在艦船上‘如履平地’

但這種作戰策略有一個很明顯的弊端,一旦己方陷入被動,戰船無法快速分開,所有戰船可能會全軍覆沒。

火攻策略的成功運用

戰鬥打響前,孫劉聯軍商議先‘詐降’,讓周瑜的部下黃蓋給曹操書信,假意投降。

曹操對敵軍這一操作似信非信。一天晚上,曹軍看到南邊有幾艘小船向北駛來,以為是黃蓋前來投降,沒有防備,卻沒想到大禍臨頭。

前來的十艘戰船上堆滿了澆著油的柴草,後年繫著載著士兵的小船,快到曹軍近前時,戰船點火,與小船分離,著火的戰船順著大風向曹軍衝了過去,曹軍陣營頓時成了火海。

由於曹軍的戰船已經連接在了一起,無法迅速分開,火勢迅速蔓延,甚至燒到了岸上的營寨。曹軍被燒的人仰馬翻,損失慘重。

曹軍人數優勢難以發揮

曹操在長江以北,孫劉聯軍在江南,兩軍隔江相望,這導致曹軍雖兵力佔優,但很難從人數上取得對孫劉聯軍的優勢。

在決定火攻之前,孫劉聯軍一方深知曹軍勢大,自然不會越過長江去攻擊曹軍,但必定也不會任由曹軍過江,與其陸戰。若是陸戰孫劉聯軍的勝算微乎其微。所以,雙方的戰鬥地點只能在長江上。

其一,戰鬥在長江江面上打響,曹軍又不習水戰,對敵軍的人數優勢有所抵消。

其二,曹軍主要兵力還在岸上的營寨中,留在戰船上兵力並不能對敵軍形成人數優勢。

其三,由於孫劉聯軍的主動火攻,曹軍岸上的兵力還未加入戰鬥就被強烈的火勢擊潰,曹軍的人數優勢絲毫沒有發揮出來。

以上就是孫劉建軍以劣勢兵力勝過曹操的原因,當然,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是人力無法左右的,那就是天時,因為當時天氣正值東風,所以火攻的策略才能進行的如此順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