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您怎樣理解這句話的文化內涵?

聿劍培訓師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註釋】

▲慎終:人死為終。終也指結果。

▲追遠:遠指祖先。遠另一層意思指很遠的遠因。相當於佛家的因果,佛學裡有一句話:“菩薩畏因,凡夫畏果。”

慎重地對待死亡、辦理喪事,虔誠地祭祀遠代祖先、追念前賢,這樣百姓的道德就會變得仁厚了。

中國人自古以來非常重視對祖先和先賢的祭祀,這是中國人獨有的圖騰崇拜、祖先崇拜。中國人的祖先就相當於其他國家的神靈,祭祀祖先就相當於祭祀神靈,求神靈保佑。中國人對於死亡和遠去的親人都是非常慎重的,《詩經》中就有很多關於祭祀祖先的篇章。在紀念祖先和歷代先賢的過程中,有很多禮儀能起到教育後代的作用,所以才會“民德歸厚矣”。

儒家非常重視喪祭之禮,他們把祭祀之禮看作一個人孝道的繼續和表現,認為通過祭祀之禮,可以培養個人對父母和先祖盡孝的情感。儒家重視孝的道德,是因為孝是忠的基礎,一個不能對父母盡孝的人,是不可能為國盡忠的。所以忠是孝的延伸和外化。只要做到忠與孝,社會與家庭就可以得到安定。孔子並不相信鬼神的存在,他說“敬鬼神而遠之”,就證明了這一點。他沒有提到過人死之後是否有靈魂存在的問題,而是通過祭祀亡靈,來實行教化,希望把人們塑造成有教養的忠孝兩全的君子。曾子對於慎終和追遠的重視,是在於對死的敬畏和對過往的崇敬。因為生死是相對的,沒有生就沒有死,沒有死也就無所謂生。而人從過往的歷史中可以獲得借鑑,也就是古可以鑑今。歷史有傳承的作用,忘記歷史的人也必將被歷史所忘記。

《朱子集註》:“慎終者,喪盡其禮。追遠者,祭盡其誠。蓋終者,人之所易忽也,而能謹之;遠者,人之所易忘也,而能追之:厚之道也。故以此自為,則己之德厚,下民化之,則其德亦歸於厚也”。

“德”。聖賢施教,以孝為本。孝經:“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此章即是講孝道,厚德由行孝而來。這是通篇第一德,所以我來說道說道。李炳南先生《論語講要》:“天地人號為三才,天地皆有好生之德,人為天地之心,應具天地之德,始可稱之為人,此為中國文化。”上位者對先人尊重有禮,此乃道德教化之舉也。民德,民眾以家為主,家者則主孝悌,而得仁之本,而成民德。

孔子把喪祭之禮看作一個人孝道的繼續和表現,慎終追遠,可以體現一個人對父母和先祖的情感。孝最能打動人心。喪祭之禮,乃孝道之最後表現。如果能做好這最後一點,就是有始有終,做成圓滿。即成圓滿,則無可指摘,是為德之圓滿,民德歸厚矣。


古意新知


慎終追遠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大意是:曾子說:“對親長送終要盡禮盡哀,對遠祖祭拜要誠敬追思,這樣才能使社會風氣歸於敦厚。”

時代在發展和變化,我們從古聖先賢的總結和思想中,可以提煉出適合現代化的內容!

社會風氣的和諧、融洽,應該從我們自己做起!

我們必須發自內心的、真誠的去孝敬父母,真正去懂得自己的父母;我們必須真正的去改善自己,不斷的提高自己的修養;我們應該牢記自己家庭的歷史,真正尊重先人的品德和奮鬥,為自己能擁有幸福美好的生活而感念、感恩於先人。

我們只有做好自己,他人才會尊重我們。當每一個人,都做好自己的時候,社會風氣自然就會好起來、變得更加和諧與融洽!



我們理解曾子這段話,可以獲得許多啟發。我們想改善社會和他人,不是去改變別人,不是對社會現象直指的;而是去提高自己、改進自己、使自己更受他人的歡迎和尊重。當大家都去改進自己的時候,社會已經得到了改善!


聿劍培訓師


這句話提現了儒家非常注重祭祀之禮,通過祭祀培養對父母盡孝的情感。人民如果都能做到對父母孝敬,這樣民風也會變得淳樸,不會做些有傷道德底線和違法的事。



礪礪前行


能夠慎重的追念已故的英靈,則人的德望高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