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曲藝是什麼情況?

老牛31899056


說起老北京的曲藝,那種類還是很多的。

1.京劇

京劇又稱皮黃,主要來源於徽調的西皮腔和漢調的二黃腔,在清代的時候,於北京合流,又匯合了當時崑曲、吹腔等藝術,形成了現在京劇的形式。到了民國,京劇更是進入了它的黃金時代。“四大名旦”、“四大鬚生”、“小生三虎”,名家輩出,流派紛呈。

京劇不僅僅是北京人娛樂生活的重要部分,在那個充斥著全盤西化思潮的時代,京劇還使人們第一次又關注到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正是京劇的這種魅力,讓國人又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文化,京劇所代表的不僅僅是茶餘飯後餓娛樂,更是當時社會的一種風尚。

2.崑曲

崑曲早在明代嘉靖年間就傳入了北京,清代的時候形成了獨特的“北方崑曲”。現在公認的崑曲三大傳奇中的《長生殿》與《桃花扇》,都是康熙年間在北京問世的。在清代的大部分時間裡,崑曲一直都處於一家獨大的地位,著名的花雅之爭,就是崑曲和眾多劇種之間在文化地位上的較量。

到清末民國的時候,面對異軍突起的京劇,崑曲沒有了早年的風光,不過仍有一些崑曲名演員出現在北京的舞臺上。

3.河北梆子和評戲

河北梆子源於秦腔,源遠流長,明清時一直是北京重要的劇種。乾隆年間,有名角魏長生進京,名噪一時。河北梆子和京劇一樣,都是早年間由民間興盛起來的地方劇種,從音樂上說,都屬於板腔體。

評戲是民國時開始興盛的劇種,源於唐山,長期被稱為“蹦蹦”或“落子”。進京以後,起初僅在天橋等地的小戲棚演出,因為它淺顯易懂,生活氣息濃厚,漸漸受到老百姓的喜愛,更湧現了很多膾炙人口的作品,比如《楊三姐告狀》《花為媒》《秦香蓮》,並湧現了大批人們喜愛的名演員。

4.聽大鼓

大鼓的歷史非常悠久,老藝人們都會把大鼓追溯到周代,據說他們的祖師爺是春秋時期的周莊王,當年周莊王命人擊鼓聞事,也就是敲著鼓,向老百姓宣講朝廷大事,這大概就是最早的新聞聯播了吧。

北京曲藝中現今流傳的鼓曲大多並不是發源於本地,基本上清末民初由江湖藝人帶人,在江湖行話中大鼓叫做“柳海轟”。京韻大鼓在北京最享盛名,雖然名字叫做京韻,但其實並不是北京土生土長的鼓曲,它早年間是河北一帶流行的“木板大鼓”,是大鼓書的形式,以說演故事為主。


京蜜


朋友,老北京曲藝有京劇,評劇,京韻大鼓,相聲,評書,梅花大鼓,走會,十不閒蓮花落,北方崑曲,八角鼓,快板書,單絃,北京曲劇,雙簧,相聲,西河大鼓,琴書等,它們的細結特複雜我在這裡無法說完。如果大家想知道一些情況最好先聽聽侯寶林先生的相聲說的一些情況,或在微信裡查查資料就明白了。當時的藝人為了生存下來把自己的藝術修養普遍搞著特高,如果沒有藝術了?他自己就什麼都沒有了,沒有藝術了?也代表著他自己生命的終結,藝術對他自己來說就是一些。因為他們只會以藝術才能生存下來別的他們什麼都不會幹。老北京藝人在當時的社會背景裡就是下九流,是最下等人裡最下等的,就是說根本沒有社會地位。他們的收入在當時社會里並不算低,如能演出了名的藝人小蘑菇,侯寶林先生在當時的藝人裡是最富的了。如話劇(龍鬚溝)里程寶慶人稱程瘋子的老婆說過想當年我們的程寶慶一唱起八角鼓大洋錢就進口貸口。還有七,八年前有一位八十多歲的老頭對我說過解放前他住在天橋附近,他回憶說他記得當時天橋有一位藝人在表演結束準備收錢時人群爆地一聲散了,看了表演不給錢,這位藝人罵開了,罵著特難聽,最後這位藝人傷心地落下了眼淚,因為他還要養家哪。







老牛31899056


曲藝這個詞是解放以後取的名字,據說是周總理給取的,以前叫鼓書雜耍,曲大概有西河鼓書,京韻大鼓,梅花大鼓,鐵片大鼓,醋溜大鼓,河南墜子,單絃兒岔曲。藝有蓮花落,竹板書,數來寶,相聲,雙簧,山東快書,古裝戲法等。解放以後魏喜奎先生創造出北京曲劇,關學曾先生創造出北京琴書這兩個新的曲種。京劇在老北京是單列的東西,評劇則是從蓮花落髮展而來的。


老胖有話說


我是老北京人,小時家就住天橋附近,對北京的曲藝也非常喜好。但是我認為北京曲藝已窮途未路,很多曲藝形式已沒有了,除了郭德綱的德雲社還在相聲這一領域做困難中掙扎,其他如曲劇,大豉,評書,雙簧,都很難見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