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慢》:一切景語皆情語,借杜詩之景,今昔對比揚州,話淒涼

《揚州慢》:一切景語皆情語,借杜詩之景,今昔對比揚州,話淒涼

姜夔:《揚州慢》

姜夔(1155——1209)是南宋的著名詞人,字堯章,號白石道人。他一生沒有做過官,到處漂流;他能詩善詞,在書法音樂上也有很高的造詣,當時就受到人們的推崇。他雖然長期漫遊江湖,寄食四方,但他心繫天下,非常關心國家命運、社會變化和政治狀況,這首《揚州慢》就體現了詩人這一點。

姜夔精通音律,在按音樂填詞的同時還會自己譜制新曲,《揚州慢》就是這一類的作品,這在文學史上稱為自度曲。

在宋詞發展史上,姜夔是創作自度曲比較多的作家的之一。更為獨特的是他所創作的十七首自度曲旁邊都標有譜子,這是唐宋詞史上唯一保存下來的最為直觀的音樂材料,有著非常重要的價值。

從清朝開始,許多研究者都對姜夔的這些自度曲非常感興趣,經過一代代學者的努力,這些作品現在已經可以歌唱了。


(1)詞開頭獨特的小序。

在這首詞的前面有一篇長達63字的小序:

淳熙丙申至日,予過維揚。夜雪初霽,薺麥彌望。入其城,則四顧蕭條,寒水自碧,暮色漸起,戍角悲吟。予懷愴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巖老人以為有“黍離”之悲也。

這也是姜夔詞的重要特點之一。

詞在剛產生的唐五代時期,詞調和詞題往往是同一的,到了北宋,詞的內容逐漸與詞調分離,慢慢出現獨立的詞題,後來又出現了小序,而姜夔詞的小序是最出名的。

這首《揚州慢》的小序主要寫出了詞人的創作背景,包括創作的時間、地點、緣由等等,與下面詞的正文內容相生相發,表現了姜夔一個特定的思想感情。

淳熙是南宋孝宗皇帝的年號,丙申年即淳熙三年(公元1176年),至日指的是冬至這一天。由於冬至之後陽氣回升,代表著又一個節氣循環的開始。因此中國古代對冬至非常地重視,有冬至大如年

的說法。

維揚指的是揚州,《尚書·禹貢》將天下分為九州,其中淮海惟揚州,在古漢語中惟通維,於是後人就將揚州成為維揚。

詞人姜夔在冬至日經過揚州,當時下了一夜的雪,剛剛放晴,抬眼望去,薺麥滿目,水波淒寒。薄暮時分,城上吹起了淒涼的號角,這一幕讓作者很是感傷,撫今追昔,於是便寫下了這首自度曲。

南宋著名的詩人蕭德藻(號千巖),讀了之後,認為此詞作體現了《黍離》之悲。《黍離》是《詩經·王風》中的一首詩,作者是西周的一位大夫,周平王東遷之後,這位大夫經過西周故都,看到以前的王宮現在一片禾黍,非常悲痛,因而寫下了這首詩。後人就用《黍離》之悲來指亡國之痛。

(2)詞的上片前五句,詞人停駐揚州城外,眼前看到的是一片荒涼的揚州。

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

揚州是一座古城,隋唐以來由於地處大運河和長江航運的樞紐,使得揚州的商業非常發達,社會很富庶,這種狀況到北宋時期仍然延續著。因為揚州在宋代是淮南東路的治所,所以說是淮左名都。

《揚州慢》:一切景語皆情語,借杜詩之景,今昔對比揚州,話淒涼

古代揚州地圖

唐代詩人杜牧在《題揚州禪智寺》中有“誰知竹西路,歌吹是揚州。”的描寫,後來就用竹西代指揚州。

既是名都,又是佳處。

所以,詞人來到這裡,當然要遊賞一番,於是便有了解鞍停馬,少駐初程。

春風十里出自杜牧《贈別》中的“春風十里揚州路,捲上珠簾總不知。”這裡也用來代指揚州。

詞人來到往日以繁華著稱的揚州,首先映入眼簾的卻是薺麥青青,由於無人料理,薺菜一類的野草長得很茂盛,與麥子相互掩映。

薺麥二字是偏義複詞,重心在薺,表現其荒涼

我們知道詞人到達揚州的時間是冬至,這當然談不上什麼春風,作者這裡採用了用典的手法,除了點明地點之外,也暗示了以前的繁華和現在的冷悽,形成了一個鮮明的對比。

(3)接著,詞人將鏡頭進一步拉近,從郊外進到城裡,映入眼簾的是歷經戰火後破敗不堪的揚州。

自胡馬窺江去後,廢池喬木,猶厭言兵。

揚州的地理位置,處於宋金交戰的前沿,金兵不止一次攻進揚州,給這座城市造成了極大的破壞。這就是所謂的胡馬窺江。

那麼,歷經兵燹戰火後的揚州是什麼樣子呢?

《揚州慢》:一切景語皆情語,借杜詩之景,今昔對比揚州,話淒涼

揚州城廢池喬木

詞人用了四個字“廢池喬木”,這些荒廢的池苑和高大的古木,都是劫後餘存的,儘管過了很多年,它們仍然猶厭言兵。清代詞學批評家陳廷焯對這四個字非常欣賞,他認為:“寫兵燹後的情景很逼真,猶厭言兵四個字包括無限傷亂語,他人累千百言,亦無此韻味。”

這四個字有韻味,在於一是無限傷痛見於言外,不寫人厭兵,而寫廢池喬木厭兵,這更顯出了戰爭的慘烈;二是寫出了經過慘痛大亂之後,人們特有的心裡活動——由於太害怕,太厭惡,所以迴避而不願意再提;三是寫出了自金兵南侵至今已過去了十六年,戰爭創傷仍然如此之深,令人悚然魂驚。

前面說薺麥青青,此處說廢池喬木,實際上二者都是在暗示這座遭受戰火的城市如今蕭條荒涼、人煙稀少的狀況。

於是詞人在上片結束時就直接點出這一層含義:

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在古代,每到傍晚,戍樓上就要吹號角,詞人在這裡用了以動寫靜之法,一個寒字,隨淒厲的角聲而來,既是時令之寒,又是聲音之寒,更是空城之荒寒,人心之淒寒。

空城二字,也有多重意蘊。現在的空城固然是胡馬窺江所導致的,但以揚州邊防之重,經過十六年的經營仍然是一座空城,如果下一次胡馬窺江,又該怎麼辦呢?

詞人在沉痛之中,又有幾分焦慮。

(4)在焦慮之際,詞人讓他非常關注的晚唐詩人杜牧登場,用杜牧昔日所經歷的揚州之繁華對比如今揚州之蕭條。

《揚州慢》:一切景語皆情語,借杜詩之景,今昔對比揚州,話淒涼

晚唐詩人杜牧在詞種出場

作者之所以對杜牧再三致意,既提其詩,也提其人。這不僅是因為杜牧筆下對揚州有著形象且生動的描寫,更因為杜牧在這些描寫中見證了揚州的繁榮,由此可作為一個鮮明的對比。

杜牧曾於唐文宗大和七年(834年)至九年(836年)在揚州任淮南節度使掌書記,對這座城市非常熟悉。倘若杜牧現在重新來到揚州,看到如今這座城市的面目全非,將會大大吃驚。因為這一切的一切他都不再熟悉了。

俊賞二字出自梁代鍾嶸的《詩品序》——彭城劉士章,俊賞之士,指鑑賞力精湛,但在這裡也包含暢快遊賞的意思。

以杜牧之俊雅,來到揚州這樣一個富貴之鄉,風流之地,當然要用自己的生花妙筆寫出無限的深情。

豆蔻出自杜牧名篇《贈別》——嫋嫋亭亭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

青樓出自杜牧名篇《遣懷》——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

《揚州慢》:一切景語皆情語,借杜詩之景,今昔對比揚州,話淒涼

杜牧昔日縱情繁華的揚州

這兩首詩,都是杜牧寫他在揚州的冶遊生活的。前一首人花對舉,寫出自己心儀的一位青樓少女,具有壓倒眾芳的美;後一首寫自己十年揚州留戀青樓,縱情享樂的浪蕩歲月。

唐代的揚州非常繁華,其繁華的代表性之一就是青樓文化非常發達,因為杜牧對自己生活的這些描寫,這正是從側面記錄了揚州的繁盛。

而現在一切都已經飄零。

以杜牧昔日詩中繁華的揚州對比如今蕭條荒蕪的揚州,立竿見影,不能不讓人生出悲涼之感。

所以,姜夔才說以杜牧那樣的才情,現在看到兵亂之後的揚州,也無法寫出那樣優美的詩句,無法傳達出心中的深情。

因為心中只剩下悲涼了。

(5)但是,過去的東西也並非全都消失了,仍有留存下來的,這就是二十四橋,只不過已是冷月無聲。

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

二十四橋是揚州的一處名勝,是給杜牧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他曾寫過一首著名的詩《寄揚州韓綽判官》——“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寫的是暮秋時分,遠處青山隱隱,城外流水迢迢,倚在橋邊,憑欄賞月時,只聽得陣陣悠揚的簫聲,卻不知美人在何處吹奏。

杜牧心旌搖搖,無限陶醉。整個畫面優美而靜謐。晚唐以來,這個畫面定格在眾多文人的心中,成為了浪漫生活的一個象徵。

而如今,二十四橋仍在,可是波心蕩,冷月無聲。月影落在河裡,隨著微波而盪漾,一片寒光,默默無聲。

《揚州慢》:一切景語皆情語,借杜詩之景,今昔對比揚州,話淒涼

揚州二十四橋名勝

姜夔的這個描寫非常生動,我們知道月亮本就是無聲,但詞人在這裡又特意強調,他有什麼意圖呢?

在古代文學傳統中,月亮是很常見的一個意象,作為一個審美客體,它可以有多重意蘊,能表現多重感情。

杜牧的詩寫主人公在明月之夜,聽著不知從何處傳來的陣陣簫聲,烘托的是一種祥和快樂的氣氛,因此這月亮似乎也不僅有色,而且有聲,整個畫面充滿暖色調。

而現在的揚州城,殘破不堪,無限淒涼,月亮也現出了陰冷之色。

今昔對比,月之寂寞,人之悲哀,都見於言外,正如王國維所說的:

一切景語皆情語也。

姜夔用月亮來貫通今昔,雖然是古代詩歌中常見的手法,但由於他寫得真切生動,又具有歷史感,所以就能感人至深。

(6)詞的結尾兩句,作者的目光從水面移到了橋邊,這仍然是一個特寫,詞人藉此進一步表達了悲愴之情。

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

紅藥即是芍藥,芍藥和牡丹是兩種花,但是古人並不是分的很清楚。藥聖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上說:唐人把牡丹稱作木芍藥。

《揚州慢》:一切景語皆情語,借杜詩之景,今昔對比揚州,話淒涼

芍藥花

眾所周知,唐人喜愛牡丹,不分士庶,如痴如狂,正如白居易在《牡丹芳》中所描繪的那樣:

花開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但是在這裡,詞人寫這種花雖然美麗,卻只能在橋邊自開自落。花固然不知自己為誰生,人也不知此花為誰生。無法自我欣賞,也不再有別人欣賞。這也就意味著揚州像唐代那樣的繁榮已經不復存在了。

時事變化慘痛啊。

詞人的這種寫法,來自詩聖杜甫。安史之亂後,杜甫作有《哀江頭》一詩,追憶唐玄宗和楊貴妃諸人的曲江遊賞。記載其繁盛正所以記其衰敗。而用細柳新蒲為誰綠一句出之以喟嘆。

細柳新蒲就像是此詞中的芍藥為誰綠就像是詞中的知為誰生

詞人用帶懸念的疑問作為詞篇的結尾,很自然地移情入景,今昔對比,催人淚下。

(7)《揚州慢》是姜夔的代表作之一,問世不久,就廣受稱讚,只因詞人獨具匠心。

《揚州慢》:一切景語皆情語,借杜詩之景,今昔對比揚州,話淒涼

揚州慢

宋代末年的張炎在《詞源》中就稱讚這首詞:

不惟清空,又且騷雅,讀之使人神觀飛越。

清空,騷雅是張炎對姜夔詞的高度評價,主要指其詞不僅性情正,而且從虛處落筆,給讀者創作了很多感發聯想的空間。特別是將杜牧的詩句與揚州的過去和現在多元交織,相互生髮。

這足見詞人之匠心。

第一,情景關係上

情景交融雖是詩詞創作的老生常談,但卻有高下之分。上下片的詞,往往上片寫景,下片抒情,此詞脈絡也大致如此。但這首詞妙在不僅情景穿插,而且虛實相間。眼前的實景與杜牧詩中之景貫穿,古人冶遊揚州的閒情與自己經停此處的悲情融合,這就使得情隨景生,景因情顯,表現了作者純熟地安排節奏,調動意象,轉換情思的功力。在結構上也顯得靈動而不呆板。

第二,對比

詞人寫的是金兵南下,揚州經歷戰亂後的情形,內在的邏輯結構卻是今昔對比,更妙的是這些對比是虛實相見,明暗相融。將眼前實景與詩中虛景對比,譬如以名都對比空城

,以春風十里對比薺麥青青和廢池喬木等等。

再有,詞人在字面上是寫眼前之景,其實是化用古詩,暗含對比。比如杜牧詩中有二十四橋明月夜,詞人只點出二十四橋而隱去明月夜,這看似是在寫二十四橋的實景,實際上是將明月夜玉人吹簫和冷月無聲對比。

《揚州慢》:一切景語皆情語,借杜詩之景,今昔對比揚州,話淒涼

二十四橋明月夜,冷月無聲

這樣就穿越古今,將自己與唐代的杜牧放在同一時空對話。杜牧看到的是唐代揚州的繁榮,姜夔看到的則是兵燹戰亂之後宋代揚州的蕭條。將古與今,人與我,情與景等等全部打通,多元交織,互相生髮,從而展示出巨大的藝術魅力。

所以,千百年來,這首詞膾炙人口,廣為流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