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小姐|許世壇改了兩個KPI

董小姐|許世壇改了兩個KPI

許世壇在業績會上大出風頭。

結束以後,許多香港金融圈的朋友來問董小姐:

「世茂為什麼這麼bull ?」

掐指一算,董小姐居然有整整兩年半沒有關注過這家公司。一語驚醒夢中人,趕緊發動小馬達去了解一下。

一打聽嚇一跳,世茂動靜不小。今天就揀出最重要的一條來聊一聊。

許世壇改了兩個KPI。

在世茂內部,這兩個KPI分別指向——區域利潤底線、員工人均利潤與獎金。

一、升降底線

2019年,世茂賣了2600.7億,2020年銷售目標保守估計3000億,不保守估計3600億,後者預估增速38%。

世茂也在嘗試新業務。

打聽了下,從去年開始,許世壇就要求,創新業務利潤的30%要給到地區做獎金。

當然,新業務的利潤本身就不多。

今年還要加碼做物業,收入目標增速100%,要到50億,並且籌謀上市事宜。

董小姐|许世坛改了两个KPI

縱觀很多房企同行業績會,大口氣的大口氣,放衛星的放衛星。

再一看地產股走勢,立馬能夠理解背後動因——信心如此昂貴,沒有信心的時候,就人為抬升信心。

世茂當然是本輪規模躍升的典型。

但是,問了許多世茂的朋友,普遍感覺是,今年和往年不一樣。

目標雖高,可規模導向只是前兩年的關鍵詞,並不是2020年的。

今年真正的關鍵詞是,利潤。再細化一點,是人均權益利潤。

董小姐獨家打聽到,今年1月開始,許世壇加強了世茂KPI考核體系。內部考核從著重合約銷售額轉向著重權益後核心利潤貢獻度。

片區、城市公司、地區公司都開始按照利潤額決定升降級。

其中,片區保底利潤2億,城市公司保底利潤6.6億,地區公司保底利潤13.2億。

這個利潤門檻並不低。以後,不達標的地區就會面臨被降級、被撤銷、被合併的危險。

放在以前,成為區域的銷售額底線是200億,城市公司是100億。講的都是銷售額故事。

根據實現利潤來劃分區域等級,這會導致新一輪區域洗牌。

董小姐打聽到,2020年以來,世茂新增了2個區域——長三角區域、粵桂區域,它們都是從海峽公司孵化而來。

如此一來,世茂現在一共下轄10個區域。

各個區域中,最高級別的當屬世茂海峽公司,體量最大。在此之前,世茂已經允許它跨地區拿地。

未來,能不能跑出一條利潤上升通道,並且帶動其他區域,做強整體利潤,海峽公司是一個信號燈。

但這並不意味著,所有地區都可以在投資領域,一路狂奔。

二、魚與熊掌

「世茂的考核現在變得特別特別細,過於嚴格了。」

不止一位朋友這麼說。

董小姐打聽到,2020年,世茂開始對個人展開人均權益後利潤額考核,全集團按高低排名,與獎金掛鉤。

講利潤已經是很高的要求了,還要權益後,還要人均,顆粒度一下子出來了。

對一線員工來說,你的人均權益利潤越高,獎金也就越多。反之亦然。

行業裡,人均利潤可能成為年度關鍵詞。因為,每家都在說要提高人均效能。

大勢如此,壓到每個人頭上,迫使每個人都要做追逐利潤的精準動作。

這就會導致兩個結果。

要麼,世茂給項目減員,拉昇人均權益利潤紙面數據。

但做得過了可能會給項目埋下雷。畢竟,很多時候,做項目,就是麻雀雖小,但是人不能少。

要麼,大幅減少未來小股操盤的項目,爭取更多操盤並表。小股操盤在世茂將不再吃香。

只有佔股更多,這樣獎金計提才會多,團隊才划算。不然,又要派人,獎金又少,缺乏動力。

其實,前兩年,小股操盤是世茂的一大特色,它成為規模追求的利器之一。

目前看,之前的小股操盤項目,以及一些利潤不佳的低效存量項目,未來也要用人均權益利潤去考核。

這意味著,很多人的獎金要減少,不排除以後產生進一步減員與崗位變化。

這和以前講人均銷售額的KPI不是一套邏輯。

新的KPI指標還會直接衝擊世茂的投資手筆。

產生一種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微妙感。

為了保證人均權益利潤,投資項目篩選必然更嚴格。至少,操盤並表的硬要求首先就會篩掉一部分項目。

世茂沒有跟投制度。但這一套KPI玩下來,其實約束了一線人員拿項目的手,畢竟,增加了限制條件,還跟自身利益掛鉤。

董小姐覺得,倒是跟同行跟投的初衷很相似。

董小姐瞭解到,現在世茂的銷售淨利率底線有所上浮。拿一手地要承諾投資回報10%以上,二手地是12%以上。只有第一年除外,拿地第一年回報可以適當降到8%以上。

還有一條,如果當年兌現不了,要直接雙倍處罰。

這個回報率,在行業裡大概屬於60分位,比平均水平略高一點。

但是,基於人均利潤與獎金考慮,在世茂,接下來,可能有很多項目沒有人有動力去拿。

因此,我的判斷是,今年,世茂投資收縮是大概率事件。至少,在投資尺度上會更挑剔一些。投資將成為夾雜著員工利益與情感的複合型動作。

公開場合,許世壇也說,目前TOP100公司裡的收購機會不多了,再小的公司,項目問題也不少。

對一線人員來說,考核是一座山。不拿地,沒獎金,拿了地,做下來,也可能沒什麼獎金。

「從內部的野心看,世茂越來越像碧桂園。」有世茂的朋友如是說。

硬幣的另一面是,「對員工的關注度大不如前了。」

你同意嗎?

歷史上所有迅速拉昇規模的公司,都將回答同一個問題:跑得太快,就不必在乎鞋子髒不髒嗎?

答案是否定的。所以無論主動還是被動,大多數公司都會放慢腳步,在半山腰上重新休整。

今天,許世壇修改的不僅僅是兩個KPI,也是拿著顯微鏡對世茂從上到下的一次重新界定。

一路高歌猛進之後,世茂正在成為什麼樣的公司?

董小姐|许世坛改了两个KPI
董小姐|许世坛改了两个KPI

董小姐的新公號:

董小姐|许世坛改了两个KPI

一勺言|與老闆達成一個關鍵共識

一勺言|輪到「便宜錢」出場了

一勺言|左暉的讀後感

董小姐|恆大要講「大宗消費品」資本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