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市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張培學:我對山歌有特殊的感情

今年1月,由市民間文藝家協會編印的《阿蘇者山歌(第一輯)》正式出版。書中選編的山歌歌詞,大部分為老調子,少部分是歌手即興創作的作品,且以情歌為主。歌詞內容豐富,生動樸實,既有傳統韻味,也有時代感。

2月的一天,記者採訪了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辦公室主任、市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張培學,他是《阿蘇者山歌(第一輯)》一書的整理者。聊起該書的出版和山歌蒐集背後的故事,他說,阿蘇者流傳地域廣泛,其歌詞浩如煙海,蒐集整理它們不僅是一種使命,更是一種責任。

玉溪市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張培學:我對山歌有特殊的感情

說起阿蘇者山歌,張培學總能侃侃而談。

與山歌的結緣

張培學今年52歲,出生於新平縣平掌鄉,一個有著濃厚阿蘇者山歌文化的地方,山歌在他成長的過程中帶給他無數的歡樂和幸福。工作以後,張培學離開家鄉來到城市,在高樓大廈裡待久了,阿蘇者山歌成了他心底最深的眷戀,也寄託著他對故鄉無限的思念。

至今,張培學從事非遺保護調查研究工作已15年,他經常奔波在田間、鄉村和民間藝人群體中,足跡遍佈玉溪各地的民族村寨,挖掘、採集非遺文字、視頻音像等寶貴材料。在這一過程中,他對於民族民間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有了一種深厚的使命感,且對於山歌,在多年的工作中,也由原來的愛好昇華為一種責任。同時,他於2014年加入市民間文藝家協會,身邊志同道合的夥伴更多了。

在張培學等人的提議下,從2017年開始,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先後6次組織專家到新平縣走村串寨,採訪民間藝人,蒐集阿蘇者山歌。張培學告訴記者:“我對山歌有特殊的感情。記得小的時候,但凡婚喪嫁娶,村民們都會自發聚到一起,對唱山歌,載歌載舞。村民們即興唱的山歌很樸實,卻總能表情達意……出於一種使命和責任,我參加了協會組織的蒐集阿蘇者山歌的活動,每次採訪我都到場,從事記錄、整理等工作。”

玉溪市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張培學:我對山歌有特殊的感情

市民間文藝家協會編印的《阿蘇者山歌(第一輯)》。

《阿蘇者山歌》的由來

《阿蘇者山歌(第一輯)》一書歷經三年蒐集整理而成,其中囊括了77首歌,內容豐富,涉及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很強的文學性和趣味性,讓人回味無窮。對於歌詞的蒐集整理過程,張培學頗有感慨。

在玉溪境內,阿蘇者主要流傳在新平縣的邊遠鄉鎮,沿哀牢山分佈。眾所周知,哀牢山一帶山高坡陡,路途可謂險峻。採訪組都是年紀偏大的人,但每次大家都齊心協力,克服各種困難和不便,先後到者竜、水塘、建新、平掌等地,真正做到了深入基層,貼近老百姓生活。

在新平的鄉鎮上,阿蘇者山歌的唱詞雖然是漢語方言,但不是當地人聽起來還是十分困難。為此,採訪組耗費了不少精力瞭解當地的方言,同時每次蒐集時都現場錄音,之後大家反覆推敲、琢磨,力求保持歌詞的本來韻味。

張培學告訴記者,在採訪過程中,他們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雖然現在大家聚在一起跳歌的機會越來越少,但通過手機對歌的卻人越來越多,很多人加入各種各樣的微信山歌群對歌交流。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微信的普及拯救了瀕臨消亡的山歌。山歌群裡的交流活動,也為蒐集山歌提供了很好的條件。因此,該書整理的大部分歌詞就是微信山歌群的歌手演唱的。“我加入了不少以山歌為主題的微信群,他們十分活躍,每天都在群裡對唱山歌,有時從背景的嘈雜聲中可以聽出,唱歌的人或坐在拖拉機上,或坐在摩托車上。這三年來,只要有閒暇時間,我就打開群一遍又一遍地聽,然後把他們的唱詞整理出來。”張培學說道。

張培學告訴記者,阿蘇者的歌詞內容包羅萬象,除了起到傳播知識的作用,還有道德教化功能。將阿蘇者的歌詞整理彙編成冊,希望能為山歌愛好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價值和參考的同時,傳承民族文化,讓山歌文化代代相傳。(玉溪日報記者 李艾麗 文/圖)

原標題:我對山歌有特殊的感情——訪市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張培學

審核:李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