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加速急需政策“加碼”

本報記者 郭錦輝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通過5G+VR技術,“雲監工”們觀看了武漢雷神山醫院建設的全過程。

“雲監工”的背後是我國“智能+”行業高速發展。賽迪顧問發佈的《2019人工智能企業百強榜》預計,2021年中國人工智能核心產業將突破2000億元。

“在當前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曙光公司將及時作出調整,在組織管理、供應鏈、生產製造方面進行優化。這段時間對企業來說是危機,但同時也是企業苦練內功的好時機,如建立科學的決策機制與流程;構建有效的組織管理體系;做好產品,將產品做到極致,為客戶創造價值;加大企業運營的信息化與數字化、提升企業運營效率、注重協同創新等。”曙光雲計算集團副總裁孫會首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說。

孫會首表示,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已被規模應用於對新型冠狀病毒疑似病例的基因分析及其他實際疫情抗擊中,更好服務於社會突發狀況、應急事件、政府決策和百姓民生。曙光下一步將依託中科院的產學研優勢資源,結合本身的實踐經驗,繼續發展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為智慧城市建設等貢獻力量,助力破解現存產業難題。

近年來,我國信息產業規模持續擴大,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對經濟社會各個領域的支撐作用日益顯現。但與科技強國相比,諸多短板仍然明顯,如核心技術等關鍵領域對外依存度較大,產業發展失衡問題較為突出。

“隨著雲計算、大數據等新興科技迭代迅速,傳統產業面臨數字化升級,對計算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和挑戰,對高水平技術交叉型人才的需求也逐步提升。產業協同聯動有待加強。”孫會首呼籲,相關部門能夠加大“智能+”人才培養規模,為我國人工智能領域引領性原創成果的重大突破提供更加充分的人才支撐。同時,為了緊密結合市場需求開展“智能+”技術研發、技術轉移、成果轉化,希望政府給予相應的政策、平臺和資金支持。

“在人工智能發展過程中,最大的挑戰和風險就是信息安全和隱私保護問題。這需要從國家層面的立法以及整個行業的努力去應對解決、共同維護。”眼神科技市場總監王姝琦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說。

據王姝琦介紹,為了加快信息安全和隱私保護方面的技術開發,眼神科技2018年聘請密碼學專家王小云院士作為首席安全顧問,致力於通過“生物識別技術+密碼技術”,在識別信息的隱私保護、加密芯片方向探尋安全方案,打造安全、可監督、可多方參與的生物特徵安全體系,構築AI全面風險防控體系。

王姝琦建議,未來從四個方面加快我國“智能+”行業的發展。

第一,加快以5G、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數字技術的新基礎設施建設,加快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在安防管控、教育醫療、生活消費、智能製造等基礎設施的落地應用,推動傳統基礎設施向“智能+”轉型升級。

第二,充分運用多模態融合生物識別技術和平臺,打造多模態生物識別特徵庫和身份數據賬戶系統,打造高效便捷、安全可控的智慧民生系統。

第三,加快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建設,鼓勵人工智能企業跨界協同創新,建立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專項投資基金,為“智能+”行業企業拓寬投融資渠道,推動人工智能產業創新和發展。

第四,加強立法和標準化建設,建立“智能+”行業規範,推動行業良性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