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加速急需政策“加码”

本报记者 郭锦辉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通过5G+VR技术,“云监工”们观看了武汉雷神山医院建设的全过程。

“云监工”的背后是我国“智能+”行业高速发展。赛迪顾问发布的《2019人工智能企业百强榜》预计,2021年中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将突破2000亿元。

“在当前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曙光公司将及时作出调整,在组织管理、供应链、生产制造方面进行优化。这段时间对企业来说是危机,但同时也是企业苦练内功的好时机,如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与流程;构建有效的组织管理体系;做好产品,将产品做到极致,为客户创造价值;加大企业运营的信息化与数字化、提升企业运营效率、注重协同创新等。”曙光云计算集团副总裁孙会首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

孙会首表示,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已被规模应用于对新型冠状病毒疑似病例的基因分析及其他实际疫情抗击中,更好服务于社会突发状况、应急事件、政府决策和百姓民生。曙光下一步将依托中科院的产学研优势资源,结合本身的实践经验,继续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为智慧城市建设等贡献力量,助力破解现存产业难题。

近年来,我国信息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对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支撑作用日益显现。但与科技强国相比,诸多短板仍然明显,如核心技术等关键领域对外依存度较大,产业发展失衡问题较为突出。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科技迭代迅速,传统产业面临数字化升级,对计算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和挑战,对高水平技术交叉型人才的需求也逐步提升。产业协同联动有待加强。”孙会首呼吁,相关部门能够加大“智能+”人才培养规模,为我国人工智能领域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提供更加充分的人才支撑。同时,为了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开展“智能+”技术研发、技术转移、成果转化,希望政府给予相应的政策、平台和资金支持。

“在人工智能发展过程中,最大的挑战和风险就是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这需要从国家层面的立法以及整个行业的努力去应对解决、共同维护。”眼神科技市场总监王姝琦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

据王姝琦介绍,为了加快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方面的技术开发,眼神科技2018年聘请密码学专家王小云院士作为首席安全顾问,致力于通过“生物识别技术+密码技术”,在识别信息的隐私保护、加密芯片方向探寻安全方案,打造安全、可监督、可多方参与的生物特征安全体系,构筑AI全面风险防控体系。

王姝琦建议,未来从四个方面加快我国“智能+”行业的发展。

第一,加快以5G、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数字技术的新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安防管控、教育医疗、生活消费、智能制造等基础设施的落地应用,推动传统基础设施向“智能+”转型升级。

第二,充分运用多模态融合生物识别技术和平台,打造多模态生物识别特征库和身份数据账户系统,打造高效便捷、安全可控的智慧民生系统。

第三,加快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建设,鼓励人工智能企业跨界协同创新,建立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专项投资基金,为“智能+”行业企业拓宽投融资渠道,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和发展。

第四,加强立法和标准化建设,建立“智能+”行业规范,推动行业良性发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