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蘭被瓜分,一點都不冤,極端的民主、奇葩的制度等於自取滅亡

16世紀的波蘭已發展成東歐的封建強國,領土面積居歐洲第三位

,包括現今烏克蘭、白俄羅斯等大片土地。然而從1772年到1795年,短短20多年,波蘭被俄國、普魯士、奧地利三次瓜分,最終分割殆盡,正式亡國

波蘭被瓜分,一點都不冤,極端的民主、奇葩的制度等於自取滅亡

波蘭立陶宛聯邦

直到100多年後的1918年,藉著一戰的時機,才得以復國,讓人不勝唏噓!可是仔細看看波蘭當時的政治制度,就會覺得一點不冤,甚至是罪有應得。

自有選王制

1572年,國王奧古斯特死了,此時國內外局勢十分緊張。對外,波蘭和俄國的戰爭還在繼續。對內,則更加混亂不堪,中小貴族和大貴族各自推選出自己的代理人,互不相讓,爭得頭破血流。最後按照大多數貴族的意見,由全體貴族在全國議會期間“選舉國王”

更為荒唐的是,選國內的都不滿意,外國人還好控制,那就選個外國人。法國人亨利(法國國王查理九世的弟弟)成為第一個被選舉為國王的外國人。波蘭貴族們為了保障自己的權力,迫使亨利簽訂了所謂的“亨利王約”,限制國王權力,如果國王違反,那國民就可以不服從國王的命令

波蘭被瓜分,一點都不冤,極端的民主、奇葩的制度等於自取滅亡

普魯士腓特烈二世

貴族們為了自己的利益,為了能夠控制國王,選外國人當傀儡,夠荒唐!1572年到1795年,總共11位國王中有7名外國人可是,國王們也不是傻子,不甘於做個擺設。1587年,出身瑞典的齊格蒙特三世出任波蘭國王,試圖拉攏大貴族建立君主專制制度。中小貴族們不滿,發起了反抗,就這樣掀起了內鬥。最後大貴族們取得勝利,形成了“寡頭政治”。

到了17世紀上半葉,波蘭同土耳其、烏克蘭的哥薩克、克里木韃靼汗國及瑞典爆發了一系列戰爭,國家受到嚴重消弱。與此同時,波蘭共和國內部的分崩離析也加劇了,又造就了另一項奇葩的制度。

自由否決權

1652年的議會上,多數議員通過了延長會期的決定。立陶宛大貴族的代理人西青斯基反對這一決定,他的否決雖然受到眾多議員的譴責,但仍被認為是合法有效的。

開創了波蘭歷史上只要有一個議員反對,議案就無法成立的先例,這就是所謂的“自由否決權”。

波蘭被瓜分,一點都不冤,極端的民主、奇葩的制度等於自取滅亡

葉卡捷琳娜二世(劇照)

自由否決權是操縱朝政的大貴族不顧民族利益,為了謀求私利而實行的一種政策。自由否決權使議會癱瘓,國家機構陷於癱瘓狀態,便於外部勢力進行干涉。1763年,波蘭國王奧古斯都三世病故,

俄國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趁機扶持親俄勢力,迫使波蘭議會選舉波尼亞托夫斯基為新國王

1795年,俄、普、奧將波蘭瓜分乾淨,波蘭亡國,俄、普、奧三國的歐洲大國地位進一步得到鞏固。許多波蘭的詩人、政治家、貴族、作家、藝術家被流放,成為19世紀的革命者。對獨立和自由的渴望也成了波蘭浪漫主義定義的一部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