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迅雷今天演講:2500、2600應該是一個底部了,假設4月疫情拐點

分享一篇文章。


李迅雷今天演講:2500、2600應該是一個底部了,假設4月疫情拐點


“疫情最終是可以得到控制的,今年在一個悲觀的預期下還是會有一定的投資機會。”

”美國的疫情還在爆發當中,美國疫情的再生係數,我們今天剛剛計算了R0達到1.8……按照我們現在的預測來講,疫情可能要到10月末基本上(才能)出現一個全球性的拐點,但這個預期會不會到來?我想誰都沒有確實的把握說疫情什麼時候結束。“

“如果說按照我們的估算,4月份左右疫情出現拐點,按照目前政策,全年的GDP增速在5%左右還是可能實現的。 對於股市來講, A股市場還是有一定的韌性,2500、2600應該是一個底部了。”

“要實現GDP5%以上,如果疫情在4月份能夠得到一個控制,至少還要6-8萬億人民幣刺激……今年更多應該用財政政策,而不是貨幣政策,穩增長,它主要靠投資加槓桿。”

“現在逆全球化,疫情更加阻斷了全球產業鏈、全球供應鏈。所以這是我們當前面臨的一個最大的壓力,對中國的出口也會帶來顯著影響。”

“企業復工不理想的問題,還有居民收入減少的問題,還有就業壓力等等問題都會陸陸續續體現出來,所以比較難看的經濟數據已經反映出我們今年的形勢是非常嚴峻的。”

“目前來講,銀行在我們企業利潤的佔比當中比重過大,所以銀行要適度讓利,提高對不良資產的容忍度,把一部分的利潤轉給實體經濟。”

“消費主要是靠中低收入階層,是消費的主力。所以在這方面,我們要更多提升居民收入水平,尤其是,提升中低收入階層居民的收入水平,這就需要財政稅收政策上面給予更多的支持。”

以上,是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在今天富國基金ETF投資春季策略會上,發表的最新精彩觀點。

海外疫情不斷持續,近期國家也出臺相關刺激政策,包括特別國債的擬發行等,李迅雷對於全球和中國經濟的未來走勢,以及近期出臺的各項政策給出瞭解讀。

在他看來,全球經濟下行已成定局,3月份中國的經濟依然還是不樂觀的,但在這樣的市場下,依然存在結構性的機會。對於疫情對於中國經濟和股市造成的最壞結果,他也給出了預判。

聰明投資者整理了演講和問答全文,分享給大家。

2020年全球經濟下行已成定局

悲觀預期下還有一定的投資機會


今天我的演講圍繞有關全球疫情風暴下A股市場的機會。

首先來講,2020年全球經濟下行已成定局,但這裡面還有一個不確定的方面,疫情能夠持續多久?如果控制住,能不能對我們經濟帶來一定的振興作用?好在中國的疫情基本上控制住了。

我們有一個金融工程團隊,金融工程團隊從過年期間就沒有休息,一直在預測中國新冠疫情的擴散情況,尋找拐點什麼時候到來?

我們的這個預測還是比較準確的,在2月3號的報告當中,預測到我們大概在2月的中下旬出現拐點,累計確診人數大概是88000左右。現在來講確實中國的疫情是在這樣一種情況下得以控制。

有人又擔心,隨著海外輸入性的疫情,中國疫情是不是會來第二波?我們最新的研究認為,不會來第二波的,因為在當初武漢封城之後,疫情沒有再擴散在其他省市,病例數量增長比較緩慢,說明我們這一套控制疫情的方式方法還是非常有效的。

我們在2月28號又出了篇報告,認為海外疫情大概率要失控,分析疫情按理說是醫療行業的事情,但為什麼我們去做這個事情?因為跟投資有很大的相關性。

試想,如果這個報告在2月3號那天認為中國已經可控制,是不是在2月3號有一個抄底的機會?。

我們2月28號,同時又預測海外疫情會失控,這是不是又是一次對於海外市場的做空機會?是不是對國內A股也是個警示?

確確實實到目前為止,美國的疫情還在爆發當中,美國疫情的再生係數,我們今天剛剛計算了R0達到1.8。

所以最晚在10月末,這個疫情應該是可以得到控制的。

總體來講,全球的疫情還是可控的,而不是像有些人比較悲觀的認為疫情以後要在全球蔓延,有幾億的人得這個疫情。

首先要認識到,海外的疫情失控這個局面是比較嚴峻的。另外我們還要知道,疫情最終是可以得到控制的,今年在一個悲觀的預期下還是會有一定的投資機會。

全球化進程放緩,對中國出口帶來顯著影響

3月份經濟依然不樂觀


拋開疫情不說,首先來看,我們將面臨的究竟是危機還是衰退?

到目前為止,海外的金融機構在經歷了2008年的次貸危機之後,風控大大的加強了,監管也是越來越嚴格了,所以資本充足率、不良資產率處在歷史低位,金融機構應該不會出什麼問題,問題還是在於經濟動能的減弱,全球性的衰退是不可避免的。

即便沒有這次疫情,我們也從2019年的數據上面發現了,經濟增速在放緩。經濟增速放緩又會影響到我們的全球貿易,尤其是現在全球性的疫情,使得經濟幾乎停擺。

按照我們的邏輯,分析經濟去看四個要素,人口流、貨物流、資金流、還有信息流。除了信息流,目前非常好,我們現在網上教育、網上購物,網上的盈利模式越來越豐富,在整個經濟當中份額不斷提高。

但是不可避免的,由於疫情跟以往的金融危機有本質區別,區別就在於它限制人口的流動,限制了貨物的流動,我們面臨的壓力也會加大,尤其貨物流動限制之後,全球化的進程肯定是放緩。

全球產業鏈的中斷再加上之前已經有的貿易摩擦,到現在來講,恐怕對我們全球化的進程是一個很大的阻礙。

所以現在逆全球化,疫情更加阻斷了全球產業鏈、全球供應鏈。所以這是我們當前面臨的一個最大的壓力,對中國的出口也會帶來顯著影響。

順便講一下今天公佈了PMI數據,52%。很多人覺得PMI數據52%應該還可以,因為是在枯榮線這條分界線上。但是實際上,PMI這個指標是環比指標,因為2月份是很差,已經落到了一個冰點,只有35%,所以現在雖然是52%,但它的上漲幅度比預期也就小了。

原先認為復工復產率應該有個大幅提升,比如說翻一倍,那翻一倍就應該到70%,但現在只有52%。所以給大家提醒一下,

3月份的經濟依然還是不樂觀的。

基於此,全球的央行再次掀起降息潮。之前在2019年的時候紛紛降息,降息是為了防止經濟衰退,現在遇到疫情所採取的降息,所採取的這種量化寬鬆政策前所未有。

像美國,這一次降息降到150個基點,使得聯邦基金的目標利率降到0。像歐盟、日本本身就是負利率,只有採取更多量化寬鬆首先來解決流動性的問題,因為流動性短期會誘發危機的,我們現在經濟已經衰退了,就避免經濟劇烈的震盪。這個就是我想講的一個經濟下行的淺層原因。

全球經濟可能面臨長期衰退

深層次原因是長期和平導致的結構固化


經濟下行的深層原因是什麼呢?我認為深層原因還是在於長期和平導致的結構固化。主要經濟體都面臨著收入差距的擴大,人口的老齡化。

人口老齡化對於我們人類來講是個幸運的事情,中國也好,全球也好,我們現在的人均預期壽命已經是達到了人類歷史上最高的峰值。同時來講也面臨著一個壓力,吃飯的人多了,幹活的人少,經濟增速就下來了。

還有一個問題就在於結構的固化,長期這樣一種格局不變。發達經濟體那些所謂的民主政治體制口口聲聲說搞改革,實際上他還是在放水,使得階層固化。

比如說像民主黨候選人桑德斯的崛起,雖然他可能當選不了,但是他的崛起,反映的是民意。他是搞極左的,民粹主義。無論是特朗普也好,還是桑德斯也好,所採取的一些策略,背景就是社會結構矛盾趨於惡化,妨礙了經濟增長。所以深層次原因已經非常清楚了。

這種深層次問題,要靠什麼解決?就要靠改革來解決。但改革要觸動利益,利益主體跟目前的西方精英階層是合為一體的,那你怎麼去改革呢?所以這個本身就存在一種悖論,

這也就是我的邏輯,全球經濟可能步入一個長期的衰退。

對中國經濟會導致什麼樣的影響?中國今年經濟的目標是5.5~6%,因為這是一個翻番的目標,也是我們全面奔小康的收官之年。

這個目標現在能不能實現呢?現在下結論太早了。無論是可能實現,還是不可能實現都不能夠下這個結論,為什麼?因為疫情還是在擴散當中,要到什麼時候能夠終止呢?確實不好說。

按照我們現在的預測來講,疫情可能要到10月末基本上(才能)出現一個全球性的拐點,但這個預期會不會到來?我想誰都沒有確實的把握說疫情什麼時候結束。

要實現GDP 5%以上

至少還要投6-8萬億人民幣


這樣,我們應對疫情的肆虐所採取的刺激政策,還是非常有必要的。因為不管這個目標是否一定要實現,就業問題是個眼前明擺著的問題。

所以上週五高層會議上已經明確提出4項舉措,主要是4項,還有其他的一些舉措也會陸陸續續出臺。

第1個,要發行特別國債。

第2個,要適當提高赤字率。

第3個,要增加地方政府專項債。

第4個要降低貸款利率。

我們昨天看到利率MLF還是LPR,肯定會跟隨著逆回購利率的下調而往下調的。逆回購利率下調20個基點,這也表明我們降息還會持續。

第2個,這次發國債主要任務還是為了刺激需求,拉動消費,搞新基建。

還有比如說像地方政府專項債,像提高赤字率,都是從財政這條線上面來激活經濟,能夠讓經濟保持一個回升的力度。

因為第一季度的GDP大概率就是一個負增長,後面還有三個季度。我覺得企業復工不理想的問題,還有居民收入減少的問題,還有就業壓力等等問題都會陸陸續續體現出來,所以比較難看的經濟數據已經反映出我們今年的形勢是非常嚴峻的。

如此嚴峻的形式,美國也好,歐盟、日本也好,已經出臺了史無前例的刺激政策,美國,算了一下,累計要投下去6萬億美元,我們應該投多少呢?

我相信,要實現GDP 5%以上,如果疫情在4月份能夠得到一個控制,至少還要投6-8萬億人民幣刺激,這是一些舉措。

當然,我們也會面臨一定的壓力,比如物價上漲,尤其是農副產品的價格是否會出現上漲?上漲過程當中會不會影響到我們的降準降息?

因為通脹的壓力還是存在的。所以我的判斷來講,今年更多應該用財政政策而不是貨幣政策,穩增長,它主要靠投資加槓桿。

雖然長期來講,改革是必要的,但現在是遠水不解近渴,企業首先要活下來,居民的收入水平要得到一個提升,像這一方面,都是需要我們方方面面去努力,來實現今年的一個穩增長目標。

經濟結構分化可能加劇

抓住投資的結構性機會


講到這個話題,目標能夠基本實現或者在接近目標的前提下,經濟結構會出現怎麼樣的變化?我想經濟結構還是一種分化,因為不管怎麼樣,如果今年實現到5.5%,還是比去年6.1%是有所下降的。

在這種背景之下,存量經濟特徵越來越明顯,在存量經濟下如何出現經濟結構的變化?兩個字,大家一定要記住,叫分化。

這個詞我在2017年7月份就提出來了,我說分化可能會加劇。所以,面對這樣一種分化,一定要抓住投資的結構性機會。

我講過幾大分化:

第一,人口分化。1/3的城市人口是淨流出的,1/3是淨流入,這個是人口分化。今年以來,杭州、成都、深圳的房價漲的比較好,或者有上漲勢頭,因為這些地方的人口都是淨流入。

第二,居民收入的分化。這個是個不好的分化。所以為什麼我建議發消費券、補貼一些中低收入階層?他們能消費、敢消費,一方面拉動投資,另外一方面提高我們的生活質量,因為中低收入階層的收入增速出現了一個明顯的放緩。

第三,產業的分化。就是新經濟部分高增長,傳統經濟部分是低增長,疫情又加速了頭部企業和非部頭部企業的分化,我們投資上應該要抓大放小,要選擇一個新興產業、新基建,跟人民生活相關的,比如醫療、教育、健康等等。像富國基金推出的ETF就是給大家提供了一個更加廣泛的選擇工具,醫療ETF、消費ETF和基建ETF,給大家更多的選擇機會。

還有,頭部企業跟非頭部企業。疫情以來,很多中小企業面臨很大壓力,但那些頭部企業反而有擴大市場份額的機會,一批中小企業可能要倒閉,雖然政府也花了力氣去救助這些企業,但只能救一時,不能救永遠。結構的分化、企業結構的分化在西方發達經濟體是個非常正常的現象。

以房地產企業為例,一二月份房地產銷售就出現了嚴重的分化,雖然銷售面積大幅下降,但銷的好還是那些前十大房產;包括家電行業也是分化,我們現在汽車銷量大幅下降,接下來就是汽車行業的分化。

縱觀中美股市過去10年的變化,也是一個非常顯見的28現象。美國股市走了11年的牛市,真正跑贏市場的可能20%的股票也不到,所以我們的投資難度在加大,選擇範圍要更加精準。

銀行要適度讓利給實體經濟

提高中低收入階層收入水平


第三方面,我想給大家來交流一下2020年政策的應對和走向。我前面已經提到了一些,這是疫情對中國經濟的衝擊是遠超次貸危機的,所以我們應該更多地把政策放在投資上面。

從力度上來講,投資是能夠立竿見影的。投資總共三塊,房地產投資、基建投資和製造業的投資。房住不炒是一個原則,當年美國的次貸危機就是因為形成了房地產泡沫,最終泡沫破滅,導致次貸危機,次貸危機又引發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機,所以這種教訓必須得吸取。

政策層面還是會把握住,在房住不炒的前提下,在房子不大水漫灌的前提下面,把我們基建投資拉上去,既能夠穩增長,也能夠解決我們當前面臨的結構性問題。

另外一方面,還是要進行結構的調整,政策層面、總量層面你需要來拉動,但是結構這個層面還是非常需要的。

我們3大部門,一個是政府部門,一個企業部門,還有一個是居民部門,三大部門之間存在結構性的問題,比如說地方槓桿的水平過高,這次為什麼要發特別國債?特別國債是中央財政來發的,中央財政就可以來加槓桿,因為地方財政槓桿率過高,中央財政槓桿率水平還非常低。

另外,為什麼我們要給企業優惠的貸款、更多的資助。因為目前來講,銀行在我們企業利潤的佔比當中比重過大,所以銀行要適度讓利,提高對不良資產的容忍度,把一部分的利潤轉轉給實體經濟。

消費主要是靠中低收入階層,是消費的主力。所以在這方面,我們要更多提升居民收入水平,尤其是提升中低收入階層居民的收入水平,這就需要財政稅收政策上面給予更多的支持。

這是針對疫情可能會採取的一些政策。包括我們今年財政赤字率水平,我的建議今年要提高到3.5%,去年是2.8%,這方面也能夠增強應對一切的能力。

當然有人會想,今後我們的債務是不是會很重。進行國際比較來看,我們現在政府槓桿率的水平相對還是不高的。像美國的政府槓桿率水平是119%。像日本,政府槓桿率水平是在250%左右,我想我們中國,整個政府的槓桿率水平在50~60%,提升的空間還是比較大。

再一個,我們畢竟擁有雄厚的國有資產、大量的國有土地、大量的國有的自然資源。這一方面西方發達經濟體是不具備的,所以我們對於財政政策的空間還是要給予更加樂觀的估算。

全年經濟停擺,GDP增速可能在零附近

4月份出現拐點,GDP增速可能在5左右


最後,我們的資本市場還是存在比較多的機會。

一方面,估值水平在歷史比較來講,處於歷史的低位。

第二,我們的改革還在推進當中,尤其是以註冊制試點為抓手的改革還在繼續推進。今年是我們上交所成立30週年,同時又是深圳特區成立40週年,上海浦東新區設立30週年,都表明了中國今年還是一個改革之年,改革對於我們的資本市場又注入新的活力,帶來新的契機。這樣的背景之下,市場的結構性機會還是存在的。

今年由於疫情風暴,市場下跌所,估值水平被低估,個別行業砸出一個大坑,在這個時候,選擇餘地更加充裕了。

問:在當前的悲觀預期下,對我國經濟和股市的最壞影響大概有多大?

李迅雷:如果全球經濟受疫情影響,今年全年停擺,GDP可能就是會在零附近。如果說按照我們的估算,4月份左右疫情出現拐點,按照目前政策,全年的GDP增速在5%左右還是可能實現的。

對於股市來講, A股市場還是有一定的韌性,2500、2600應該是一個底部了。


主編:六 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