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有人說歐洲從古至今從未真正統一過,你覺得這種說法對嗎?

玩的就心機


中國為什麼走向大一統,歐洲卻沒能實現

農業文明是古代中國的大框架,所以歷代中央政府徵稅成本很低,試想徵收農民的稅是何其簡單,土地是死的,人要吃飯就得固定在土地周圍守著,收稅沒錢可以收糧食,所以稅收方式也很簡單,稅基的規模巨大。再說戰爭方面,因為地形結構非常有利於大規模作戰,所以你看古代一打仗就是好幾十萬人,也正是如此,所謂天險之地亦或者像陝西秦關這個地方,才能有秦始皇的大一統,其他地方尤其是中原地區,那是四面受敵,中國的地形不容易形成山大王式的割據,所以容易統一。

還有就是黃河需要治理,如果分段治理,必然會造成麻煩,你治理黃河,我挖斷黃河決堤淹你,所以國與國之間因為黃河的存在,所以必須要有一個大一統的政權來處理黃河。

最後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長城,為什麼會出現長城?因為長城是400毫米等降水量線的分界線,長城的另外一邊不適合發展農業文明,於是他們發展遊牧業,這就造成中國這片封閉地貌下,兩種文明類型不斷地互動,當北方強悍的遊牧文明進攻中原文明,必須同心協力集合力量才能對抗,比如著名管仲的“尊王攘夷”的事件,即抵抗遊牧民族需要大一統的政權去處理。

但是你看歐洲的地理地貌,在那邊非常適合當山大王,適合割據,把城堡修建好,誰想打你都不太容易。並且那個地區不適合種植糧食,因為多是石頭地,但是他們有地中海,腓尼基人開啟的航海貿易奠定了環地中海文明類型,於是他們發展工商業拿著手工藝品等物件去和埃及等地區去換取小麥,也就是環地中海的西方文明。

你會發現他們政府的稅收成本和農業文明的稅收成本比較,實在是太高了,並且收下來的稅基規模也不大,並且由於財富的分散導致權力的分散,古希臘人以及雅典人喜歡搞民主制度,以至於你看伯羅奔尼撒戰爭即雅典人和斯巴達人打仗,屢屢失敗,因為斯巴達是搞農牧業的集權國家,而雅典是民主城邦制,由此可以試想如果你是西方的國君,你現在想當秦始皇,第一就是你該怎麼收稅,第二就是你該如何集權,你先得把自己城邦的事情搞定,才能發動戰爭,但是你要知道在那時候的歐洲,發動戰爭是要投票的,所以想大一統那真是很頭疼的一件事情。

歐洲地圖

兩相對比,你可以發現中國這邊維持大一統的難度要小於歐洲維持大一統的難度,他們也有大一統的帝國,但是這個帝國本質上並不是我們所謂的帝制集權,這是有區別的,比如歐洲的君主有很厲害的,把貴族按的死死的,建立了官僚帝國的過程。

歐洲地形圖

比如在17世紀和18世紀,比如英國女王、法國、西班牙等國王很強大的,說一不二,但是這個原因是大航海之後的技術時代引發的,地理大發現之後的航海技術以及遠洋貿易技術的變遷帶來了新資源,使得君主在與貴族們博弈過程中能夠抓住新資源,他可以利用新資源去扶植市民階級,也就是讓社會富裕,社會走向平民化,這樣就可以壓制住貴族,從而走上統一的帝國或者王權時代。

歐洲的貴族

英國女王為什麼要給東印度公司給錢去擴張和殖民?就是因為王權需要他們找資源,但是這個統一說句實話和中國的帝制集權比起來真是小巫見大巫,你從我上面的一句話就能看出來,女王要想需要資源,居然要跟的東印度公司合夥?在中國古代你覺得可能嗎?

鄭和下西洋皇帝給他投資嗎?那不能叫投資,因為那是拿著國家的錢,或者準確來說,國家是君王的財產,那麼可以說是拿皇帝的錢去炫耀國力,去秀肌肉然後建立貿易朝貢體系,可能順便找一下建文帝,所以你會發現這兩邊在集權上是根本沒法比的。

或者我再舉個例子,古代的奇蹟比如長城、埃及的金字塔,這些東西西方人看到都是非常驚訝的,怎麼會有人能夠有如此的動員能力?皇帝修墳墓居然可以讓這麼多人去給你挖坑?朱元璋施行海禁居然可以讓整個海岸線的全部人後退規定的距離,不然犯法,這要是讓同時期的西方帝王看到了,真是瞠目結舌。

環地中海地區國家分佈地圖

比如中世紀的法國和周朝的分封狀態是差不多的,法國國王只能管巴黎和奧爾良,其他地方國王說話不算數,因為那些地方都是大貴族的地盤,他們只是尊稱你國王,你君王要是耍威風說不定就把你推翻了,後來到了近代,國王因為技術走統一的路,比如太陽王路易十四把貴族收拾的服服帖帖,最終法國被統一了,這個制度在後來大革命的時候被稱為“舊制度”。

實際上你會發現,這個路易十四是不是就是咱們這邊的秦始皇一樣的人物,即推翻了封建,改成了帝制集權,我們早在秦始皇時期就完成了,而他們居然到了近代才發生,並且我們早早在戰國時期就解放奴隸制度,而美國南北戰爭還在為奴隸打仗,原因很主要的一點就是集權。

額外說一點,如果沒有路易十四,後面所謂大革命推翻王權,哪來的王權讓他們推翻呢?所以你會發現,在西方的國王在路易十四實現統一之前是很尷尬的存在,很多國王得看貴族的臉色才有飽飯吃。所以是路易十四先統一法國,建立了真正的王權,後來革命推翻了國王的權力,這才準確。

路易十四

並且法國是歐洲所謂的統一里面最大規模的了,所以我們一般不稱作真正的大一統,主要看各自的標註,如果按照中國的歷史觀念,西方沒有大一統,如果按照西方人的觀念,他們確實統一過。

中國這邊自周秦之變,即封建制度崩塌後秦始皇建立帝制集權時代,儘管秦崩之後中國經歷了一段時間的分裂,但是自唐宋時期,豪族社會向平民社會過渡了之後,宋代的社會成了平民社會,於是中國再沒有出現大分裂。

為什麼?很簡單,割據勢力、豪族勢力、貴族勢力全部被打趴下,朝廷藏社會汲取資源的能力變得很強,所以大一統帝國崩塌之後,下一個朝代不是分裂,而是另外一個大一統王朝,明朝君主專制制度,清朝君主獨裁製度,這就是宋明清的社會和政治大格局。

咱們回看歐洲那邊,你會發現在羅馬大帝國分裂之後,歐洲再也沒有統一起來,只有比如中世紀的查理曼大帝、近代拿破崙皇帝和納粹希特勒的出現,可是他們只是短暫做到,最終失敗了,因為根本壓制不住區域性的反抗力量,就算你想大一統,你能大一統,但是你死後或者說你還沒死呢,這股反抗力量就把你掀翻在地,於是大一統被瓦解。

通過東西方的地理地貌形成的文明類型以及政治格局來看,這就是西歐為什麼沒有走向大一統的真正內涵。

為什麼大一統會破碎?

“治大國如烹小鮮”這話咱們改一下,“治大國如開公司”,實際就是公司規模擴大會帶來更多收益,但是相應的管理成本會上升,就好比你汽車後備箱放了很多汽油,你是可以跑很遠的路,但是同時汽油的重量也會造成車子的負擔加重,甚至還會有火災的危險。

所以一個國家和公司一樣,在規模擴張的開始,收益非常大,管理成本不高,等到最大收益的時候,應該是規模和管理達到一個均衡的狀態,但是越往後繼續擴張收益小於管理成本,並且管理層還有很多蛀蟲,這些蛀蟲不斷蠶食你的收益,你的競爭對手此時不斷給你使絆子,最終你的公司瓦解,這就是大一統的王朝必然經歷的過程。


艾誰誰FM


【歐洲政區——國家林立】

1、地理。所謂“橘生淮南為橘”,地理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一個國家的形態,以及國民性格。歐洲相當於是歐亞大陸西北部的一個巨大半島,面積約1000萬平方公里,和美國相仿,歐洲大陸和美國大陸的一個顯著區別是,美國是“一塊地”,歐洲是“多塊地”,換言之,歐洲多半島、海灣、島嶼、海峽,海岸線曲折,這就為歐洲各地區對外聯繫提供了便利條件,有利於形成各自為政的局面。

【歐洲地形】

2、宗教。一個上帝,多種信徒。歐洲傳統上是基督教世界(巴爾幹、高加索等地區有少量穆斯林),在基督教內部又分為三大派(小派別另議),最早的是天主教(羅馬教廷),以法國為代表,後來分出東正教,俄國為代表,以及新教,以英國為代表,阿爾巴尼亞則是穆斯林國家。宗教對於歐洲國家的分合有多大影響呢?舉個栗子:“30年戰爭”,本來是德語地區的天主教徒和新教徒之間的內戰,發展成法國、瑞典等大國加入的國際混戰,造成德語人口地區長期分裂,奧地利在德意志第二帝國統一時沒有加入,天主教國家身份是一個重要原因(北德意志新教徒為主)。

【歐洲宗教分佈】

3、政治。以“歐洲攪屎棍”英國為例:長期奉行“大陸均勢”的外交政策,歐陸出現“一家獨大”的強國,必然被英國聯合多國打壓,比如多次有英國組織、參與的“反法同盟”,以及在兩次世界大戰中聯合法國,打壓德國。歐陸長期處於多國分立狀態,對英國(島國)最有利。

【英國在歐洲的位置——孤懸海外】

綜上,多種因素決定了歐洲難以統一,篇幅所限,不逐一說明,歡迎小夥伴們討論補充。


吳下阿蒙毋忘在莒


感覺最原始的根源是地理因素,相對於歐洲,中國的核心地帶以黃淮以及長江等大河沖積的平原為基礎建立了農耕時代,地方豪強財富和權力鞏固擴充的最好方法就是爭地盤,爭取更多的農耕面積,中原周圍和長江中下游及關東幾處的農耕區域又沒有足夠的天然屏障隔絕,因此中國的歷史在分分合合中已經統一了文化,生成了龐大的人口規模,以至於後來的外族滿蒙日戰勝華夏都難以消化,歐洲整體是由眾多半島組成,狹小的平原依山傍海,沒有大河沖積的廣茂平原,農耕生成的條件少,對土地的慾望低,各地的天然屏障多,生成的種族多,搶來的地盤整合起來麻煩,守起來成本高,搶地盤不如掠奪財富更實惠,獲得土地的慾望在歐洲人眼裡遠不如建設一隻船隊滿世界搶東西更刺激


阿煷3


古時候歐洲農業文明不夠發達,人口數量不足,內部衝突和戰爭一直不如中國春秋戰國時劇烈,沒達到只能靠大一統平息干戈的程度。工業革命後德國兩次力圖統一,都因外部勢力干預而失敗,尤其是二戰失敗後美國一直希望分而治之,很討厭歐盟。現代文明已經不接受征戰式的統一了,只能靠歐盟這樣一邊吵架一邊融合,進展緩慢,還要反覆。


靜看風雲


感謝悟空小秘關照的約題。

此題解答應避開歐洲人自圓其說式,才可回答清楚。

歐洲人保守度比全人類各其他人群都高,且持久性都長。因僅兩個極端僅選一端達專一的一元性性格,使歐洲人呈兩個極端上跳蕩的人生形態形式,成其生存現象。這正是歐洲有近2千年宗教宗法歷史的原由原因原理。也因此才形成質疑歐洲者,言歐歷史為新編的由頭理由。

事實是歐洲有記史以來至今,都處於中國周朝的邦國國家式內,因而行政區劃為諸候無盟主國狀態的國家形式,所以各邦國以宗教教庭為統一盟主者,此不由法律製出,而由習俗形成。宗教宗法時代長緣於此。因而神職人員封王,而同中國王命大臣封神不一樣。

中國周朝邦國式,在歐洲各國呈王與貴族間互通婚,因而新事物首先由王與貴族先掌握,而後普及於自民眾群體內,而中國正相反民將最新最佳事物貢獻給王及貴族。這是中國民亂竄無疆界,交流溝通自由,而產新佳物由民處,王與貴族囚閉在自職崗位的室內,從而民貢獻新佳事物於王和貴族。此為帝王言:與民同樂式。歐王貴族不分國無界可互婚,民囚閉於工作崗位上,從而交流溝通由王與貴族進行,從而他國新佳事物由王與貴族先知且普及於自民眾中。

本型,中國為封建式且達家庭生產單位制了。歐仍為族群整體的集體農莊式為一個生產單位制,這農莊式就是奴隸式。因而中國人的奴概念是凡不為自家的勞作都歸奴。從而有董永賣身葬父後,用為買主家工作抵債式而稱為賣身為奴了,按歐式有報酬的工作雖為他人做,並不在奴範圍內,而屬自由人範圍內。

由上所列可見:家庭生產單位更民主自由自主了,但散散了,從而集體農莊式雖為奴隸式,其莊由主事人統一分配工作的安排外,分配利得也由主事人掌控,因而當農場轉為工場工廠式時,工業革命的公司出現,而家庭生產單位僅可轉為工作工坊的工業作坊式。再大些為世族的家族企事業而已,不能介入進入幾個具體個體個人組構成的公司式企事業形態上。這是歐洲人進入工業化後強調具體個體個人自由的原因原由原理,但仍呈跳入另一極端的體現。

總,歐式由奴隸入工業化。中式須恢復族群整體生產單位式後,再入工業化。即入他人組織單位後,一切由他人安排分配,自已不再說了算了,只可聽從順從,不可反逆,否則開除不用了。這就是不再同在自家裡那樣自願怎樣就怎樣的言行現狀了。奴成。


味哎兒


歐洲在工業革命之前一直比較落後,這和自然條件緊密相關。歐洲是森林,所以工業革命之前農業不發達,因為開發成本比較高。沖積平原比較有優勢,所以四大原創文明都在大河流域的沖積平原發展起來。

因為比較落後,所以人口密度比較低。這樣一個地方很難聚集起來一個可以統一的力量。而且歐洲地勢平緩,很難防禦,所以這種聚集更難實現。歐洲基本上同時代的戰爭參與人數比中國低一兩個數量級。而且歐洲歷史上民族變遷也挺繁忙的。


JianbinHE


宗教信仰和文化的不同構建不同的價值觀,就無法相互認同,即使通過征服也只能獲得短暫的吞併,殖民文化的輸入效率高低和徹底與否決定吞併維持的時間長度,希望維持本族基因傳承的反抗一直就存在,徹底吞併一國的難度是很大的,何況整個歐洲大陸板塊的統一,這得需要個多麼強大的國家來實現。


武漢博卡


關健是文字,歐洲文明大都是字母,拼音而成,形成各種字母與文字,所以各國都有自己語言文字,所以大一統認同感不強!


旭龍心理機構蔡曉曉


統一有什麼好。。讓一人一夥行惡麼?


醜11


個人主義氾濫成災

語言混雜

民族太多

公元1800年之前

歐洲都是宗教統治

神權統治

出生就決定了你的地位

貴族世襲

遊牧民族

殺戮成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