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高祖劉邦,年輕時被人稱為無賴,為何以後贏得了整個天下?

盛開的白鶴


按照史記的記載來看,劉邦確實是個真真切切的無賴;限於太史公所處的時代侷限性,真實的劉邦極有可能比記載的還要痞一些,司馬遷也要考慮劉氏皇帝的感受。

陳勝的一把火燒起了農民起義的烽煙,這對劉邦來說是一個天大的好消息,起碼有了活下去的希望。犯了死罪的劉邦躲在芒碭山的時間史書沒有明確的記載,但也不短,秦朝不滅,要麼被治罪,要麼一直過逃亡生活。

樊噲來找劉邦要他回沛縣一起造反的時候,劉邦是很積極的,反正造反也是死,不反也是等死,所以不怕死的劉邦做了沛縣起義軍的首領。蕭何、曹參的聲望比劉邦還要大一些,就因為膽子沒劉邦大,有顧慮不願做首犯,所以沒坐到老大的位置上去。

劉邦的造反是為了活下去,這個時候他並沒有奪取天下的概念;劉邦早先見到秦始皇的儀仗羨慕的說了句:“大丈夫就該如此”。實際上任何人看到始皇帝的威風都會內心不禁的也想過一把癮,只不過劉邦膽子大說了出來。

劉邦為什麼後來贏得了天下?

原因一:劉邦是個好老闆

劉邦對自己的手下想罵就罵,有時候甚至還會揍一頓,比如樊噲、盧綰等人,但他捨得給手下賞賜,在這一方面劉邦毫不吝嗇。手下跟著他幹,不就想混個出人頭地麼,領導捨得給大家都願意賣力的幹活。

但凡是有功勞的都賞,做漢王后,把手下封賞了一遍。得天下後封功臣,劉邦給張良說三萬戶夠不夠,不夠再加。

正因為劉邦是個好老闆,才能留人、用人、聚人。驪食其最後選擇了劉邦,韓信投降了劉邦,這就是很好的說明,能滿足手下事業需求的才是好老闆。

原因二:劉邦會籠絡民心

劉邦在有了懷王之約後,非常想做關中王,帶著手下馬不停蹄地西進;進了咸陽後,本來打算體驗下始皇帝的龍床,在張良的勸諫下收住了貪心,駐紮在了霸上。並約法三章,贏取關中的民心。

劉邦在攻下城池後,都會安撫百姓,約束軍隊騷擾百姓。項羽陷入齊地,就是因為引起了百姓的怨恨。

得民心者得天下,楚漢戰爭時期劉邦有一個穩固的大後方,源源不斷的支援前線;西漢建立後,民心向漢,社會安穩的向前發展。

原因三:劉邦政治水平高

劉邦非常擅於玩政治手段來給自己增加籌碼。舉個例子,劉邦發動彭城之戰,軍隊行進到滎陽的時候,碰見了三老,哭啼這告訴劉邦義帝楚懷王被項羽殺害了。

其實劉邦早就知道楚懷王被殺的事,此刻看到三老的反映,感覺義帝的死可以大做政治文章。他反應過來後,立馬捶胸頓足嚎啕大哭,然後下令軍隊給楚懷王披麻戴孝。同時告訴天下諸侯,他要為楚懷王報仇,攻打項羽成了討伐不臣。這政治手段玩的賊漂亮。

原因四:劉邦能聽進去正確的意見

劉邦這個人痞性很足,但悟性也出奇的高。張良給別人說他的太公兵法,沒人聽的懂,給劉邦說,劉邦不僅能聽懂,還能聽進去重用,所以張良決定跟隨劉邦。

同樣的劉邦也能聽進去小人物的建議,只要是正確的。有兩個很簡單的例子:

  1. 劉邦的軍隊在滎陽被項羽消滅的沒多少了,他回到關中徵調完部隊準備回去繼續死磕項羽;這時候有一個叫轅生的人建議他不要去滎陽,而是南下去南陽,拉長項羽的補給線。劉邦覺得有道理,就取了南陽,事實證明這個做法非常可行。
  2. 劉邦本來打算建都洛陽,這時候有個叫婁敬的戍卒建議他定都關中的咸陽後來的長安,劉邦聽了後跟張良確認了下這個建議的可行性,張良便給劉邦說了定都關中的好處。沒幾天劉邦就把都城遷到了關中。

不管是誰的建議,只要是對的劉邦都會採納立馬執行,不會因為身份高低而輕視。

原因五:農民起義的潮流裹著劉邦前行

劉邦為了生存下去走上了舉兵起義的路上,但他是幸運的。秦末有多少支起義隊伍,數不清楚,光楚地就有三千來支,有些幾萬人,有些幾百幾千人。

在大時代的潮流中,不斷髮生著大魚吃小魚的兼併,弱小的在半路上就已經被吞吃掉。劉邦幸運的是碰見了他的貴人項梁,藉助項梁的力量平定了沛地;後來項梁戰死,他進入到了楚懷王的眼裡,在楚懷王的偏袒下獲得了西入秦川的任務。

正是因為運氣出奇的好,他的造反之路走的很順暢;項羽分封諸侯的時候刻意照顧了劉邦,把他發配到了蜀地,但分封的三個關中王有兩個是草包,如果都是和章邯一樣的悍將,劉邦出川的幾率將會很小。

劉邦就在這股潮流中被迫的向前走,要麼勝出要麼被吃掉。

結語:

大凡合格的領導,都有一個必備的要素,那就是能用人、能聚人;劉邦軍事能力不行,交個手下將軍去辦,治國能力不行交給丞相去管,禮儀制定,交給專業的叔孫通去管,他只需要做一個合格的領導,安排合適的人去做合適的事情就行。

所以劉邦沒有太突出的能力,最後卻得到了天下。劉邦身上有管理者的精髓,如果真的只是個混混,那天下注定與他是無緣的。


歷史小迷童


首先,劉邦並不是一個流氓,相反他是一個遊俠。早年的劉邦不喜歡耕種,喜歡結交俠士,常山王張耳曾經帶著他四處喜歡結交俠士,他最傾慕的就是信陵公子魏無忌,後來秦始皇統一天下,劉邦自然也就回到了老家。憑藉著讀過的書,劉邦當上了秦朝最底層的公務員——泗水亭長。

早年的遊歷生活,讓劉邦在人際交往和用人方面積累了很多的經驗,而他豁達的個性,恩威並施的方法讓他在以後的歲月裡面,贏得了很多人的擁護。

如果沒有秦末大亂,劉邦可能一輩子都在家鄉沛縣。但是歷史給了他機會,而且他牢牢地抓住了。他起兵的時候已經四十八歲了。一個四十八歲的人放在今天,白手起家都可以說年齡已經很大了,何況是在那個平均壽命才四十歲左右的兩千多年前。在年齡上,就可以看出劉邦是一個剛毅之人,他決定做一番事業,認定了就走了下去。

而項羽,顯然在性格之中沒有一種耐心。項羽學過書,也學過劍術,都廢棄了,他的叔父項梁看他想要學習兵法,就開始教他,結果項羽“又不肯竟學”,也沒有深入的學習。項羽起兵的時候,才剛剛二十四歲,是一個血氣方剛的青年人,無論是閱歷還是穩重的程度都遠遠不及劉邦,從雙方統帥的角度看,項羽已經輸了許多。

很多人認為項羽輸在思念家鄉,其實不然。晚年的劉邦回到家鄉沛縣也是涕泗橫流。再者選擇彭城作為都城,可以牽制各路諸侯,遇到反叛,可以迅速出兵,而且三秦地區已經封了三個王,足以制約劉邦。項羽計劃的很好,錯就錯在了沒能夠考慮到田榮和彭越。

當田榮和彭越聯合造反的時候,項羽忽略了三秦,沒有去救援,如果派龍且等人牽制田榮彭越,項羽西進三秦,那麼勝負未可知也。

在用人之上,劉邦和項羽非常的不同。

作為楚國軍事貴族出身的項羽,他太信任自己的嫡系部下,而對於外人他都是嚴加防範。劉邦則是用人不疑,拜韓信為大將軍;而且恩威並施,比如降服英布;他還能夠聽取多人的意見,然後自己選出利益最大化的一種方案。

項羽的都城在彭城,他就是以彭成為中心而疲於奔命,劉邦這是多中心作戰。當初,劉邦進關中,其他人都在搶奪珍寶,唯有蕭何將秦朝留下的關隘地圖保存了下來,在楚漢爭雄的時候,地圖起了很大的作用,漢軍知道哪裡可以屯兵,知道哪裡有糧草,就算潰敗之後,也能夠迅速恢復元氣。而楚軍,只能夠一點一點的耗盡糧草,被漢軍拖垮。

楚漢爭霸,留下了無數傳奇,而且在以後的改朝換代之中,我們都可以看到項羽和劉邦的影子。


詩書君



漢高祖劉邦年輕時時地皮無懶,他之所以能得天下。完全是依靠呂雉。

《史記•高祖本紀》開篇有曰:高祖,沛豐邑中陽里人,姓劉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劉媼。其先,劉媼嘗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是時雷電晦冥,太公往視,則見蛟龍於其上。已而有身,遂產高祖。

之後又記載:高祖醉,拔劍擊斬蛇。蛇遂分為兩,徑開。行數里,醉,因臥。後人來至蛇所,有一老嫗夜哭。人問何哭,嫗曰:“人殺吾子,故哭之。”人曰:“嫗子何為見殺?”嫗曰:“吾,白帝子也,化為蛇,當道,今為赤帝子斬之,故哭。”人乃以嫗為不誠,欲告之,嫗因忽不見。後人至,高祖覺。後人告高祖,高祖乃心獨喜,自負。諸從者日益畏之。

劉邦高祖的種種神蹟,由呂雉一手炮製。在《高祖本紀》可找到答案:漢高祖劉季隱於芒碭山。呂后常得之。高祖怪問之。呂后曰:“季所居上常有云氣,故從往常得季。”高祖心喜。沛中子弟或聞之,多欲附者矣。

鄙人曾經在之前的文章中有言:《史記》中秦史的作者是國的歷任史官。漢朝歷史的作者有三位:漢朝的第一任史官佚名、第二位史官司馬談、第三任史官司馬遷。秦末農民起義、楚漢戰爭、漢高祖時期的歷史,由第一任史官書寫。 漢朝第一任史官對是蛟龍與母親交合所生的記載。肯定是依據自劉邦父母之言。這一謊言的炮製者就是呂雉。

鄙人曾經有言,漢朝集團中,劉邦與呂雉的關係,很像《葫蘆兄弟》中,蠍子大王與夫人蛇精的關係。表面上蠍子精是大王,卻全依靠夫人。

劉邦也是如此。劉邦能得天下。依靠是是老婆呂雉。若呂雉是陳嬰的媳婦,得天下的一定是陳嬰。若呂雉是韓信的媳婦,得天下的一定是韓信。


楊朱學派


漢高祖劉邦出身貧民,年輕的時候遊手好閒喜歡廣交朋友,有殺狗為生的樊噲,有吹嗩吶的周勃也有朝廷捕快曹參,甚至有縣丞蕭何,很多人評價年輕的劉邦為無賴,我不反對,但至少是個講道義為朋友兩肋插刀的無賴。如果不是這樣,他的朋友圈不可能那麼強大。

劉邦之所以在那個豪傑輩出的年代能夠脫穎而出,除了時勢造英雄這個大環境之外還有很多過人的品質。


話說地主出身的呂太公之所以把女兒嫁給貧農劉邦,是因為看得出劉邦天賦異稟將來會有所作為。暫且不說呂太公有沒有這個眼力,能把女兒嫁給當時一貧如洗的劉邦,說明劉邦起碼的人品打動了呂太公。

劉邦揭竿而起走向反秦道路是被逼的,不得已而為之,因為服役延期,反正是死索性反了。體現了做事果斷敢做敢當的性格並且自導自演了一場赤帝子斬殺白帝子故事神話自己。

在自己勢力比較弱小的時候投靠項梁慢慢壯大自己,項梁被殺之際所有諸侯都束手旁觀,唯有劉邦不顧生死帶著全部家當準備營救項梁。因為感動項羽,兩人結拜兄弟。


虛懷若谷禮賢下士:以張良為代表的越來越多的的文人志士來到劉邦帳下,漸漸發展成反秦集團中一支重要力量。

在攻取咸陽之時與關中父老約法三章,體現仁義之師。

楚漢之爭之時,破格錄用人才將無名之輩韓信破格提拔為大將軍。至此蕭何韓信張良三人當時最優秀的人才全部收歸賬下。加快了楚漢勝利的步伐。

綜上所述,無賴劉邦之所以登上九五至尊,是時勢造英雄的結果,也是劉邦各項優秀素質綜合發揮作用的結果。


青山Vlog


首先,劉邦不是流氓,他只是出身平民罷了。說流氓只是後人驚歎和調侃的一種說法。

其次,讀書只是一種知識和技能的瞭解,是個通識教育。有知識不代表有文化,更不代表有智慧有見識。也和人品道德沒有必然關係。混蛋讀了書一樣是混蛋,英雄不識字照樣是英雄。劉邦也許沒多少書本知識,但無疑是個有智慧有見識的人。世界上的成敗不是按知識量來的,太子們讀書比平常人多,但又有幾個成了明君?大學教工商管理和經濟學的教授,有幾個能成為企業家?歷代讀書人那麼多,有幾個能寫出足以流傳後世的詩詞文章?

最後,所謂道不在高處而在低處,無處不在,文化也並非多高大上的東西,掌握知識的人不一定比最普通百姓更有文化。文化不過是對行為和事物判斷的抽象概括。不是會之乎者也就叫有文化。文化最大的作用是對人品質品格的塑造,吃苦耐勞算不算文化?堅毅不拔算不算文化?深諳人性算不算文化?


白雲青天依舊


因為劉邦善於用人。

《史記·高祖本紀》已經給出了答案。

劉邦得天下之後與群臣總結成敗經驗。有人說劉邦的成功在於賞罰分明。劉邦說,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子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張良、蕭何、韓信,都是天下俊傑。劉邦可以信任他們,發揮他們的長處,讓他們各盡其能,這就是得天下的關鍵。一個高明的統帥,不需要親自上陣衝鋒,更關鍵的是要學會合理調遣安排手下的人員,讓他們發揮出最大的戰鬥力。


笑儒冠誤我


劉邦出身出平民,深刻了解民間,善於團結各階層人士,貴族出身的張良,平民出身的蕭何,流浪者韓信,屠夫樊噲等,項羽出身貴族,性格高傲,手下韓信,陳平皆不能用,最終四年楚漢之爭,兵敗自殺垓下。


持天之翼


劉邦混跡於市井中,卻也是那夥鐵桿弟兄的領導人,說明他善於用人,頭腦靈活上下逢源。天時地利人和他都佔了所以不成事都不行。


一朵閒雲pzy


關鍵是劉邦能認辱負重,有很大的忍耐性,隱而不發,你說我無懶也好,地痞也好,我都能忍受,君子報仇十年不晚,等劉邦功成名就,那些說他壞話的傢伙都到黴了。


兒童啟蒙教智


劉邦是流氓?如果換一種說法,說劉邦沒有“偶像包袱”,更加接地氣,會不會更好理解一些?!


我們說起劉邦,往往和項羽做比較!項羽力能扛鼎,劉邦武藝平平;項羽衝鋒陷陣,劉邦屢戰屢敗;項羽霸王別姬,劉邦呂后人彘。可以說,項羽留給我們的印象就是英雄一般的人物,“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項羽給我們的感覺就是高高在上的豪情四攝,是人,亦是神。作為六國貴族,項羽一直有著貴族的行為準則,看輕人命、在乎名聲、不忍失敗,最終也是為此烏江自刎。


劉邦的生平,想必大家都很熟悉了,年輕的時候是個放蕩的浪子,仗劍行走天下,跟隨張耳大哥數月之久,按現在的說法就是黑勢力的小弟。之後通過考試取得亭長一職,但也天天呼朋喚友、飲酒作樂,老大的年齡也成不了家、置辦不了產業,還和村裡的寡婦生了個兒子。這時的劉邦,人生可謂稀裡糊塗,沒什麼前途可言。可就這麼個被後人稱為“流氓皇帝”的人,憑什麼取得天下呢?


憑的就是這樣的流氓習性,就是我所說的沒有“偶像包袱”。嘿,別人打了敗仗,無臉見江東父老,想著怎麼死的時候,劉邦可不會,他根本不在乎別人怎麼看,什麼貴族精神?什麼氣節?讓他們見鬼去吧,劉邦只要活著,哪怕有一絲勝利的機會就不會放棄。有多少次身邊就剩幾個難兄難弟,多少次被項羽打的潰不成軍,劉邦都照樣捲土重來。你要和我決鬥?我不和你來!你要煮我老爹?那分我一杯羹!反正我就是這麼個賴皮的人!

這樣的人,不成為皇帝才怪了!或許中國歷史上有很多英雄都失敗了,但是成功的開國皇帝,各個都有自己的痞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