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荣:《家有喜事》,或许是最理想的生活。

春天该很好,

你若尚在场。

——张国荣《春夏秋冬》

2020,爱你爱你,多浪漫的年份。

而人类却遭遇了一个充满硝烟的开端。疫情的蔓延,不禁让人想起17年前的那一场Sars。当人们还在为病毒入侵忧心忡忡时,“哥哥”张国荣一跃而下。

张国荣:《家有喜事》,或许是最理想的生活。


(一) 常舒。

十七年过去了,他的天真与风情,他的优雅与调皮,他的单纯与鬼马,他的认真与八卦(非贬义),已在各种文字中被刻画。

他的歌,有倾诉爱意,有励志向上的;他的曲风,可以如《风继续吹》一般凄美而哀愁,也可像《Monica》一样,用劲歌热舞表达失爱后的追悔莫及。

他的电影,值得细嚼慢咽,深思苦索。更多的人,喜欢纯情的、怯懦的宁采臣,总是互相折磨彼此的何宝荣,多情儒雅的十二少,还有最为经典的——迷恋的、痴情的、绝望的程蝶衣……

可是我,最爱却是《92家有喜事》的常舒(阿骚)。

这种搞笑家庭喜剧,情节仍是一贯的套路。于是,只有演员的表演才能在香港那样繁华的贺岁档市场突围而出。

很显然,《92家有喜事》成功了,才有了后来的《97家有喜事》、《家有喜事2009》。

《92家有喜事》也随即被香港影迷选为近50年来最受欢迎的贺岁片之一,当年票房四千九百万港币,成功刷新当年香港电影票房榜,位居当年票房第二位。

周星驰、张曼玉、吴君如,这些响当当的名字,哪个在后来单独拎出来,不是撑起了一部大戏?!更勿论还有黄百鸣、毛舜筠等搞笑能手,以及关海山、李香琴这样的老戏骨。

但张国荣如此风度翩翩的绝色美男子,演着这样无厘头的喜剧,却竟也毫不逊色。

张国荣:《家有喜事》,或许是最理想的生活。


(二)过瘾

在哥哥演出的电影中,论出色,《92家有喜事》绝对排不上前十。

片中,他饰演“娘娘腔”的弟弟常舒。对于男演员如何诠释“娘”,哥哥的这个角色堪称经典。和许多将“娘”表现得滑稽可笑的演员不同,哥哥饰演的常舒举手投足间的媚态,让人爱而不腻。厨艺、插花这些在九零年代初看来应该是女人专属的兴趣爱好,在他的演绎下,似乎是天经地义,毫无违和感。

和哥哥演对手戏的是毛舜筠——一个柔媚外表下,用夸张的方式诠释喜剧的女演员。于是,一个阴柔娇媚的“娘娘腔”,一个霸气侧漏的男人婆,从一开始就是“死对头”,两人互看不顺眼,互相针对,话里有话的嘲讽……

好一对斗气冤家。

据说,当时三兄弟这三组演员的戏都是分开拍的,只有编剧谷德昭是唯一一个知道所有人拍了什么的人。所以,演员每天在开工前,都会先跟谷德昭谈一个小时再去化妆。然后,周星驰和张曼玉就会跟谷德昭打听,哥哥和毛毛拍了什么,然后到了第二天,轮到哥哥和毛毛开工,他们又会问谷德昭,星爷和张曼玉拍了什么。

像是暗暗的“较劲”吧?

都想把最好的效果和“笑果”呈现给观众。

纵使有星爷这样喜剧的天才型演员与后来在影坛光芒四射的张曼玉的“夹攻”,但哥哥与毛毛之间那种你来我往的切磋、刀光剑影的火花,却是他们无法比拟的,旁人看了更觉得十分过瘾。

(三)默契

这种“过瘾”,源于他们的默契。

而他们的默契,来自于年少时的爱恋——她是张国荣唯一一个公开承认的女友,曾向她求婚被拒,尔后渐行渐远。

《92家有喜事》的最后,温婉可人的毛毛穿着白色的婚纱,挽着哥哥的手走出教堂。那一幕,让多少CP粉念念不忘。

也是只有在戏里才会出现的一幕。

戏外,有缘无分的两人,成为了挚友——他给她介绍老公,他也有了最爱的唐唐。

多年后,两人在节目说起当年那段情时,他说:

“……你爸爸很喜欢我……”

“我那时候常在怀疑,是你比较喜欢我,还是你爸爸喜欢我……”

“……我真的有向你求婚……”

“可能当年年纪很轻,少不更事……”

“还好没结婚……(拍拍手)”

嗯,幸好没结婚,不然他会少了一个最好的“麻将搭子”。

张国荣:《家有喜事》,或许是最理想的生活。

(四)无题

后来的他,每一个角色,都是独一无二的,是无与伦比的,但却毫不例外地流露着悲凉或孤独。

看着这些角色,如同经历自己的人生。

我们八零后这一代,小时候总以为自己是“无脚的鸟”,终其一生无休止地飞行,不为谁停歇(《阿飞正传》);

我们以为所有的事情都可以像何宝荣说的“由头嚟过”(《春光乍泄》);

每个人都会经历这个阶段,看见一座山,就想知道山后面是什么。我很想告诉他,可能翻过去山后面,你会发觉没有什么特别,回头看会觉得这边更好。但是他不会相信,以他的性格,自己不试试是不会甘心。

”。然后,以千军万马的姿态,只身勇闯龙潭虎穴。才发现“以前看见山,就想知道山的后面是甚么,我现在已经不想知道了。”(《东邪西毒》)

我们开始向现实妥协,毕竟那些你认为的“理想”,很可能是“如梦如幻月,若即若离花”。(《胭脂扣》)

一晃眼,十七年过去了。

每一年,爱他的人,都会以不同的方式纪念他。

然而,这个春天,一场疫情又让我们常常梦回2003。

那一年,Sars肆虐,张国荣与梅艳芳先后离世。

那一年,高考第一次在6月进行。

我们曾经笑着说,我们这一届的毕业生是不是拿错剧本了:高考第一次提前,却遇到“非典”;进考场前要测量体温,体温异常的同学要在考场旁边的救护车考试……

我们说,前无古人,但也一直相信会是“后无来者”。

十七年后,当年那些“拿错剧本”的考生,有的成了“十八线主播”,从教学讲台到网课平台;

有的忙着在家里辅导上网课的孩子……

还有的,从冬天到春天,始终坚守在战疫一线。

原来,我们不是妥协了。而是,选择与自己和解,接受逆境,但不放弃力争上游,最终成长为自己想要的样子——

想要最平凡的生活,

想要最圆满的结局,

原来, “家有喜事”,才是最值得的理想。


春天来了。

春天真的很好,但愿你们都能看到。

张国荣:《家有喜事》,或许是最理想的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