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領:胸前瑞雪,眼底桃花 轉自(緣漢漢服漢禮)

今天曉夏跟大家聊聊坦領


太長不看版

1.起源:眾說紛紜,我都不知道我是哪兒的


2.搭配:條紋長裙,領先國際時尚一千四百多千年


3.坦領,露胸與詩人


坦領,目前漢服商家、漢服愛好者又稱為U形領,是漢服半臂中的一種,唐代半臂十分普及,男、女都可以穿用,而且還是宮廷常服的一種。袒領服是唐代女子的"時世妝",即時裝,有對襟、套頭等式樣。袖長齊肘或大臂一半,身長及腰。唐代婦女們穿著坦領半臂時,可以罩在衫、裙的外面,也可以把它穿在裙子的裡面。


坦領:胸前瑞雪,眼底桃花 轉自(緣漢漢服漢禮)

▲唐三彩仕女俑,坦領和窄袖上衣穿在裙子裡面


坦領:胸前瑞雪,眼底桃花 轉自(緣漢漢服漢禮)


▲唐三彩仕女俑,坦領和窄袖上衣穿在裙子裡面


坦領:胸前瑞雪,眼底桃花 轉自(緣漢漢服漢禮)


▲緣漢漢服的坦領“鮮衣怒馬少年時”系列,坦領穿在裙子裡面


坦領:胸前瑞雪,眼底桃花 轉自(緣漢漢服漢禮)

▲緣漢漢服的坦領“春庭雪”,坦領穿在裙子外面。顏色溫柔,滿足曉夏的少女心,而且超級適合夏天啊


關於坦領的起源有很多種猜想,一種猜想是認為坦領是圓領袍對襟穿,因而發展成坦領。另外一種猜想是由垂領(直領)發展而來。還有猜測坦領是從魏、晉以來上襦發展出的一種短外衣。由於胡文化在當時的唐代各階層間的廣泛流行,使得唐代女性穿小袖衣成為一種風尚。先為宮中內官、女史所服,唐代傳至民間,歷久不衰。

網友@啊咧咧的無緣劫整理的《唐代女子上衣領型探究》中認為坦領與正倉院收藏的垂領有關係,也試驗了圓領袍穿對襟的上身效果。只是坦領的起源和發展仍舊不能蓋棺定論,但@啊咧咧的無緣劫提供了一個可能並去實踐,這種態度是值得敬佩的。


坦領:胸前瑞雪,眼底桃花 轉自(緣漢漢服漢禮)

▲@啊咧咧的無緣劫整理的《唐代女子上衣領型探究》


坦領多搭配窄小細瘦,緊貼身體,袖子也細窄緊口的衫襦,穿著時可束在裙子裡面,玲瓏窈窕;也可穿在裙子外面,風流舒適。肩繞帔帛、下身束裙,曳地長裙大多是條紋狀,簡約耐看,以現在的眼光來看也是很時尚的。


坦領:胸前瑞雪,眼底桃花 轉自(緣漢漢服漢禮)

▲陝西禮泉縣昭陵陪葬墓燕妃墓壁畫,窄袖、帔帛、時尚的條紋裙


因坦領領口寬大,穿時會造成一種半袒胸的效果。當時的詩人也留下來很多讚美酥胸的詩篇。


比如因摔跤破相的“缺唇先生”方幹,寫過“粉胸半掩疑晴雪”、“常恐胸前春雪釋”(《贈美人四首》)。一邊“棲心玄門,養性林壑”(修仙學道、修身養性)一邊讚美酥胸的施肩吾,寫過《觀美人》也就是看美女:“漆點雙眸鬢繞蟬,長留白雪佔胸前。愛將紅袖遮嬌笑,往往偷開水上蓮。”韓偓寫過《席上有贈》“鬢垂香頸雲遮藕,粉著蘭胸雪壓梅”周濆偶遇鄰家女孩,寫了一首《逢鄰女》“日高鄰女笑相逢,慢束羅裙半露胸。莫向秋池照綠水,參差羞殺白芙蓉。

坦領:胸前瑞雪,眼底桃花 轉自(緣漢漢服漢禮)


李群玉寫過《杜丞相悰筵中贈美人》“裙拖六幅湘江水,鬢聳巫山一段雲。風格只應天上有,歌聲豈合世間聞。胸前瑞雪燈斜照,眼底桃花酒半醺。不是相如憐賦客,爭教容易見文君。”白居易寫過“半露胸如雪,斜回臉似波”(《吳宮詞》)白居易還寫過一首《代謝好妓答崔員外》“青娥小謝娘,白髮老崔郎。漫愛胸前雪,其如頭上霜。別後曹家碑背上,思量好字斷君腸。”這首詩是替名妓謝好拒絕崔員外的,我青春少艾,你已白髮蒼蒼、垂垂老矣,咱倆還是算了吧。


坦領:胸前瑞雪,眼底桃花 轉自(緣漢漢服漢禮)


《敦煌曲子詞》也有歌詠,譬如:“素胸未消殘雪,透輕羅。”(《雲謠集·風歸雲》)“雪散胸前,嫩臉紅唇。”(《雲誘集·內家嬌》)“胸上雪,從君咬。”(《雲謠集·漁歌子》)。

楊貴妃常醉酒,衣褪微露乳,帝捫之曰:“軟溫新剝雞頭肉。”祿山在傍對曰:“滑膩初凝塞上酥。”唐玄宗笑曰:“信是胡人,只識酥。”


當然也有女性詠胸,如平康名妓趙鸞鸞的《酥乳》“粉香汗溼瑤琴軫,春逗酥融綿雨膏。浴罷檀郎捫弄處,靈華涼沁紫葡萄。”

最後,曉夏覺得寫得最好的是溫庭筠的詩,他的《女冠子·含嬌含笑》“含嬌含笑,宿翠殘紅窈窕,鬢如蟬。寒玉簪秋水,輕紗卷碧煙。雪胸鸞鏡裡,琪樹鳳樓前。寄語青娥伴,早求仙”嘖嘖,看看人家這角度這境界女道士含著嬌態含著笑,翠眉已薄胭脂淡,青絲鬢髮輕如蟬翼,身姿窈窕動人。頭上的玉簪寒如秋水,身邊的帷幕輕紗如卷碧煙。坐到梳妝檯前,鸞鏡中的她輕衣薄裳,肌膚勝雪、酥胸微露……比起施肩吾、方幹、周濆、李群玉等太過直白的描寫,溫庭筠是婉約朦朧地從鏡子裡看到美人的酥胸。這種欲說還休、欲拒還迎的美感高級且致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