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的影帝人生

舜在《勞模鯀之死》一文中的亮相很是精彩,所以繼續他的故事,寫前還是有點猶豫的,畢竟舜在中國歷史和中國文化中的地位實在太特殊。

和世界上很多國家以宗教立國不同,中國是以文化立國。中國人雖然也信奉宗教,卻沒有宗教繁榮昌盛的土壤,佛教和道教信徒很多,但最終還是以思想哲學的形式,化身為佛學和道家文化,進入到中國人的思想意識和政治生態中。

而本來就不是宗教的儒家則成為中國文化的主流意識形態,並且還是官方指定。既然是官方意識形態,儒學從根上就跟政治有關。於是堯舜禹湯四位上古帝王搖身一變,成了儒家文化的先哲,沒錯,他們就是韋小寶口中的“鳥生魚湯”。

舜的影帝人生

舜作為這四位天子的典型代表,其整個發跡史和一個宗教的誕生及其相似。

首先,他有基本的理念,那就是孝,立了一個很好的Flag,號稱“孝感動天”;其次,對底層人民有極強的號召力。他在哪裡勞動,勞動人民就蜂擁到哪裡。史書原話是:“舜耕歷山,歷山之人皆讓畔;漁雷澤,雷澤上人皆讓居。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這也太厲害了,無論多偏僻的地方,他待三年就能變成一線大城市。這簡直就是魔都上人啊。

舜的影帝人生

還有一點,政教合一。舜不但是二十四孝領軍人物,作為全天下道德最高尚的人,還被堯立為接班人,後來成為全天下的統治者。從此孝教通行天下,《孝經》如《聖經》,祖宗牌位如十字架,孔子是耶穌,而舜就是耶和華了。

以上純屬胡扯,不過“以孝治天下”確實成為後來中國帝制社會的政治綱領。

和同時期的其他人不同,舜的身世史書上記載得非常清楚,可見其地位之高。舜的父親是瞽叟,瞽叟的父親是橋牛,橋牛的父親是句望,句望的父親是敬康,敬康的父親是窮蟬(都打哈欠了……),而窮蟬的父親是顓頊。

原來舜的祖上也是顓頊,和鯀是一家子。這也說明和舜同時代的鯀是顓頊之子的可能性不大,更有可能是顓頊的五世孫。

雖然祖上榮耀,但舜這一支屬於庶人,六輩都是貧農,就和劉備一樣,雖是中山靖王之後,照樣是破落戶,幸虧有編草鞋的手藝才勉強度日。舜連手藝都沒有,只能種地。

舜的影帝人生

舜,原名姚重華,因生於姚墟故姓姚,又因目生重瞳子故名重華。這個時期的名姓稱謂還沒有固定的規律,我研究了好幾個大佬的姓、名、號、諡,越研究越迷糊,還真是有點傻傻分不清楚。

下圖是我給五帝列的表,且看看他們到底是怎麼稱呼的。

舜的影帝人生

通過上表,大致可以找到一些規律,不過也不完全準確:

一、姓跟出生狀況有關,尤其是母親的狀況,如黃帝因長於姬水,故改姓姬,之前姓公孫;又比如禹的母親吞薏苡而生禹,故禹姓姒,這麼說來,禹是薏米成精啊。

二、名跟自身狀況有關,如堯能放上代之功,故名放勳;舜名重華則反映了他的生理特徵。

三、號跟封地有關,這個好像基本上都是。

除此之外,舜還有字叫都君,禹也有字稱密,這個時候的字和後世的字應該不同,具體何指,我反正稀裡糊塗。

對了,還有一個例外,舜的父親被稱為瞽叟,也就是瞎老頭的意思,這聽起來根本不像名字,而更像外號。

舜有一個悲慘的童年,生母很早就去世,父親雖說是個瞎子,竟然還能續絃,又生了一個兒子象,這就讓舜在家裡的地位很尷尬,成了父親、繼母和弟弟的眼中釘、肉中刺,皆欲殺之而後快。

舜的影帝人生

但舜的心態老好了,你們要殺我就逃,回來我照樣對你們好,我感動死你們。史書上說“舜父頑母嚚弟傲”,個個都不是省油的燈,很難被打動,舜幾乎沒有活路。所謂“疾風知勁草”,在這種嚴酷環境下,舜依然不失子道,對兄弟也守悌道。

於是舜孝的名聲就慢慢傳揚開來,在舜20歲時終於傳到堯的耳朵裡,至此鹹魚翻身,不但娶了堯的兩個女兒娥皇女英,還被堯指定為接班人,開始接受考察。大舜終於熬出頭了。

經過漫長的等待,舜終於登上了權力的最高峰,可能連他也沒想到,日後他還登上了道德的最高峰,舜被稱為中國道德文化的鼻祖。這一切都仰仗於他的Flag---孝。

關於舜孝的事蹟,我很小的時候就聽到過兩則小故事,給我幼小的心靈極大震撼。

一個是說瞽叟讓舜去洗糧倉的蓋子,然後在下邊放火,想燒死他。雖然糧倉很高,但是舜藉助斗笠,像大鳥一樣飛了下來。還有一個是說瞽叟讓舜去挖井,然後和象一起推下沙土石塊想要活埋他。好在舜提前在井壁上鑿了一個洞,藏身於此倖免於難。

我當時把舜看作小英雄,和砸缸救小朋友的司馬光一樣厲害。但我實在大錯特錯。

舜的影帝人生

舜根本不是小英雄,這兩件事發生的時候,舜已經是當朝駙馬爺,準備接他老丈人的班了。就連那糧倉都是老丈人送的。

而此時瞽叟和象卻想要殺死舜,從而將他的財產據為己有,象甚至還想霸佔娥皇女英。我相信任何一個正常人看到這裡,都覺得不可思議吧,以舜當時的地位,放個屁都能把他們震死,瞽叟父子不可能如此愚蠢。

那麼就只有兩種可能:

一、這件事是假的,瞽叟和象根本不敢也不必這麼做,後世編造了這個故事,以樹立舜“孝”的高大形象;

二、確實發生過,但這是做戲,舜他們一大家子在聯手演一場大戲。

舜的影帝人生

這樣做其實很容易理解,當時舜正在被考察期間,既然舜是以“苦孝”出名,自然要在這條道上走到黑。

雖然瞽叟他們犧牲了自己的名聲,但為了家族的利益,這點犧牲是值得的,他們的結局都很好,象還封了侯。

這樣看來,舜原來生於一個演藝世家,這對他的事業可是大有裨益,很快一個影帝就將冉冉升起。

一般說來,勢利小人對弱勢群體有多橫,就會對權貴有多諂媚。按照這個邏輯,瞽叟一家也不可能對得勢的舜下死手,巴結還來不及呢。你看,我已經不把舜和瞽叟劃為一家了,他們像一家人嗎?

瞽叟其實很苦惱,每天出門都要面對鄰居們的白眼和指指點點,心裡不是滋味。作為舜的親生父親,在舜受到繼母和弟弟欺負時,他不但沒保護,還參與一起虐待他。

想想就很羞愧,舜這孩子可憐,很小便沒了媽,親人又不待見他。但他毫無怨言,從來打不還手罵不還口,始終和顏悅色、無微不至地照顧我們。

舜的影帝人生

蒼天有眼,舜竟然娶了帝堯的女兒,據說,將來還要接堯的班,真是難以置信。瞽叟其實不止一次想要與兒子親近,但兒子態度愈發恭敬,卻很少吐露心聲,瞽叟感覺與兒子距離越來越遠,卻也怨不得別人,誰讓自己以前那麼狠心呢。

想到這,瞽叟不禁眼眶溼潤了,他揉了揉眼睛,看到舜進屋,便急忙站起來。是的,你沒看錯,瞽叟其實眼睛不瞎,從史書記載來看,他完全不像瞎子。電影《盲探》有句臺詞,心盲無明,是會死人的。我認為瞽叟這個外號其實是說他心盲,這比目盲諷刺意味更濃。但瞽叟可能既不目盲,也不心盲。

舜的影帝人生

舜接受考察已滿20年,馬上開始攝政,從此就要離開老家,也許不再回來。這個地方本無可戀,只有母親活著時還有些美好回憶,也已非常模糊。

舜一直看重名分,這是他的基本理念,而孝正是建立在名分的理論基礎上。舜對待繼母的態度,讓很多人不理解。但舜認為,繼母是自己父親的妻子,便相當於自己的母親,所以舜就要把她當親生母親一樣對待。

從這種意義上來說,把舜當做儒家的祖宗,並沒有錯。名分正是儒家最基本的理念。

舜的影帝人生

舜20歲以孝揚名,30歲被立為堯的接班人,被考察了20年後,終於全面接班,開始攝政。8年後,堯崩。守孝三年,正式繼位。這時候的舜已經61歲,執政39年,在南巡時,崩於蒼梧,正好活滿100歲,完美的人生正式謝幕。

舜除了是中國道德文化的鼻祖,還是禪讓制的代表。對於禪讓,我最初的理解很幼稚,以為中國上古時期最早施行的是禪讓制,後來被夏朝的啟破壞,才開始世襲制。

這種觀念很武斷,因為在堯舜禹之前,並不是明確的禪讓制。黃帝傳位於顓頊,是傳給自己的孫子,顓頊傳位於帝嚳,是傳給自己的堂侄。至於傳位的原則,史書上沒有記載,所以不能說是禪讓。

但要說是世襲也很勉強,畢竟不是直接傳給自己的兒子,姑且先稱之為血緣繼承製吧,反正都是一家子。而堯傳舜、舜傳禹,嚴格說來也是這種模式,因為他們也是一家子,堯是帝嚳的兒子,舜和禹是顓頊的後代,而帝嚳和顓頊都是黃帝的孫子,傳來傳去都是黃帝他們家的。

但堯舜禹有一點不同的是,傳位有了明確的旗號,就是打著道德的名義來確定繼承人,這種制度姑且稱之為名分繼承製,雖說和血緣繼承製沒有本質區別,但境界提高了不少。

說到這裡,其實禪讓制的牛皮已經戳穿了一半。我們再來看看歷史上其它的禪讓案例。

舜的影帝人生

西漢末年,王莽開中國歷史上通過篡位而做皇帝的先河,但他接受政權的形式卻是禪讓,這算是給禪讓做了一個生動的註腳。

更有意思的是,東漢末年,曹丕迫使漢獻帝讓位,在禪讓儀式結束後,曹丕感慨道:“舜禹之事,吾知之矣。”這有點得了便宜還賣乖的意思。

舜的影帝人生

這兩個案例隱隱暴露了禪讓制的邏輯,並不是以道德為標準,而是實力決定一切。

讓我們再回到堯舜禹時代,似乎很難看出,他們在交接權力棒時,是受實力操縱。這是因為我們忽略了一個很重要的細節。

五帝之中,堯排在帝嚳之後,又是帝嚳的兒子,但他的政權卻不是繼承帝嚳的,而是來自於他的哥哥摯。摯作為帝嚳的長子,繼承了帝位(世襲制的雛形)。九年後,“唐侯(堯)德盛,諸侯歸之”,所以摯才禪位於弟弟堯,其實這跟王莽、曹丕禪讓性質是一樣的。

這裡有一句話非常重要——“諸侯歸之”。“諸侯”作為一種政治力量開始登上政治舞臺發揮作用。

舜的影帝人生

之後,諸侯的影響力無處不在,幾乎操縱一切國家大事。

堯第一次提到繼承人問題的時候,大臣放齊推薦堯的兒子丹朱,被堯駁斥。驩兜推薦共工,也被駁回。後來四嶽推薦了舜,堯馬上同意,並將自己的女兒嫁給舜。看到沒,堯的態度變化有多快,自己兒子都馬上否決,但是四嶽推薦的,馬上同意,還嫁女來鞏固這層關係,你說四嶽有多厲害。

還有一個例子,當年鯀治水就是四嶽推薦的,堯開始不同意,無奈四嶽堅持,堯最終屈服。

四嶽就是四方在朝內任職的諸侯,勢力之大,完全可以左右天子的決定。這才是真正的老大。

那麼諸侯為什麼會選擇堯舜禹作為天子,原因各有不同。堯是因為背景深厚,靠著父兄的力量登上帝位,禹是從底層做起,慢慢掌握實權,並在治水的過程中,和諸侯結為聯盟,也為以後世襲制打下基礎。

只有舜,赤手空拳,靠著自己的演技,步步登天。這裡沒有貶低的意思,一個優秀的政治家同時也是一個優秀的演員。舜的政治素養具有現代性,雖說現在到了民主時代,我建議政客們還要向舜多多學習。

可以說四嶽選擇沒有背景的舜,其實是為了遏止堯這個家族世襲的苗頭,不過歷史的潮流,誰也阻擋不了,世襲制最終在禹的手裡得以實現。大禹家族成了最大贏家。

舜的影帝人生

有關帝位繼承製再多說幾句。中國人受帝制統治時間太長,天生對世襲制深惡痛絕,這可以理解。但是在封建專制的政治環境下,我個人覺得沒有比世襲制更好的制度了。

因為在人治而不是法治的環境下,最高領導人的過渡越平穩,越沒有操作空間,政權才能越穩固,小民受到的波及才會越小。

比如嫡長子繼承製就能保證政權平穩過渡。一旦統治者沒有嫡長子,甚至沒有兒子,政權馬上就會產生危機,有顛覆的危險。這可能就是中國人重男輕女最根本的原因吧。

禪讓制是理想化的產物,一看就是書呆子想出來的。天下有能者居之,何為有能者?選拔的標準是什麼?選拔的範圍怎麼定?誰有資格做選拔的裁判?諸多問題,根本沒有實操性。

舜的影帝人生

禪讓的說法最早出自《尚書》,《論語》、《孟子》也有提及。很明顯,這是儒家學派的說辭,其他學派很少提及。在戰國時期,儒家和墨家極力鼓吹禪讓,神奇的是,真有君主信了。

燕王噲心甘情願將王位讓給他的宰相子之,最終引起太子與子之爭鬥,導致燕國衰弱,差點被齊國滅亡。

尾聲

文章最後闡明一下我對孝的看法。

我認為孝是個人的事,很反感拿孝做文章。統治者拿孝說事,是為了更好地管理被統治者,個個都做順民。

但對於個體來說,孝的意義還需要討論嗎?父母讓你從無到有,又把你從小拉扯到大,他們老了,你不能不管,這是做人最基本的道理,這無需多說。

世人容易忽略的是,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會有無窮無盡的焦慮,怕有危險,怕發育不正常,怕長大沒出息……生命就是在這種焦慮中,完成了轉移。這是不可逆的過程,子女永遠是受惠一方,而無法回饋給父母。

好在“天道有輪迴,蒼天饒過誰”,子女長大了也會有子女,這種焦慮接著往下傳。

舜的影帝人生

在這種天道倫理面前,一切繁文縟節都顯得那麼蒼白無力。“竹林七賢”之一的阮籍喪母期間喝酒下棋,冒天下之大不韙,卻因傷心過度嘔血數升。人還是有真性情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