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寫出一手遒勁飄逸,線條靈動的行書作品


最近很多師友在頭條裡的評論欄裡或在私聊中都向我詢問怎樣寫出一手遒勁飄逸,線條靈動的行書作品?

帶著這個問題我願與愛好書法的師友們共同探討與溝通,並將我今天寫的一幅行書拙作(見下圖)與大家共同分享,不足之處還望各位老師批評指正。

唐·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怎樣寫出一手遒勁飄逸,線條靈動的行書作品

行書作品:唐·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作者:馮彬)

這首《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唐代大詩人李白的名作,李白在湖北安陸寓居期間,認識了年長他十二歲的孟浩然,因兩人情投意合很快成為摯友。在公元730年陽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廣陵(今江蘇揚州),約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漢市武昌區)見面,在送別孟浩然時寫了這首《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我在創作這幅作品時採取行書的創作體裁,正文分為三列,縱式豎寫,規格尺寸為:100*60cm半熟宣紙,作品上下連貫,一氣呵成,從整體來看體現用筆較嫻熟、章法較合規、筆法較流暢、線條較靈動等特點。發揮隨意但不失法度,符合行草書的結體和佈局特點。


要想寫出一手遒勁飄逸,線條靈動的行書作品我認為要注意以下五點:

行書是目前很流行的一種書寫方式,行書一般分為行楷和行草兩種。行書的特點就是速度快,效率高。但是無論你寫的多快一定要把字書寫清楚,否則就成草書了,所以想把行書練好需要下一番功夫。

1、要掌握字的軸線與行的軸線變化

我們常說的字的軸線是指某個字的重心,重心不能偏離軸心,也可以說把某個字分成平均兩部分中的直線,如圖中的第一行“故人西辭黃鶴樓”中的每一個字都有它的軸線,它能表示出字的運動趨向。

行的軸線,是指某一幅作品中的某行用一條曲線來表示一行中字的運動變化,如圖中第一行和第二行“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中的每行都有行的運動線。


怎樣寫出一手遒勁飄逸,線條靈動的行書作品

行書作品:唐·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前半部分(作者:馮彬)


2、要掌握單字的外輪廓變化與行的外輪廓變化

假如我們把某行中每一個字畫出它的外輪廓,會發現這行中每個字不是大小都一樣的長方形或正方形的形狀,而是多個形狀各異的串聯成一行的,以我的行書作品《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前半部分為例,圖中第二行的“三月下揚州”,明顯“三”字比“月”字大。

我們再來看看行的外輪廓變化,還是以我的行書作品《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前半部分為例,圖中第一、二行我們會發現一行字的外輪廓呈現起伏變化的曲線,這都要靠我們在書寫過程中對單字進行收放伸縮、大小錯落、疏密對比等來處理這些變化。

3、要掌握線條的粗細變化

從我的這幅《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行書作品中可以看出,線有長短粗細、枯潤濃淡等變化,從“黃鶴、三月、孤帆、空盡,天際”等詞句中都有很微妙的線質,從中能感受到強烈的線質對比。

粗線給人厚實、沉穩,細線則是靈動飄逸,圓線顯溫潤,圓滿的感覺,而方筆則見凌角,長線又顯舒展,短線則利落,濃墨暈化,枯筆飛白……,作品一氣呵成,這些線有機結合,看似隨意,實為巧安排。行書難,難在有法有情,自然而然,方為佳作,當然如能如李白所說“清水出芙蓉,天然來雕飾”最妙,那是可遇不可求。


怎樣寫出一手遒勁飄逸,線條靈動的行書作品

行書作品:唐·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後半部分(作者:馮彬)


4、要掌握用墨的變化

如果我們把字理解成強弱不同的墨點的話,我們可以看出一件書法作品中墨點的豐富的變化、巧妙分佈,一行中強弱墨點參差分佈,行與行有變化,有如五線譜上動人的音符;古人在有意無意中,粘一次墨,寫幾字,直到墨枯,再粘再寫,這樣通過墨色變化,暗示出一種流動、時間延續、情感變化;墨的變化的另一層意思是書家有意使用不同濃淡的墨色來配合筆、紙寫出不同美感的行書作品。

在我的這幅作品中,我也很注重掌握墨色的變化,如:故人、樓、空盡、唯見、長江等,筆畫多的用少墨,筆畫少的用重墨。

5、要掌握書寫速度的變化

從我的這幅書法作品中可以看出第一行的書寫速度慢,第三行就猶如行筆如飛,殺紙更加痛快,如:最後一句“唯見長江天際流”,明顯感覺書寫速度比前面快很多。


以上是對自己的作品談了一些不自量力的看法,希望大師們多多交流、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