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王朝為什麼會兩千多年萬世一系,沒有改朝換代?

王超行俠仗義


因為日本人特別崇尚菊花

日本皇室的家徽是16花瓣的菊花,日本武士道的象徵是刀。本尼迪克特說:“菊花與刀,兩者構成了同一幅畫。”菊與刀,看似水火不容,實則相依為命,對於菊與刀意象的把握,即是對於日本民族心靈史的挖掘。

舉起刀殺人或剖腹,放下刀賞菊或遊冶——如此截然不同的意境,不過是日本人民族性格的兩面。 菊花與刀,兩種意象,內涵其實是完全相同的:菊花的凋謝,豈不就是刀的拔出?看似矛盾,但刀拔出人死亡,那種瞬間的形態恰好照應了菊花的凋謝。

菊與刀,向死而生,為死而生。菊本身就是死亡的化身,而刀無疑是通向死亡的橋樑。刀成為了菊的工具,菊化為了刀的目的。在菊花的隱喻中,刀和主人都是被動的,殺人是使命,被殺或自殺則是必然;而在刀的語法中,菊代表了不可知的前身和宿命的未來。

本尼迪克特寫出了菊與刀的不可分離,菊與刀的相得益彰,在死亡的舞臺上,二者如影隨形。她用寫意的筆法準確地把握了一個民族的實質,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民族的光榮與夢想,也看到了一個民族的底色與基調。

8世紀末,日本將都城移至平安京(現在的京都)。開始了在日本歷史上具有轉折意義的平安時代。 在平安朝初年,皇室乃至公卿貴族和文人墨客都大力推崇菊花之美。中國每年的九月初九重陽節在日本又稱菊節。

在這一天,皇太子率諸公卿臣僚到紫宸殿拜謁天皇,君臣共賞金菊、共飲菊酒。10月,天皇再設殘菊宴,邀群臣為菊花踐行。也許日本皇族族徽上的菊花便是此時鐫刻上去的。遙想當年,平安朝留給人們的記憶似乎就是菊黃蟹肥。

全世界範場內,國祚最長的王朝是日本的“菊花砋朝”,自公元602年第一任君主推古女?砘首猿鋪旎勢穡至?400多年,號稱 萬世一系”。

大家是否聽過日本的國歌《君之代》?聽過的朋友都說感覺如同哀樂一般,但筆者認為其中卻飽含了日本人一種獨特的情感,在二戰日本宣佈戰敗後,大量東京市民自發去維修破損了的皇宮,當天皇走出來慰問他們時,他們不約而同的眼含熱淚高唱《君之代》,可見天皇在日本國民心中有一種特殊的地位,甚至他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被奉為神明,是日本精神的象徵。在發動對華戰爭前夕,裕仁天皇下達宣戰詔書,幾乎所有的熱血青年都開始準備奔赴前線,而當天皇未經首相東條同意,宣佈投降時,本已決定要和美國在本土決一死戰的日本人卻在頃刻間放下武器,大量留在外國的軍隊和民眾以“自殺”的方式效忠了自己的天皇。而且日本的天皇是號稱“萬世一系”的,兩千六百多年的菊花王朝從未改朝換代,所更換的也只是實權者,這在中國,在世界其他國家來說,是不可想象的。時值今天,日本對天皇的呼聲仍然很高,雖然他已經不再是掌權者,但支持天皇的民調卻一年比一年高,他的形象面臨著再度被神化的危險。可是,他為什麼會受到如此的推戴?為什麼象徵日本皇室的菊花能夠“花開不敗”?這就是所謂的大和魂麼?有待我們共同思考。

為了讓大家瞭解得更具體,筆者採取了各代天皇,一一介紹的方式,因為目前市面上這種書籍太少,太難買,網上的有關介紹也僅僅是圍繞幾個天皇展開的,不能讓大家瞭解天皇的全貌和完整的發展脈絡,所以,筆者決定這樣處理,可能會有一些冗長,但力求讓大家全面瞭解。

一、神話時期:

這個時期是日本神話記載的時代,並無實證可考,所以這一時期的天皇可信度受到懷疑,很多日本人也認為這個時期的天皇是杜撰出來的,據日本《古事記》記載,日本列島由男神伊奘諾尊(伊耶那歧命)和女神伊奘然尊(伊耶那美命)創造,第二代神隨後相繼出生,主要是最高的女神太陽神——天照大神和主管暴風雨的素戔鳴尊,他因為與天照大神爭權而觸犯眾神,被趕出了眾神居住的高天原,來到日本列島上一個叫出雲的地方,在那裡他殺死了八歧大蛇,從蛇的尾部抽出了天業雲劍(就是草剃劍)並獻給了天照大神,這把劍後來成為了日本象徵皇權的三件法器(劍、璽、鏡)中的一件。後來他把出雲交給了女婿大國主神(也有日本學者認為大國主神是素戔鳴尊的六世孫)。

大國主神就是出雲的主神,建立了出雲國,他開疆拓土,統一了地上諸域,建立了“葦原中國”這個國家,而天照大神多次派遣使者與其交涉,迫使大國主神最後把這個國家讓給了天照大神,天照大神隨即將與皇位同時傳承的被稱作三種神器的三件寶物和作為國家經濟基礎的天上的稻子“聖田稻穗”一併授與其孫瓊瓊杵尊,令其統治葦原中國並保證其皇位和國家永遠昌盛。後來瓊瓊杵尊降臨葦原中國(具體地點據說是今日日本西南部九州的筑紫日向高千穗嶺),開始其統治,後來瓊瓊杵尊的孫子鸕鷀草葺不合尊與天孫家族離開九州,在其第四子日本磐餘彥尊率領下攻入奈良一帶建立國家,這個日本磐餘彥尊就是日本的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因為他是神的後代,所以日本人認為日本是“神國”,而日本人是“神裔”。

可以確信的是,日本在這個時期先後產生了繩紋文化:前5500至前200(因陶器外面有繩樣花紋而得名)、彌生文化:前200至200(因這個遺址在東京附近的彌生町發現而得名)。

言歸正傳,現在開始介紹這一時期的天皇:(綏靖天皇——開化天皇)為欠史八代:

第一代:神武天皇(在位前660——前585):名為神日本磐餘彥尊(“磐餘”是大和的地名),有名無姓,至今日本天皇仍然沒有姓氏。他45歲時由九州東征,打敗了大和地區的土著“蛛人”,於前660年即位稱帝,日本以這年作為日本紀元的開始即皇紀元年,並推算出其即位的時間是太陽曆2月11日,日本的歷史教科書以這一天作為日本的建國日,不過這種說法只存在於《古事記》一書中,沒有實證,所以基本可以相信是日本人自己的杜撰。

第二代:綏靖天皇(在位前581——前549):名為神渟名川耳尊,神武天皇第三子,神武天皇四十年被立為太子,做了30多年太子,可以和清聖祖的太子胤礽相提並論了。神武天皇死後,其庶兄手研耳命因為作亂,被綏靖天皇和其胞兄神八井耳命射殺於窖中,其胞兄神八井耳命因臨陣退縮事後讓位給弟弟綏靖天皇。據記載,綏靖天皇孔武有力,可見當時生產能力之低下,天皇需要帶領民眾與自然鬥爭,和後來那些嬴弱不堪,居於深宮的天皇不可同日而語。他都葛城,建高丘宮(奈良縣御所市)。他還娶了母親的妹妹作為皇后。

第三代:安寧天皇(在位前549——前511)磯城津彥玉手看尊,綏靖天皇嫡長子,綏靖天皇二十五年被立為太子。遷都到片鹽,稱為浮穴宮(奈良縣橿原市四條町附近)。在《古事記》和《日本書記》中,都沒有具體的事蹟記載。不過其父、祖的皇后和他自己的皇后都出自葛城氏(葛城地方的豪族)。

第四代:懿德天皇(在位前511——前477)大日本彥耜友尊,安寧天皇次子,安寧天皇十一年被立為太子。他遷都輕地,稱為曲峽宮(奈良縣高市郡)他也沒有具體的事蹟記載。

第五代:孝昭天皇(在位前477——前392)觀松彥香殖稻尊,懿德天皇長子,懿德天皇二十二年被立為太子,其母是懿德天皇的侄女。遷都掖上,稱為池心宮(奈良縣御所市池之內・玉手)。

第六代:孝安天皇(在位前392——前291)日本足彥國押人尊,孝昭天皇次子,孝昭天皇六十八年被立為太子。在位101年,活了137歲。他遷都室地,稱為秋津島宮(奈良縣御所市室)。

第七代:孝靈天皇(在位前291——前215)大日本根子彥太瓊尊,孝安天皇長子,孝安天皇七十六年被立為太子。他遷都遷都黑田,稱盧戶宮(奈良縣機城郡田原本町黑田的法樂寺),他即位地在奈良盆地中部,說明那時天皇的勢力已經有所擴展。

第八代:孝元天皇(在位前215——前158)大日本根子彥國牽尊,孝靈天皇長子,孝靈天皇三十六年被立為長子,他遷都輕地,稱為境原宮(奈良縣橿原市見瀬町)。他的次子大彥命是阿倍臣、膳臣、阿閉臣、狹狹城山君、筑紫國造的祖先;他的兒子彥太忍信命是武內宿彌的祖父,是蘇我氏的祖先。他在位時活動範圍又退回到飛鳥地區,說是受到奈良當地強大部族排擠的結果。

第九代:開化天皇(在位前158——前98)稚日本根子彥大日日尊,孝元天皇次子,孝元天皇二十二年被立為太子,他遷都春日,稱為率川宮(奈良縣奈良市本子守町的率川神社)。他娶了父親孝元天皇的妃子作為皇后。

從綏靖天皇到開化天皇的八代天皇因為沒有具體事蹟和實物證據,所以不為相信,在日本被稱為“欠史八代”。


人文歷史經典傳奇


所謂“菊花王朝”,說的就是日本皇室。這個家族據說從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開始,迄今已經傳了126代,中間居然不曾斷檔,也沒有被其他家族所取代,實在是一個異數。

相比之下,無論是中國、朝鮮,還是俄國、英國等國,君主家族更迭都是一個很平常的事情。那麼,為什麼日本的皇室就這麼穩呢?

其實原因也比較簡單——日本王室在日本與其說是一個集權者,倒不如說是個精神偶像,類似於羅馬教皇之於西歐。

在日本神話裡,天皇是天照大神的後代,他們代表著神的意志。這樣過分神格化天皇最後的結果就是把天皇變成了不食人間煙火的偶像,而非實際掌握政權的人。這一點,在源平合戰以後就更加明顯——源賴朝奪取了政權,成為了徵夷大將軍,並且建立了幕府。從此以後,鎌倉、室町和江戶三個幕府成為了日本實際上的統治者,天皇反而成了附庸。

這樣的政治格局是最合理的——天皇作為精神偶像,接受萬民朝拜,但是幾乎沒有世俗的權力;幕府雖然掌握武力,但是並不能對全國形成控制,各地的大名依然有自己的權力。這使得狹小的日本形成了一個類似於同時期神聖羅馬帝國的政治格局,只不過天皇是世襲的而已。

到了明治維新時期,天皇的權力逐步加強,但也只是明治和昭和兩朝而已(大正天皇是個精神病)。戰後美軍對日本進行民主化改造,迫使裕仁天皇頒佈《人間宣言》。此後的平成和令和,都更加接近他們祖輩的“吉祥物”形象了。



青言論史


日本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於公元前660年建立,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菊花王朝。菊花王朝一直延續到今天,從神武天皇到平成天皇,共經歷了126代,並且菊花王朝是日本歷史上唯一的王朝。

我們都知道,日本的櫻花是十分美麗的,並且日本也被稱為櫻花之國,那麼為何日本天皇卻被稱為“菊花王朝”呢?

史料記載,當時的日本十分崇拜唐朝,而大唐最流行的就是菊花,當時在位的嵯峨天皇就曾寫過一首漢詩,其中就提到了“旻商季序重陽節,菊為開花宴千官”的詩句。

日本人和我們同樣過重陽節,只不過在日本叫做“菊節”,在日本平安時代初期,重陽節被引進日本,之後,每年重陽節,日本貴族都會欣賞著從中國引進的菊花,開展宴會,舉行各種去除不詳和祝願長壽的祈福儀式。幾代天皇循例將這種傳統繼承下來,久而久之,菊花變成了日本的皇室家徽,他們以黃色的秋菊為原型設計了“十六瓣八重表菊紋”。

在我國曆史上,即使皇帝再有頭腦,每過個兩三百年總要改朝換代一次,存在時間最長的周朝也不過有八百年的歷史而已。日本菊花王朝有什麼優勢,為何能夠持續兩千多年?

有專家分析說,日本天然的環海地形給了日本天皇一定優勢。四面環海的地形像是一道天然屏障,那時各國的海戰都是十分落後的,因此大部分國家都不會選擇用自己的弱勢去攻擊別國。相傳蒙古國曾兩次派兵攻打日本,可每次都連日本的邊界還沒有靠近,就被颱風吹了回來。

抵擋了外來入侵,日本的內亂也是十分頻繁的。神武天皇統治日本1500年左右,日本內部相繼爆發了源平戰爭、鎌倉幕府等一系列戰亂,天皇的權力也幾乎被各路幕府將軍架空,成為傀儡皇帝達千年之久。為何將軍只是默默掏空天皇的權力,卻不殺掉他,自己登上皇位呢?

在古代日本,人們十分信仰神學,認為天皇就是他們的神。而在日本國唯一認可的宗教,就是日本天皇為代表的神道教。也就是說,在日本人心中,天皇並不是普通的皇帝,而是從天上下凡來庇護一方人民的皇帝。這種被賦予無限神權的皇帝,任何一位將軍也不敢輕易將其殺死。據說二戰時期,日本戰敗,昭和天皇向美軍宣佈投降,而美國政府也沒敢將天皇處決,因為怕遭到日本民眾瘋狂的報復。

這就是日本唯一的王朝——菊花王朝建立長達兩千年的秘密。





周朝文DMU


日本從古代起就沒有改朝換代,菊花王朝始終是同一個王族,號稱“萬世一系”,日本公佈的國祚一般認為不準確,因為日本將神話傳說部分也計算在國祚之內,例如日本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是天照大神的孫子壽命長達126歲。

菊花王朝現存國祚持續時間最久的朝代。菊花王朝是日本唯一的王朝。所以這個朝代自日本開國以來便從未間斷過,已延續了126代天皇。

據和《日本書紀》記載,日本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於公元前660年建國即位,菊花王朝已傳承了126代天皇。由於關鍵“遺蹟”的考古被政府限制,天皇世系的起源沒有明確的說法和證明。

為什麼要叫“菊花王朝”?

因為日本人特別崇尚菊花。

日本皇室的家徽是16花瓣的菊花,日本武士道的象徵是刀。本尼迪克特說:“菊花與刀,兩者構成了同一幅畫。”菊與刀,看似水火不容,實則相依為命,對於菊與刀意象的把握,即是對於日本民族心靈史的挖掘。舉起刀殺人或剖腹,放下刀賞菊或遊冶——如此截然不同的意境,不過是日本民族性格的兩面。菊花與刀,兩種意象,內涵其實是完全相同的:菊花的凋謝,豈不就是刀的拔出?看似矛盾,但刀拔出人死亡,那種瞬間的形態恰好照應了菊花的凋謝。菊與刀,向死而生,為死而生。菊本身就是死亡的化身,而刀無疑是通向死亡的橋樑。

刀成為了菊的工具,菊化為了刀的目的。在菊花的隱喻中,刀和主人都是被動的,殺人是使命,被殺或自殺則是必然;而在刀的語法中,菊代表了不可知的前身和宿命的未來。本尼迪克特寫出了菊與刀的不可分離,菊與刀的相得益彰,在死亡的舞臺上,二者如影隨形。她用寫意的筆法準確地把握了一個民族的實質,讓人看到了一個民族的光榮與夢想,也看到了一個民族的底色與基調。

中國的重陽節在日本又稱菊節。在這一天,皇太子率諸公卿臣僚到紫宸殿拜謁天皇,君臣共賞金菊、共飲菊酒。10月,天皇再設殘菊宴,邀群臣為菊花餞行。也許日本皇族族徽上的菊花便是此時鐫刻上去的。遙想當年,平安朝留給人們的記憶似乎就是菊黃蟹肥。

歷代天皇表

1-20代

第1代 神武天皇 前660~前585

第2代 綏靖天皇 前585~前549

第3代 安寧天皇 前548~前510

第4代 懿德天皇 前510~前476

第5代 孝昭天皇 前475~前393

第6代 孝安天皇 前392~前291

第7代 孝靈天皇 前290~前215

第8代 孝元天皇 前214~前158

第9代 開化天皇 前158~前98(欠史八代)

第10代 崇神天皇 前97~前30

第11代 垂仁天皇 前29~70

第12代 景行天皇 71~130

第13代 成務天皇 131~190

第14代 仲哀天皇 192~200

第15代 應神天皇 270~310

* 神功皇后 310~312 仁德天皇母,準天皇之一 (史實可考)

第16代 仁德天皇 313~399

第17代 履中天皇 400~405 蘇我氏、物部氏執政,天皇從此成為傀儡

第18代 反正天皇 406~410

第19代 允恭天皇 412~453

第20代安康天皇453~456 有說安康天皇元年為454年

21-40代

第21代 雄略天皇 456~479 有說雄略天皇元年為457年

第22代 清寧天皇 480~484 484年皇女飯清豐聽政

第23代 顯宗天皇 485~487

第24代 仁賢天皇 488~498

第25代 武烈天皇 498~506 有說武烈天皇元年為499年

第26代 繼體天皇 507~531 有說繼體天皇卒年為534年

第27代 安閒天皇 531~535 有說安閒天皇元年為534年

第28代 宣化天皇 535~539 有說宣化天皇元年為536年

第29代 欽明天皇 539~571

第30代 敏達天皇 572~585

第31代 用明天皇 585~587 587年蘇我氏滅物部氏獨掌大權

第32代 崇峻天皇 587~592 592年蘇我入鹿弒崇峻天皇,此天皇成為日本史上第一位遭臣下弒殺的天皇

第33代 推古天皇 592~628 女皇,593~621聖德太子攝政

第34代 舒明天皇 629~641

第35代 皇極天皇 642~645 女皇

第36代 孝德天皇 645~654 族滅蘇我氏,天皇重新得以掌權。孝德天皇仿照唐朝制度開始“大化革新”。從此開始有年號:大化(645)、白雉

第37代 齊明天皇 655~661 皇極女天皇復位改名

第38代 天智天皇 661~671 齊明女皇661年死,太子中大兄(天智天皇)監國

第39代 弘文天皇 671~672 年號:白鳳(672)

第40代 天武天皇 673~686 年號:朱烏(686)

空位 687~689

41-60代

第41代 持統天皇 690~697 女皇

第42代 文武天皇 697~707 年號:大寶(701),慶雲(704)

第43代 元明天皇 707~715 女皇,登基第一年稱慶雲四年,第二年稱和同元年, 710年定都奈良,史稱“奈良時期”(710~794)

第44代 元正天皇 715~724 女皇,年號:靈龜(715)、養老。 720年開始使用“日本”國名

第45代 聖武天皇 724~749 年號:神龜(724)、天平(729)、天平感應(749)

第46代 孝謙天皇 749~758 女皇,年號:天平勝寶(749)、天平寶字(757)

第47代 淳仁天皇 758~764 年號:天平寶字二至七年。被廢。

第48代 稱德天皇 764~770 孝謙女上皇復位改名,年號:天平神護(765)、神護景雲(767)

第49代 光仁天皇 770~781 年號:寶龜(770)

第50代 桓武天皇 781~806 年號:天應(781)、延歷(782)。 794年遷都平安京,史稱“平安時期”(794—1191)

第51代 平城天皇 806~809 年號:大同(806)

第52代 嵯峨天皇 809~823 年號:大同、弘仁

第53代 淳和天皇 823~833 年號:弘仁、天長

第54代 仁明天皇 833~850 年號:天長、承和(834)、嘉祥(848)

第55代 文德天皇 850~858 年號:嘉祥、仁壽(851)、齊衡、天安(857)

第56代 清和天皇 858~876 年號:天安、貞觀(859),藤原氏掌權(858~1167)

第57代 陽成天皇 876~884 年號:貞觀、元慶(877)

第58代 光孝天皇 884~887 年號:元慶、仁和(885)

第59代 宇多天皇 887~897 年號:仁和、寬平(889)

第60代 醍醐天皇 897~930 年號:寬平、昌泰(898)、延喜(901)、延長(923)

61-80代

第61代 朱雀天皇 930~946 年號:延長、承平(931)、天慶(938)

第62代 村上天皇 946~967 年號:天慶、天曆(947)、天德(958)、應和(961)、康保(964)

以上三代天皇時期號稱日本歷史上著名的太平盛世,史稱“延歷之治”

第63代 冷泉天皇 967~969 年號:康保、安和(968)

第64代 圓融天皇 969~984 年號:安和、天祿(970)、天延(973)、 貞元(976)、天元(978)、永觀(983)

第65代 花山天皇 984~986 年號:永觀、寬和(985)

第66代 一條天皇 986~1011 年號:寬和、永延(987)、永祚(989)、 正歷(990)、長德(995)、長保(999)、寬弘(1004)

第67代 三條天皇 1011~1016 年號:寬弘、長和(1012)

第68代 後一條天皇 1016~1036 年號:長和、寬仁(1017)、治安(1021)、 萬壽(1024)、長元(1028)

第69代 後朱雀天皇 1036~1045 年號:長元、長曆(1037)、長久(1040)、寬德(1044)

第70代 後冷泉天皇 1045~1068 年號:寬德、永承(1046)、天喜(1053)、 康平(1058)、治歷(1065)

第71代 後三條天皇 1034~1073 1068~1072 年號:治歷、延久(1069)

第72代 白河天皇 1072~1086 年號:延久、承保(1074)、承歷(1077)、 永保(1081)、應德(1084)

第73代 堀河天皇 1086~1107 年號:應德、寬治(1087)、嘉保(1094)、 永長(1096)、承德(1097)、康和(1099)、康河、長治、嘉承(1106)

第74代 鳥羽天皇 1107~1123 年號:嘉承、天仁(1108)、天永(1110)、永久(1113)、 元永(1118)、保安(1120)

第75代 崇德天皇 1123~1141 年號:保安、天治(1124)、大治(1126)、天承(1131)、 長承(1132)、保延(1135)、永治(1141)

第76代 近衛天皇 1141~1155 年號:永治、康治(1142)、天養(1144)、 久安(1145)、仁平(1151)、久壽(1154)

第77代 後白河天皇 1155~1158 年號:保元(1156)

第78代 二條天皇 1158~1165 年號:平治(1159)、永曆(1160)、應保(1161)、 長寬(1163)、永萬(1165)

第79代 六條天皇 1165~1168 年號:仁安(1166)。

第80代 高倉天皇 1168~1180 年號:嘉應(1169)、承安(1171)、安元(1175)、治承(1177)

81-100代

第81代 安德天皇 1180~1185 年號:治承、養和(1181)、壽永(1182)

第82代 後鳥羽天皇 1185~1198 年號:壽永、元歷(1184)、文治(1185)、建久(1190)。

第83代 土御門天皇 1198~1210 年號:正治(1199)、建仁(1201)、元久(1204)、 建永(1206)、承元(1207)

第84代 順德天皇 1210~1221 年號:承元、建歷(1211)、建保(1213)、承久(1219)。

第85代 仲恭天皇 1221~1221 年號:承久

第86代 後堀河天皇 1221~1232 年號:承久、貞應(1222)、元仁(1224)、 嘉祿(1225)、安貞(1227)、寬喜(1229)、貞永(1232)

第87代 四條天皇 1232~1242 年號:貞永、天福(1233)、文歷(1234)、 嘉禎(1235)、歷仁(1238)、延應(1239)、仁治(1240)

第88代 後嵯峨天皇 1242~1246 年號:仁治、寬元(1243)

第89代 後深草天皇 1246~1259 年號:寬元、寶治(1247)、建長(1249)、 康元(1256)、正嘉(1257)、正元(1259)

第90代 龜山天皇 1259~1274 年號:文應(1260)、弘長(1261)、文永(1264)

第91代 後宇多天皇 1274~1287 年號:建治(1275)、弘安(1278)

第92代 伏見天皇 1287~1298 年號:正應(1288)、永仁(1293)

第93代 後伏見天皇 1298~1301 年號:正安(1299)

第94代 後二條天皇 1301~1308 年號:乾元(1302)、嘉元(1303)、德治(1306)

第95代 花園天皇 1308~1318 年號:延慶(1308)、正和(1312)、文保(1317)

第96代 後醍醐天皇 1318~1336 年號:元應(1319)、元亨(1321)、正中(1324)、元德(1329)、元弘(1331)、正慶(1332)、建武(1333)、延元(1336)。 (南朝) 1333年滅北條氏,鎌倉幕府終。1336年足利尊氏反,另立天皇,遂分南北朝,後醍醐天皇為南朝(1336~1392)

第97代 後村上天皇 1339~1368 年號:延元、興國、正平 (南朝)

第98代 長慶天皇 1368~1383 年號:正平、建德(1370)、文中(1372)、 天授(1375)、弘和(1381) (南朝)

第99代 後龜山天皇 1383~1392 年號:弘和、元中(1384) (南朝)此天皇退位,歸還三寶於北朝後圓融天皇。

北朝第1代 光嚴天皇 1331~1333

北朝第2代 光明天皇 1336~1348

北朝第3代 崇光天皇

北朝第4代 後光嚴天皇

北朝第5代 後圓融天皇

1392年,南朝後龜山天皇退位。南北朝結束。

第100代 後小松天皇 1382~1412 年號:永德、至德(1384)、嘉慶(1387)、 康應(1389)、明德(1390)、應永(1394)。

101-120代

第101代 稱光天皇 1412~1428 年號:應永、正長(1428)

第102代 後花園天皇 1428~1464 年號:正長、永享(1429)、嘉吉(1441)、文安(1444)、 寶德(1449)、享德(1452)、康正(1455)、長祿(1457)、寬正(1460)

第103代 后土御門天皇1464~1500 年號:寬正、文正(1466)、應仁(1467)、文明(1469)、 長享(1487)、延德(1489)、明應(1492)。

第104代 後柏原天皇 1500~1526 年號:明應、文龜(1501)、永正(1504)、大永(1521)

第105代 後奈良天皇 1526~1557 年號:大永、享祿(1528)、天文(1532)、弘治(1555)

第106代 正親町天皇 1557~1586 年號:弘治、永祿(1558)、元龜(1570)、天正(1573)。

第107代 後陽成天皇 1586~1611 年號:天正、文祿(1592)、慶長(1596)。

第108代 後水尾天皇 1611~1629 年號:慶長、元和、寬永(1624)

第109代 明正天皇 1629~1643 女皇,年號:寬永

第110代 後光明天皇 1643~1654 年號:寬永、正保(1644)、慶安(1648)、承應(1652)

第111代 後西天皇 1654~1663 年號:承應、明歷(1655)、萬治(1658)、寬文(1661)

第112代 靈元天皇 1663~1687 年號:寬文、延寶(1673)、天和(1681)、貞享(1684)

第113代 東山天皇 1687~1709 年號:貞享、元祿(1688)、寶永(1704)

第114代 中御門天皇 1709~1735 年號:寶永、正德(1711)、享保(1716)

第115代 櫻町天皇 1735~1747 年號:享保、文元(1736)、寬保(1741)、延享(1744)

第116代 桃園天皇 1747~1762 年號:享歷(1747)、寬延(1748)、寶曆(1751)

第117代 後櫻町天皇 1762~1770 女皇,年號:寶曆、明和(1764)

第118代 後桃園天皇 1770~1779 年號:明和、安永(1772)

第119代 光格天皇 1779~1817 年號:安永、天明(1781)、寬政(1789)、享和(1801)、文化(1804)

第120代仁孝天皇1817~1846 年號:文化、文政(1818)、天保(1830)、弘化(1844)

121-126代

第121代 孝明天皇 1846~1866 年號:弘化、嘉永(1848)、安政(1854)、萬延(1860)、文久(1861)、元治(1864)、慶應(1865)

第122代 明治天皇 1867~1912 年號:慶應、明治(1868)

第123代 大正天皇 1912~1926 年號:大正(1912)

第124代 裕仁天皇 1926~1989 年號:昭和(1926)

第125代 明仁天皇 1989~2019 年號:平成(1989)

第126代 德仁天皇 2019~ 年號:令和(2019)

材料整理不易,望採納!


胡亂看一點東西


我們的鄰國日本,號稱自己的菊花王朝是萬世一系。

據和《日本書紀》記載,日本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於公元前660年建國即位,菊花王朝已傳承了126代天皇。由於關鍵“遺蹟”的考古被政府限制,天皇世系的起源沒有明確的說法和證明。

如果從公元前六百年左右算起,一直到現在的明仁天皇,日本皇族確實已經存在了兩千多年了,按照日本人的說法就是菊花王朝歷經一百二十五代,是世界上最長的皇族,他們自稱是萬世一系。

不過,說到日本的萬世一系,這確實是有一些誇張的,這和大臣說皇帝萬萬歲是一個道理。日本彌生時代之前,估計很多人還穿著茅草衣服在玩泥巴呢,而這時候中原王朝各種耕種技術早已非常成熟了,所以日本人很明顯是把自己的菊花王朝誇大了。

在日本,天皇被他們視為最高的統治者,而且他們的天皇還是日本的表率和象徵。和普通日本人不同,日本皇族不具有普通公民所舉有的姓氏和公民權益。這明顯是對日本皇族的神化。

日本皇族也承認這是一荒誕說法,所以昭和天皇取締皇族的“神性”,不過日本人還將其視為自己的爹孃和國父,這從二戰日本軍國主義分子的萬歲衝鋒就能夠看出來,只要去死,都會說什麼天皇萬歲。雖然日本人不承認其皇族的神性了,但是在1889年的日本憲法中,還是列出了“天皇神聖不可侵犯,總攬統治權”的條目。二戰後,有人要求廢除天皇制度,但日美聯合,最後還是將日本天皇制度保留了下來。

二戰保留下來的天皇制度,也成為日本再次炫耀其“萬世一系”的資本。那麼為何上千年的日本天皇制度一直能保留到現在呢?

首先我們看看日本天皇的歷史。其實,他們所說的萬世一系如果考證的話,很多都是子虛烏有,日本有一個神話書叫《古事記》,他們的初代天皇就是神武天皇,這其實就是毫無根據的一個天皇,有沒有還是另一回事兒,而且自神武天皇之後的十四代天皇,都像神武天皇一樣,根本不知道有沒有,然而,日本對這些不知道存不存在的天皇是大書特書,所以就有了誇張的“萬世一系”之說。

還有一點也是日本天皇制度保留下來的原因,這一原因就是日本天皇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傀儡,很長一段時間日本天皇是根本沒有實權的,這也是其菊花王朝不更替的原因,既然是傀儡,誰喜歡給你爭啊。

歷史上日本天皇最風光無限的時刻是大化革新時期,不過,當時日本天皇的風光並沒有多長時間,之後藤原氏的崛起,其皇族權力淪喪,日本進入外戚攝政時期。之後又是武士階層的崛起,各大幕府紛紛掌權,日本天皇淒涼無比,這種淒涼一直持續到江戶幕府敗亡。

即便是二戰的裕仁天皇,最後宣佈投降的時候,日本軍部都還武力威脅不讓他投降。所以,習慣性當傀儡,也是天皇能夠一直存在的重要原因。至於他們說的萬世一系,我們聽聽就可以了,不必和他們較真。


大明人


最主要的原因是日本天皇曆史上絕大多數時期都是虛位君主。比如日本自1185年鎌倉幕府建立至1867年大政奉還,天皇被架空了六百八十二年。天皇作為國家的元首,是沒權力“神格”存在。

日本歷史上始終處於類似於分封狀態。各地大名和幕府將軍一定程度上相互制衡,從某種程度上保護了天皇。這一點從周王朝後期國祚綿延也可以看的出來一點影子。不過周赧王比日本天皇爭氣,債臺高築也要合縱伐秦。

在幕府時代,無論平氏幕府、足利幕府還是德川幕府,可能島國地塊比較破碎。大名實際上各自為政。幕府對維持日本的統一是比較吃力的,都是大範圍採取互相妥協利益交換,這時候幕府就有點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味道了,有些地方軍閥雖然畏懼幕府,但不一定服氣。但幕府抬出天皇御令可謂“出師有名”,大家相互給臺階,天皇就這麼可有可無地傳下去了。

所以歸根結底日本國王是虛位君主,不影響實權人物的統治,還能給實權人物政治上帶來更大的靈活性。


勸學


這問題比較有意思,我來分析一下

據日本史書記載日本第一任天皇是距今2600多年公元前七世紀的神武天皇,他還是天照大神的後代。可日本天皇的名稱並不是土生土長的,而是來自中國唐朝的,日本之前並沒有天皇的稱呼。更扯淡的是,日本此時是繩紋時期,尚且是原始公社時代,根本不可能存在天皇。

在日本史書的記載中,第10代崇神天皇以前的9位天皇的記載在《古事記》等書中,都屬於類似神話記載一樣,無法與該時期的出土文物考證相應證。因此對於前9代的天皇是否存在是存在爭議的。

同時日本歷史學家認為,在初代神武天皇到第33代天皇之間的各個王朝中,紀年和記載相對確切可信的只有15位,其餘18位全部記載語焉不詳相互矛盾且中間存在大量斷層,因此推斷其實該部分歷史存在後人修改虛構出18位天皇的可能,並推斷出其實從第10代崇神天皇、第16代仁徳天皇和第26代繼體天皇是三個獨立王朝的開國之君,日本古代事實上市存在三個更迭的王朝(三代更替說),而目前的天皇王朝其實是繼承自第26代的繼體天皇王朝(公元485年)。

該說法自1950年代水野祐提出後引起軒然大波,同時也獲得了井上光貞、直木孝次郎、岡田精司、上田正昭等史學家的支持。

所以說日本皇室根本沒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最多也就1500多年,雖然是這樣,可相對中國朝代,日本皇室已經是兩個周朝的長度了,那為什麼會這樣呢?

答案很簡單,我們其實都是被日本天皇這個名字給誤導了。在中國,皇帝是至高無上的統治者,我們看到天皇這個名字,很自然的代入到中國皇帝裡面去。其實這種想法是錯誤的,日本天皇和中國皇帝並不是一個性質。

日本天皇只是日本神道教的精神領袖,並沒有任何世俗的權力,和中國儒教的孔家,道教的張家其實是一個性質,只不過名字更好聽而已。中國張家是叫天師,孔家是叫衍聖公,而日本的則是叫天皇,聽起來直接高了幾個檔次,和皇帝一樣。

而日本真正的“皇帝”也就是日本國王其實就是日本的幕府將軍,古代中國所稱呼的日本國王就是幕府將軍,明朝也曾經冊封過鎌倉幕府將軍為日本國王,將軍們其實才是日本的實際統治者。

和中國皇帝歷朝歷代都會冊封衍聖公和張天師一樣,日本國王(幕府將軍)為了利用宗教力量鞏固統治,也不得不在名義上尊重日本天皇以拉攏民心。只不過中國是個世俗國家,宗教影響力弱,神權是依附君權存在的,儒道再厲害也得聽皇帝的,所以張,孔都是皇帝的臣子。而日本神道教影響力巨大,凌駕世俗權力之上,日本統治者不得不低頭,在名義上是天皇的臣子,這就跟西方中世紀國王名義上臣服教皇差不多。

所以日本神道教頭子天皇的所謂萬世一系並不稀奇,中國曲阜孔家衍聖公和龍虎山張家張天師也同樣是萬世一系,這其實都只是統治者玩弄的把戲而已,目的也只不過鞏固自身的統治。


百勝軍節度使


日本的萬世一系本來就很可疑,但日本天皇制長期存在是一個事實,這一點情況和中國東周相似,存在五六百年,天子成了牌位吉祥物,大家都樂意看到,不同的是日本長期處於割據時代,就是在豐臣秀吉時代,幕府時代,手下家臣也有強大的勢力,始終無法全部消除。將軍們留有一線餘地,天皇制也長存。


想好的名字被人註冊了


日本的君主制確實獨特,在全世界再無二家,二千年來遷都上十次,歷經關政時代、院政時代、源平爭亂、安土桃山時代、三個幕府時代,但天皇皇位始終一家傳承,萬世一系。

日本天皇萬世一系有其天然因素,也有偶然因素。

1、日本是個島國,四面臨洋。在航海不發達的古代,日本列島就是一塊封閉之地,從來沒有外來勢力侵入,直到19世紀中美國艦隊才敲開日本的大門。沒有外來勢力侵入,也就不會有外來勢力來顛覆天皇政權。

2、大和民族發源於京都所在的大和盆地,誰也不知道從哪年哪月開始,日本就有了天皇。日本人在飛鳥時代之前,日本人是沒有記歷史的習慣的,編國史這還是從隋唐學去的,聖德太子組織編寫國史時候,有很多事件已經無證可考。日本有證可考的最早天皇是應神天皇,應神天皇前十位天皇是虛構出來的,硬生生把日本歷史往前推了一千年,把神武天皇塑造成天照大神的子孫。

3、天皇的傳承和日本本土原始多神教神道教傳承是一體的,神道教最高神就是天照大神,而天皇是天照大神的代表。神道教經一千多年的傳播,已經深入人心,天皇已經被神格化了。到21世紀,日本皇室仍然沒有姓氏的,也沒有戶口登記,就因為他是神。

4、在鎌倉幕府時期,因幕府控制地主要在關東地區,天皇和公族在關西擁有大量莊園人口,關西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高於幕府掌控的關東地區,天皇雖然受幕府挾制,幕府無法完全操控天皇,皇室公族還有很強的政治經濟實力,不然就不會鬧出後鳥羽、後醍醐天皇多次發動倒幕戰爭的事情。室町幕府統治中心雖然同在關西,但室町幕府對各地守護大名控制力很弱,皇室公族在關西仍有一定的政治經濟實力。發展到江戶幕府時,天皇雖然完全淪為吉祥物,但在天皇不能威脅幕府政權安全前提下,幕府也沒必要廢掉這個吉祥物。何況天皇已經一脈相承地傳位一千多年了,已經成了日本的象徵,同時徵夷大將軍開府來自於天皇授權,沒有了天皇,徵夷大將軍的權力來源也就沒有了法律依據,何況幕府時期各地守護大名也是半獨立狀態,都是一群群割據諸侯,幕府也不能完全鎮住各地大名,守護大名和幕府將軍也是同床異夢,幕府自然也不會冒天下之大不諱,引起天下諸侯興兵討賊勤王。

5、在關政時代,攝政、關白、太政官主要是依賴於天皇外戚的身份,操縱朝政,操縱天皇繼承,也就是攝關權臣是打著天皇招牌行事,沒有了天皇這塊招牌,他的權力身份自然不能令天下諸侯信服。

6、日本上千年來的傳統,十分看重血統出身。歷史上藤原氏、源氏、平氏等權臣嚴格來說,也是天皇宗室的遠支,身份尊貴,互相通婚,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所以日本有非藤原氏、源氏、平氏出身不能擔任太政大臣、關白、徵夷大將軍的慣例。鎌倉幕府時期,北條時政再牛逼也只是幕府家臣,不能出任徵夷大將軍。豐臣秀吉牛逼得不行,也只能出任關白,不能開府建政。








conan888


所謂持續2000年的“菊花王朝”萬世一系,一半是意淫,一半是史實。

為什麼說一半是意淫

日本人認為菊花王朝是日本唯一的王朝,而且從古至今2000年多年來一直沒有改變,並延續了126代天皇。實際上,天皇世系的起源並沒有明確的考古文獻支持,日本人把神話傳說的部分也計算在內,很多都是子虛烏有之事,例如第1代天皇的壽命達126歲,明顯不合邏輯,其實是一個毫無根據的天皇,還有第14代天皇,根本不知道有沒有。

當然另一半是史實

隨著文字記錄的發達,關於天皇的記錄也越來越清晰。很長一段時間裡,天皇只是一個傀儡,類似於東漢時期的漢獻帝,根本沒有實權,那日本人為什麼不殺掉天皇取而代之?這就是日本文化和中國文化的區別,他們唯一的信仰就是神學,而天皇就是他們的神,並不是什麼皇帝。當然天皇也有掌握實權的時候,但存續的時間並不長,這一部分也是事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