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洞》:殘缺則是終極之美的體現

我住在地洞裡,一個我自己造的似乎很成功的地洞,為什麼說是“似乎很成功”呢?因為地洞為我提供了一個穩定的家,地洞用它的安全和溫暖擁抱我,給予我日夜不變的寧靜和安慰。但是地洞又稱不上完美無缺,在大約離這個孔洞一千多步遠處的出口處,我只覆蓋了一層可掀開的苔蘚,只要有人踩到苔蘚或把它踩塌,我的地洞就會暴露在敵人面前,這個時候那些在外蠢蠢欲動的敵人就會闖進來。

當然,我也並不是一個無能之輩,對於這些弱勢的敵人我是毫不理會的,因為這裡畢竟是我的地盤,我諳熟所有的通道和方向,即使哪個盜賊出現在洞口或發現我的通道也會立刻成為我的犧牲品和美餐。所以我真正在意的、懼怕的是土地內部的強敵,我並沒有見過它,只是聽過關於他的傳說:“那是土地內部的生物;連傳說也無法描述他們。即便誰已經成了他們的犧牲品了,也幾乎沒見過他們;他們來了,你聽見自己所在的下面的泥土——他們生活的世界——中有他們的爪子抓東西的響聲,這時你已經就完了。遇到這種場合,與其說你在自己家中,還不如說你在他們家中。”

《地洞》:殘缺則是終極之美的體現

對於這個傳說,我堅信不疑,雖然從未有人見過這個具有毀滅性的敵人,但我想每個人都應該熟悉它的名字,它就是我們任何一個人都逃脫不開的命運,即死亡。當然,我內心真正害怕的並不是死亡降臨,我只是不甘心在世俗的享樂中平庸的死去。

拿破崙曾說過:“我們應當努力奮鬥,有所作為。這樣,我們就可以說,我們沒有虛度年華,並有可能在時間的沙灘上留下我們的足跡”。

我承認以前的我膚淺、粗俗,每天都是在虛度年華。以前的我只會用野蠻的方法建造地洞:“沒日沒夜連續成千上萬次地用額頭撞擊土層,直到撞得頭破血流確定牆壁的堅固才罷休”;以前的我只滿足於世俗的物質生活:“我會在土堡中滿滿地貯藏食物,並把這些食物任意鋪開,在它們之間漫步,玩弄它們,悅目於其量之大,賞心於其味之雜”。所以,在逝去的那段時光中,我並沒有留下任何值得炫耀的作品。

《地洞》:殘缺則是終極之美的體現

也許旁人會說:對於我這樣一個漸入老齡的人來說,蟄居於這個各方面都安全舒適且不愁吃喝的地洞是人生中一件美不勝收的事。但是,最近我常常從夢中驚醒,我發現我現在所擁有的的一切都是虛假的、毫無意義的。地洞的安寧與物質的滿足也只是一種短暫的慰藉罷了!我內心仍舊是空虛、無助的。我的靈魂深處有個聲音在吶喊,在為這樣粗鄙的生活而發抖。

於是,我試著走出地洞到地面上去,儘管這一過程我需要克服迷津給我造成肉體上的痛苦,但是外界廣闊的森林和新的活力有利於我調整心態,更加理性的思考,而當我再次返回洞中後,我已經有了清晰的計劃:我將從前的作品推翻,不厭其煩地重新設置、改造地洞內部結構,我按腦子裡的狂想加固工程,不斷地修補與完善。

但是,新的問題又出現了,我這樣一次又一次的自我挑戰的同時還夾雜著自我懷疑,因為每次工作做到一半時,新的疑慮就會冒出來否定這些勞動成果,就這樣我陷入了一種邊建設、邊破壞、邊遺棄的無盡循環中。不過,幸運的是,這種疑慮竟然成為了我奮鬥的動力,並且在一次又一次的勞動中,我感受到自己活躍的思維和精神的充實。

《地洞》:殘缺則是終極之美的體現

有了這些新的改變和收穫後,我對世俗的慾望越來越淡薄:“我便想到,我已經很久沒吃過任何東西,我便從半填沒在泥土中的貯藏品中隨便拽出一些並胡亂吞嚥起來”。而我對外界的興趣卻越來越大,既然我不願意在這個封閉、隔離的洞中庸俗的死去,那我除了積極的奮鬥之外,還得保持與外界的溝通與聯繫。

這時,我想到了當初建造地洞時留下的那些致命缺陷,當時我還羞於審視這些殘缺,但現在它們已經成為了我的希望,與廣大的外面世界相聯的希望,證明我存在的希望。

特羅耶波爾斯基說:“生活在前進,它之所以前進,是因為有希望在,沒有了希望,絕望就會把生命毀掉”。的確,這股神秘的希望促使我在暗黑的地洞中依然能保持創造的激情和活力,使我的思想不至於僵化,肢體不至於頹廢。

《地洞》:殘缺則是終極之美的體現

現在,我徹底明白了那些無盡的疑慮和懷疑從何而來,原因就在於我一直尋求的並不是這種世俗材料所構建的地洞,而是一個空洞:“我的心愛的計劃之一便是使土堡和它四周的泥土分開,這就是說,讓土堡牆壁只保留一個大約與我的身高相當的厚度,但在土堡外圍造一個大小與牆壁相等的空穴。我曾一直,而且大概不無道理地,把這個空穴設想為我能想到的最美好的逗留地。”

那麼這種空洞到底為何物呢?事實上,這種沒有邊緣和形狀的空穴是看不見的,確切的說它是一種虛無,是一種完全不帶世俗痕跡的虛無。但是我又深知這種徹底的虛無並不存在,因為無論是何種藝術都是實實在在的生命體驗,都是從生到死的歷程。並且在創作的過程中,都會經歷世俗的考驗,每一次的努力的結果都會有殘缺。

《地洞》:殘缺則是終極之美的體現

不過,現在的我不會再為這種殘缺而苦惱,因為殘缺暗含著另外一層豐富的意義,那就是殘缺可以體現完美。記得安妮寶貝曾說過:“我不喜歡生命過於圓滿的人,不喜歡容顏完美無缺的人,不喜歡性格堅不可摧的人。人的生命應該是豐盛而有缺陷的,缺陷是靈魂的出口”。

所以地洞的缺陷恰好是豐盈我內在精神的出口,也是人類對完美和永恆的嚮往的體現。我知道,死亡終有一天會帶走我的肉體,但我的肉體消失後,地洞精神會繼續向未知的永恆挺進,地洞這件殘缺的作品將會被外界發現,將會向觀看者傳遞人類渴望的終極之美。

《地洞》:殘缺則是終極之美的體現

這是卡夫卡所著的一部中篇小說《地洞》,在這部小說中,作者採用擬人化的藝術手法,將地洞主人——一個小動物擬人化為一個具象的人,借用人的心理獨白向讀者講述了現代人的生存處境和內心的苦惱與渴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