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感覺明清兩朝沒有秦漢唐宋大氣的宮殿,比如阿房宮、大明宮等?

古今多少事付卻笑談中


臺榭建築的基本特點是以階梯形土臺為核心,逐層架立木構房屋。

臺榭建築是大體量的夯土臺體與小體量的木構廊屋的結合體。

——《中國古代建築歷史圖說》

我們的祖先早在商周時期就已經熟練的掌握了夯土技術,但使用純木構架營造大空間的技術直到隋唐時期才成熟。於是在隋唐以前,如果我們需要建造一棟體量很大的建築,就必須憑藉夯土。典型的例子是北魏永寧寺塔,九層一百四十米的高塔只有最上面三層是單純的木構,下面六層都是用土夯築塔心,在塔心之外用木廊包裹而成的。這樣的建築雖然形體龐大,其內部因為有實心的夯土,空間往往侷促受限。高臺建築其實是古人在技術水平達不到的情況下營建大體量建築的一種產物,當技術水平提高了,人們能夠用木構的柱樑營造高大的、內部空間更靈活的大體量建築以後,高臺建築自然而然的就被拋棄了。所以大明宮含元殿雖然有高大的臺基,但這棟建築卻並不能被稱為是“高臺建築”。

對於建築物的臺基而言,高大的臺基的確可以通過體量來突出建築物的雄偉。於是漢未央宮前殿和唐大明宮含元殿都是利用了自然的地勢,將主要建築建在了高大的臺基之上。但這種表現手法從宋代開始出現了變化:群體組合手法的進步使得主體建築不再單純地通過追求高大來體現其恢弘,而是通過縱深方向軸線的延伸與建築的大小組合來烘托主要建築地位。比如最常說的北京故宮,從大清門開始一直到太和殿這將近兩公里的距離裡,古人通過改變一系列建築空間的開合,最終凸顯了太和殿的威嚴。太和殿在縱深方向設置一系列前導空間與含元殿在平坦廣場上突兀而巨大其實是通過不同方法達到相同的目的。

但這一變化究竟為何發生,以我的能力或許不能給出一個確定的答案。事實上,中國的古代建築無論是群體還是單體,其規模隨著時間的推移都是在趨向於縮小的。或許是木材的短缺導致了建築規模的縮小;或許一個體系的發展總是從蓬勃到繁榮,再從繁榮到繁縟;也或許比起單純而巨大的夯土臺基,漫長而富於變化的前導空間能更好的烘托主要建築,並且簡單易行。這種變化的答案似乎不是建築學能給出的了,或許人類學的研究者能有更好的見解。

階基是中國古建築重要的特徵之一,與崇峻屋瓦互為呼應,在周、秦、西漢時尤甚。在中國建築的歷史中經歷了相當長的以“臺”為主的時代,高臺建築在魏晉以前一直是建築的主流,直至漢末三國時期,還有曹操於鄴城作銅雀臺,“崇舉其高若山”。

秦漢高臺建築流行大概有這幾個原因

1,在古代木構建築水平較低的情況下,層疊結構問題還未得到妥善解決,因此將木構架依附於夯土臺基上,高臺是使建築物取得層疊巍峨效果的關鍵

2,建築建在高高的臺基上,除了具有防潮的作用外,還可以藉此顯示君主的威嚴和尊貴的地位。比如漢初蕭何治未央宮,高皇帝見其壯麗,十分生氣,蕭何說:“天子以四海為家,非令壯麗亡以重威”,可見高聳巍峨的建築是彰顯天子威嚴的手段

3,高臺之風與先秦兩漢遊獵騎射之風並盛,君主喜苑囿,其中最常見的建築物就是高臺。秦漢時期“大苑囿”與“高臺榭”相輔相成,觀賞景物範圍愈大,人的視點要求愈高,因此高臺建築成為登臨遠眺的必須。

而東漢以後,高臺建築開始逐漸衰馳,及至近世臺基、階陛漸趨扁平,僅成文弱襯托,則大概是因為這些原因

1,西漢時期高層樓閣建築尚未大量興起,隨著木構架技術水平的發展,可以平地建起獨立凌空的高層樓閣;

東漢時,佛教傳入中國,早期單層形式的佛塔與中原樓閣式建築結合發展成今日常見的高聳的佛塔;比如《洛陽伽藍記》記載北魏洛陽永寧寺塔“九層浮屠一所,架木為之,舉高九十丈有剎復高十丈,合去地一千尺”

即使不用高臺,也能依靠塔與高層樓閣顯示出建築的威嚴與莊重,於是高臺之風衰弱,取而代之的是低平的磚石臺基。

2,到了宋代,建築上越來越追求裝飾華麗,臺階也成為美化的對象,石臺階又被雕刻華麗、用料講究的須彌座所代替。如北京故宮中的宮殿,就是建在豪華的三層須彌座臺基之上




東宮彧卿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筆者一看到提出這個問題,首先想到的是晚唐著名散文家,詩人杜牧的一句詩:“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之後又想到了他的散文名作《阿房宮賦》其中的一句:“楚人一炬,可憐焦土。”緊接著又想到了被英法聯軍一把大火燒掉的“萬園之園”——圓明園。我想這三個字足以回答題主的問題了。也許題主有一個誤解:認為阿房宮,大明宮是一座大氣磅礴的宮殿。其實不然,無論是阿房宮還是大明宮都不是一座獨立的宮殿,而是有多座宮殿連成的一片大氣宏偉的宮殿建築群,也就是我們後世所說的皇家園林。


在目前已知的人類歷史中,古往今來最豪華的,最氣派的,最能代表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皇家園林恐怕也只有清朝時期的圓明園了。在筆者讀過的一本由英國學者編寫的《中國古代建築及其園林簡史》中這樣說:圓明園是中國古典建築藝術傑出的最絢麗的花朵。法國大文豪,偉大的人文主義作家雨果先生,曾經這樣描述圓明園:

你只管去想象那是一座令人心神往的、如同月宮的城堡一樣的建築,夏宮(指圓明園)就是這樣的一座建築。” 人們常常這樣說:希臘有帕特農神殿,埃及有金字塔、羅馬有鬥獸場,東方有夏宮。這是一個令人歎為觀止的無與倫比的傑作。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秦朝,唐朝和清朝代表了中國封建社會的三個階段——青年,壯年,老年!阿房宮是大秦帝國的偉大象徵;大明宮是大唐帝國的偉大象徵;圓明園是大清帝國的偉大象徵;然而無論是秦朝的阿房宮,還是唐朝的大明宮,抑或是清朝的圓明園,都逃不了被付之一炬的厄運!因為無論是秦朝還是唐朝,清朝他們都逃不了滅亡的厄運!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躇。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舊事舊人歷史說


北京故宮是明清兩代皇帝行使權利的集中地。它充分地體現出皇權至高無上的主體思想,是幾千年皇家宮廷建築的繼續與發展。其設計之嚴密,整體氣勢之宏偉,主次配合之巧妙,施工之精到,感染力之強等等,較之秦阿房、漢未央、唐大明,並不遜色。

北京曾作為金中都、元大都,曾經輝煌過一時,可惜均毀於兵火。明成祖朱棣奪得帝位後,於永樂元年既著手建北京,永樂十九年初將首都由南京遷至北京,北京城的營建仍遵南京之形制而規模過之。明初的北京城,南以正陽、宣武、崇文三門為一線,東以東直門、朝陽門為一線,北以安定門、德勝門為一線,西以西直門、阜城門為一線,圍起來的城池,近似方形。嘉靖二十三年(1553年),為了加強對京城的防衛和保衛城南的手工業和商業區,又在城的南面加築一個外城,即今由正陽門、西便門、東便門一線往南一帶,西至廣寧門、東至廣渠門、南至右安門、永定門、左安門一線,與內城合成凸形。此後,明清兩代雖對部分建築重建或改建,但全城的規劃及整體佈局並未變動,成為中國封建社會流傳下來的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帝王都城。

北京外城,東西7950米,南北3100米,東西各一門(即廣渠門、廣寧門)。北面除了通往內城的三座門(正陽、宣武、崇文)外,東西兩角還有通往城外的東便門和西便門。外城內主要是手工業區和商業區及規模巨大的天壇和先農壇。

內城,東西6650米,南北5350米,南面三門即外城北面三門(正陽、宣武、崇文),東西二門即東直門、朝陽門;西面二門即西直門、阜城門;北面二門即安定門、德勝門。城外南北東西四方有天、地、日、月四壇相對。寓意皇城座落在天地四方的中心。皇城位於內城中心偏南,南代表天,取其近天之意。這些城門都有甕城,建有城樓和箭樓。舊城的東南和西南兩個城角上建有角樓。皇城,東西2500米,南北2750米,呈不規則的方形(西北角抹角不直),城四面開門,南面的門就是天安門,在天安門的前面還有一座是城的前門,明稱大明門,清改稱大清門。皇城嚴格遵守左祖右社、前朝後寢的傳統佈局。主要建築有宮苑、廟社、寺觀、衙署、宅第等。

今存北京故宮的規模,是清朝確定下來的,比明代的規模要小,更不要說比漢唐了。“秦漢隋唐之宮闕,高者七八十丈,廣者二三十里,而離宮別館,綿延聯絡,彌山跨谷,或至數百所。何其奢侈宏麗可怖也!明因餘元之舊,宮閾苑囿,較秦漢隋唐,僅十之三四。”至清代“所存宮闕苑囿,更不及明之三四。”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大內發現了明朝宮、殿、樓、亭、門名摺子、宮中所用銀兩及金花鋪墊並各宮老嫗數目摺子。摺子記載,明朝宮中每年用金花銀共96萬4千餘兩,明光祿寺每年送內所用各項錢糧24萬餘兩,清每年只用3萬餘兩。明故宮每年用木柴2682萬餘斤,清只用68萬斤。明每年用紅螺等炭共1208萬餘斤,清只用100萬餘斤。明各宮床帳、輿轎、花毯等項,每年共用銀28200餘兩,清不用。明宮、殿、樓、亭、門名共786座,清宮殿數目不及明的十分之三。明各宮殿,九層基址,牆垣俱用臨清磚(山東臨清官窯專門為皇宮燒磚),木料皆用楠木。清改用普通磚、松木。明宮中每年脂粉銀40萬兩,供應銀400萬兩。明朝宮女9000人,內監10萬人,康熙末年太監不過700人,宮女不過500人。這些數字足以說明清朝故宮的規模比明朝的規模要小得多。 但整體佈局並沒有變化。

北京城的佈局,鮮明地體現出中國封建社會都城以宮室為主體的規劃思想,而宮室的建造又以能體現皇權至高無上為主旨。全城以皇宮建築為核心,以一條自南而北長達7.5公里的中軸線為全城的骨幹,所有城內的宮殿及其他重要建築,都沿這條軸線結合在一起。這條軸線以南端外城永定門為起點,至內城的正門正陽門,依次往北箭樓、天安門、端門、午門、太和門、外朝三大殿、乾清門、內朝三大殿、御花園、出神武門人景山,直至鐘鼓樓,一條直線貫穿到底。其他幹線均與之平行或直角交叉佈置。街巷沿幹線兩邊修蓋,呈棋盤形,整齊劃一。等級森嚴,民房矮小簡陋,皇宮高大豪華,形成鮮明對比。內城中軸線上的建築總平面外形猶如一把劍,景山至神武門為劍把,皇城為劍身,午門至大清門為劍鋒;縱剖面建築個體所形成的點、線、面錯落有秩,統一中有變化。宮殿屋身的大塊型體與別緻的屋頂、輕盈的翹角,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剪影效果富有節奏和韻律。故宮經過建築家的精心設計,精心施工,形成了鮮明的個性特徵。

一、空間與佈局

故宮建築設計對空間的利用和對建築物的佈局,十分講究。空間是虛的,建築物是實的,安排得當,可以產生以虛代實,虛實相生的效果。如老子所云:“有之以為器,無之以為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處理空間是建築的生命。故宮由大清門至景山壽皇殿,由不同形式的建築組群形成的不同形狀、不同面積的空間,與建築物一起造成一種氣氛,以打動人的視覺,征服人心。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故宮是處理空間的藝術。

由大清門(明稱大明門)至天安門(明稱承天門,順治八年重建時改稱天安門)間為一狹長空間,由大清門向北行進,由於狹長空間的收縮感,人的視線自然被引向天安門。天安門是國家舉行慶典的地方。天安門城樓為重簷歇山頂,雄偉壯闊,前臨御河,跨金水橋七座。天安門有門洞五孔,上覆崇樓九楹。崇樓與紅牆寬的比例近1:2而略高,顯得穩重而又雄偉,無下沉之感。金水橋座落在天安門前。橋南北有石獅各二,其南華表對峙,雕刻精緻。這些白色單體雕刻,不僅在色彩上與崇樓的黃頂、牆體的紅色形成對比,在形體上也造成動靜的對比。隨著金水橋橋體向左右(東西)延伸,天安門前形成一個開闊的橫向廣場,人的視線由狹長空間被引向左右兩邊,視覺得到一次調整。

走進天安門,由於門洞很深,人在門洞中的視線只能向前(北)看,因為洞東西壁是封死的,洞中又無光線。迎面撲來的是端門(制與天安門同,康熙六年重建),人的視線被引向另一個景點,但端門崇樓及其左右建築形成了一個封閉的空間,人的視線只能在這個空間內活動。這裡也是一個狹長的空間,但它的寬度比起大清門至天安門的狹長空間要寬出近一倍。人行進在接近端門的石路上,左右環顧可以同時看到兩旁的長廊和低矮建築。東為太廟街門,門內為太廟;西為社稷壇門,門內為社稷壇。

端門與午門間,又是一個狹長空間,院子顯得很深很深,六部九卿朝房分列左右。午門,順治四年(1647年)建,即紫禁城南門。東西兩觀對聳,上覆崇樓五座,中樓深廣各九楹,東西四樓深廣各五楹,閣道十三楹,南北相接,雄宏壯麗,即俗所謂五風樓。國家對外發兵征討,凱旋獻俘,皇帝御午門樓行受俘禮。

進午門北望即見太和門,午門與太和門之間的庭院寬敞,相當於端門與午門間庭院寬度的二倍。庭院寬闊,使來者心神略覺茫然,但二門之間有五座白石橋作為緩衝。使空蕩的庭院充實起來。橋體左右延伸,將圍牆外左邊的武英殿、右邊的文華殿連結起來。太和門為重簷歇山頂,廣宇九祖,中開三門。漢白玉石門陛南出者三,東西出者二,各二十八級。陛間列古銅鼎四,門前列銅獅二。太和門之左為昭德門,右為貞度門,皆南向。

進太和門北望,太和殿的高大形象迎面撲來,殿前庭院平面呈方形,面積2.5公頃,是宮城內最大的廣場。廣場空蕩蕩的,既無花草樹木,又無小橋流水,一切都像死一般的沉靜,氣氛異常莊嚴肅穆。這是為了突出太和殿的威嚴莊重,特意設計的。明代以前的宮殿前都是栽花植木的,明代皆無之,清沿明之舊,這同封建專制的進一步強化相一致。太和門通往太和殿正門的甬道,均用光滑規整的漢白玉石鋪設。廣場地面鋪設臨清磚,一塊緊挨一塊順勢排開,由於透視作用,呈放射狀,焦點集中到太和殿。人行進在白玉石甬道上,左右環顧,顯得空間很大很大,給人感覺空曠,心神茫然。走近太和殿,人的視線首先被大殿腳下的高層白石臺基和白石欄杆遮住,昂首隻能見到大殿門窗上部和雙層殿簷及殿頂,在白石臺基的烘托下,太和殿之威嚴神秘氣氛更加濃厚。皇權的威力通過建築間接地給人以威懾感。

外朝三大殿座落在工字形臺基上,佔據著宮城中最重要的空間。太和殿(明稱奉天殿),金磚玉瓦,面積2380平方米,殿高35米,橫11間,縱5間,垂脊,雙層廡殿頂,前後有金色木門40扇,正中設寶座,皇帝專用。內列紅漆大柱和纏龍金柱72根,金光閃爍。殿前為露臺,列龜、鶴、彝器各兩件,日晷、嘉量各一件。龍墀三重,丹陛五出。下重陛級二十三(即二十三層石臺階),中上陛級各九,上下列鼎十八件。左為中左門,右為中右門,皆南向,與昭德、貞度二門相對。其東出者為左翼門,西出者為右翼門。翼門之南,左為體仁閣,右為弘義閣,各崇樓九楹。廊廡四周相接,共六十六楹。

太和殿後為中和殿(明稱中極殿或華蓋殿),平面方形,面積約580平方米,單簷攢尖頂。頂為滲金圓頂,殿可四面通行。陛左右出,級如前殿之數。殿之兩旁,東曰中左門,西曰中右門。

中和殿後為保和殿(明稱建極殿或謹身殿),形式與太和殿相同,規模略小,為向內朝過渡作了鋪墊。中和殿對於太和殿、保和殿來說,起到調節作用,打破形式相同的二殿並列的呆板格局。保和殿之左門曰後左門,右門曰後右門,與中左、中右門相對。自太和殿至保和殿,兩廡丹楹相接,四隅各有崇樓,中路甬道相屬,組成一個組群整體。保和殿後陛三出向北就是乾清門了。丹陛雕飾極為華麗,在一整塊艾青色巨石上,浮雕雲龍,形象狂猛而矯健。石長16.57米,厚1.7米,重約250噸。

太和殿、保和殿左右翼牆隨白石臺階級的起伏,分為三層,形成階梯形,與左右矮層建築自然銜接,烘托三大殿的雄偉高大。

下保和殿進乾清門又是一番景象了。乾清門至御花園,因屬於內朝,主要供帝后、王子居住和皇帝處理日常政務,沒有必要搞得那樣龐大、那樣威嚴了。因此,建築體積變小,佈局比較緊湊。乾清門前(南)的庭院橫向展開,面積不大,空間小,左右兩邊的建築明顯變小,使人情緒鬆弛。乾清門外,左右金獅各一。入門丹陛,直至乾清宮大殿。內朝三大殿——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官,形制與佈局同前朝三大殿相似,但體量及所佔空間縮小了一半,威嚴氣氛減弱了。

出坤寧門進入御花園。御花園沒有大型院落,不大的面積被假山、亭、魚池分割成若干小空間。人步入其中,倍覺心曠神怡,好像進入另一世界。後苑有欽安殿,供安玄天上帝像。有門曰“天一之門”。殿前置金麒麟兩尊。苑內有萬春亭、千秋亭、對育軒、清望閣、金香亭、玉翠亭、樂志齋、曲流館、四神祠、觀花殿。萬曆十一年(1585年)春拆去壘垛石山子,券門石匾曰“堆秀”。山上蓋亭一座,名曰“御景亭”、東西兩邊有魚池二處,東回浮碧亭,西曰澄瑞亭。奇花異卉,禽聲上下,春花秋月,景色可人以(《明宮史》)。御花園是偌大個紫禁城內最富有生氣的一塊地方。人們似乎只有在這裡才可以自由地呼吸,才知道大自然還存在著生命。但是後花園的面積畢竟太小了,人們的活動被限定在狹小的範圍內。

一出神武門(明稱玄武門)豁然開朗,一片樹綠,護城河繞之,過橋即踏入景山。山週二裡餘,山有五峰。中峰高約34米,左右峰各高約22米,又次左右峰各高約13米。峰上各有亭,踞其巔中曰“萬春”,左曰“觀妙”,又左曰“周賞”,右曰“輯芳”,又右曰“富覽”,俱乾隆十六年建。山後為壽皇殿。登中峰俯視四周,皇宮民居盡收眼底。

由大清門至景山,地勢由低到高——外朝三大殿最高,內朝三大殿漸低,至後花苑取平。景山中峰再高,但略低於外朝三大殿。空間由狹長變正方,再由正方變長方,再狹長。建築組群由稀疏向稠密,由稠密再向稀疏。建築體量由小變大,再由大變小。建築形式由簡單向複雜,再由複雜向簡單。都以外朝三大殿為核心。這種對空間佈局的巧妙安排,和外觀形式的精心處理,使得故宮建築有主有次,有疏有密,有高有低,不同的空間景觀和建築形式,給觀者造成不同的心理感受,今天去故宮參觀的中外遊客,無不為它的雄偉氣勢所征服。

二、象徵與實用

明成祖修建北京故宮,主要不是為了居住,而是為了顯示皇帝的權威,象徵皇權至高無上,江山永固。“高顯宏麗,百美所具”,這是周邦彥讚美北宋京城汴都的用語,用以形容明清北京故宮也完全合適。故宮是明清兩代皇帝行使統治權的集中地,國家舉行慶典,頒佈詔令,接見大臣,處理政務,會見外賓,都要在故宮內進行。皇帝以天子自居,他的尊嚴,除去深居簡出,在人們心裡造成一種神秘感外,還要靠排場,如戒備森嚴、儀衛整肅、冠冕服飾等等製造氣氛;另一方面,也還要靠環境烘托。

外朝三大殿座落在故宮內最高大的白石臺基上,雄偉神聖,一般官員是難以來到現場的。美、大、聖、神四個字用來概括故宮的品格是很恰當的。歌德對神聖的解釋:“凡是把許多靈魂團結在一起的就是神聖的。” 。故宮作為皇權的象徵,它是文武百官及全體百姓嚮往的地方,富有一種無形的凝聚力,使無數的靈魂飛向一處。每一個朝代建立之後,都要修蓋宮殿,並不僅僅是為了擺闊氣,更重要的是象徵新的國家正在舊的廢墟上興起,“即邸第之遺規,恢為新式,改藩垣之舊號,煥以鴻名。乃盈外朝,乃葺內寢,乃建亭殿,乃備潛宮,模帝都而作範,勞睿思以親題,宏規華構……” (張居正《宮殿紀》)。唐李華《含元殿賦》亦云:“都邑宮室,宏規廓度……至若陰陽慘舒之變,宜於壯麗棟宇,繩墨之間,鄰於政教。”

按照歷史常規,故宮的修建,從擇地到設計、施工,都有很多講究。因為從宋代以後,上層的風水觀念甚重。對於房屋間數、組合方式、室內外陳設、顏色等等,皆賦予一定象徵意義。可借有關明朝修建故宮的檔案材料,我們難以見到。只能就建築本身,參照文獻材料(包括明代的),加以推測分析。比如丹陛、臺基均用白色大理石,是否含有“白者取潤色於明光,壯者取雄居於君上”;“白亦以象真守靜含虛,上以鄰貞明於千年之主,保純不汙;下以範恬淡於萬國之臣”等象徵意義?(唐樊鑄《明光殿粉壁賦》)。又如太和殿前露臺上擺有列鼎,完全是一種象徵,因為這些鼎沒有任何實際意義。鼎是皇權的象徵,“夫君所以為天下重者,以其寶位;鼎所以為天下貴者,以其神器。則君得鼎以祚長,鼎應君以時昌。”(唐·趙良器《鼎賦》)。其它如石獅、銅象、鶴、麒麟、獬豸等等,無不象徵某種寓意。

故宮建築的象徵性,除去前面所列條件外,又通過皇帝題寫匾額的形式加以強化。以前朝三大殿為例,太和殿:匾曰“建極綏獻”,聯曰:“帝命式於九圍,茲惟艱哉,奈何弗敬;天心祐夫一德,於時保之,遹求厥寧。”中和殿匾曰:“允執厥中”,聯曰:“時乘六龍以御天,所其無逸;用敷五福而鍚極,彰其有常。”保和殿匾曰:“皇建有極”,聯曰:“祖訓昭垂,我後嗣子孫尚克欽承有永;天心降鑑,惟萬方臣庶當思容保無疆。” 。以其精練含意深廣的語言,使建築物充實起來,使人們體會出在這裡所進行的各種活動的意義,給無機的土木建築以生命。

三、局部與整體

故宮是由許多單體建築組合而成的,是一個不可拆散,不可移位的緊密的整體。單體建築的設計與施工,當然要盡力使之完美,但施工的著重點在於它們的組合,它們之間的關係。故宮建築之美,就存在於眾多單體建築的關係諧和之中。試想想,如果把故宮某一個建築物,那怕是太和殿,單獨放在某個荒涼處,或挪動它所處的位置,還會產生現在的感覺嗎?外朝三大殿所產生的威嚴崇高之感,完全是由周圍的建築烘托出來的,如同皇帝的權威是由文武百官的服從、軍隊的護衛、輿論的神化、百姓對皇帝的崇拜等等諸多因素造成的一樣。

故宮單體的構成方式,一般採取上部華麗下部簡單的處理手法,如同一個人的帽子和上衣很講究,褲子不大講究。這比較符合人的視覺習慣。故宮建築的簷、頂部分盡力使之華麗,屋身牆壁則簡單處理。承託建築物的牆體多呈梯形,穩穩地坐在大地之上,與建築構成金字塔形。牆體平整天飾,屋簷特別是斗拱裝飾最為華麗繁縟,屋頂輔以黃琉璃瓦(太子王府鋪綠瓦),瓦的放射形線交叉到天空,屋脊一條橫平線被脊端的鴟吻打破。鴟吻是中國古建築所特有的裝飾物,起源甚早,據文獻記載,西周建築已有類似的裝飾。漢代畫像石、畫像磚中的建築物上已有鴟吻裝飾。鴟吻最初為辟邪之物,後來主要作為裝飾品。其形式,有的作成魚尾上指形,有的作成魯頭狀。它使屋頂的放射形線條發生變化,起到提神的作用。斗拱也是中國建築所獨有的。起初,它既是裝飾物又起承重作用。明清以來,它基本上已經失去實用價值,主要是作為裝飾物了。斗拱結構複雜,形狀多樣,縱橫交錯,互相遮掩,形成不同的突出點和凹點,從任何角度都難以看清它的結構方式,給人留下許多想象的餘地。斗拱色彩斑爛,裝飾華麗,但因在簷下,多處在暗部,並無花亂不協調之感。

柱子,無論在西方還是在東方,都是特別受到重視的建築構件。它的粗細、它的形狀和排列間距、外表有無裝飾等,都直接影響到建築給人的感受。故宮建築的柱子幾乎都是圓形的,塗紅漆,單看很容易顯得細高而無力;但因下部有柱礎,上都有柱頭,有明確的界限,尤其是柱頭與斗拱相連,在感覺上縮短了柱子的長度,也使人聯想到花枝,使一根根圓圓的木柱好像又長出了新芽,開出了新花,而且連成一片;賦予本來只起支撐作用的木柱以新的內涵。至於太和殿內的貼金盤龍柱,從內容到形式,都不是原來意義上的木柱了,它已與皇權發生內在的聯繫。金龍身姿矯健,發出耀眼的光芒,圍繞著只有皇帝一人才能坐的金鑾寶座,這些柱子在光線暗淡的大殿內,上看不清它的頂端,好象直通天頂,它為大殿的威嚴神秘又增加了不少分量。大殿外面的一排明柱,一根根露在外面,但因其後面很近處便是一排與門窗連成一體的暗柱襯托在背面,遠看並不顯得孤立。

故宮建築的牆壁也是多種多樣的。與高大崇樓連為一體的牆,多作成梯形,或造成梯形的印象,迴避直角平直,強調牆體的穩定感。這同西方古典建築有很大不同。西方建築的牆壁都是直線形的、平整的而且垂直的。他們認為如果牆壁形成銳角或鈍角,會產生勢將傾倒的印象,而且沒有一個永遠固定的方向。 而故宮建築的牆壁,恰恰是利用這種“沒有一個永遠固定的方向”所造成的視覺印象,給人一種捉摸不定的感覺,以期引起某種神秘的遐想。用於圍繞和劃清界限的獨立性牆壁,豎面是平直的,造成挺拔、界限分明的印象,牆壁頂部鋪設人字形琉璃瓦,形成不大的出簷,使牆體有一個終點,而且起到裝飾作用。後花苑內帶圓形門洞的牆和花磚疊牆,則失去它起到圍繞和劃清界限的主要功能,僅僅是作為裝飾物了。

故宮建築形體結構方式,以完全與外界隔開的房屋為基礎,均採取封閉式。故宮被紫禁城四面包圍著,護城河又環繞著城牆,崇樓和四角的角樓高出城牆之上,使平直的城牆有了高低錯落的變化。

角樓的設計與製作,充分體現出了古代匠師的聰明才智。角樓猶如一頂華麗的桂冠,屋簷疊壓錯落,斗拱複雜華麗;紅門窗,黃琉璃瓦頂,閃閃發光。從不同角度望去,都覺得十分別致。整個角樓各部件的聯結全以隼卯扣結,不用鐵釘,故可長久不變形。這是木構建築所特有的技術。

各建築組群之間也是封閉的,每組建築形成一個院落,以門為聯結各景點的紐帶,不出門是見不到另一個景點的。如走入端門便見到了午門崇樓,踏上甬道也只能見到端門與午門間的建築。午門與太和門之間的景物,不出午門是見不到的。其它景點也是如此。這在心理上便形成了一種無形的吸引力,好象佛教中的幻化城品,吸引遊人不停地向前奔,希望永遠在前面。單體建築也是封閉式的,不進殿內,你是不會知道殿內結構的。這種處理在功能上保證了建築的嚴密性,在心理上又造成神秘性。

故宮建築的構件大而重,城牆厚而寬,形體龐大、穩定。太和殿室內黑洞洞的,陽光不能直接射入室內。它的前面有兩層立柱,一層明柱與斗拱相連並支撐斗拱,二層暗柱與成排的明窗連成一體,如果不把多數窗子打開,室內是暗淡的。跪倒在地面上的大臣看不清皇帝的真面目,只能被燭光、金龍柱、皇帝冕服的金光閃爍弄得眼花繚亂。在這種氣氛裡,皇帝顯得無比偉大;而匍伏的臣屬則顯得無比的渺小。在這個世界裡,人失去了作為個體存在的價值,而被某種神秘的力量所征服。

故宮建築在總的面貌和單個實體所取得的普遍類型,可以界定為四面鋪開,終於金鑾寶殿。太和殿採用重簷廡殿頂,11間面闊。斗拱出跳數目最多,屋頂的走獸裝飾也最多。總之,它要處處顯得特殊而高貴,以突出它的身份。

由太和門通往太和殿的大理石甬道光潔筆直,殿下三層白石臺基由白石欄檻環繞,正面開三條石磴路通向太和殿。正面中間一條最長,中間雕飾雲龍,專供皇帝上下踏用。兩旁石磴平整無飾,供大臣及侍從上下使用。三層白石欄檻上豎有浮雕龍鳳望柱1460根,欄板1414塊,另有突出的圓雕螭首1138個,雕刻精緻,顯得高貴而華麗,打破臺基方正呆板的格局。臺基的石磴及白石欄杆的透視方向及太和殿左右延伸的矮牆都指向金鑾殿。兩旁的建築遠遠低於太和殿,對它形成眾星捧月之勢,保證了太和殿的獨尊地位。

故宮房屋近九千間,大小不一,形狀各異,但就其頂部形狀而言,不外歇山頂、廡殿頂、攢尖頂等幾種形式,以廡殿頂者為主。故宮建築物嚴格按照等級劃分為若干小群落,極有規律。

四、色彩的魅力

在形成明清故宮建築統一的風格中,使用大面積相同的色彩也是一個重要因素。除少數個別建築外,單體建築都按高度規格化了的官式法則進行建造,因而形體比較簡單。屋頂形式只有幾種,構件種類也不多,只是依靠有節奏的空間組合和外表形式的整齊劃一,創造了有規律的輪廓線。大片黃色屋頂、紅色牆壁、紅漆柱子及規範化了的彩畫,給全部建築披上了金碧輝煌的盛裝而獲得了豐富統一的藝術效果。藍天、黃屋頂、紅牆、白色欄檻和以冷色調為主的斗拱,組成熱烈和諧的色彩交響樂。

利用色彩體現建築的象徵意義,在西方建築史上也不乏實例。黑格爾引述古希臘史學家希羅多德《歷史》記載麥底亞(波斯北部一古國)有些城市是用象徵手法建造起來的:“例如艾克巴塔拿有七重城牆,一半由於它建築在斜坡的高崗上,一半由於在設計上有明確的意圖。這七重牆一重高過一重,城壘上塗著不同的顏色,第一重白色,第二重黑色,第三重紫色,第四重藍色,第五重紅色,第六重鑲銀,第七重鑲金。最後第七重就是國王的禁城和財寶庫。克洛伊佐在他的論象徵的著作裡這樣說過:‘艾克巴塔拿,麥底亞的都城,禁城居中心,外面圍著七重城牆,城壘塗著七種不同的顏色,代表天上七個星球圍著太陽。’” 。這種象徵手法,還藉助諸多的自然因素。北京故宮的象徵手法,幾乎排除了一切自然因素,更多地是訴諸主觀構想,隨意安排。北京故宮的色彩是經過高度抽象化了的主觀色彩。明清兩代以黃色為貴,這與中國自古重農有關。中國地廣,土壤複雜,土色多樣,有青黃赤白黑五色土之說,以黃為正,故黃色最尊貴。故宮社稷壇(今中山公園)有五色土,集中一方壇內,東為青,南為赤,西為白,北為黑,中為黃。中為尊。由於黃色被視為最尊貴,所以龍袍以黃色,大臣與平民是不準穿黃色衣服的。黃琉璃瓦也不準王公大臣宅邸和民居使用。故宮屋頂一律使用黃琉璃瓦。北京城百官民居屋頂一片灰黑(王府準用綠色琉璃瓦),包圍著皇宮的黃琉璃瓦頂,襯托著皇宮的豪華和莊重,對比強烈。

為著保持和突出故宮的尊嚴,明朝規定,親王府城高不得超過二丈九尺,正殿基高六尺九寸。也就是說,高度均不得超過外朝三大殿的臺基。又規定,王府的正門、前後殿四門城樓,飾以青綠點金。廊房飾以青黛。一律不準用黃琉璃瓦頂。

對百官宅第及民房也有嚴格規定。明初禁官宅民房雕刻古帝后聖賢人物及日、月、龍、鳳、狻猊、麒麟、犀象之形。洪武二十六年定製,官員營造房屋,不準歇山轉角,重簷斗拱及繪藻井。但蓋樓房可以重簷。對公侯房屋規定,前庭七間兩廡九架,中堂七間九架,後堂七間七架,門三間五架,全用漆獸面銜環。家廟三間五架,復以黑板瓦,脊用花樣獸瓦。對民房限制更嚴,“不過三間五架,不許用斗拱飾色彩。”只能是一片灰黑了。

嚴格的等級制度,在政治上保障了皇帝的絕對權威,在建築上突出了皇宮的主尊地位。






pepsiO2


秦漢唐是盛世。標誌性建築比較多。阿房宮、咸陽宮、未央宮、長樂宮、建章宮、太極宮、興慶宮、大明宮等。還有其他的行宮都很大氣


用戶3556394583116


啥宮在萬象神宮面前都是被秒殺。


一抹雲28


端坐北京城六百年的皇宮紫禁城,可稱為世界上莊嚴神聖之宮殿,歷代宮殿無可與之比擬,佔地面積如是廣大,歷代之最,經由永樂皇帝大氣磅礴之魄力,雄心壯志建立而來,凝聚華夏文化精華理念,上應星宿,下合地理,山龍氣脈,帝皇之都。放眼今朝,依然旺盛昌隆,屹立於世界強國之列。


天地萬物99


修建宮殿是每個帝王都熱衷的事,既滿足了自身的需求,又彰顯了國力,是一舉兩得的事。

秦朝的阿房宮、唐朝的大明宮,這些都是那個時代的驕傲,也是後世的我們最為津津樂道的,只不過隨著時間的流逝,它們早已化作一抔黃土了而已。

到了離我們最近的明清,為什麼沒有像阿房宮和大明宮那樣氣勢恢宏的宮殿了呢?我認為主要原因有五點:

1、明清其實有修建宮殿,也就是今天的故宮,只不過它是明朝修建好,清朝又接著完善和擴建而已。只是沒有像秦朝和唐朝宮殿那樣獨立而已。

2、明朝中後期的皇帝很奇葩,一個個的都很好玩兒,他們要麼是帶兵打仗,要麼是專心做木工,亦或是在家裡一心修道煉丹求長生……根本沒有多餘的時間去修建一座宮殿;而清朝是滿人入關,早期還需要鞏固統治和恢復生產,而到了中後期,由於連年的戰爭,國庫早已經沒有了存款,更別說花費資金修建宮殿了。

3、修建宮殿是一項勞民傷財的大工程,但凡對歷史有所瞭解的帝王,都不會在平白無故的情況下,為了滿足一己私慾而修建一座宮殿的。秦始皇就是最好的例子,要不是修建阿房宮和其他的建築,怎麼會惹得天下的民眾怨聲載道,又怎麼會有農民起義,到最後被覆國。所以明清的皇帝是深諳此道的。

4、秦漢時期,皇帝制度才確立不久,天下大部分的權力還在皇帝手中,而丞相在當時的權力是很小的一部分。這就導致了皇帝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意願,任意調動或揮霍國家的人力和物力,修建大型宮殿自然也不在話下了。而明清時期,尤其是明朝,內閣首輔的權力很大,他們負責規勸皇帝不正當的行為,甚至會加以阻止,修建大型的宮殿肯定是會遭到他們反對的了。

5、秦朝是從戰爭中來的,而且他們統一了六國,自然也會吞併六國的珠寶財富,所以他們有這個實力去建造氣勢恢宏的宮殿;而唐朝更不用說,四方來朝,彙集天下的財富,他們有修建大型宮殿的能力。而且還能夠彰顯大唐的大度和國力,是一舉兩得的事。而明清時期,國庫沒有以前那麼充裕,再加上朝中大員的貪汙和經常性的戰爭,更別說修建宮殿了。


若憶閣


根據考古和史書,阿房宮只是起了夯土地基等就停了,基本沒建什麼。幾千年來石頭利用是缺憾。


周漢唐


樓主看到過真實秦漢唐宋宮殿?你穿越了嗎?不要被電影電視中那種建築著迷,這是不真實的。


手機用戶51011883376


你看見過阿房宮、大明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