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有什麼會讓人心生嫉妒,那一定是深夜看到你在朋友圈秀吃火鍋的照片;如果說有什麼讓人恨得咬牙切齒,那就是你吃火鍋都沒有喊我;如果說你想讓我既往不咎,那就是你說請我出門吃火鍋。沒有什麼是一頓火鍋解決不了的事,如果有,那就是兩頓……解封后的第一件事,當然是出門大搓一頓火鍋。沒有什麼能夠阻擋——我對火鍋的嚮往!(唱)
真想知道到底是哪個仙人闆闆(四川方言,用於埋怨之意)發明了火鍋這東西喲,害我長肉又害我對它牽腸掛肚。
火鍋之起源
深愛了它那麼多年,你敢說你瞭解它?別說我沒告訴你啊~
火鍋是鮮明的區域性飲食方式,自從人類的祖先學會了製陶,就便有了在火上架盛器煮食的習慣,陶鼎可能就是火鍋最早的雛形。到了唐代,已經有了真正的火鍋,“暖鍋“可以算作當時的火鍋。白居易的“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中的“小火爐”指的就是“暖鍋”。宋元時期涮鍋開始出現,火鍋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遼初便有了涮肉火鍋,北宋進一步平民化。而到了明清火鍋開始盛行,不僅菜式增多,器具製作工藝也更精美。
至於川渝火鍋的起源,有重慶、自貢、瀘州之說,其中一種說法是在清朝起源於瀘州小米灘,這與川江航運有關。據說源自船工,是船工縴夫的餐飲方式。他們經常在瀘州小米灘停船夜宿,在灘壩上以野炊形式生火煮飯。行船在外,炊具有限,一口鐵鍋、幾副碗筷就是全部炊具。他們將運剩的墊艙菜、買來的菜和著蔥、姜、海椒、花椒一鍋煮 , 再撒上鹹鹽,圍而食之,既經濟又能增加熱量。
川渝人愛火鍋和地形、氣候有直接關係。地處盆地,氣候潮溼,溼氣又很難排除,火鍋裡的花椒既能溫血補氣又能祛溼,辣椒能幫助驅走寒氣。所謂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正是源於此,川渝人對麻辣的火鍋情有獨鍾。
四川火鍋 VS 重慶火鍋
原本川渝是一家,自從“分家”後,無論是人文風俗、方言文化還是飲食習慣上,兩者的爭論從未休止。畢竟親兄弟還要明算賬嘛,火鍋之爭就鬧得沸沸揚揚了。在川渝之外的人看來,無論是四川火鍋還是重慶火鍋,不過都是一鍋重油重口味的麻辣鍋。然而四川人、重慶人要表示不服氣了,你說說哪裡一樣了?
差別之一:底料
火鍋的精髓在於底料。四川火鍋用清油(菜籽油)作為鍋底,味道更細膩、溫和,有種清香,不追求重麻重辣的口感。底料以二荊條為主,其特點是皮厚籽少,有辣椒香味卻辣味稍許欠佳;青花椒的味道側重“鮮”,卻少了些“麻”。重慶碼頭販運的牲畜就地宰殺,動物油脂便宜,火鍋就以
牛油作為鍋底,牛油下鍋融化後倒入辣椒和花椒,辣味和麻味完美結合,口感厚重勁爽,其香氣源自食材本身,吃完使人蕩氣迴腸。辣椒的選取也很講究,提辣、提色、提香都不能含糊。差別之二:蘸料
火鍋的蘸料一般分為油碟和幹碟。油碟是加香油、蒜泥、蔥、香菜等,可能會再舀一勺火鍋湯底;幹碟則是加辣椒麵、花生碎、花椒、鹽、味精。四川火鍋的蘸料中會加入蠔油、折耳根一類的,其鹹鮮的濃郁味道蓋過了鍋底料本身的香氣和食材本身的味道。重慶火鍋的蘸料則簡單而傳統,一罐香油、一碟蒜泥、一勺鹽足矣,享受火鍋本來的味道。
差別之三:菜品
毛肚、鴨腸、黃喉是重慶人吃火鍋酷愛的老三樣,一般來說,燙鍋裡的都是新鮮的食材,重慶人更喜歡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四川火鍋裡蔬菜的比例會稍微有所增加。
差別之四:名字
或許跟重慶人豪放耿直的性格有關,重慶火鍋的名字也往往帶有一種豪邁的江湖氣,比如過江龍火鍋、巴將軍火鍋;而四川火鍋的名字更多了一絲溫婉文藝,比如小龍坎火鍋、大宅門火鍋。
火鍋有天然的社交因子,一旦有了火鍋,人們都可以在熱氣騰騰的氛圍中分享美食,交流感情。正所謂“唯有美食與愛不可辜負”,大家圍坐在一起,你幫我夾一塊牛肉,我幫你撈一節臘腸,情感的溫度也隨著滾燙的火鍋而上升。
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社交網絡讓我們隔著屏幕交流,精神空虛讓我們活成了孤島。只有圍坐在一起吃吃火鍋,聊聊家常,敘敘舊,互相敞開心扉,才能感受到人間值得,火鍋更值得。
你有多久沒和家人朋友坐下來好好聚一聚了呢?不如痛快地搓頓火鍋?火鍋在口,天下我有,生活不愁,煩惱快走。
圖片來源|網絡
參考資料|知網《川渝火鍋起源地辨析》《文物視野下中國火鍋的發展》
閱讀更多 鄭能量Z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