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麼看待《二十四孝》中臥冰求鯉的故事?

東方國學


首先表明態度,“臥冰求鯉”的故事不值得提倡。

說說理由。中國文化的核心是“孝悌”,由親親之愛然後擴大到全社會,就是“仁義之道”。儒家的忠孝思想,都是相互的,比如“忠”,“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是雙方的相互負責,是平等的合作關係,不是絕對的追隨關係。子女與父母之間也是如此,孝道是基於自然情感的存在,先秦時期的孝道並沒有感恩的內涵。

《孝經》開篇即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損傷。” 孝道的第一原則是愛護自己,照顧好自己。如此,儒家又怎麼會提倡“臥冰求鯉”呢,且不說這樣求不得魚,還會對身體造成極大傷害,父母知道,肯定會格外傷心,是不孝啊。

漢朝董仲舒提出“三綱五常”,“君為臣綱”,勢必就會破壞原先的合作關係,由此,忠的思想開始產生變化,最後導致“愚忠”,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父為子綱”,就破壞了基於自然情感存在的親情之愛,最後必然導致“愚孝”,父讓子死,子不死就是不孝。

《二十四孝》就是忠孝思想逐漸變味的產物,有很多極端的“孝行”,即便在古代,也讓人產生質疑和不解,在當代更是不合時宜,不值得提倡,應堅決破除。

謝謝!



靜說賢論


臥冰求鯉

是古老的民間傳說故事。最早出自幹寶的《搜神記》,講述晉人王祥冬天為繼母在冰上捕魚的事情,被後世奉為孝道經典故事。現在有的寺廟壁畫上面畫的二十四孝子裡面就有臥冰求鯉的故事。

具體講是晉朝的王祥,早年喪母,繼母朱氏並不養他,常在其父面前數說王祥的是非。他因而失去父親之疼愛,總是讓他打掃牛棚。父母生病,他忙著照顧父母,連衣帶都來不及解。一年冬天,繼母朱氏生病想吃鯉魚,但因天寒河水冰凍,無法捕捉,王祥便赤身臥於冰上,忽然間冰化開,從裂縫處躍出兩條鯉魚,王祥喜極,持歸供奉繼母。繼母又想吃烤黃雀,但是黃雀很難抓,在王祥擔心之時,忽然有數十隻黃雀飛進他捕鳥的網中,他大喜,旋即又用來供奉繼母。他的舉動,在十里鄉村傳為佳話。人們都稱讚王祥是人間少有的孝子。有詩頌曰:繼母人間有,王祥天下無;至今河水上,留得臥冰模。





子堯群覽


你好,這裡是“陽明悟行學宮”很高興為你解答:

“王祥臥冰”是《二十四孝》故事中的經典。最早記載於幹寶的《搜神記》,後被房玄齡編撰的《晉書》收錄,元代郭居敬方將其列入《二十四孝》,至今這個故事被列為二十四孝之首,非常之了不起。

故事的主人公叫王祥,王祥兄弟祖籍是琅琊,今山東臨沂人士。據說,王祥至孝,其親生母親在他很小的時候就去世了,其父繼娶朱氏,此女蛇蠍心腸,很不喜歡王祥,而且此女集陰險、惡毒等小人惡習刁行於一體,在王祥父親面前說了王祥不少的壞話,導致其父漸漸疏遠了王祥。

儘管如此,王祥真不簡單,他對繼母的種種惡行並未往心裡去,反而更加恭敬謹慎。父母有病,他衣不解帶,煎湯熬藥,藥成必先嚐過,以驗證是否有毒。

自古聖賢就是不一樣,故事來了,有一天繼母發神經,硬說要吃鮮魚,可此時正是天寒地凍,戶外冰天雪地,任人想想都不寒而慄。

王祥出門來到河邊,那水面早已結成了冰,但見他想都沒想脫下衣服便要破冰捉魚,就在此時,那冰面忽然自裂,兩條鯉魚從中躍出,王祥便捉魚回家孝敬繼母。

神奇吧!還有更神的,有一天繼母又發邪念,想吃烤黃雀,王祥回屋正做出發捕獵的準備工作,忽見窗子洞開,奇事發生,當下就有幾十只黃雀飛入了王祥的幕帳,王祥便將其烤制後孝敬給繼母吃。

每每想起鄉里的大叔大嬸兒口沫四濺地講著這些神話之時,我心裡肯定時懷疑的,要說我不信,那不是說我沒慧根,這我可不服氣,但要說百分之百信,嘿嘿,咱們換個話題……

這狠毒的繼母並沒有為王祥所感動,更過分的是王祥家有一棵紅柰(nài)樹,在果實快成熟的時候,繼母又來刁難他,讓他去看守,並打招呼,果實要丟一顆便拿他是問。

一日,忽然風雨大至,王祥抱樹大哭,甚恐果子掉落。當然,後來老天再次顯靈,果子自然一顆不少。即便如此,王祥也未曾怨恨過繼母,因為他是一位忠厚孝順之人。此點我信,純孝之人,受儒家傳統文化薰陶而能自省自修的君子是真能做到的。

其後,東漢末年戰事頻發,為避戰亂,王祥攙扶繼母,帶著弟弟王覽逃難到了廬江,隱居三十多年以後,繼母方才去世。

大孝子王祥在繼母去世後,服喪期滿仍不肯出仕為官,後在其弟王覽的不斷勸導下,到了年近六十歲才應召出仕,正所謂“大器晚成”,到了曹魏之時,王祥已升任太尉,位列三公(相當於今天國防部部長),到了晉武帝繼位過後更是平步青雲,出任太保,成為輔導太子的高官。

王祥的故事講完了,但我還不得不說一下我們遠祖王覽的故事。不錯,王祥大孝,遠祖王覽也不含糊,王祥是對父母孝,而王覽則是對兄長悌。

他五、六歲時,每次見到親生母親打哥哥王祥,便會哭著向前抱住哥哥,阻止母親施暴,常因他的勸諫,母親朱氏會有所收斂,但好景不長,朱氏便又會經常毫無理由的折磨王祥,王覽見狀亦常常毫不猶豫地跟著哥哥一起幹活受罰。

朱氏見此不行,回過頭來又無端安排王祥的妻子幹這幹那,百般挑剔。然而,真是有其夫必有其妻,每當此時,王覽的妻子便也如同她丈夫般積極主動地去幫王祥的妻子幹活,朱氏發現以後,對他們兩口子那也真是無語了。

自從父親去世後,王祥漸漸地有了名氣,朱氏又不平衡了,牙一咬,便想用毒酒毒死王祥,這個女人當真歹毒,不料被王覽所覺察,便立即起身去奪哥哥的酒杯,而王祥也懷疑酒中有毒,所以執意不給弟弟。朱氏見狀不妙,忙上前幾步奪下酒杯。

自此以後,凡是朱氏做給王祥的飯菜,王覽必先嚐一下,朱氏由於擔心自已的親兒子王覽會被毒死,才斷了下毒的念頭,自此,王覽孝兄恭恪的名聲也不比王祥差多少。

後來,王覽出仕做官升任光祿大夫,《蒙求》這本書的上卷中記載了王覽的事蹟,名為《王覽友悌》,便是鐵證。

注:文章選取至《千古聖雄王陽明之悟道》第一回:祖先的榮耀


陽明悟行學宮


說實話,不贊同

看看文章就知道了,後面寫著“冰忽自解,雙鯉躍出,持之而歸”,其實誰都知道這是在圓場,否則萬一這河裡沒鯉魚的話故事就沒有完美結局了。當然不排除結冰之後水裡缺氧了鯉魚自己跑到這個洞來呼吸

扯遠了,實際上都知道大冬天,河水凍結能支持人的話冰層一定很厚,溫度估計零下10度。在這裡脫了上衣再去融化冰,很容易造成人的表皮、真皮與皮下組織的凍傷。而且冰層融化和冷風吹拂都會不斷帶走人體的體溫,人很容易因為失溫症而死亡。

其實作者也知道環境對於人體十分不利,在冰上躺著久了肯定會要了王祥的命,但是在這本書裡,孝是主題,而好人盡孝必有好報也是主題,不能讓人在上面待久了造成組織壞死乃至凍死這種好人沒好報的結局

所以作者給了圓滿結局:“冰忽自解,雙鯉躍出,持之而歸”,必須儘快結束臥冰這個事,因為時間一長肯定會讓主人公受到人身傷害,好人沒好報,不利於宣傳孝

可惜,沒那麼多如果。我們不是主人公,王祥如果失去了主角光環,現實中八成凍死在冰上。這種代價太過慘痛。為了盡孝而將自己置於危險中並不是值得提倡的,繼母想吃鯉魚,完全可以去買來,實在沒錢也可以自己去找東西把冰鑿開抓魚(不可能砸不開),實在得不到的話只要擁有孝的心意就行,幹嘛把自己置身於危險當中?



周鑫宇178


觀二十四孝《臥冰求鯉》有感

我來答共1條回答

精銳教育方老師LV.52016-03-28

讀了《臥冰求鯉》這篇文章,我被主人公——王祥的孝心感動了。 這篇文章講了在一個天寒地凍的日子裡,王祥的繼母想吃新鮮的鯉魚。王祥便立即穿上一件破爛的舊棉襖,來到了河邊。王祥頓時傻眼了:河面已是萬里冰封,哪裡還有鯉魚?沒辦法,王祥只好試著用體溫將冰融化。可是,冰只融化了一點,王祥已經冷得瑟瑟發抖。這時,冰突然自行裂開,出現一個小洞,洞裡躍出兩條鯉魚。王祥興奮極了,迫不及待地帶著鯉魚回家給繼母吃„„ 用體溫將冰融化,那是多麼不可思議啊!我不由自主地想起那天的情形。前幾天,我們這裡氣溫驟降,下了一場鵝毛般的大雪。我穿了兩件羊絨衣,一件羽絨服,還是覺得冷,不敢伸出手寫字。可王祥呢?竟然赤裸著上身趴在冰面上!是 什麼力量使王祥的意志力這麼堅強呢?我想:應該是他對繼母的那份愛和孝順吧!想到這裡,我的眼前浮現出我的奶奶。我是奶奶帶大的。小時候,我還不會走路,奶奶總是抱著我,從一樓爬到五樓,又從五樓走到一樓,帶著我到處玩耍,給我帶來無盡的快樂。後來,奶奶抱不動我了,便吃力地揹著我,一刻也不離開我。我漸漸長大,上了幼兒園、小學,奶奶頭髮已斑白,皺紋佈滿了額頭,可她還在為我煮飯,洗衣、整理、打掃„„不停地忙碌著,毫無怨言。可我呢?洗腳前總是把襪子扔得老高老遠,東一隻,西一隻,害得奶奶跑來跑去彎下腰去撿;有時我還故意不說明天吃什麼早餐,把奶奶急得團團轉,自己卻在一旁偷笑。我和王祥比起來,簡直是天壤之別。 雖然,現在的生活並不需要我們像王祥那樣“臥冰求鯉”,但我們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尊敬、孝敬長輩。我可以為爺爺奶奶收拾碗筷,可以幫奶奶打掃衛生,還可以為奶奶捶捶背。“孝在於質實,不在於飾貌。”只要我們用心去做,長輩們也一定會感受到的,不是嗎?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王祥用自己的行動作了回答。《臥冰求鯉》這個故事將永遠銘刻在我的心中„„


夜聽萬象


王祥的繼母只是生了一場小病,王祥就不顧自己生命的安危跑到河邊捉魚。可見他是非常地尊敬他的繼母的,不為那些小事而改變他心中的想法;也可以看出,他對繼母是非常寬容的,不為之前那些不愉快的事而耿耿於懷。更讓我們看出,他是一個孝敬父母的人。他也很懂得如何關心他人,體貼他人,尊重他人,寬容他人。

父母為我們付出了太多太多的精力、時間、金錢,我們應該尊敬、孝順他們。我們應該學會去體貼長輩,關懷長輩,而這些都可以從小事做起:我們可以認真地聽老師講課、完成作業;認真地完成每一項事,哪怕是芝麻點大的事;幫父母做家務,給他們捶背,洗碗,聽他們給我們的教導,哪怕是他們的嘮叨,也要牢牢地鑲在我們的心裡......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從現在開始我就要好好孝敬父母,關愛長輩。聽他們的話,幫他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長大後一定要好好報答的養育之恩。同時我也知道和別人相處要有寬容之心,不計較太多,要善待身邊所有的人。這樣,我們整個世界也會因此而變得更加團結和美好!




行者帶你看世界


古人云“百善孝為先”,孝道是中華名族的傳統美德,《二十四孝》就是由歷代二十四個孝子從不同角度、不同環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

1

在今天這個現代文明社會中去理解這些故事不免覺得荒誕、離奇、不切實際。例如“臥冰求鯉”,故事是這樣的:

王祥,晉代琅琊人,生母早喪,繼母朱氏多次在他父親面前說他的壞話,使他失去父愛。繼母患病,他衣不解帶侍候,繼母想吃活鯉魚,適值天寒地凍,他解開衣服臥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躍出兩條鯉魚。王祥將魚帶回家為繼母做了可口的魚湯,果然病癒,朱氏感動了,從此,一家人和睦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 這個故事有悖人情常理

繼母本就不喜歡王翔,平日待他也不好,繼母生病,以正常人性考慮是不會去“臥冰求鯉”的 ,故事本身就很牽強。

冬天赤身臥於冰上給繼母捕魚吃,但凡腦子正常點的人都會想辦法鑿個坑或是其他辦法,在天寒地凍的天氣裡,脫光衣服臥冰捕魚,實在離奇。

  • 違揹人的正常生理極限


科學研究表明:人若裸體在氣溫27℃以下或者穿上薄衣服休息在氣溫19℃以下的環境中,就會出現熱量“入不敷出”的負平衡。氣溫在10℃且風較大時,手的皮膚溫度慢慢降低。當手的皮膚溫度下降到15.5℃以下時,手的操作靈活性明顯降低。特別嚴寒的季節,在較短時間內就能將人凍僵或凍傷,-5℃以下的低溫可把手指凍痛,-14℃以下的低溫,會將暴露在外的手指、耳朵凍傷。

“天寒地凍,他解開衣服臥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這是要作死的節奏吧,怕是等不來魚,王祥自己先要凍傷或凍死了。

  • 有神話色彩,不切實際。

“他解開衣服臥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躍出兩條鯉魚。”好像這兩條魚是天上神仙指派給王祥的,沒有一點實際操作意義,更沒有仿效性。

引用魯迅先生的話:【 “臥冰求鯉”,可就有性命之虞了。我鄉的天氣是溫和的,嚴冬中,水面也只結一層薄冰,即使孩子的重量怎樣小,躺上去,也一定譁喇一聲,冰破落水,鯉魚還不及游過來。自然,必須不顧性命,這才孝感神明,會有出乎意料之外的奇蹟,但那時我還小,實在不明白這些。】

2

在現代社會里怎樣才是真正的“孝道”?

心理學家曾奇峰說過:把孩子對父母的自然的愛,硬性規定成一個道德準則,是大家犯的一個最為愚蠢的錯誤。所以“孝順”不應該是一種道德綁架,它是建立在人與人平等互助的基礎上的

  • “孝”應該建立在長輩與晚輩之間的平等關愛上

父母賦予了孩子生命,可孩子本身並未這樣要求過。大部分人的養兒防老的心理並不值得稱道,反而有些近似道德綁架。而相反的,我國“父慈子孝”的傳統美德,在“孝”這件事上,前提條件是“父慈”。如果“父不慈”,又何來“子孝”呢。

  • “孝”應該建立在長輩與晚輩之間的相互理解上。

長輩與晚輩之間或多或少存在著代溝,這就造成兩代甚至三代人之間觀念不一樣,認知不一樣以至生活習慣不一樣等等。誰都不想妥協,誰都覺得自己沒錯,不能互相理解都會帶來各種矛盾。

例如:父母認為自己給了兒女足夠的關心,而兒女卻有些“沒良心”,成日反抗自己或是冷漠對待。不能相互理解,雙方存在誤解,就是不孝嘛?只是沒有很好的溝通理解,所以兩輩人之間的相互理解很重要。

隨著時代的變化,我們今天的“孝道”和過去的“孝道”有著認識、理解上的不同,可能生活中依舊會因為“孝”鬧出一些不愉快,但歸根結底品質是好的,只是人心不同而已。


藝諾


在我看來,我十分不贊同臥冰求鯉這個故事背後表現的孝道。

讓我們先來回顧一下臥冰求鯉的故事。王祥從小死了親生母親,繼母對王祥不好,但是王祥沒有因此而憎恨繼母。大冬天繼母想吃魚,王祥就脫掉上衣幫繼母來抓魚。冰面自動破開,兩條鯉魚從水中躍出,王祥就把它們拿回家做給母親吃。

我們仔細看完故事之後就會發現其中的幾個關鍵詞:“繼母”“對王祥不好”“大冬天”“幫繼母抓魚”。在我看來王祥這並不是孝道的表現。他的親生母親去世已久,他大冬天捉魚孝順的對象並不是自己的親生父母,而是一個對他並不好的繼母。不要說什麼以德報怨,首先大冬天赤裸著上身抓魚這種不愛惜自己身體的表現就是對自己的不負責任。一個人無論在什麼樣的情況下,都要愛惜自己、保護自己、尊重自己。別人對自己怎麼樣是別人的事情,我們無需強求任何人喜歡自己。

再者,即便是親生父母,我也不提倡在冬天臥冰求鯉,這是一種愚孝的表現。對別人好的方法有千千萬萬種,然而若是做到事事順遂,這不僅會導致自我的迷失,更有甚者,會導致家庭的不合。因為當父母習慣了你的事事順應,一旦有什麼事情你不想做了,當你表現出一點點的抗拒時,父母就會覺得你變了,你不再孝順了,之前所有孝順的事情將會一文不值。那麼有一天,在夢想與父母的要求之間,你又該如何抉擇呢?

我寫這個回答,並不是呼籲大家不去孝順父母,而是想讓大家知道什麼才是真正的孝順。做一個孝子沒有錯,做一個愚孝的人才最可悲。



c3coming


如何看待臥冰求鯉這個事,老漢以為可從三個方面來看,一是臥冰求鯉的故事梗概?二是臥冰求鯉的時代背景?三是臥冰求鯉的現實意義。清楚了臥冰求鯉的梗概、時代背景及現實意義,觀點自然就水到渠成明確了。

一、故事梗概

(一)來歷。臥冰求鯉是一個民間傳說,最早出自幹寶的《搜神記》,講述的是魏晉時期晉人王祥冬天為繼母在冰上捕魚的事情。唐朝房玄齡等編撰《晉書》卷三十三 列傳第三記載:王祥,字休徵,琅邪臨沂人(今山東臨沂市),漢諫議大夫吉之後也。祖仁,青州刺史。父融,公府闢不就。元代郭居敬輯錄古代24個孝子的故事,編成《二十四孝》,成為宣揚孝道的通俗讀物,其中臥冰求鯉故事中的主人王祥被列為24孝子之一,證明該故事從元代起為後世傳頌,王祥也被稱為“孝聖”。

(二)故事

王祥(184-268),字休徵,琅琊臨沂人,魏國人,西晉大臣。王祥因孝名和功績被加官晉爵,王祥隱居二十餘年,後從溫縣縣令做到大司農、司空、太尉。壽終八十四歲。早年喪母,繼母朱氏並不養他,常在其父面前數說王祥的是非。他因而失去父親之疼愛,總是讓他打掃牛棚。父母生病,他忙著照顧父母,連衣帶都來不及解。一年冬天,繼母朱氏生病想吃鯉魚,但因天寒河水冰凍,無法捕捉,王祥便赤身臥於冰上,忽然間冰化開,從裂縫處躍出兩條鯉魚,王祥喜極,持歸供奉繼母。繼母又想吃烤黃雀,但是黃雀很難抓,在王祥擔心之時,忽然有數十隻黃雀飛進他捕鳥的網中,他大喜,旋即又用來供奉繼母。他的舉動,在十里鄉村傳為佳話。人們都稱讚王祥是人間少有的孝子。

二、時代背景

西漢以來,以孝治天下,全國範圍選用官吏也採用“舉孝廉”,孝廉是孝順父母、辦事廉正的意思。漢惠帝呂后都曾有詔舉 孝悌力田之舉。漢武帝確立了獨尊儒術的基本政策,選拔統治人才特別重視人的品德。根據儒家的思想,強調為人立身以孝為本,任官從政以廉為方,因此,察舉孝廉被確定為選拔人才的最重要的科目,成為漢代察舉制度最有代表性的典型科目。

漢代舉孝廉定為歲舉,即各郡每年按規定人數舉薦人才,送至朝廷,成為漢代選拔官吏和任用升遷的清流正途。自漢武帝之後,至於東漢,從地方官吏到朝廷的名公巨卿,有不少是孝廉出身。通過舉孝廉,在社會上造成在家為孝子,出仕做廉吏 的輿論和風尚,起了崇尚孝行,移風俗 的社會教育作用。東漢中後期及三國魏晉初期,特別是魏文帝曹丕推行九品中正制選用人才,使門閥士族壟斷了官階,但仍將孝行作為一種規範。

三、現實意義

當代世界正處於不同文明相互融合、相互借鑑、相互影響的時代,和平與發展仍然是社會的主要方面。我們中國正處在全面發展的時期,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生態五個方面一體發展、一體改革、一體進步,我們更加堅定“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理論自信道路自信”,闊步走向世界舞臺。臥冰求鯉這樣的故事,弘揚的是一種孝道,傳承的是孝老愛親,敬老愛老,尊老重老,是一種傳統美德,需要進一步發揚壯大。主要原因有二個,一是現實需要。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社會需求的多元,獨生子女及貧富差距的社會存在,人們面臨的壓力更大,社會上存在少部分不盡養老義務的現象,通過大力弘揚孝道文化,選樹先進典型,能夠進一步弘揚正氣,形成好的社會風氣。二是和諧需要。和諧社會建設一直是我們的奮鬥目標,和諧社會的內容就包括家庭和諧、鄰里和諧、上下級和諧,國與國的和諧,家族家的和諧,通過弘揚優秀的孝道文化,能夠進一步促進和諧社會建設。



北京老漢


“臥冰求鯉”講的是古代一個叫王祥的人,為了生病的繼母朱氏在冬天能吃上新鮮的鯉魚,嘗試用身體融化河面上的冰捕捉河裡的魚,結果此舉感動了上天,河面上的冰居然自己裂開並跳出一尾大鯉魚出來。這是一個廣為流傳的孝道故事,王祥為孝順父母所做的付出可謂令人感動。
但如果把這個故事搬到如今的社會來看的話,王祥舉止實際上體現了很突出的家庭問題。


一、缺乏父母關愛

王祥的家庭是一個典型的重組家庭,父親娶了後媽平時也沒有時間照顧王祥,後媽也扮演著人們印象中的負面角色,討厭甚至虐待王祥,直至王祥為繼母‘臥冰求鯉’,繼母才為之前所做的事情感到羞愧。不得不說王祥為了繼母的接納付出了很大努力,不得不給他點個贊。但這畢竟是個故事,現實中如果一個小孩這樣做,恐怕魚沒撈到,人早已經送急症了。而且現實中一直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小孩,其實很難體會到父母的關愛,長大後對心理上多少會產生影響。

二、孩子和家長之間缺乏溝通

王祥的父親將朱氏娶回家後,朱氏一直在刮王祥的枕邊風。而他的父親竟信以為真,也不問問王祥是什麼情況就斥責他。王祥呢,也是乖乖的站在那裡任他父親罵,沒有為自己辯解,導致王祥父親認為王翔是心虛理虧,便更信了朱氏的話。還有朱氏想吃魚,王祥明明可以稟明自己的父親一起想辦法,那樣可能就不用受寒凍之苦了。

三、典型的家長為尊

在古代所提倡的不單單是‘子孝’還有‘父慈’,‘父慈子孝’才是一個美好家庭應有的樣子。故事中王祥的家庭卻是一個父母至上的家庭,完全沒有體現出父母慈祥的那一面出來。這樣培養出來的孝子,雖然在孝順長輩上做的很出色,但是等到他本人做家長的時候,是不是也會轉換到他父親的角色,成為一個霸道無理的家長。

這些只是本人單從家庭問題上表達的一些觀點,對於故事本身傳揚的孝道十分贊同,百善孝為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