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看待《二十四孝》中卧冰求鲤的故事?

东方国学


首先表明态度,“卧冰求鲤”的故事不值得提倡。

说说理由。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孝悌”,由亲亲之爱然后扩大到全社会,就是“仁义之道”。儒家的忠孝思想,都是相互的,比如“忠”,“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是双方的相互负责,是平等的合作关系,不是绝对的追随关系。子女与父母之间也是如此,孝道是基于自然情感的存在,先秦时期的孝道并没有感恩的内涵。

《孝经》开篇即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 孝道的第一原则是爱护自己,照顾好自己。如此,儒家又怎么会提倡“卧冰求鲤”呢,且不说这样求不得鱼,还会对身体造成极大伤害,父母知道,肯定会格外伤心,是不孝啊。

汉朝董仲舒提出“三纲五常”,“君为臣纲”,势必就会破坏原先的合作关系,由此,忠的思想开始产生变化,最后导致“愚忠”,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父为子纲”,就破坏了基于自然情感存在的亲情之爱,最后必然导致“愚孝”,父让子死,子不死就是不孝。

《二十四孝》就是忠孝思想逐渐变味的产物,有很多极端的“孝行”,即便在古代,也让人产生质疑和不解,在当代更是不合时宜,不值得提倡,应坚决破除。

谢谢!



静说贤论


卧冰求鲤

是古老的民间传说故事。最早出自干宝的《搜神记》,讲述晋人王祥冬天为继母在冰上捕鱼的事情,被后世奉为孝道经典故事。现在有的寺庙壁画上面画的二十四孝子里面就有卧冰求鲤的故事。

具体讲是晋朝的王祥,早年丧母,继母朱氏并不养他,常在其父面前数说王祥的是非。他因而失去父亲之疼爱,总是让他打扫牛棚。父母生病,他忙着照顾父母,连衣带都来不及解。一年冬天,继母朱氏生病想吃鲤鱼,但因天寒河水冰冻,无法捕捉,王祥便赤身卧于冰上,忽然间冰化开,从裂缝处跃出两条鲤鱼,王祥喜极,持归供奉继母。继母又想吃烤黄雀,但是黄雀很难抓,在王祥担心之时,忽然有数十只黄雀飞进他捕鸟的网中,他大喜,旋即又用来供奉继母。他的举动,在十里乡村传为佳话。人们都称赞王祥是人间少有的孝子。有诗颂曰: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至今河水上,留得卧冰模。





子尧群览


你好,这里是“阳明悟行学宫”很高兴为你解答:

“王祥卧冰”是《二十四孝》故事中的经典。最早记载于干宝的《搜神记》,后被房玄龄编撰的《晋书》收录,元代郭居敬方将其列入《二十四孝》,至今这个故事被列为二十四孝之首,非常之了不起。

故事的主人公叫王祥,王祥兄弟祖籍是琅琊,今山东临沂人士。据说,王祥至孝,其亲生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其父继娶朱氏,此女蛇蝎心肠,很不喜欢王祥,而且此女集阴险、恶毒等小人恶习刁行于一体,在王祥父亲面前说了王祥不少的坏话,导致其父渐渐疏远了王祥。

尽管如此,王祥真不简单,他对继母的种种恶行并未往心里去,反而更加恭敬谨慎。父母有病,他衣不解带,煎汤熬药,药成必先尝过,以验证是否有毒。

自古圣贤就是不一样,故事来了,有一天继母发神经,硬说要吃鲜鱼,可此时正是天寒地冻,户外冰天雪地,任人想想都不寒而栗。

王祥出门来到河边,那水面早已结成了冰,但见他想都没想脱下衣服便要破冰捉鱼,就在此时,那冰面忽然自裂,两条鲤鱼从中跃出,王祥便捉鱼回家孝敬继母。

神奇吧!还有更神的,有一天继母又发邪念,想吃烤黄雀,王祥回屋正做出发捕猎的准备工作,忽见窗子洞开,奇事发生,当下就有几十只黄雀飞入了王祥的幕帐,王祥便将其烤制后孝敬给继母吃。

每每想起乡里的大叔大婶儿口沫四溅地讲着这些神话之时,我心里肯定时怀疑的,要说我不信,那不是说我没慧根,这我可不服气,但要说百分之百信,嘿嘿,咱们换个话题……

这狠毒的继母并没有为王祥所感动,更过分的是王祥家有一棵红柰(nài)树,在果实快成熟的时候,继母又来刁难他,让他去看守,并打招呼,果实要丢一颗便拿他是问。

一日,忽然风雨大至,王祥抱树大哭,甚恐果子掉落。当然,后来老天再次显灵,果子自然一颗不少。即便如此,王祥也未曾怨恨过继母,因为他是一位忠厚孝顺之人。此点我信,纯孝之人,受儒家传统文化熏陶而能自省自修的君子是真能做到的。

其后,东汉末年战事频发,为避战乱,王祥搀扶继母,带着弟弟王览逃难到了庐江,隐居三十多年以后,继母方才去世。

大孝子王祥在继母去世后,服丧期满仍不肯出仕为官,后在其弟王览的不断劝导下,到了年近六十岁才应召出仕,正所谓“大器晚成”,到了曹魏之时,王祥已升任太尉,位列三公(相当于今天国防部部长),到了晋武帝继位过后更是平步青云,出任太保,成为辅导太子的高官。

王祥的故事讲完了,但我还不得不说一下我们远祖王览的故事。不错,王祥大孝,远祖王览也不含糊,王祥是对父母孝,而王览则是对兄长悌。

他五、六岁时,每次见到亲生母亲打哥哥王祥,便会哭着向前抱住哥哥,阻止母亲施暴,常因他的劝谏,母亲朱氏会有所收敛,但好景不长,朱氏便又会经常毫无理由的折磨王祥,王览见状亦常常毫不犹豫地跟着哥哥一起干活受罚。

朱氏见此不行,回过头来又无端安排王祥的妻子干这干那,百般挑剔。然而,真是有其夫必有其妻,每当此时,王览的妻子便也如同她丈夫般积极主动地去帮王祥的妻子干活,朱氏发现以后,对他们两口子那也真是无语了。

自从父亲去世后,王祥渐渐地有了名气,朱氏又不平衡了,牙一咬,便想用毒酒毒死王祥,这个女人当真歹毒,不料被王览所觉察,便立即起身去夺哥哥的酒杯,而王祥也怀疑酒中有毒,所以执意不给弟弟。朱氏见状不妙,忙上前几步夺下酒杯。

自此以后,凡是朱氏做给王祥的饭菜,王览必先尝一下,朱氏由于担心自已的亲儿子王览会被毒死,才断了下毒的念头,自此,王览孝兄恭恪的名声也不比王祥差多少。

后来,王览出仕做官升任光禄大夫,《蒙求》这本书的上卷中记载了王览的事迹,名为《王览友悌》,便是铁证。

注:文章选取至《千古圣雄王阳明之悟道》第一回:祖先的荣耀


阳明悟行学宫


说实话,不赞同

看看文章就知道了,后面写着“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其实谁都知道这是在圆场,否则万一这河里没鲤鱼的话故事就没有完美结局了。当然不排除结冰之后水里缺氧了鲤鱼自己跑到这个洞来呼吸

扯远了,实际上都知道大冬天,河水冻结能支持人的话冰层一定很厚,温度估计零下10度。在这里脱了上衣再去融化冰,很容易造成人的表皮、真皮与皮下组织的冻伤。而且冰层融化和冷风吹拂都会不断带走人体的体温,人很容易因为失温症而死亡。

其实作者也知道环境对于人体十分不利,在冰上躺着久了肯定会要了王祥的命,但是在这本书里,孝是主题,而好人尽孝必有好报也是主题,不能让人在上面待久了造成组织坏死乃至冻死这种好人没好报的结局

所以作者给了圆满结局:“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必须尽快结束卧冰这个事,因为时间一长肯定会让主人公受到人身伤害,好人没好报,不利于宣传孝

可惜,没那么多如果。我们不是主人公,王祥如果失去了主角光环,现实中八成冻死在冰上。这种代价太过惨痛。为了尽孝而将自己置于危险中并不是值得提倡的,继母想吃鲤鱼,完全可以去买来,实在没钱也可以自己去找东西把冰凿开抓鱼(不可能砸不开),实在得不到的话只要拥有孝的心意就行,干嘛把自己置身于危险当中?



周鑫宇178


观二十四孝《卧冰求鲤》有感

我来答共1条回答

精锐教育方老师LV.52016-03-28

读了《卧冰求鲤》这篇文章,我被主人公——王祥的孝心感动了。 这篇文章讲了在一个天寒地冻的日子里,王祥的继母想吃新鲜的鲤鱼。王祥便立即穿上一件破烂的旧棉袄,来到了河边。王祥顿时傻眼了:河面已是万里冰封,哪里还有鲤鱼?没办法,王祥只好试着用体温将冰融化。可是,冰只融化了一点,王祥已经冷得瑟瑟发抖。这时,冰突然自行裂开,出现一个小洞,洞里跃出两条鲤鱼。王祥兴奋极了,迫不及待地带着鲤鱼回家给继母吃„„ 用体温将冰融化,那是多么不可思议啊!我不由自主地想起那天的情形。前几天,我们这里气温骤降,下了一场鹅毛般的大雪。我穿了两件羊绒衣,一件羽绒服,还是觉得冷,不敢伸出手写字。可王祥呢?竟然赤裸着上身趴在冰面上!是 什么力量使王祥的意志力这么坚强呢?我想:应该是他对继母的那份爱和孝顺吧!想到这里,我的眼前浮现出我的奶奶。我是奶奶带大的。小时候,我还不会走路,奶奶总是抱着我,从一楼爬到五楼,又从五楼走到一楼,带着我到处玩耍,给我带来无尽的快乐。后来,奶奶抱不动我了,便吃力地背着我,一刻也不离开我。我渐渐长大,上了幼儿园、小学,奶奶头发已斑白,皱纹布满了额头,可她还在为我煮饭,洗衣、整理、打扫„„不停地忙碌着,毫无怨言。可我呢?洗脚前总是把袜子扔得老高老远,东一只,西一只,害得奶奶跑来跑去弯下腰去捡;有时我还故意不说明天吃什么早餐,把奶奶急得团团转,自己却在一旁偷笑。我和王祥比起来,简直是天壤之别。 虽然,现在的生活并不需要我们像王祥那样“卧冰求鲤”,但我们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尊敬、孝敬长辈。我可以为爷爷奶奶收拾碗筷,可以帮奶奶打扫卫生,还可以为奶奶捶捶背。“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只要我们用心去做,长辈们也一定会感受到的,不是吗?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王祥用自己的行动作了回答。《卧冰求鲤》这个故事将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中„„


夜听万象


王祥的继母只是生了一场小病,王祥就不顾自己生命的安危跑到河边捉鱼。可见他是非常地尊敬他的继母的,不为那些小事而改变他心中的想法;也可以看出,他对继母是非常宽容的,不为之前那些不愉快的事而耿耿于怀。更让我们看出,他是一个孝敬父母的人。他也很懂得如何关心他人,体贴他人,尊重他人,宽容他人。

父母为我们付出了太多太多的精力、时间、金钱,我们应该尊敬、孝顺他们。我们应该学会去体贴长辈,关怀长辈,而这些都可以从小事做起:我们可以认真地听老师讲课、完成作业;认真地完成每一项事,哪怕是芝麻点大的事;帮父母做家务,给他们捶背,洗碗,听他们给我们的教导,哪怕是他们的唠叨,也要牢牢地镶在我们的心里......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现在开始我就要好好孝敬父母,关爱长辈。听他们的话,帮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长大后一定要好好报答的养育之恩。同时我也知道和别人相处要有宽容之心,不计较太多,要善待身边所有的人。这样,我们整个世界也会因此而变得更加团结和美好!




行者带你看世界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孝道是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二十四孝》就是由历代二十四个孝子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

1

在今天这个现代文明社会中去理解这些故事不免觉得荒诞、离奇、不切实际。例如“卧冰求鲤”,故事是这样的:

王祥,晋代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继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王祥将鱼带回家为继母做了可口的鱼汤,果然病愈,朱氏感动了,从此,一家人和睦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 这个故事有悖人情常理

继母本就不喜欢王翔,平日待他也不好,继母生病,以正常人性考虑是不会去“卧冰求鲤”的 ,故事本身就很牵强。

冬天赤身卧于冰上给继母捕鱼吃,但凡脑子正常点的人都会想办法凿个坑或是其他办法,在天寒地冻的天气里,脱光衣服卧冰捕鱼,实在离奇。

  • 违背人的正常生理极限


科学研究表明:人若裸体在气温27℃以下或者穿上薄衣服休息在气温19℃以下的环境中,就会出现热量“入不敷出”的负平衡。气温在10℃且风较大时,手的皮肤温度慢慢降低。当手的皮肤温度下降到15.5℃以下时,手的操作灵活性明显降低。特别严寒的季节,在较短时间内就能将人冻僵或冻伤,-5℃以下的低温可把手指冻痛,-14℃以下的低温,会将暴露在外的手指、耳朵冻伤。

“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这是要作死的节奏吧,怕是等不来鱼,王祥自己先要冻伤或冻死了。

  • 有神话色彩,不切实际。

“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好像这两条鱼是天上神仙指派给王祥的,没有一点实际操作意义,更没有仿效性。

引用鲁迅先生的话:【 “卧冰求鲤”,可就有性命之虞了。我乡的天气是温和的,严冬中,水面也只结一层薄冰,即使孩子的重量怎样小,躺上去,也一定哗喇一声,冰破落水,鲤鱼还不及游过来。自然,必须不顾性命,这才孝感神明,会有出乎意料之外的奇迹,但那时我还小,实在不明白这些。】

2

在现代社会里怎样才是真正的“孝道”?

心理学家曾奇峰说过:把孩子对父母的自然的爱,硬性规定成一个道德准则,是大家犯的一个最为愚蠢的错误。所以“孝顺”不应该是一种道德绑架,它是建立在人与人平等互助的基础上的

  • “孝”应该建立在长辈与晚辈之间的平等关爱上

父母赋予了孩子生命,可孩子本身并未这样要求过。大部分人的养儿防老的心理并不值得称道,反而有些近似道德绑架。而相反的,我国“父慈子孝”的传统美德,在“孝”这件事上,前提条件是“父慈”。如果“父不慈”,又何来“子孝”呢。

  • “孝”应该建立在长辈与晚辈之间的相互理解上。

长辈与晚辈之间或多或少存在着代沟,这就造成两代甚至三代人之间观念不一样,认知不一样以至生活习惯不一样等等。谁都不想妥协,谁都觉得自己没错,不能互相理解都会带来各种矛盾。

例如:父母认为自己给了儿女足够的关心,而儿女却有些“没良心”,成日反抗自己或是冷漠对待。不能相互理解,双方存在误解,就是不孝嘛?只是没有很好的沟通理解,所以两辈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很重要。

随着时代的变化,我们今天的“孝道”和过去的“孝道”有着认识、理解上的不同,可能生活中依旧会因为“孝”闹出一些不愉快,但归根结底品质是好的,只是人心不同而已。


艺诺


在我看来,我十分不赞同卧冰求鲤这个故事背后表现的孝道。

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卧冰求鲤的故事。王祥从小死了亲生母亲,继母对王祥不好,但是王祥没有因此而憎恨继母。大冬天继母想吃鱼,王祥就脱掉上衣帮继母来抓鱼。冰面自动破开,两条鲤鱼从水中跃出,王祥就把它们拿回家做给母亲吃。

我们仔细看完故事之后就会发现其中的几个关键词:“继母”“对王祥不好”“大冬天”“帮继母抓鱼”。在我看来王祥这并不是孝道的表现。他的亲生母亲去世已久,他大冬天捉鱼孝顺的对象并不是自己的亲生父母,而是一个对他并不好的继母。不要说什么以德报怨,首先大冬天赤裸着上身抓鱼这种不爱惜自己身体的表现就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一个人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都要爱惜自己、保护自己、尊重自己。别人对自己怎么样是别人的事情,我们无需强求任何人喜欢自己。

再者,即便是亲生父母,我也不提倡在冬天卧冰求鲤,这是一种愚孝的表现。对别人好的方法有千千万万种,然而若是做到事事顺遂,这不仅会导致自我的迷失,更有甚者,会导致家庭的不合。因为当父母习惯了你的事事顺应,一旦有什么事情你不想做了,当你表现出一点点的抗拒时,父母就会觉得你变了,你不再孝顺了,之前所有孝顺的事情将会一文不值。那么有一天,在梦想与父母的要求之间,你又该如何抉择呢?

我写这个回答,并不是呼吁大家不去孝顺父母,而是想让大家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孝顺。做一个孝子没有错,做一个愚孝的人才最可悲。



c3coming


如何看待卧冰求鲤这个事,老汉以为可从三个方面来看,一是卧冰求鲤的故事梗概?二是卧冰求鲤的时代背景?三是卧冰求鲤的现实意义。清楚了卧冰求鲤的梗概、时代背景及现实意义,观点自然就水到渠成明确了。

一、故事梗概

(一)来历。卧冰求鲤是一个民间传说,最早出自干宝的《搜神记》,讲述的是魏晋时期晋人王祥冬天为继母在冰上捕鱼的事情。唐朝房玄龄等编撰《晋书》卷三十三 列传第三记载:王祥,字休徵,琅邪临沂人(今山东临沂市),汉谏议大夫吉之后也。祖仁,青州刺史。父融,公府辟不就。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成为宣扬孝道的通俗读物,其中卧冰求鲤故事中的主人王祥被列为24孝子之一,证明该故事从元代起为后世传颂,王祥也被称为“孝圣”。

(二)故事

王祥(184-268),字休征,琅琊临沂人,魏国人,西晋大臣。王祥因孝名和功绩被加官晋爵,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寿终八十四岁。早年丧母,继母朱氏并不养他,常在其父面前数说王祥的是非。他因而失去父亲之疼爱,总是让他打扫牛棚。父母生病,他忙着照顾父母,连衣带都来不及解。一年冬天,继母朱氏生病想吃鲤鱼,但因天寒河水冰冻,无法捕捉,王祥便赤身卧于冰上,忽然间冰化开,从裂缝处跃出两条鲤鱼,王祥喜极,持归供奉继母。继母又想吃烤黄雀,但是黄雀很难抓,在王祥担心之时,忽然有数十只黄雀飞进他捕鸟的网中,他大喜,旋即又用来供奉继母。他的举动,在十里乡村传为佳话。人们都称赞王祥是人间少有的孝子。

二、时代背景

西汉以来,以孝治天下,全国范围选用官吏也采用“举孝廉”,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汉惠帝吕后都曾有诏举 孝悌力田之举。汉武帝确立了独尊儒术的基本政策,选拔统治人才特别重视人的品德。根据儒家的思想,强调为人立身以孝为本,任官从政以廉为方,因此,察举孝廉被确定为选拔人才的最重要的科目,成为汉代察举制度最有代表性的典型科目。

汉代举孝廉定为岁举,即各郡每年按规定人数举荐人才,送至朝廷,成为汉代选拔官吏和任用升迁的清流正途。自汉武帝之后,至于东汉,从地方官吏到朝廷的名公巨卿,有不少是孝廉出身。通过举孝廉,在社会上造成在家为孝子,出仕做廉吏 的舆论和风尚,起了崇尚孝行,移风俗 的社会教育作用。东汉中后期及三国魏晋初期,特别是魏文帝曹丕推行九品中正制选用人才,使门阀士族垄断了官阶,但仍将孝行作为一种规范。

三、现实意义

当代世界正处于不同文明相互融合、相互借鉴、相互影响的时代,和平与发展仍然是社会的主要方面。我们中国正处在全面发展的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态五个方面一体发展、一体改革、一体进步,我们更加坚定“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阔步走向世界舞台。卧冰求鲤这样的故事,弘扬的是一种孝道,传承的是孝老爱亲,敬老爱老,尊老重老,是一种传统美德,需要进一步发扬壮大。主要原因有二个,一是现实需要。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社会需求的多元,独生子女及贫富差距的社会存在,人们面临的压力更大,社会上存在少部分不尽养老义务的现象,通过大力弘扬孝道文化,选树先进典型,能够进一步弘扬正气,形成好的社会风气。二是和谐需要。和谐社会建设一直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和谐社会的内容就包括家庭和谐、邻里和谐、上下级和谐,国与国的和谐,家族家的和谐,通过弘扬优秀的孝道文化,能够进一步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北京老汉


“卧冰求鲤”讲的是古代一个叫王祥的人,为了生病的继母朱氏在冬天能吃上新鲜的鲤鱼,尝试用身体融化河面上的冰捕捉河里的鱼,结果此举感动了上天,河面上的冰居然自己裂开并跳出一尾大鲤鱼出来。这是一个广为流传的孝道故事,王祥为孝顺父母所做的付出可谓令人感动。
但如果把这个故事搬到如今的社会来看的话,王祥举止实际上体现了很突出的家庭问题。


一、缺乏父母关爱

王祥的家庭是一个典型的重组家庭,父亲娶了后妈平时也没有时间照顾王祥,后妈也扮演着人们印象中的负面角色,讨厌甚至虐待王祥,直至王祥为继母‘卧冰求鲤’,继母才为之前所做的事情感到羞愧。不得不说王祥为了继母的接纳付出了很大努力,不得不给他点个赞。但这毕竟是个故事,现实中如果一个小孩这样做,恐怕鱼没捞到,人早已经送急症了。而且现实中一直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小孩,其实很难体会到父母的关爱,长大后对心理上多少会产生影响。

二、孩子和家长之间缺乏沟通

王祥的父亲将朱氏娶回家后,朱氏一直在刮王祥的枕边风。而他的父亲竟信以为真,也不问问王祥是什么情况就斥责他。王祥呢,也是乖乖的站在那里任他父亲骂,没有为自己辩解,导致王祥父亲认为王翔是心虚理亏,便更信了朱氏的话。还有朱氏想吃鱼,王祥明明可以禀明自己的父亲一起想办法,那样可能就不用受寒冻之苦了。

三、典型的家长为尊

在古代所提倡的不单单是‘子孝’还有‘父慈’,‘父慈子孝’才是一个美好家庭应有的样子。故事中王祥的家庭却是一个父母至上的家庭,完全没有体现出父母慈祥的那一面出来。这样培养出来的孝子,虽然在孝顺长辈上做的很出色,但是等到他本人做家长的时候,是不是也会转换到他父亲的角色,成为一个霸道无理的家长。

这些只是本人单从家庭问题上表达的一些观点,对于故事本身传扬的孝道十分赞同,百善孝为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