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回眸:四川清末民國年間軍閥逸事考

源起


歷史的回眸:四川清末民國年間軍閥逸事考

清朝未年,清廷頒佈命令廢除舊軍制,建立新軍。每個省設二個鎮(鎮即師),由於四川是個大省,設了三個鎮。

一九一二年,孫中山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後,令全國改革軍制,廢鎮為師,即由原來的鎮統制改為師長制。四川首建五個師,任周駿為第一師師長;彭光烈為第二師師長;孫兆鸞為第三師師長;劉存厚為第四師師長;原重慶蜀軍政府所委的蜀軍第一師師長熊克武,改為第五師師長。

歷史的回眸:四川清末民國年間軍閥逸事考

民國以前,四川分為成都、重慶兩個軍政府。成都軍政府稱為大漢四川軍政府,首任都督為蒲殿俊,但一切事情都由四川總督趙爾豐策劃和控制。蒲作都督僅只兩個月就下了合,由尹昌衡繼任,尹昌衡執政期間,為順應當時局勢,改組了軍政府,請同盟會黨人董修武任總政處總理兼財政部長,周駿為軍務部長。

同時,他為了防止被趙爾豐暗算,就先下手為強,於一九年十二月廿二日,在成都將趙爾豐逮捕,當眾宣佈其罪行,予以就地正法,並傳首示眾,趙爾豐被處死,人心大快。

ー九一一年十一月廿二日,夏之時所領導的起義軍到達江北後,由同盟會員組成了“蜀軍政府”,以張培爵為都督,夏之時為副都督,並發表宣言,提出了:“驅逐被房,恢復中華,建立民主,平均地權”的同盟會綱領,頗受群眾擁護。

歷史的回眸:四川清末民國年間軍閥逸事考

一九一二年二月二日,成渝兩軍政府協議換約,於三月十二日,正式合併為“四川軍政府”,宣告四川統一。

四川的軍事學校

四川武備學堂。創造於清光緒一九O二年秋,校址設在成都東城昭忠祠。一九〇二年秋,遷校址於成都北較場。每年招生一次,連辦三年,是共招生二百七十人,先後畢業二百二十人。畢業生中有:陳澤、王陵基、彭光烈、劉成勳龍光、周駿、尹昌衡、劉存厚等。

四川陸軍小學堂。是在一九〇六年,四川武備學堂停辦後,利用原址於一九〇八年開辦的。每年辦一期,招生一百人,共辦五期招生五百人。第一期學生中有呂超、鄧鍚(yáng)侯、田頌堯、向傳義、劉邦俊、王維綱等;二期有黃隱、孫震、王旭東等;三期有何光烈、劉文輝、唐英、楊尚周等;四期有李家鈺、餘中英等。

歷史的回眸:四川清末民國年間軍閥逸事考

四川陸軍速成學堂。一九〇八年開辦,共辦了兩期,招二百餘人。學生中有劉湘、楊森、許紹宗、王纘(zuǎn)緒、潘文華、唐式遵、李雅才、李挽瀾、張斯可等。

四川陸軍講武堂。創辦於一九一〇年,仍用原武備學堂舊址,只辦了一期,教官有周駿、尹昌衡等。招收學員,除儘先考取東北調來而無學資及未補實缺的人員外,兼收新軍中的下級軍官見習生等,如劉湘、許紹宗、陳國棟等都讀過講武堂。

四川陸軍軍官學堂。辛亥革命時期,尹昌衡就任都督後,於成都北較場原陸軍小學地址,收集當時因革命暫行停課的各級學堂的學生,還有部分小學教員等五百餘人,進行編隊訓練。由於這些學員的年齡、文化不等,差距較大,舉行了一次甄別考試訓練收效甚微,只錄取了五十餘人。

歷史的回眸:四川清末民國年間軍閥逸事考


ー九一二年元月,又招收了中等學堂畢業生一百六十名,連同原錄取的五十名共二百一十人,辦了三期第一期二百一十人,在一九一三年春快畢業時為反對全川陸軍軍團長兼重慶鎮撫府總長鬍景伊及學生隊長等原因,全體學生在一個早晨,換上便衣,離開學堂,各自散去而告終。

第二期招生約一百六十餘人,一九一四年畢業;第三期招生約二百餘人,一九一五年畢業。

李家鑠、羅澤洲、陳光藻、杜介人都是這個學堂畢業的。

四川軍官速成學堂。於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後創建,共招生五百四十名,一九一三年畢業時只有三百九十條人。學生中有郭汝棟、廖海濤、範華聰、肖應明等。

四川官弁(biàn)學堂。創建於一九一四年,校址設在成都慶雲西街,共辦三班,招生六十名。除上述學校外,一九一一年春,還辦有個官弁小學堂專收武官子弟入學訓練,只辦了一班,六十多人,年底停辦。

歷史的回眸:四川清末民國年間軍閥逸事考

四川軍閥派系形成

武備系:它開始於辛亥革命時期,是以武備學堂畢業的軍人為主。當時四川最初建立的五個師中除第五師師長熊克武外其餘四個師的師長都是武備學堂的學生。至於旅、團、營級的就更多了。尹昌衡和胡景伊以及陳宦都曾在該學堂任過職,並與武備學堂畢業的軍人有著師生關係,因此,這個系在民初就形成了,也是最早的唯一的一個系。一九一九年後,武備系的聲譽就逐漸下降了。

速成系:內部又分老速成系和新速成系。是一九一九年開始形成的,其中成員包括陸軍軍官學堂,以及弁目隊、四川軍官速成學堂畢業的軍人。這個系實力雄厚,首腦人物是劉湘,其中心人物是楊森、唐式遵、潘文華、王纘緒、張斯可等。劉湘任川軍第二師師長時,他的中、上級軍官大多數是速成學堂畢業的,後來他任軍長時,該系又有了更大的發展。

歷史的回眸:四川清末民國年間軍閥逸事考

保定系:包括陸軍小學、陸軍中學,後又在湖北清河、武昌兩處開設了陸軍預備學校,招訓陸軍小學、陸軍中學未畢業的學生。當時,有陸軍四校之稱。所謂保定系,就指的是這四校畢業的軍人,他們人數眾多,常與速成系相抗衡。此係是一九二二年,鄧鍚候、田頌堯、劉斌三個師被一、二兩軍聯合攻擊,退到保寧以後形成的。一九二五年,川軍聯合黔軍驅走楊森後,劉文輝則成了保定系的主要人物,至一九三四年,保定系由於內部分裂,已沒有實力,就不成一系了。

軍官系:該系是有相當實力的,它是由四川軍官學堂畢業的軍人形成的。在一九二六年時期中,主要是李家鈺、羅澤洲兩人為主,後來李投靠劉湘去了,而羅又為劉文輝所收買,這個系就基本解體了。

還有一個一軍系和二軍系。一軍系首腦人物熊克武、但懋辛,中心人物有餘際唐、喻培棣、李鬱生、張衝等。它在一九二〇年至一九二三年時期的川中各次混戰中,都具有左右局勢的力量。二軍系是以劉湘、楊森二人為首。一九二三年兩軍發生戰爭,一軍戰敗,率部離川,該系就從此不存在了。

歷史的回眸:四川清末民國年間軍閥逸事考

除上述派系外,在一九一九年前後,四川國民黨內部鬥爭激烈又產生了“九人團”和“實業團”兩大派別,相互進行爭奪。

九人團”:以熊克武為首,其他有但懋辛、李蔚如、喻培棣、餘際唐、張衝、吳秉均、劉光烈、龍光等人,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在日本留過學,是同學關係,又同在一起搞革命,容易接近,並常有往來,且在川中都任有要職。這批人已掌握了四川軍政大權,他們為了鞏固自己的利益而結合,形成了“九人團”。

“實業團”:是四川國民黨另一些執政的人,如謝持、楊庶戡等人組成的,與“九人團”相對立。一九〇七年,四川同盟會黨人在成都起義失敗後,謝持逃到陝西組織了一個牧場,想以辦實業作號召,以便收納更多的人,因而組織了這個“實業團”。

以上這些派系,在一九三〇年前的四川長期混戰中,都曾經各自發生和起過不小的作用。派系的複雜關係,微妙莫測,變化無常,打來打去,大吃小,強欺弱,其目的都是為了爭權奪利擴張自已的實力。一九三〇年後,四川軍閥就只剩下了劉湘、劉文輝、賴心輝、劉成勳、鄧鍚侯、田頌、楊森等人,當時有七雄之稱,以後賴心輝、劉成勳相繼垮臺則只剩下了五個,便稱為五霸。

當時四川軍隊的編制

軍司令部:下設各處、室,並轄軍直部隊。下轄三個師,每個師轄三個團,每個團轄三個營,每個營轄三個連,每個連轄三個排,每個排轄三個班;一個班由十八人組成。

軍司令部的組成:

軍長(中將)一人,副軍長(少將)一人,參謀長(少將)一人,副參謀長(上校)一人。

下設參謀處:主管教育、訓練、作戰、諜報(附設便衣諜報隊)。

副官處:主管軍部事務工作,設營、車輛、對外交際。

軍需處:主管財糧被服、部隊後勤工作;軍務處:主管軍械軍官佐升遷任免。

軍醫處:主管醫政、藥政、附設軍醫院。

軍法處:主管軍紀賞罰。各處處長均系士校。

軍部的直屬部隊:輜重營,軍部運輸(包括汽車、獸力車輛);炮兵營——有稱山炮營;工兵營——築城、修橋等通訊營,主要負責通訊工作;警衛營,共有三個連,負責保衛軍部。

師司令部的組成:

師長(少將)一人。副師長(少將或上校)一人,參謀長(上校)一人,下轄三個團。師直屬部隊有——炮兵連、通訊連、工兵連輸送連、搜索連或特務連(即警衛連);另設有參謀室、副官室、軍需室、軍醫室,各室主任均系中校。

團部:團長(上校)一人,副團長(中校)ー人,團附(少校)一人,下設三個營。團直屬部隊——警衛排、通訊排、小炮排、工兵排。另設有參謀室、副官室、軍需室、軍醫室。各室主任均為少校。

薪資:軍官的薪資稱為官俸,士兵的薪資稱為兵餉。當時的薪資,上將每月八百元,中將每月六百四十元,少將每月四百元。上校每月一百二十元一角,中校每月一百元(?資料可能不確定),少校每月八十一元九角三分。上尉每月五十二元九角六分,中尉每月四十元六角四分,少尉每月二十九元一角八分,准尉每月二十二元六角六分。上士每月十四元一角六分,中士每月?資料缺,下士每月十一元三角三分。上等兵每月八元一角三分,一等兵每月七元三角,二等兵每月六元九角。

以上可作為民國時期軍閥情況的一個梗概,有興趣沽酒客還將繼續為各位講述他們的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