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泉港」到泉港崑山深處 探尋海上貿易史蹟

「印象泉港」到泉港崑山深處 探尋海上貿易史蹟

林場裡存留的一些斷柱,有待進一步考究


「印象泉港」到泉港崑山深處 探尋海上貿易史蹟

山清水秀,令人心曠神怡


「印象泉港」到泉港崑山深處 探尋海上貿易史蹟

石刻上的詩句,印證泉港當時的海上貿易盛景


  聽聞泉港有座崑山,崑山深處有幽深的洞穴,有革命英烈的故事,有美麗的神話傳說,有座千年的古寺,更重要的是有記載宋代泉港海上貿易繁榮的石刻遺蹟……於是,泉州文史愛好者一行人,萌生出攀爬的慾望,跟隨泉港方誌辦工作人員一起,開始了一趟深度的文化之旅。


在千年崑山寺遺蹟處 聆聽革命英烈的故事


  崑山,位於泉港前黃鎮境內。崑山腳下是崑山水庫,遠看時,一池碧波澄澈透明,兩岸青山雲霧繚繞,靠近的時候,那種清新、朗潤、舒爽的感覺直透心底。通往崑山寺的是條古道,古道清幽且陡峭,每走一步就好像在敲擊歷史的大門。此趟攀爬還是相當考驗體力的,還好苦中有樂,山高林密,巖峭洞幽,別有一番情趣。半小時後,當泉港方誌辦負責人林進輝指著幾間石板屋說“這就是崑山寺遺蹟所在地,現在是崑山林場”時,大家都納悶了:沒有佛像、沒有文物、沒有廟宇殿閣,屋裡屋外存留著或完整或殘斷的老石柱。原來,1932年,為配合中央紅軍進攻漳州和牽制敵人兵力,這裡成立了“抗捐大同盟”,聯合武裝力量反抗國民黨強徵“油園捐”的鬥爭。寺院被前來圍剿地下黨的國民黨軍焚燬。寺院的僧人為了掩護地下黨,被國民黨軍用石臼活活錘死。大家聽到該故事時,一臉凝重,眼前好像掠過當時殘酷的畫面,對此地肅然起敬起來,“此地無廟勝有廟”,它所傳遞的精神才是更有力量的。


石刻古詩 印證當年海上貿易盛景


  崑山的岩石古風依然,石與樹,總是那麼恰到好處地相互映襯,而崑山寺石刻上的一些詩詞印證了當時的泉港,通過海路對外貿易達到一個新高潮。


  林進輝研究發現,北宋著名詩人謝履的一首詩應該是解讀當時頭北(泉港)海上貿易的盛況。謝履是惠安菱溪謝莊嶺(今屬泉港塗嶺)人,他曾吟詠 “蛇岡躡龜背,蝦嶼踞龍頭。岸隔諸番國,江通百粵舟”一詩,詩中涉及五種重要景象,一是蛇岡、二是龜背、三是蝦嶼、四是龍頭、五是江。而崑山石刻上的古詩內容可以與之相呼應,“天開石洞倚巖雄,門對竽江四玲瓏。入眼波光隨印照,千雲萬水一山中” ,下注“開山僧有題”。如今,站在石刻的位置面向大海,至今仍可以看到蛇岡(惠安輞川五峰山)、龜背(惠安輞川鯉魚島)、龍頭(泉港崑山山脈)三種景象,“蝦嶼”在泉港鍾厝村,現被填為鹽田。與謝履詩中提到的方位也對應得起來,蛇岡要在龜背的後面,蝦嶼要在龍頭的前面。同時,泉港的曾爐寺、鐵屎岸等都印證當時造船、修船、出海的盛景。


  來訪者也可從石刻上的詩句,瞭解崑山寺的文化。其中一詩的標題為“天池玉乳”,內容為“源頭活水許誰知,滴滴清涼應此時。削壁拓開無盡藏,直教飲者熱煩除”,下注“庚寅終夏釋無有山僧手闢並題”。詩中明確的“庚寅終夏”,以及前詩下注的“開山僧有題”,可以推斷崑山寺為崑山山脈首座寺,而且比同山脈的虎巖寺(建於北宋大中祥符年間,1008年—1016年)建立得早。“庚寅年”,也可以簡稱虎年,60年為一甲子,可以推斷,至少在公元990年就建有崑山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