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泉港」到泉港昆山深处 探寻海上贸易史迹

「印象泉港」到泉港昆山深处 探寻海上贸易史迹

林场里存留的一些断柱,有待进一步考究


「印象泉港」到泉港昆山深处 探寻海上贸易史迹

山清水秀,令人心旷神怡


「印象泉港」到泉港昆山深处 探寻海上贸易史迹

石刻上的诗句,印证泉港当时的海上贸易盛景


  听闻泉港有座昆山,昆山深处有幽深的洞穴,有革命英烈的故事,有美丽的神话传说,有座千年的古寺,更重要的是有记载宋代泉港海上贸易繁荣的石刻遗迹……于是,泉州文史爱好者一行人,萌生出攀爬的欲望,跟随泉港方志办工作人员一起,开始了一趟深度的文化之旅。


在千年昆山寺遗迹处 聆听革命英烈的故事


  昆山,位于泉港前黄镇境内。昆山脚下是昆山水库,远看时,一池碧波澄澈透明,两岸青山云雾缭绕,靠近的时候,那种清新、朗润、舒爽的感觉直透心底。通往昆山寺的是条古道,古道清幽且陡峭,每走一步就好像在敲击历史的大门。此趟攀爬还是相当考验体力的,还好苦中有乐,山高林密,岩峭洞幽,别有一番情趣。半小时后,当泉港方志办负责人林进辉指着几间石板屋说“这就是昆山寺遗迹所在地,现在是昆山林场”时,大家都纳闷了:没有佛像、没有文物、没有庙宇殿阁,屋里屋外存留着或完整或残断的老石柱。原来,1932年,为配合中央红军进攻漳州和牵制敌人兵力,这里成立了“抗捐大同盟”,联合武装力量反抗国民党强征“油园捐”的斗争。寺院被前来围剿地下党的国民党军焚毁。寺院的僧人为了掩护地下党,被国民党军用石臼活活锤死。大家听到该故事时,一脸凝重,眼前好像掠过当时残酷的画面,对此地肃然起敬起来,“此地无庙胜有庙”,它所传递的精神才是更有力量的。


石刻古诗 印证当年海上贸易盛景


  昆山的岩石古风依然,石与树,总是那么恰到好处地相互映衬,而昆山寺石刻上的一些诗词印证了当时的泉港,通过海路对外贸易达到一个新高潮。


  林进辉研究发现,北宋著名诗人谢履的一首诗应该是解读当时头北(泉港)海上贸易的盛况。谢履是惠安菱溪谢庄岭(今属泉港涂岭)人,他曾吟咏 “蛇冈蹑龟背,虾屿踞龙头。岸隔诸番国,江通百粤舟”一诗,诗中涉及五种重要景象,一是蛇冈、二是龟背、三是虾屿、四是龙头、五是江。而昆山石刻上的古诗内容可以与之相呼应,“天开石洞倚岩雄,门对竽江四玲珑。入眼波光随印照,千云万水一山中” ,下注“开山僧有题”。如今,站在石刻的位置面向大海,至今仍可以看到蛇冈(惠安辋川五峰山)、龟背(惠安辋川鲤鱼岛)、龙头(泉港昆山山脉)三种景象,“虾屿”在泉港钟厝村,现被填为盐田。与谢履诗中提到的方位也对应得起来,蛇冈要在龟背的后面,虾屿要在龙头的前面。同时,泉港的曾炉寺、铁屎岸等都印证当时造船、修船、出海的盛景。


  来访者也可从石刻上的诗句,了解昆山寺的文化。其中一诗的标题为“天池玉乳”,内容为“源头活水许谁知,滴滴清凉应此时。削壁拓开无尽藏,直教饮者热烦除”,下注“庚寅终夏释无有山僧手辟并题”。诗中明确的“庚寅终夏”,以及前诗下注的“开山僧有题”,可以推断昆山寺为昆山山脉首座寺,而且比同山脉的虎岩寺(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年—1016年)建立得早。“庚寅年”,也可以简称虎年,60年为一甲子,可以推断,至少在公元990年就建有昆山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