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雜病論》之大陷胸丸如何理解?

用戶12345670wys888


大陷胸丸的出處是(傷寒論)131條,從原文裡理解大陷胸丸比較合適。

131.病發於陽,而反下之,熱入因作結胸;病發於陰,而反下之,(一作汗出)因作痞也。所以成結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結胸者,項亦強,如柔痙狀,下之則和,宜大陷胸丸。方一。

大黃(半斤) 葶藶子(半升,熬) 芒消(半升) 杏仁(半升,去皮尖,熬黑)

上四味,搗篩二味,內杏仁芒消,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彈丸一枚,別搗甘遂末一錢匕、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溫頓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為效,禁如藥法。

這條的原意是:病發於陽,在外,,沒有用 和 的治法。用了一個“下”的治法,病邪由內入裡形成了結胸證。陰性的證,應該用 汗 的治法,而錯誤的用了 下 的治法,這樣外邪入內,形成了痞悶。

痞悶和結胸類似,那麼現在的治法才可用“下”的方法,什麼方法呢?就用大陷胸丸。

風寒在外治療的時候,病情症狀如果是陽證,就用 和 ,如果是陰症,就用 汗 。病邪沒有由內入裡的時候,用 下 方式,形成這一種結胸症了,這是一個治法失誤的變證。

所以說陷胸丸是治療 誤下 導致的結胸痞悶症。



中醫顧鴻


《傷寒論》131條",(結胸者,項亦強,如柔痙狀,下之則和,宜大陷胸丸)。括號內文字,非仲景原文。


手機用戶名1553933705


邪熱(外感)未解,正邪盛爭,急損津血,表實熱入裡結胸,陰液不勝陽(邪),結胸權宜之計大陷胸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