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杂病论》之大陷胸丸如何理解?

用户12345670wys888


大陷胸丸的出处是(伤寒论)131条,从原文里理解大陷胸丸比较合适。

131.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一作汗出)因作痞也。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方一。

大黄(半斤) 葶苈子(半升,熬) 芒消(半升) 杏仁(半升,去皮尖,熬黑)

上四味,捣筛二味,内杏仁芒消,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弹丸一枚,别捣甘遂末一钱匕、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温顿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为效,禁如药法。

这条的原意是:病发于阳,在外,,没有用 和 的治法。用了一个“下”的治法,病邪由内入里形成了结胸证。阴性的证,应该用 汗 的治法,而错误的用了 下 的治法,这样外邪入内,形成了痞闷。

痞闷和结胸类似,那么现在的治法才可用“下”的方法,什么方法呢?就用大陷胸丸。

风寒在外治疗的时候,病情症状如果是阳证,就用 和 ,如果是阴症,就用 汗 。病邪没有由内入里的时候,用 下 方式,形成这一种结胸症了,这是一个治法失误的变证。

所以说陷胸丸是治疗 误下 导致的结胸痞闷症。



中医顾鸿


《伤寒论》131条",(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括号内文字,非仲景原文。


手机用户名1553933705


邪热(外感)未解,正邪盛争,急损津血,表实热入里结胸,阴液不胜阳(邪),结胸权宜之计大陷胸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