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义盖云天的人儿:献给祖国的牛

那些义盖云天的人儿:献给祖国的牛

郑文公活得很窝囊,他领导郑国四十五年,却一直没能让郑国人民站起来,扬眉吐气开始新生活;他只能跟在秦国、晋国、楚国等强国的屁股后面,充当点头哈腰的小弟。眼看着自己庸庸碌碌地老去,郑文公很不甘心,决心死得像样一点,觅一块风水宝地寄托雄心壮志,在九泉之下,保佑子子孙孙,兴旺发达。

  风水大师看来看去,看中了弦高的养牛场。在寻常人的眼里,那就是一面很普通的山坡,也没见什么奇花异草,风水大师却说得天花乱坠。似乎,死了以后,能埋在这里,就算是横死惨死,也死不足惜。

  公允地说,郑文公不是个蛮不讲理的国君,他对弦高的补偿方案还算公道:补偿弦高两百亩平原良田,一百万元拆迁安家费。弦高的那一片山地,不到一百亩,那几间旧房子,不过值十来万块钱。显然,对弦高来说,这是非常合算的交易,他要是不答应,脑袋一定是和牛脑袋一样,没开窍。

  可是,你知道,中国的事儿很复杂。郑文公身为国君,不可能亲自和弦高谈生意,按老规矩,他只能把事情交代给一个部长级大臣。然后,事儿按规矩一级一级往下交代。最后,与弦高直接打交道的是乡长。

  乡长找到弦高时,两百亩平原良田,变成了一百亩盐碱地,一百万元拆迁安家费,变成了十万元。这条件当然很不地道,放到现在,弦高一定会成为坚定不移的“钉子户”,并连哭带闹地上访上访上访,最终使事情大白于天下,连根拔出一串贪官。可弦高注定要成为感动中国几千年的农民,他没有吵,也没有闹,乡长找他谈话的第二天,他二话不说,就带着一家老少,赶着他的牛,搬到了乡长指定的盐碱地。那时候,弦高还不知道民主,更不知道维权,他只知道,郑国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归国君所有。国君死后愿意葬在牛屁烘烘的养牛场,那是他弦高的荣耀弦高的幸福呀。

  

那些义盖云天的人儿:献给祖国的牛

弦高搬家后不久,郑文公就死掉了,如愿以偿葬到了弦高从前的养牛场。

  国君死了,举国同悲。弦高更是悲恸欲绝。

  弦高的悲痛,绝不是虚情假意装腔作势的表演,因为,他的牛不知道吃了盐碱地里的什么草,正在接二连三地死去。国君死了,会有新国君,国君永远死不完;而弦高的牛,死一头就少一头,牛死完了,弦高一家老少就没有指望了。所以,弦高真的很悲痛,很绝望,借着全国人民哀悼郑文公,弦高撕心裂肺,痛哭了一场。

  号啕大哭之后,弦高清点了一下他的牛,还剩下十二头。弦高很清楚,这盐碱地里的养牛场办不下去了,剩下的这十二头牛,必须尽快处理掉。

听说,洛邑的牛市行情还不错,弦高就带上十八岁的儿子,赶着剩下的十二头牛,奔赴洛邑。


祖国虽然不太可爱,但自己一直无怨无悔地爱着她


  几年前,郑国与楚国私下结盟,晋国很不爽,就联合秦国,要把郑国灭掉。郑国悄悄派使者对秦王说:“郑国远离秦国,与晋国接壤,你们合伙灭了郑国,秦国得不到任何好处,只是让晋国得了便宜。晋国强大了,于秦国那可是大大地不利哦。”秦王一听有理,就留下两千兵马,为郑国守卫都城北大门,自己率领大部队,撤兵了。

  秦国留在郑国都城的两千兵马,名为帮助郑国加强国防力量,实为随时准备灭郑的一支伏兵。郑文公死后,郑国人心惶惶,驻郑国的秦将觉得,消灭郑国的时机到了,就悄悄派人向秦王报告:“速发大军,里应外合,拿下郑国!”

  当弦高和他儿子商量去洛邑卖牛的时候,秦国奔袭郑国的大军,早已上路了。

  远赴洛邑去卖牛,弦高其实另有心思,找一处可放心养牛的好地方,搬离郑国。

  在春秋列国中,郑国就像一个卖身的小姐,被人玩弄,被人轻薄。许多人因此搬离了郑国,弦高本来没有动搬家的念头,并在走南闯北卖牛的过程中,为维护郑国人的尊严而不断努力。轻视郑国人者,弦高坚决不和他做生意;尊重郑国人者,弦高亏本也愿意和他做朋友。弦高对郑国的感情,就像青春期的儿子对父母的感情,他自己不能容忍父母的愚昧、固执、不可思议,但他不能接受任何外人对父母的鄙视。当弦高的养牛场成为郑文公的陵墓,当弦高的牛在盐碱地里一头接一头地倒毙,弦高的心慢慢地凉了,这样一个注定灭亡的邪恶之国,不值得自己为她披麻戴孝了。

  弦高父子俩将要走出郑国的时候,对面来的商贩说:“秦国大军来了,又要打仗了!”秦国和郑国远隔千里,中间还横着几个小国,弦高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秦国这一次是来和郑国打仗的。

  进入和郑国相邻的滑国境内,弦高父子和秦军劈面相逢。

  杀气腾腾的秦军士兵,让弦高的牛不安地“哞哞”叫。弦高突然明白,秦军经过几个国家,却没有发生任何战事,他们明显是专奔郑国而来的!

  如狼似虎的秦军杀到,毫无准备的郑国必定措手不及,土崩瓦解。

  郑国即将灭亡,此后,弦高我是哪国的人呢?

  那一刻,弦高突然发现,祖国虽然不太可爱,但自己一直无怨无悔地爱着她。

  弦高附在儿子耳边,说:“赶紧回去,告诉郑国军队,秦军来了,准备打仗!”

  儿子掉转马头,绝尘而去。

  秦军还在绵绵不绝而来,与弦高擦肩而过,直扑郑国。

  弦高正一正帽子,抻一抻衣袖,又掸去裤脚边的牛粪斑点。

秦军帅旗过来了,帅旗上一个大大的“孟”字。弦高知道,率领这支队伍的应是秦军主将孟明视,就冲着秦军队伍大声喊道:“郑国使者弦高求见孟将军!”

那些义盖云天的人儿:献给祖国的牛


古往今来,没见过挖空心思要把自己的牛白白送人的骗子


  秦军统帅正是孟明视。一听郑国使者求见,孟明视吃了一惊,此次奔袭郑国,乃秘密行动,除了几位主要领导,秦军将士都不知道此次行动的目标,只求神不知鬼不觉,一击得手。难道走漏风声了?

  孟明视一见弦高,就觉得不对劲。使者代表国家形象,应该相貌堂堂,举止得体,此人却天生一副民工相,浑身散发牛粪味;更主要的是,他手中拿的不是使者的节杖,而是赶牛的鞭子!孟明视皱一皱眉头,问道:“你是郑国的使者?”

  弦高说:“也是也不是。”

  “怎么说?”

  “我本来是个养牛的郑国农民。”弦高扬一扬手中的赶牛鞭,又说,“国君买下了我的十二头牛,又让我送过来犒劳孟将军,我就又成了郑国使者。”

  “原来如此呀。”孟明视捋一捋胡须,就把事情捋清楚了:新接班的郑穆公已察觉秦国的偷袭计划,不好翻脸,又不甘示弱,就装糊涂让人送牛来“犒军”,暗示秦军,你们来干什么我已知道,若给我面子,你们就回去;若不给面子,就只管放马过来吧。

  弦高正是料定孟明视会这样推断,才冒称郑国使者,果断献上自己的牛。孟明视也不能不这样想,他见过冒充高官的骗子,但骗子招摇撞骗,是为了赚取钱财,古往今来,没见过挖空心思要把自己的牛白白送人的骗子呀。

  既然郑国已做好准备,偷袭就成了明攻,明攻就很难说有几分胜算了。孟明视当即命令部队,停止前进。

  秦军将士吃了弦高送上的牛,觉得千里迢迢奔波而来,不干点什么太没有意思,便顺手灭了滑国。

  再说郑穆公,接到弦高儿子的急报,将信将疑,就派人到北门秦军的居地去探虚实。秦国若真要大举进犯郑国,这两千秦军,此刻一定正蠢蠢欲动。探子潜入秦军居地,只见秦军所有的刀子都磨亮了,所有的战马都喂饱了,时刻准备战斗。郑穆公大惊,当即下令全国进入一级战备状态,同时,向两千秦军下了逐客令:“诸位在郑国做客太久了,到别处玩儿去吧。”秦军眼看阴谋败露,很不好意思,灰溜溜地撤走了,给后世留下了一个尴尬的成语,“厉兵秣马”。

  后来,撤退的秦军在途经晋国时,中了晋军的埋伏,全军覆灭。弦高的十二头牛,让秦国统一中国的步伐,至少后退了十年。十年时间,能发生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谁也不知道。

  显然,拯救郑国的,并不是郑文公选中的风水宝地——那牛屁烘烘的养牛场,而是农民弦高。为了表彰弦高对郑国做出的牺牲,郑穆公表示,可以赔偿弦高一百二十头牛,同时,录用弦高父子俩为国家公务员。至于弦高在养牛场拆迁中吃亏的事儿,因为事情比较复杂,就不再深入追究了。

  弦高不想要国家赔偿他的牛,也不想当公务员,他突然只想立刻搬离郑国,就于一天夜里带着全家消失了,消失在历史深处,踪影全无。

  弦高智退秦军的故事,让人拍案叫绝两千多年。只有郑穆公不以为然,在后来漫长的平庸岁月里,他常常想,要是弦高不吓退秦军,让秦郑两国大战一场,谁输谁赢,不一定哦。★

弦高,春秋时期郑国商人,生平不详。弦高犒师事见《春秋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