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園區發展趨勢如何?產城融合的方向應如何把控?

在產業園區出現並快速發展後,數以億計的人口從西部往東部遷移,城市經濟突飛猛進的增長。這就是產業集聚和城市增長過程中給中國經濟帶來正向的因素。但是中國產業地產同樣也面臨著新的問題,例如產業園能耗比較大、城市功能不協調等。下一代的產業園區應該如何發展,產城融合的方向應如何把控?

一、園區是新型城鎮化的重要支撐

產業園區概念每一天都有新的深化。最大園區是國家級新區。

另外就是園中有園,在幾十平方公里的大區和小區中又分為文化、創意、科技、農業等不同專業化的園區。新型城鎮化對環境、要素、人文有很多期待,政府管理者和房地產開發商如何在未來的新型城鎮化過程中有效的協作,對未來城市的構建和產業構建能夠擺脫過去的桎梏有著重大意義。只有更為節約資源,提高社會投資效率,才能夠解決承載城市間產業遷徙的問題。

二、未來產業園區的發展趨勢

園區地產,顧名思義可理解為:產業與地產,即用地產的手段和力量幫政府完成園區的發展與運營。深入研究之前,我們需明確未來園區到底有哪些標誌性的趨勢:

1.園區的投資主體越來越多樣化。

國內百強裡面以住宅為核心的地產開發商,至少有30家已經全面進入到了產業地產或者園區地產。

2. 產城融合是大勢所趨。

土地的集約、產業的遷徙與集聚、城市功能的完善和整個經濟價值和商業價值的統籌。

3. 產業定位的精準和差異化是未來園區最核心的競爭力。

過去園區在政府的規劃之初並非沒有產業,只是在執行過程中由於遇到各種各樣的因素,很容易就把專業園區做成雜院。所以未來園區要活下來,精準的產業定位和園區的差異化必不可少。

4. 智慧與生態成為新標準、新亮點。

隨著企業與企業的人員對環境、建築、服務的要求以及政府管理的目標越來越高,園區建設的要求也隨之增高。

5. 園區平臺化規律越來越清晰。

用經濟和政策手段促進客戶間的交易,把信息資源整合起來為他們服務。從開發商角度來看,從產品的開發到物業的運營,再到資產的孵化,以及客戶的投資、服務、整合,這是一個產業園區必備的功底。

三、新型園區的頂層設計系統

園區是政企合作的產物,並非一個企業行為能夠完成。在此基礎下,企業和政府對於高端園區的合作,至少有六個層面需一同考慮。

一是產業生態體系。產業園區由園區到城市的升級,以及產城融合是趨勢。由園到城的過程,產業生態中高端智能製造、科技研發、高端金融服務以及社會事業類服務必不可少。

二是城市規劃自體系。在普通的城市產業規劃、交通規劃、環境規劃的基礎上,需加上智能、生態及智能管理信息化規劃。

三是建設控制體系。園區的碳排放、能源審計,包括水資源的監控和監管是否到位?在未來園區建設中,生態綠建的智能標準或將成為建設導則,必須始終貫徹並堅持。

四是招商運營體系。因此還得因地制宜,根據當地情況作相應的體系修改和調整。

五是金融合作體系。數以百億計的土地開發中,資金、還款、VC和資產孵化是否能整合到位?依此類推,大金融在一級、二級、三級市場裡貫穿,其金融合作體系的完善,關係到園區的生命力。

最後是園區的管理和服務體系。在政府及開發商的管理中,需把吃、住、行、交通等問題納在園區的管控體系裡。這就意味著產城融合必須自成體系、自成運作系統,否則園區的生態將會倒退。

中國產業園區已經進入到模式創新和服務升級期,產業園區的經營環境正經歷著實質性的轉變,開發和運營主體日益多元化,競爭將愈發激烈。在產業資源稀缺的情況下,一體化模式升級是產業園區開發和運營商向成熟發展的必經之路。同時,隨著產業園生命週期的發展,較大規模的產業園已經發展較成熟、入園企業數量多、行業特色較顯著,這為產業園開發和運營商提供了開展產融服務的資源基礎。

為了可持續發展,從戰略規劃上,產業園區開發和運營都要更明確園區的差異化定位,且要有方向性;從能力體系上,需更關注核心的招商能力以及園區服務能力建設,形成對招商對象的吸引力,增加對現有企業的粘附力;從體制機制上,採取更靈活的機制,以市場化的方式招聘和激勵人才。企業只有把握現在,在變化的環境中率先變革,才能在未來更加具有挑戰性的環境中取得成功。

特色地產諸葛亮-飆馬中國,20餘年專業、專心、專注為地市縣房地產企業轉型特色小鎮、商業地產&產業地產項目提供全程保姆化菜單式服務:

1、拿地顧問,聯合國際國內機器人、科創名校、智慧醫院、文化創意、養老產業資源,為特色小鎮、特色商業街等特色地產項目戰略策劃頂層設計;

2、策劃設計一體化,攜手國家甲級建築設計院,為房地產企業轉型商業地產如綜合體、購物中心、商業街、專業市場、社區商業;產業地產如商旅、文創、科創、農創、大健康、運動休閒、養老教育、新經濟園區開發,提供定位策劃、概念規劃、建築設計方案;

3、租售代理,攜20餘年千萬方地市縣菜單服務經驗,為商貿物流地產、特色商業街等產業地產&商業地產項目招商銷售;

4、項目診斷,為地市縣問題項目提供解決之道;

5、全程顧問,以20餘年積累的菜單服務經驗為項目全程保駕護航。

產業園區發展趨勢如何?產城融合的方向應如何把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