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心理学:做一个有社会感的人,需要降低自己对权力的渴望

奥地利心理学家西格蒙得·弗洛伊德的大名想必如雷贯耳,他所著的《梦的解析》被其本人描述为“理解潜意识心理过程”的捷径,对于对此一知半解的人而言,这本书从科学角度确认了“解梦”的可能性——这当然是某种谬误,不过是诸多借此充当门面的牛鬼蛇神糊弄大众的手段。尽管弗洛伊德在心理学方面的成就被歪曲至如此地步,几乎令人啼笑皆非,也不得不承认这番理论实在极有大众市场,多年来(以歪曲的方式)经久不衰。

与弗洛伊德相比,同时代的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名声实在不够响亮,中间可能差了一千个武志红和李松蔚。

令人意外得是近年来阿德勒心理学隐隐有燎原之势,不少文章或隐晦或直接地阐述阿德勒心理学的内容——同样是以大众容易理解却有所歪曲的形式——让人想感叹真是风水轮流转,就像《资本论》在美国这片自由的土地上的销量能于2016年出人意料地大涨一样。

抛开种种不提,能在市场上获取一席之地的学说必然是其与时代有了契合之处,让读者产生了共鸣。

从各种教人出人头地的厚黑学到成功学,最后人们发现,没有屡试不爽的万能法则,只有老话太阳底下无新事,“历史给我们的唯一教训就是我们不会从历史上吸取任何教训”(黑格尔)。所幸,从刀耕火种到探索火星,科技巨变而人类的变化并不大,尤其是关于人性的部分。

——这让阿德勒的经典著作《理解人性》在百年后也依然颇有含金量,值得一读。

阿德勒心理学:做一个有社会感的人,需要降低自己对权力的渴望

阿德勒是一位非常强调社会因素对人格影响的心理学家,这一点是他与弗洛伊德最大的分歧。

纵览《理解人性》这本书,可以明确本书的主题围绕着“社会感”和“对权力的追求”两个概念展开,在此之上则是对“心灵”的全新定义,一举推翻了大众对心灵所怀有的美妙的幻想。

在阿德勒的理论中,心灵因为深切又永存的不安感不断为我们提供原始的驱动力,即使自身并未意识到这一点。心灵的活动都是因为我们向往着某个目标,或许是一种生活方式,或许是某种思想境界。

这一点不难理解,有时我们能隐约感受到那股说不清道不明的力量在推动我们往一个明确的方向前进,有时我们违逆了心灵的呼唤便觉得浑身不自在。

心灵活动的社会性,推演出社会感的概念。

1 所谓社会感

阿德勒认为,人生活于社会之中,不是人类刻意要以这种方式生活,而是这种方式恰恰最为合适。因此而诞生的用于衡量一个人的概念即是“社会感”,与之对应的则是“对个人权力和优越感的追求”。

从普遍的意义来说,社会感可以宏大到为整个社会受益而不惜牺牲自我,也可以微小到日常生活中关心他人的感受。事实上,这其实是一件事情,只是社会感的强弱有所区别。

由此,“对个人权力和优越感的追求”作为社会感的反面也就不难理解了。

在《理解人性》中,阿德勒明确指出上述二者是此消彼长、互相对立的关系。

一个人越是关心自己的得失、自己的权力和优越感的强弱,便越是缺乏社会感。毫无疑问,阿德勒认为社会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必要条件,对权力和优越感的追求则应该引以批判的态度。

阿德勒对于人的价值的考量,也建立在这两种概念之上。社会感的具体指标则是个人的所作所为是否对社会有益,社会感的强弱程度与个人的价值息息相关。

对于这一理论,工业化发达的现代生活似乎能提出有力的反驳。以家里蹲为例,将自己封闭于房间之内,不外出工作也不与他人打交道的现象屡见不鲜。宅男、宅女的概念更是已经摆脱了污名,甚至因为迎合了不愿困囿于无意义社交的需求而变成了另一种堪称时尚的标签。

社会感这一和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密切相关的概念,似乎已经不合时宜。

然而,不管是家里蹲还是众多宅男宅女,实际上反而是人在社会生活中如鱼得水的绝佳例证。

关于这一点,刚刚经历过大规模封禁的人们应当深有体会。年初严重疫情和春节放假双重作用导致的快递、外卖停送,以及其他各项日常服务的长时间停业(例如小卖部、健身房、KTV),都让人深刻意识到自己的生活无意间与多少人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工业化让人们的交流变得高效便捷,例如点外卖,只需在商家的预设内容中选择并买单,之后耐心等待配送即可,并不需要你来我往地沟通。虽然许多人认为互联网拉开了人和人之间的联系,远不如曾经邻里邻居互通有无有感情,但是只要想一想如今我们一生中要与多少人打交道,便会明白提高交流的效率是心理和技术上必然的选择。

从这一点而言,阿德勒强调的社会感反而越发重要了,因为比起前人,我们已经更深入地成为了社会的一分子——我们高度依赖于社会,我们的生活不管看起来多么遗世独立,都是社会这一集合合乎情理的一部分。

阿德勒心理学:做一个有社会感的人,需要降低自己对权力的渴望

2 关于儿童和女性的心理学

得益于“原生家庭”这一概念及相关问题的火热,大众已经接受了一个人幼年的所见所闻所感会对其一生产生影响的理论。

从阿德勒的角度来看这一理论,其表述是任何一种心理学上的问题都应当存在一个源头,并且与大众相信的来自于遗传不同,阿德勒认为成年人的主要性格特征塑造于婴儿期,即人已产生知觉能力的最早时期。要切实地解决问题,就要尽可能寻找最早引发症状的源头,其余不过是治标不治本。正因为如此,阿德勒非常关注幼儿的心理发展状况。

在《理解人性》中,阿德勒在第一部分“人的行为”里用一整章阐述儿童与社会的主题,在其余部分也经常提及儿童的各种反应和例子。考虑到关于儿童的心理学多半见于育儿类内容,且总是以成年人高高在上审视的目光来注视儿童的言行举止,阿德勒这番几近与儿童“平起平坐”的科学阐述带来了另一个思考的方向。

不难想象,阿德勒并不认为人长大后就会与幼年的自己大相径庭,除开学识、财富等外在,更核心的人性很难发生改变。

成年人或许可以有意识地纠正某些行为,改变某些观念,也会不知不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然而这依然是非常表面的,这些行为、思想背后连当事人都无法察觉的部分才是阿德勒认为早已确定并很难有所变化的特质。

阿德勒心理学:做一个有社会感的人,需要降低自己对权力的渴望

我们有句俗语是“三岁看到老”,它多半也是来源于对于儿童的观察。可以说,成人在漫长的生命中所持有的许多态度都来自于幼年,甚至是婴儿时期。

一些父母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我的一位朋友冒着把女儿惯坏的风险对她的呼唤有求必应,谁也不能准确理解这个还不会说话的小宝宝到底是因为什么发脾气或者哭鼻子,但是为了给她充分的安全感,做父母的随时随地是一副坚定支持她的模样,而没有去评价她的要求是否合理。

这并不是因为这对夫妇认为跟小宝宝讲不清道理,而是他们想尽可能培养起孩子的安全感,让“爸妈永远是你的后盾”这个概念从一开始就深深根植于女儿心中。

与儿童这部分的内容相同,关于女性的部分也着重用一个章节来进行阐述。

在第七章“性别”中,阿德勒对于两种性别并没有给予相同的关注度。这是因为女性的心理学受到更多的社会因素影响,在男权社会有意无意地压制下,女性的心理与男性截然不同。

阿德勒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所有的制度、传统观念、法律、道德以及习俗均证明了以下事实,即由享有特权的男性决定并维护着所有的这一切,就是为了可以继续保持其高高在上的支配地位”

这一点不仅影响着成年女性,而且影响着所有儿童。

人类对于权力和优越感的追逐镌刻在基因里,儿童时期自然也不例外。耳濡目染之下,儿童逐渐以拥有男性特质为荣,以拥有女性特质为耻,除非这种女性特质本来就是取悦男性的,例如温顺。这是儿童的本能,我们不能加以苛责。

不过同样的情况在成人世界里也一再上演。纵览商界的明星企业家,暂且不提男女数量对比悬殊,单看凤毛麟角的知名女性企业家,她们为人所称道的那些优秀品质也更容易让人联想起男性,因而常常遭遇这般不知所谓的恶评:“简直没有女人味儿!”以及“简直不像个女人!”

至于在新闻报道中特意突出女性的性别,用诸如“女司机”“女博士”等吸引眼球,简直是数不胜数,多到几乎令人麻木。

阿德勒对于这些现象进行了毫不留情地批判,由于他是一位早已作古的男性,这样的声音对于当今的女性更为重要——本应更为保守、封建的旧时代男性,却坚定站在男女平权(目前的环境下“男女平权”几乎等于“女权”)的一边,令人震动不已。

阿德勒心理学:做一个有社会感的人,需要降低自己对权力的渴望

3 性格的科学

如果说《理解人性》的第一部分“人的行为”较为抽象,那第二部分“性格的科学”就是真的通俗易懂。

不必去为第一章性格的本质和起源等内容苦思冥想,只要结合剩余部分,自然可以融会贯通。

或许是由于人更容易感知到正面性格特征,同时占据不少精力的是带来诸多烦恼的负面性格特征,所以这部分多数列举后者。

确实,正面的性格特征对于人的吸引力不言自明,就像昆虫向往灯火的光明一般,而负面的性格特征常常令我们苦恼万分,消耗着我们宝贵的生命,比起研究前者,认清并解决后者带来的问题更为重要。

第二章和第三章分别列举了“攻击型性格特征”和“非攻击型性格特征”。对于前者,看到虚荣和野心、嫉恨、嫉妒等小标题便知道,这一章的内容聚焦于种种指向他人的负面性格特征;对于后者,避世、焦虑、懦弱等显然都是指向自我的负面性格特征。

第四章列举了一些其他的性格特征,有些乍看似乎并不值得单列其中,例如孩子气、学究气和坚持原则、专横霸道、厄运,这是因为阿德勒根据自身行医的经验所采取这种分类形式,可以推测出这是他在职业生涯中遇见频率极高的几种类型,同样应当引起读者的重视。

第五章又从情感和情绪的角度进行了一番讨论。

阿德勒将情感分为分离性情感和结合性情感,前者包括愤怒、悲伤、情感滥用(指的是滥用情感这一手段背后的情感)、嫌恶、恐惧和不安,后者包括快乐、同情和谦虚。

我们必须明白,实际生活中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阿德勒所列举的这些内容。显然他并没有尝试将每一种可能的情形都囊括其中,而是挑选了其中最有代表性、最有普遍意义的内容。并且如同性格特征的部分一样,情感和情绪这一章依然是对负面情感的阐述多过正面,想必是基于同样的理由。

有意思的是,阿德勒认为谦虚是“一种集结合性和分离性于一身的情感,是社会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结合前面的内容中他提到谦虚有时也是一种追求权力和优越感的手段,不禁让人想起“过分谦虚便是骄傲”的老话。

从阿德勒对于“谦虚”这一情感的描述,我们可以体会到所谓分离性情感和结合性情感的含义如下:前者容易令人从心理上远离社会,后者则相反。换句话说,前者减弱个体与他人之间心灵上的联系,后者则起到加强的作用。

阿德勒心理学:做一个有社会感的人,需要降低自己对权力的渴望

阿德勒的心理学理论并非一本《理解人性》便能概括,这只是他卓越成就中的冰山一角。可以预测,今后的一段时间内阿德勒的名号依然跟在弗洛伊德后面,不过对于读者而言,两位心理学巨擘的争论我们无法判断孰是孰非,作为芸芸众生的一员,不妨兼听兼信,取其合心的部分为己所用即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