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不懂上海武康路憑什麼成了“網紅”,直到我親自去了趟

前言

疫情期間宅在家,對於我這樣兩天不出去就渾身難受的人來說非常難熬,哈哈哈。那就在家整理整理以前的照片,寫寫遊記,過過乾癮就當是“雲旅遊”了。期待這次疫情趕快過去,我們可以走出家門走進這美麗的大自然!

文章內所說的所有景點都並非是疫情期間去的,如果大家要去的話,務必一定要提前給景區打電話確認是否已經開放,以免白跑一次;

正文開始

一條出現在《色戒》、《上海堡壘》等多部知名電影中的網紅馬路,一條從清末民國直到現代的馬路,一條有著多個名人故居的馬路,武康路這幾年真是紅的一塌糊塗

一直不懂上海武康路憑什麼成了“網紅”,直到我親自去了趟

從靜安寺出來,溜溜達達的往武康路走,武康路這幾年可了不得,網紅紅到天上去了,咱也來湊個熱鬧吧。

先簡單介紹一下,武康路位於上海市徐彙區,原名福開森路(Route Ferguson),以美國傳教士約翰·福開森命名,由上海法租界公董局修築於1907年(光緒三十三年)。武康路被譽為“濃縮了上海近代百年曆史”的“名人路”,沿線有優秀歷史建築總計14處,保留歷史建築37處;

一直不懂上海武康路憑什麼成了“網紅”,直到我親自去了趟

武康路上的建築基本都是像這樣的獨棟別墅,且每一棟都有它獨特的來歷和故事,我就不一一“劇透”了,留待大家自己去逛的時候發現更有意思哦!

看看這半月形的陽臺,看看這跟酒杯一樣的圍欄設計,妥妥的英倫風啊!

一直不懂上海武康路憑什麼成了“網紅”,直到我親自去了趟

武康路有很多的名人故居,比如黃興故居、唐紹儀舊居、劉靖基舊居、周作民舊居、鄭洞國舊居、宋慶齡故居,以及這個“巴金故居”。巴金故居免費參觀,參觀的人可不少。這裡是巴金在上海最後的寓所,也是巴金先生在上海定居住得最長久的地方,這裡,他寫成了《創作回憶錄》、《往事與隨想》、《長夜》、《一雙美麗的眼睛》、《隨想錄》等譯作及小說。走進這裡,近距離感受一代文豪的氣息,洗滌一下自己那浮躁的心靈;

一直不懂上海武康路憑什麼成了“網紅”,直到我親自去了趟

這是巴金寓所的後花園,晚年的巴金在寫作之餘就是在這裡曬曬太陽,享受天倫之樂;

一直不懂上海武康路憑什麼成了“網紅”,直到我親自去了趟

和巴金先生的手模合個影,瘦弱的巴金手模和我的肥胖手掌,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一直不懂上海武康路憑什麼成了“網紅”,直到我親自去了趟

就喜歡上海那整潔的街道,透著那麼的精緻;

一直不懂上海武康路憑什麼成了“網紅”,直到我親自去了趟

又見刀片樓!上一篇遊記我就說過,上海刀片樓很多的,只是你沒發現而已,這跟上海的街道都是歪歪曲曲的有關,像北京那種正南正北的街道就不會有刀片樓的出現。這棟樓叫“密丹公寓”,1931年建造,現代派風格,平屋頂,水泥拉毛牆面,窗裙、陽臺、簷口等裝飾為裝飾藝術派;


一直不懂上海武康路憑什麼成了“網紅”,直到我親自去了趟

很喜歡上海的街道,跟北京那寬闊氣派的街道比,明顯窄了很多,上海的街道大多數都只有兩車道,但整潔的路面,兩旁濃廕庇日的梧桐樹,使得上海的街道呈現出不一樣的精緻與幽靜;

一直不懂上海武康路憑什麼成了“網紅”,直到我親自去了趟

近幾年紅得一塌糊塗的網紅建築,武康大廈!原名諾曼底公寓(I.S.S Normandy Apartments),是上海第一座外廊式公寓大樓,始建於1924年,至今也近百年高齡了,地形上,它被兩條相交的馬路夾在中間,所以整個大廈是少見的銳角三角形,由於出現在很多知名電影裡,比如《色戒》、金城武和周冬雨主演《喜歡你》,還有去年備受爭議的科幻電影《上海堡壘》,武康大廈這幾年是紅的一塌糊塗,成了來上海旅遊的必到打卡之地。如果你來這裡,除了必須的打卡以外,推薦這裡的皮爺咖啡,在陽光和煦的午後,要一杯經典的澳洲小白,馥郁的口感,配合武康大廈的百年曆史,讓人恍如穿越到了民國;

一直不懂上海武康路憑什麼成了“網紅”,直到我親自去了趟

打卡武康路。歷史的浪花翻滾而去,這條命運多舛的街道,已經走過了100多年的歷史;

一直不懂上海武康路憑什麼成了“網紅”,直到我親自去了趟

除了一些有歷史意義的以外,很多曾經的獨棟別墅,現在都成了大雜院,原本一家人家住,現在一棟樓裡面住進了十幾戶甚至幾十戶人家,演繹現實版的《七十二家房客》;

一直不懂上海武康路憑什麼成了“網紅”,直到我親自去了趟

你見過房價幾十萬的,幾百萬的,你見過上億的嗎?來來來,見識一下,哈哈哈!

一直不懂上海武康路憑什麼成了“網紅”,直到我親自去了趟

其實武康路還有很多可看的,我到的太晚,已經是近下午四點了,很多紀念館都已經關門,所以也就只能匆匆一瞥了。晚上當然吃的是我最愛的小楊生煎,哈哈哈!

一直不懂上海武康路憑什麼成了“網紅”,直到我親自去了趟

對了,其實上海好吃的生煎不少,只是小楊生煎名氣更響而已,給大家推薦另一家老牌子的生煎店,豐裕生煎,具體多少年了我也不是很清楚,但我就知道我從小就吃過它家的生煎,論歷史,比小楊生煎悠久太多,是上海本土本鄉的平民點心店。

一直不懂上海武康路憑什麼成了“網紅”,直到我親自去了趟

晚飯吃了2次,吃完小楊生煎,沒走多遠看見了豐裕生煎,就又吃了一次晚飯,難得回老家一次,啥減肥,不存在的,哈哈哈!豐裕生煎的做法,與小楊生煎略有不同,小楊生煎是典型的死麵生煎,講究皮薄餡大,而豐裕生煎與大壺春類似,都是半發生煎,口感上的差別,豐裕生煎皮略厚,微微有孔,吃起來略帶一點吃包子的感覺。其實無論是半發生煎還是死麵生煎,各有各的特色,都很好吃,去上海玩,一定要記得嚐嚐哦!死麵生煎當然是首推小楊生煎,半發生煎的代表就是大壺春,別問我怎麼沒有全發生煎,全發了的,就不是生煎是水煎包了;

寫在最後:

其實上海這樣的民國老馬路有不少,比如甜愛路、思南路、多倫路、南昌路、宋園路等等,都是花園洋房的民國情調,都是非常值得去走走的。每一棟小樓都有它自己的歷史每一條街道都有獨特的故事,慢慢的看,悠悠的品,讓它們帶你走進這迷人的十里洋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