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語文:文言文特殊句式(二)


初中生語文:文言文特殊句式(二)

倒裝句 文言文中的倒裝句,是相對於現代漢語的句序而言的,基於此,我們將文言倒裝句式分為1.賓語前置(賓語置於動詞謂語或介詞之前)(複習重點)

2.定語後置(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後)3.主謂倒裝(謂語前置或主語後置)

4.介賓短語後置,也叫狀語後置(狀語處在動詞謂語之後)等。

1.賓語前置 所謂賓語前置,就是通常作賓語的成分,置於謂語動詞的前面,以示強調。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賓語。賓語前置通常分為四種情況。

(1)疑問句中,

疑問代詞(常見疑問代詞有誰、何、奚、曷、胡、惡、安、焉等)作賓語,賓語前置。如:“大王來何操?”值得注意的是,介詞“以”的賓語比較活躍,即使不是疑問代詞,也可以前置。如:“餘是以記之,以俟觀人風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說》)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詞,但也前置了。

(2)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須有“不”、“未”“毋”、“無”、“莫”等否定詞)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如:“古之人不餘欺也。”

(3)藉助“之”“是”將賓語提前。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進修是急,未之多見也。”

(4)介賓短語中賓語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方位詞、時間詞作賓語時,有時也前置;例如:“業文南向坐。”(《史記.項羽本記》)意思是“業文面向南坐。”

舉例:1.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

古之人不餘欺也。 (不欺餘)三歲貫汝,莫我肯顧。 (莫肯顧我)

我無爾詐,爾無我虞。 (我無詐爾,爾無虞我)

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 (時人莫許之)

先生……肩舉驢上,而狼未之知也。 (而狼未知之也)

忌不自信,而復問其妾曰…… (忌不信自)

2.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

大王來何操? (大王來操何)沛公安在? (沛公在安)

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吾與誰歸)夫晉,何厭之有? (夫晉,有何厭)

沛公安在? (沛公在安)孔子云:“何陋之有?” (有何陋。“之”,賓語前置標誌)

3.用“之”“之為”或“是”將賓語前置,用這種賓語前置的格式時,還可以在賓語之前加上“唯(惟)”,構成“唯(惟)……是……”或“惟…之…”的格式,強調賓語的作用就更大。

日居月諸,下土是冒。 (日居月諸,冒下土——日月曾經照臨,陽光離去後露出了這片赤裸的土地)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憂。 (憂群臣)

率師以來,唯敵是求。 (唯求敵)餘雖與晉出入,餘唯利是視。 (餘唯視利)

父母唯其疾之憂。 (唯其疾之憂唯其疾之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不知句讀,不解惑)惟弈秋之為聽。 (惟聽弈秋)皇天無親,惟德是輔。 (惟輔德)

唯利是圖。 (唯圖利)唯吾馬首是瞻。 (唯瞻吾馬首)

孜孜焉唯進修是急。 (唯急進修——只急迫地進德修業)

4.介賓短語中賓語前置

不然,籍何以至此? (籍以何至此)全石以為底。 (以全石為底)

長安君何以自託於趙? (長安君以何自託於趙)

夜以繼日。 (以夜繼日)長安君何以自託於趙? (長安君以何自託於趙)

2.定語後置 通常定語應該放置於中心詞的前面,但文言語句中卻有很多句子將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後。如:“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強”都是後置定語。文言中的定語後置有以下幾種情況。

(1)中心詞+定語+者或中心詞+之+定語+者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石鐘山記》)

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五人墓碑記》張溥

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愚公移山》〈列子〉

人馬凍死者相望。 (凍死者人馬相望)

當其時,巫行視小家女好者。 (當其時,巫行視小家好者女)

楚人有涉江者 (有涉江者楚人)

計未定,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 (求可使報秦者人)

村中少年好事者,馴養一蟲。 (村中好事者少年)

(2)中心詞+之+形容詞(定語)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蚓無利爪牙,強筋骨)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居高廟堂則憂其民,處遠江湖則憂其君)

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大四海,有幾人歟?)

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雲之崔嵬。 (帶陸離長鋏,冠崔嵬切雲——佩著長長的寶劍,戴著高高的切雲帽)

(3)中心詞+數量詞(定語)

吏二縛一人詣王。 (二吏二縛一人詣王)嘗貽餘核舟一。 (嘗貽餘一核舟)

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遂率荷擔者三夫子孫)

我持白璧一雙,欲獻項王;玉斗一雙,欲與亞父。(一雙白璧 一雙玉斗)

比至陳,車六七百乘,騎千餘,卒數萬人。 (比至陳,六七百乘車,千餘騎,數萬卒)

一食或盡粟一石。 (一食或盡一石粟)

(4)中心語+之(而)+定語+者,“之”是定語後置的標誌。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 (鏗然有聲石,所在皆是也)

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 (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此四者,天下

之窮民而無告者)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千里馬)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 (能面刺寡人之過者群臣吏民,受上賞)

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 (附操者荊州之民)

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 ( 而能不易其志者縉紳)

國之孺子之遊者。 (國之遊者孺子)僧之富者不能至。 (富者僧不能至)

3.介賓短語後置 (狀語後置) 文言文中,介詞結構作狀語往往都會置於句後作補語。如:“貧者語於富者曰”“於富者”就是置於句後作補語的介賓短語。

第一、用介詞“於”組成的介賓短語在文言文中大都處在補語的位置,譯成現代漢語時,除少數仍作補語外,大多數都要移到動詞前作狀語。如:“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荀子《勸學》)兩個“於藍”在翻譯時,都要放在動詞前做狀語。

事急矣,請奉命求救於孫將軍。 (請奉命於孫將軍求救)

貧者語於富者曰…… (貧者於富者語曰)公與之乘,戰於長勺。 (於長勺戰)

以勇氣聞於諸侯。 (以勇氣於諸侯聞)此所謂戰勝於朝廷。 (此所謂於朝廷戰勝)

故燕王欲結於君。 (故燕王欲於君結)

臣頭今與璧俱碎於柱矣! (臣頭今與璧俱於柱碎矣)設九賓於廷 (於廷設九賓)

趙豈敢留璧而得罪於大王乎? (趙豈敢留璧而於大王得罪乎?)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青於藍取之,而於藍青)

李氏子蟠,......不拘於時,學於餘。( 不於時拘,於餘學。)

魏惠王兵數破於齊秦,國內空。 (魏惠王兵數於齊秦破,國內空。)

且立石於其墓之門 (且於其墓之門立石)

至於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 (至於負者於途歌,行者於樹休。)

第二、介詞“以”組成的介賓短語,在今譯時,一般都作狀語。如:“具告以事。”(《史記.項羽本記》)即“以事具告。”這種句子往往是承前省略了動詞賓語,實際就是“以事具告(之)。”

形似酒樽,飾以山龜鳥獸之形。 (以山龜鳥獸之形飾)

具告以事。 (以事具告)何不試之以足。 (何不以足試之)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 (以桑樹之)為壇而盟,祭以尉首。 (以尉首祭)

掭以尖草。 (以尖草掭)覆之以掌。 (以掌覆之)

諮臣以當世之事。 (以當世之事諮臣)

雖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 (雖以嚴刑董之,以威怒振之)

還有一種情況要注意,介詞“乎”組成的介賓短語在補語位置時,在翻譯時,可視情況而定其成分。如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乎吾前生,其聞道也固乎吾先)名垂乎後世。 (乎後世名垂)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君子博學而日乎己參省)

4.主謂倒裝 這種情況很少,往往是為了表示強烈的感嘆

甚矣,汝之不惠! (汝之不惠!甚矣!)美哉室! (室美哉!)

大哉,堯之為君也! (堯之為君也,大哉!)灼灼其華。 (其華灼灼)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竹喧浣女歸,蓮動漁舟下。)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也!“在安”,賓語前置)

美哉,我少年中國! (我少年中國,美哉!)

以上例子分別體現了謂語前的三種情況:疑問句; 感嘆句;舊詩詞合韻律。

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著省略成分的情況,對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於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

1.省略主語。

(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產異蛇,(異蛇)黑質而白章。”

(2)承後省(也作蒙後省)。如:“沛公謂張良曰:‘(公)度我至軍中,公乃入。’”

(3)自述省。如:“(予)愛是溪,(予)得其尤絕者家焉。”

(4)對話省。如:“(孟子)曰:‘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王)曰:‘不若與人。’”

2.省略謂語。如:“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賓語。如:“可燒而走(之)也。”

4.省略介詞賓語。如:“公閱畢,即解貂覆生,為(之)掩戶。”

5.省略介詞“於”。如:“今以鐘磬置(於)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