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見你》:探究青少年“自我認同”對孩子成長的意義


《想見你》:探究青少年“自我認同”對孩子成長的意義

上個月,以47萬人打分豆瓣9.2的超高評分佔據熱門電視劇排行第一名的《想見你》完結了,完結當天,刷爆了朋友圈。

《想見你》:探究青少年“自我認同”對孩子成長的意義


透過這部劇,我們看到了通過隨身聽的奇妙的反覆穿越,我們看到了不同時代的年輕人的青春期的悸動,還有那首伍佰的“Last Dance”···青春和愛情的故事總是美好的,但從劇中我們看到的不止這些。

今天,讓我們拋開這些,去看看莫比烏斯概念之下,青少年尋求自我認同的旅途。

《想見你》:探究青少年“自我認同”對孩子成長的意義

人生最大的悲劇,是無法正視自己的特別

編劇林欣慧告訴我們:“其實我們寫的三個青少年主角身上都有一些特別的地方,而他們無法正視自己的特別。”事情都有正反兩面,劇中的主角也如此。性格開朗的李子維和黃雨萱是大家喜愛的對象,而耳朵有缺陷的莫俊傑、喜歡同性的王詮勝、不自信的陳韻如則顯得格格不入。

《想見你》:探究青少年“自我認同”對孩子成長的意義

莫俊傑從小右耳失聰,耳朵上的助聽器讓他飽受了異樣的眼光,他覺得大家都是在嘲笑他、同情他,好在他遇到了個性活潑開朗的李子維,李子維把莫俊傑的助聽器當作探測外星人信號的探測器,同樣也吸引到了其他同學們的關注。自此,莫俊傑不再因為助聽器而受到異樣的眼光,這樣看來,莫俊傑是幸運的,他的童年被成功的治癒了。

相比之下,王詮勝和陳韻如就沒有那麼幸運了。

《想見你》:探究青少年“自我認同”對孩子成長的意義

王詮勝因為他不一樣的性取向遭受了其他人的歧視和校園暴力,生無可戀的他最終選擇了跳海自殺。他也是劇中唯一一個沒有收穫美好結尾的人,因為閉環打破,穿越失效,沒有李子維再去拯救他。

《想見你》:探究青少年“自我認同”對孩子成長的意義

有人說,“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網友們在點評相關事件的時候,也經常執著於“完美受害人”。他們會尋找到受害者的錯處,對受害者繼續進行輿論的攻擊。

很多人內心的想法就是——因為你自己有錯,才會惹來禍事。

《想見你》:探究青少年“自我認同”對孩子成長的意義


《想見你》:探究青少年“自我認同”對孩子成長的意義

內向的陳韻如,敏感、自卑,從來不敢直視別人的眼睛,最後不得不靠扮演開朗的黃雨萱來獲得關心,獲取溫暖,最終卻迷失了自己,一步一步走向了深淵。

當人們對敢愛敢恨的黃雨萱產生自我代入感的時候,自閉、不擅長處理人際關係、膽小而又敏感的陳韻如則顯得那麼不順眼。不僅如此,對於她假借黃雨萱的性格和李子維談戀愛,身為觀眾的我們感覺非常的氣憤,認為這樣的行為非常的可恥。

《想見你》:探究青少年“自我認同”對孩子成長的意義


而當陳韻如的偽裝被李子維戳穿之後,她放棄假扮黃雨萱,做回了本來的自己,但是卻遭到了身邊人的嫌棄,身邊的人都在吐槽,曾經的她是如何失敗、如何討厭。

“好不容易才喜歡你,拜託,不要再變回以前討人厭的樣子。”

“你不要再變回以前的陳韻如了,以前的你超級討厭的。”

“……”

比起那些黑化論,陳韻如更像是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次次劃開火柴取暖。黃雨萱的一次次穿越,為陳韻如編織了一場美夢。與其說後來黑化的陳韻如奪回了主動權,模仿黃雨萱的一顰一笑,更像是她傾盡全力去抓住生命中的那束光。

《想見你》:探究青少年“自我認同”對孩子成長的意義


《想見你》:探究青少年“自我認同”對孩子成長的意義


劇中呈現出青少年"自我認同"對孩子成長意義主要分為以下三個方面:

1、自我認同可以幫助孩子平安度過青春期。每個人的自我認同都必須在青春期完成,否則進入過度混亂的狀態,嚴重會導致孩子自行結束生命。

2、自我認同可以幫助孩子健康成長,積極人生。具備自我認同的人,不僅僅認識真實的自己,也會認識到社會的自己、他人的自己,更有著理想的自己併為之而奮鬥。

3、自我認同可以幫助孩子建立尊嚴感、自豪感和恥辱感。吉登斯研究出自我認同與人的尊嚴感、自豪感和恥辱感關係十分密切。

《想見你》:探究青少年“自我認同”對孩子成長的意義


自我認同可以幫助孩子平安度過青春期。每個人的自我認同必須在青春期完成,否則進入過度混亂的狀態,嚴重導致孩子自行結束性命。

青少年的自我認同十分重要,那是馬斯洛需求裡的實現自我需求、尊重需求、社交需求必要鑰匙,是爬出混亂的梯子。像陳韻如這樣沒有鑰匙的青少年很多,有的在堅持尋找鑰匙,有的已經掉進深淵再也醒不來。

《想見你》:探究青少年“自我認同”對孩子成長的意義


自我認同可以幫助孩子快樂成長,積極人生。具備自我認同感的人,不僅認識真實的自己,也會認識社會的自己、他人眼中的自己,更明白理想的自己併為之而奮鬥。

我們都知道,每個人都不一樣,但這世界就是會要求每個人差不多,才不會將其"拋棄"。我們作為父母,其實不忍心讓孩子承受被迫改變自己又不能改變自己的痛苦,所以我們就要讓孩子多些認同自己的特別,成為特別優秀的人,像電影裡《奇蹟男孩》的奧吉雖那樣,雖天生具有面部缺陷,但不卑不亢認同自己,最終獲得大家的認可,站在全校面前領獎。

自我認同可以幫助孩子建立尊嚴感、自豪感和恥辱感。吉登斯研究出自我認同與人的尊嚴感、自豪感和恥辱感關係十分密切。

《想見你》:探究青少年“自我認同”對孩子成長的意義


《想見你》中探討青少年"自我認同"對孩子成長的意義,給我們帶來哪些思考?

有一篇文章寫道:"18-25歲,成年初顯期,可能是人一生中最困難的階段。空虛、迷茫和焦慮的背後,可能與這些年輕人還沒有真正地"找到自己'有關——不知道自己是誰,不知道未來在哪,不知道如何平衡'做自己'與'守規矩'。自我認同或許是解決迷茫的唯一途徑。

《想見你》:探究青少年“自我認同”對孩子成長的意義


《想見你》:探究青少年“自我認同”對孩子成長的意義


與此有異曲同工之妙觀點的便是心理學家埃裡克森,他認為人尋找到自己即自我認同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任務。可以說,自我認同給孩子的成長是人生做選擇的基礎,給孩子帶來許多不可計量的益處。但我們也認識到,很多人都沒有完成自我認同,也說明完成自我認同有一定的難度。作為父母,我們應該怎麼幫助孩子達到自我認同呢?接下來,我給大家提幾點建議:

1、家長首先要認同孩子,這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這個認同,是家長從心底裡認同孩子,比如《奇蹟男孩》奧吉的父母,在奧吉因為朋友"背叛"而自我懷疑、自我否定的時候,媽媽就說"因為我是你媽媽,所以瞭解你,所以說你不醜。"這樣堅定而溫柔的語氣是我們許多家長需要學習的,這份對孩子的認同就需要我們多瞭解孩子,多發現孩子的優點,不用總盯著孩子的缺點,讓孩子知道在父母眼裡是最好的。

2、家長要讓孩子做自己。

除了讓孩子具備自信,還要讓孩子認識到自己,以免盲目自信。所謂實踐出真知,只有在實踐過程中,才能使得孩子充分認識到自己。在芬蘭小學課堂上,學校會安排學生自己完全動手做一次會發射小火箭,並要求學生無論成品如何都要展示結果。這樣的實踐有失敗教育,更是幫助孩子認識自己是動手能力不足還是思維方式不妙。我們在教育孩子時,不要全包辦,全指導教育,在非原則問題上讓他多自己做決定、多動手,無論事情結果成功還是失敗,都可以和孩子總結下他自己此事中的優點與不足。

3、家長教會孩子不刻意迎合他人。

孩子經常被大人教"要懂事",比如懂得謙讓更小的朋友,儘管更小的孩子調皮鬧事;讓孩子要懂得分享,不要小氣。許多沒有尊重孩子所想沒有尊重事實的教育行為,會讓孩子逐漸失去自我。陳韻如乖巧懂事所以母親不擔心,也因為乖巧懂事陳韻如才失去自我,也為失去自我而痛苦。若要培養孩子的優秀品質,我們可以給孩子忠告,不要嘮嘮叨叨,也不要像《囧媽》裡的盧小花一樣用"一走了之"來"情感勒索"。此外,我們帶孩子的時候,也要注意自己言行不卑不亢。

《想見你》:探究青少年“自我認同”對孩子成長的意義


家庭教育總是很難,因為要求我們自身素質比孩子高,才能給孩子做榜樣,才能更好地教育好孩子。正如那句"孩子要有一碗水,父母就要有一桶水"。但我們也不必慌張,我們作為父母也需要認同自己,認識自己有所優點也有所不足接著突破自己,這樣才能更好幫助孩子完成自我認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