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见你》:探究青少年“自我认同”对孩子成长的意义


《想见你》:探究青少年“自我认同”对孩子成长的意义

上个月,以47万人打分豆瓣9.2的超高评分占据热门电视剧排行第一名的《想见你》完结了,完结当天,刷爆了朋友圈。

《想见你》:探究青少年“自我认同”对孩子成长的意义


透过这部剧,我们看到了通过随身听的奇妙的反复穿越,我们看到了不同时代的年轻人的青春期的悸动,还有那首伍佰的“Last Dance”···青春和爱情的故事总是美好的,但从剧中我们看到的不止这些。

今天,让我们抛开这些,去看看莫比乌斯概念之下,青少年寻求自我认同的旅途。

《想见你》:探究青少年“自我认同”对孩子成长的意义

人生最大的悲剧,是无法正视自己的特别

编剧林欣慧告诉我们:“其实我们写的三个青少年主角身上都有一些特别的地方,而他们无法正视自己的特别。”事情都有正反两面,剧中的主角也如此。性格开朗的李子维和黄雨萱是大家喜爱的对象,而耳朵有缺陷的莫俊杰、喜欢同性的王诠胜、不自信的陈韵如则显得格格不入。

《想见你》:探究青少年“自我认同”对孩子成长的意义

莫俊杰从小右耳失聪,耳朵上的助听器让他饱受了异样的眼光,他觉得大家都是在嘲笑他、同情他,好在他遇到了个性活泼开朗的李子维,李子维把莫俊杰的助听器当作探测外星人信号的探测器,同样也吸引到了其他同学们的关注。自此,莫俊杰不再因为助听器而受到异样的眼光,这样看来,莫俊杰是幸运的,他的童年被成功的治愈了。

相比之下,王诠胜和陈韵如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想见你》:探究青少年“自我认同”对孩子成长的意义

王诠胜因为他不一样的性取向遭受了其他人的歧视和校园暴力,生无可恋的他最终选择了跳海自杀。他也是剧中唯一一个没有收获美好结尾的人,因为闭环打破,穿越失效,没有李子维再去拯救他。

《想见你》:探究青少年“自我认同”对孩子成长的意义

有人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网友们在点评相关事件的时候,也经常执着于“完美受害人”。他们会寻找到受害者的错处,对受害者继续进行舆论的攻击。

很多人内心的想法就是——因为你自己有错,才会惹来祸事。

《想见你》:探究青少年“自我认同”对孩子成长的意义


《想见你》:探究青少年“自我认同”对孩子成长的意义

内向的陈韵如,敏感、自卑,从来不敢直视别人的眼睛,最后不得不靠扮演开朗的黄雨萱来获得关心,获取温暖,最终却迷失了自己,一步一步走向了深渊。

当人们对敢爱敢恨的黄雨萱产生自我代入感的时候,自闭、不擅长处理人际关系、胆小而又敏感的陈韵如则显得那么不顺眼。不仅如此,对于她假借黄雨萱的性格和李子维谈恋爱,身为观众的我们感觉非常的气愤,认为这样的行为非常的可耻。

《想见你》:探究青少年“自我认同”对孩子成长的意义


而当陈韵如的伪装被李子维戳穿之后,她放弃假扮黄雨萱,做回了本来的自己,但是却遭到了身边人的嫌弃,身边的人都在吐槽,曾经的她是如何失败、如何讨厌。

“好不容易才喜欢你,拜托,不要再变回以前讨人厌的样子。”

“你不要再变回以前的陈韵如了,以前的你超级讨厌的。”

“……”

比起那些黑化论,陈韵如更像是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次次划开火柴取暖。黄雨萱的一次次穿越,为陈韵如编织了一场美梦。与其说后来黑化的陈韵如夺回了主动权,模仿黄雨萱的一颦一笑,更像是她倾尽全力去抓住生命中的那束光。

《想见你》:探究青少年“自我认同”对孩子成长的意义


《想见你》:探究青少年“自我认同”对孩子成长的意义


剧中呈现出青少年"自我认同"对孩子成长意义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自我认同可以帮助孩子平安度过青春期。每个人的自我认同都必须在青春期完成,否则进入过度混乱的状态,严重会导致孩子自行结束生命。

2、自我认同可以帮助孩子健康成长,积极人生。具备自我认同的人,不仅仅认识真实的自己,也会认识到社会的自己、他人的自己,更有着理想的自己并为之而奋斗。

3、自我认同可以帮助孩子建立尊严感、自豪感和耻辱感。吉登斯研究出自我认同与人的尊严感、自豪感和耻辱感关系十分密切。

《想见你》:探究青少年“自我认同”对孩子成长的意义


自我认同可以帮助孩子平安度过青春期。每个人的自我认同必须在青春期完成,否则进入过度混乱的状态,严重导致孩子自行结束性命。

青少年的自我认同十分重要,那是马斯洛需求里的实现自我需求、尊重需求、社交需求必要钥匙,是爬出混乱的梯子。像陈韵如这样没有钥匙的青少年很多,有的在坚持寻找钥匙,有的已经掉进深渊再也醒不来。

《想见你》:探究青少年“自我认同”对孩子成长的意义


自我认同可以帮助孩子快乐成长,积极人生。具备自我认同感的人,不仅认识真实的自己,也会认识社会的自己、他人眼中的自己,更明白理想的自己并为之而奋斗。

我们都知道,每个人都不一样,但这世界就是会要求每个人差不多,才不会将其"抛弃"。我们作为父母,其实不忍心让孩子承受被迫改变自己又不能改变自己的痛苦,所以我们就要让孩子多些认同自己的特别,成为特别优秀的人,像电影里《奇迹男孩》的奥吉虽那样,虽天生具有面部缺陷,但不卑不亢认同自己,最终获得大家的认可,站在全校面前领奖。

自我认同可以帮助孩子建立尊严感、自豪感和耻辱感。吉登斯研究出自我认同与人的尊严感、自豪感和耻辱感关系十分密切。

《想见你》:探究青少年“自我认同”对孩子成长的意义


《想见你》中探讨青少年"自我认同"对孩子成长的意义,给我们带来哪些思考?

有一篇文章写道:"18-25岁,成年初显期,可能是人一生中最困难的阶段。空虚、迷茫和焦虑的背后,可能与这些年轻人还没有真正地"找到自己'有关——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未来在哪,不知道如何平衡'做自己'与'守规矩'。自我认同或许是解决迷茫的唯一途径。

《想见你》:探究青少年“自我认同”对孩子成长的意义


《想见你》:探究青少年“自我认同”对孩子成长的意义


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观点的便是心理学家埃里克森,他认为人寻找到自己即自我认同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任务。可以说,自我认同给孩子的成长是人生做选择的基础,给孩子带来许多不可计量的益处。但我们也认识到,很多人都没有完成自我认同,也说明完成自我认同有一定的难度。作为父母,我们应该怎么帮助孩子达到自我认同呢?接下来,我给大家提几点建议:

1、家长首先要认同孩子,这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这个认同,是家长从心底里认同孩子,比如《奇迹男孩》奥吉的父母,在奥吉因为朋友"背叛"而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的时候,妈妈就说"因为我是你妈妈,所以了解你,所以说你不丑。"这样坚定而温柔的语气是我们许多家长需要学习的,这份对孩子的认同就需要我们多了解孩子,多发现孩子的优点,不用总盯着孩子的缺点,让孩子知道在父母眼里是最好的。

2、家长要让孩子做自己。

除了让孩子具备自信,还要让孩子认识到自己,以免盲目自信。所谓实践出真知,只有在实践过程中,才能使得孩子充分认识到自己。在芬兰小学课堂上,学校会安排学生自己完全动手做一次会发射小火箭,并要求学生无论成品如何都要展示结果。这样的实践有失败教育,更是帮助孩子认识自己是动手能力不足还是思维方式不妙。我们在教育孩子时,不要全包办,全指导教育,在非原则问题上让他多自己做决定、多动手,无论事情结果成功还是失败,都可以和孩子总结下他自己此事中的优点与不足。

3、家长教会孩子不刻意迎合他人。

孩子经常被大人教"要懂事",比如懂得谦让更小的朋友,尽管更小的孩子调皮闹事;让孩子要懂得分享,不要小气。许多没有尊重孩子所想没有尊重事实的教育行为,会让孩子逐渐失去自我。陈韵如乖巧懂事所以母亲不担心,也因为乖巧懂事陈韵如才失去自我,也为失去自我而痛苦。若要培养孩子的优秀品质,我们可以给孩子忠告,不要唠唠叨叨,也不要像《囧妈》里的卢小花一样用"一走了之"来"情感勒索"。此外,我们带孩子的时候,也要注意自己言行不卑不亢。

《想见你》:探究青少年“自我认同”对孩子成长的意义


家庭教育总是很难,因为要求我们自身素质比孩子高,才能给孩子做榜样,才能更好地教育好孩子。正如那句"孩子要有一碗水,父母就要有一桶水"。但我们也不必慌张,我们作为父母也需要认同自己,认识自己有所优点也有所不足接着突破自己,这样才能更好帮助孩子完成自我认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