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寫作的幾點認識

關於寫作的幾點認識

寫作的認識


寫作的動力


因為工作原因,經常要寫一些文字,但這是命題作文,寫什麼內容、用什麼語氣、擺出一副什麼樣的面孔,往往都是固定的。


時間長了,文字便如工作一樣,疲於應付,不免感到乏味。再加上受到不良文風的浸染,自己都覺得這些文字“面目可憎”。


很多人把自己的作品當做孩子一樣,捧在手心,愛不釋手,曾經我也不乏這樣的體會。不過現在更多時候,是把堆砌的文字當做“叫花子”,能趕快打發掉,絕不想多挽留一分鐘。


我知道,這絕不是寫作應有的樣子,也不是我對寫作的全部態度。


在我看來,文字應當是鮮活的,它看似很安靜,卻閃爍著生命的光芒,如此才有“書卷多情似故人”。


文字應當是有力量的,這種力量直達內心深處,點燃激情,給人以行動的命令。


文字應當是有感情的,傳遞溫暖,散發慈悲,讓文字兩端的人意識到,相互之間有一個深層的連接。


文字還應當是美的,形之美,像翩翩起舞的女子,像奔跑捕食的獵豹,向前進的戰車和艦隊。意之美,給人以無窮的想象,穿越時空,化抽象為生動,變遙遠為眼前,讓喜悅在內心蔓延。音之美,讀起來朗朗上口,平仄起伏,清新宜人,如沐春風。


這是我內心對文字的渴望,也是我在工作之外堅持寫作的動力。


表達的對象


《我是演說家》欄目裡有句話,語言是有意義的,表達是有力量的。這句話好像是魯豫說的,至今印象深刻。


每個人在表達的時候,都要找到一個對象。對於寫作來說,就是找到自己的讀者是誰。所以,沒有表達對象的寫作毫無意義。


在自媒體盛行的環境下,寫作變得很簡單,也很時尚。我關注了幾個寫時事、寫財經的個人公眾號,很認同他們的觀點,也從中長了不少見識。時間長了,便習慣了這樣一種文字的陪伴。


每天等待他們的推文,只要有空閒,都是第一時間閱讀。發生了什麼新聞事件,總想知道他們會怎麼分析、如何看待,如果他們沒有推出文章,心裡竟會有一絲失落。


這種感受,應當是粉絲的普遍心理。以前我總崇尚獨立思考,不會去迷信哪一個人。現在看,公眾號主理人的學識比我多,見識比我廣,觀點也是開放的,成為粉絲和獨立思考之間並不矛盾。


公眾號主理人和粉絲一起成長,他們的寫作有明確的對象,既是在表達,又是在交流,這大概是他們寫作效率很高的原因。


這段時間,我堅持每週寫一篇隨筆,便開始思考這個問題,我表達的對象是誰?或者說,在不面向大眾的情況下,我寫的文字給誰看?


如果這個問題搞不明白,寫作不可能長久的堅持下去。思考的結果,我得出了兩個答案:


第一,寫給自己看。


越成長,越喧囂,越需要面對自己。寫作首先是和自己的交流,安靜下來,聽聽內心的聲音,找尋真實的自己。


在心煩意亂和狼狽不堪的時候,這樣內心的平靜不失為一種奢侈。這段時間,我也很享受這樣的時光。


第二,寫給懂我的人看。


好友很多,願意傾聽的很少,這大概也是很多人越來越不喜歡發朋友圈的原因。另一方面,人們想要表達的永遠不是他所說的內容,而是渴望被理解的心情。


正所謂高山流水覓知音,“知音少,絃斷有誰聽?”懂的人,自然會懂。


文字的內容


唐朝白居易提出“文章何為時而著,歌詩和為時而作”的主張,我很認可這種觀點。在我看來,脫離“時”和“事”的文字,要麼是故弄玄虛,要麼是無病呻吟,沒有生命力,沒有任何價值。


我對工作之外的個人寫作,圈定了三個方面,雖然以前也是這樣踐行,現在脈絡則更加清晰。


第一,對生活的記錄和反思。


五六年前讀《秦基偉戰爭日記》,驚歎於作者的毅力和習慣。秦基偉是個孤兒,十幾歲拿著梭鏢參加黃麻起義,在爬雪山、過草地和打仗間隙學識字,延安抗戰時期開始寫日記,從此南征北戰,無論戰事如何激烈,一直沒有間斷。


他在抗戰時期的日記,錯字、別字滿篇,語句磕磕絆絆,而到指揮上甘嶺戰役時,已是感情充沛,文采飛揚,流露出一代戰將鋼鐵般的意志和血戰到底的決心。


作者性格耿直、倔強,無論學習還是打仗,不認邪,不服輸。從跨越近20年的日記中,我看到了將軍的思想成長和變化,也受到很多啟示。


我的生活很平淡,很瑣碎,也很枯燥,但這就是我的全部。盧梭說,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我的生活,值得我用文字記錄與反思。


第二,對事情的看法與說法。


《看法與說法》是李瑞環的一套著作,收錄了作者工作期間對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活等各方面問題的看法與說法。


關於看法,作者說:凡事都要有一個看法;看法是頭腦改造過的認識、觀點和主張;看法的形成有一個過程,即由淺入深、由片面到更多方面;不斷地追求反映事物本質的看法,對於訓練思維能力、提高理論水平、搞好工作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疫情期間,雨後春筍般冒出了許多在網上開課的老師。我總認為,各行各業都有精英、大咖,但所有智慧的頂端是哲學。正如李瑞環所說,一切事物都逃不出它的範圍。


我喜歡這種從哲學角度提供的思想方法。雖然身在方寸之間,我也渴望表達自己對世界的看法與說法。


第三,對思想的錘鍊與昇華。


今天看到一句話:寫作,是為了保持在文字裡游泳的能力。我不認可這種觀點!寫作是為了對文字進行排列組合嗎?人工智能也可以做到,甚至可以比人類做得更快更好。


我認為寫作是一種創造,它需要思考,需要靈感,需要感情,這些是人類所特有的,是機器無法取代的。


東方的孔子和西方的蘇格拉底,他們的智慧多以對話的形式呈現,能夠以文字的形式流傳至今,在於他們錘鍊和昇華了自己的思想。


不抽象,就無法深入思考;不還原,就看不到本來面目。寫作恰是一種抽象的行為,它讓我們離開原地,從更高的地方、更遠的地方和不同的角度去深入思考。


當我們開始真正的思考,我們將不再臣服於巨人的腳下,我們的思想讓我們與眾不同。


結束語


以上是我關於寫作的幾點認識。


在寫這篇稿子時,我沒有因為昨晚休息不好而感到疲憊。相反,我覺得時間過得很快,並且很享受這個過程。


如果我對上述寫作的認識不產生懷疑,或許可以堅持得更為長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