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童年被忽視過的孩子,成年後怎麼樣了?


01


熱播劇《完美關係》裡,黃軒飾演的衛哲,是一個非常有能力的公關人,一直秉持客戶至上原則,為客戶處理各種公關危機事件。


那些童年被忽視過的孩子,成年後怎麼樣了?


然而,這麼獨立自信又高傲的他,卻是一個嚴重的焦慮症患者。


病發時,會昏厥,會歇斯底里地喪失理智。腦海裡就會閃現童年時父母爭吵的場景:他無助地站在角落,驚恐地看著父母吵得不可開交,摔打傢俱。


衛哲父親是個地質學家,常年在外面搞科研,難得回家一次,不是和母親冷戰,就是爭吵不休。母親是個畫家,天生的自由主義者。


父母離婚後,衛哲判給了母親。她把衛哲放在託管家庭裡,總是用各種理由來表示她的忙,沒出席過一次家長會,似乎所有的事情都比自己的孩子重要。


父親離婚後再也沒有出現過,母親忙得連衛哲想見她一面都要提前預約。


父母對他成長的忽視和缺失,讓他像個流浪的孤兒,害怕孤獨,渴望被人愛,也渴望去愛別人。


可在破碎的原生家庭中,父母忽略了衛哲成長中各種情感需要和內心的情緒,更沒有人教他如何去愛。


假如一個孩子的童年是被忽視的,他就像是面對一個黑洞,喜怒哀樂全然沒有任何的反饋。


長期以往,如果沒有人能夠幫助他緩解或表達出這些情緒壓力,這些情緒就極有可能通過焦慮等身體症狀去進行表達。


那些童年被忽視過的孩子,成年後怎麼樣了?


情緒的失調,或自責,或憤怒,又或是用冷漠代替悲傷,最終演變成不完整的人格。


著名的奧地利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02


前段時間,河南初三女孩因為沒有手機上網課而自殺的事件,深深地刺痛了我。


那些童年被忽視過的孩子,成年後怎麼樣了?


女孩是家中老二,有一個上高一的姐姐和小學六年級的弟弟。因為疫情無法返校上課,學生在家裡通過電腦或手機上網課。


三個孩子要同時上課,可家裡只有一部智能手機,排在中間的她,不能跟年幼的弟弟搶,也不能跟姐姐爭,只有委屈自己,放棄上網課。


因為沒有上課和交作業,面對老師的追問和同學的嘲諷,正處於敏感青春期的她,羞愧難當,一氣之下,服下媽媽治療精神疾病的藥片。


被父母忽視的孩子,為了保護自己,可能會選擇封閉自己的內心,壓抑的情緒得不到疏導,在遇到挫折時容易自暴自棄,甚至會用極端的方式去解決問題。


家中排行中間的那個孩子,常常會成為被忽視的那一個。


在韓國電視劇《請回答1988》中,三個孩子中排行老二的德善,也是一個被父母將就對待的孩子。


因自己的生日與姐姐相隔幾天,所以只能和姐姐一起過生日,從來沒有自己單獨的生日。


家中煤氣洩露時,爸爸背出了弟弟餘暉,媽媽拉出了姐姐寶拉,而德善則是自己一個人從睡夢中醒來爬出去的。


家裡只有兩個煎雞蛋時,德善就吃醃豆子。全家吃炸雞的時候,雞腿永遠都是姐姐和弟弟的。


對姐姐需要忍讓,對弟弟需要照顧,因為她是老二,是最容易被父母遺忘的存在,而她也理所當然地成為被迫懂事的那一個孩子。


那些童年被忽視過的孩子,成年後怎麼樣了?


父母對孩子的情感忽視,是一種看不見的傷害。


任何一個孩子,如果得不到關懷和照顧,都無法正常成長。父母要儘量做到對孩子公平,照顧到每一個孩子的內心,這樣孩子的身心才能更好地健康發展。


03


之前在微博上看過一個新聞,南京一位10歲的小男孩在地鐵大廳徘徊,民警瞭解情況後得知,男孩離家出走不止10次了,每次出走的原因都是父母玩手機。


那些童年被忽視過的孩子,成年後怎麼樣了?


男孩覺得父母天天玩手機,都不關心他,感覺被忽視了,想通過離家出走的方式,引起父母的注意。


已經出走十幾次了,仍然沒有搏得父母對自己的關注。在孩子眼裡,父母不如民警關心自己,自己也不如一臺手機重要。


有網友戲稱: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是,我在你面前,而你有一部手機,拒我於手裡之外。


很多時候,孩子並不是真的無理取鬧,孩子想要的,不過就是父母對自己的關注和陪伴而已。


我女兒在我面前就是一個十足的“話嘮”,每次放學回來,恨不得把一天發生的事情都告訴我。


有一次,女兒參加少年宮的合唱團,下課後興致勃勃地跟我講她上課時學的內容和老師講的趣事。


我當時正跟同事用微信溝通工作上的事情,嘴上應付式地回應著“嗯嗯”,眼睛卻盯著手機頭也不抬一下,女兒什麼時候停止了講話,我也沒在意。


過了一會,女兒“哇”的一聲哭了出來,邊哭邊大聲責問我:“我一直在跟你說話,可是你就盯著手機根本沒聽我說,手機裡到底有什麼好看的東西,比我還重要嗎?”


原來,孩子和我鬧脾氣,是因為我沒有認真聽她說話,她在尋求我的關注和回應,她想把自己開心的事情跟我一起分享,而我卻在聊微信忽視了她。


從那以後,在跟孩子聊天時,我都會盡量專注,用心傾聽孩子說話。孩子也慢慢對我敞開心扉,暢所欲言,性格也開朗了很多。


那些童年被忽視過的孩子,成年後怎麼樣了?


生活中,很多父母都會像我一樣,忽視了孩子的情感而不自知。沒有一個孩子,會在父母忽視的環境下茁壯成長。


04


武志紅老師說過:沒有回應,家也是絕境。


臺灣作家林奕含在以自己為原型的小說《房思琪的初戀樂園》中寫到,在受到禽獸老師的誘姦後曾試探向父母求救:“我們的家教好像什麼都有,就是沒有性教育。”


“什麼性教育?性教育是給那些需要性的人。”母親用冷冰冰的回答堵了回來。


母親的態度徹底打退了林奕含求救的勇氣,最終造成林奕含選擇結束自己生命的悲劇。


如果父母當時能重視女兒的暗示和詢問,能夠聽懂女兒內心的困境,給予溫暖和心靈疏導,這場悲劇或許就不會發生。


情感忽視,是父母對孩子最大的傷害。


那些童年被忽視過的孩子,成年後怎麼樣了?


任何人的痛苦都不是一句“都會過去的”就能消除的,孩子在童年時期受到的傷害,很可能需要用自己的一生來治癒。


那麼,我們應該怎樣避免對孩子“情感忽視”,幫助孩子心靈健康成長呢?


首先,父母要看見並積極回應孩子的情感需求。


當孩子興高采烈地向你分享喜怒哀樂時,不要用“嗯、哦”或用幾句不走心的話,就把他們搪塞過去了。


在孩子邀請父母一起玩遊戲時,不要敷衍了事,甚至不理睬。


參與孩子的點滴,傾聽孩子的內心,即便是簡單的交流,都會給孩子莫大的鼓舞。


其次,允許孩子表達情緒幷包容孩子的情緒。


尹建莉老師曾經在書中講過帶女兒圓圓打針的故事:不到兩歲的圓圓生病需要打針,但女兒很牴觸,她就給女兒打氣:“媽媽覺得圓圓很勇敢,你試試看自己勇敢不,能忍住就不要哭,要是忍不住,想哭也沒事。”


如果父母能夠站在孩子的立場,理解他的感受。孩子會因為自己的感受被接納,抗拒心理就會減弱。


愛孩子,就從關注孩子的情感需求開始,傾聽孩子的心聲,發現和理解孩子的心理需要,孩了長大後才能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