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理解茶與中國文化的關係?

wlaiwangling


我認為茶是中國文化的一個載體,是文化的一種體現。

中國文化從有記載以來就是一直在變化,一直在增加,倉頡造字是為了記錄一些事物,從當時的字能夠看出來象形字的意義,這也是文明的開端,茶這種東西存在的時間肯定也不會短,神農時期就有這種植物還是喬木型的,這足以說明它的誕生時間可能跟其它植物一樣早於人類之前。

它被發現是偶然也是必然因為文明發展的過程中遇到了困難,有困難就要解決困難,神農嘗百草差一點就被毒死了,幸虧嚐到茶的時候毒被解了,這是偶然性,必然是人們開始探索世界了對世界充滿好奇,探索世界就是在發展文明探知文明,越是文明越是對世界探索的深刻。這一個探索的過程我覺得是文化符號。



茶葉的發展歷程,我找了找,從有文明開始就已經開始了,部落形成規模,有成套的器皿,這不就是神農夏商周時期麼,到了戰國時期煮茶論英雄,茶葉已經開始在人們生活裡面出現,甚至還很活躍。

轉眼到了隋唐時期,唐代有一個陸羽,他把民間的飲茶通過文字表現了出來,把茶葉文化變得高雅,茶馬古道也是唐代開始的,他把茶葉文化散播到番外之地,這就像是中原文化被散播到國外一樣,並且還生根發芽了

茶商茶農多了,靠茶葉生活的人越來越多,說明茶葉的需求越來越大,光大人民群眾也開始喝茶了,喝茶已經從貴族或者學究那裡流傳到百姓家裡,我們用茶水錶達我們的禮儀,用茶水代表我們的待客之道。



歷史變遷王朝顛覆,時代在改變茶葉也在變化,大家都知道宋代文人雅士多,也是我們文化的繁榮鼎盛時期,這個時候就能從茶葉上看出一些端倪,什麼曲水流觴,建盞,研磨的茶,點茶,煮茶,五花八門,各自都有各自的受體,繁衍出好多流派來喝茶,禪茶,道茶,佛茶,粗茶淡飯,這個時候也是茶文化的興盛時期,從這裡能看出茶裡面包含了,生活,人文,大道,哲學,社會學等,茶被文化依附了。

再隨著時間推移,來到明清時期,飲茶之風沒有那麼盛行,但是已經家家戶戶都有粗茶了,為了追求與眾不同的喝茶方式,一位佛家人物出場了,他把茶葉放到了紫砂做的壺裡面泡著喝,紫砂壺古樸有內涵,簡單典雅,大方穩重,至此好多的文人都希望能有一把這樣的壺,從此紫砂壺盛行開來,佛家思想也高度發達了。

清朝皇帝下江南尋美食喝好茶,為了能夠把道家思想還有儒家思想讓老百姓遵守,發明了三才蓋碗,天地人三才,拿在手裡就像拿著宇宙一般,這也是權利的象徵,從此蓋碗茶盛行一直到晚清民初還流行這樣喝茶,簡單方便還有檔次,還有忘說了每個時期都有茶樓,茶樓就是一個社會縮影,上到王公貴族下到拾荒的人都能在茶樓裡看到,所以茶又包含了文化。




到如今的茶葉,五花八門多如牛毛,喝茶的把事層出不窮,茶葉被個個公司賦予文化,都要有一個講究,講一個根正苗紅,誰最正宗,為了爭奪市場,這是我們硬塞給茶葉的文化,並且通過賣茶的人表現了出來。

我們又從新把古人的玩意撿拾起來了,茶杯,茶碗,泡茶器具,喝茶方法技巧,能發明的發明,能借鑑的借鑑,總歸就是倆字“融合”

這麼一看文化又把茶葉包裹的嚴嚴實實了。

總結一下吧,縱觀歷史,茶葉總能在我們眼前晃悠,也總能找到有關茶葉的文化,這說明啊茶葉跟文化這倆是相輔相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僅僅是個人觀點,大家看法如何歡迎討論留言,說到哪裡不符合的,希望能夠斧正我的觀點,我是相魄,謝謝記得關注!


相魄


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鬱之。

荼就是茶,茶能解毒清涼,應該在夏朝前後就為普為人知,然而茶做為飲品,應該始於春秋時期,顧炎武在《日知錄》中說:“自秦人取蜀而後,始有飲茗之事。”

黃帝集團屬氐羌系,自西北而來不斷南襲。而氐羌均為遊牧民族,氐早於羌進入中原,不斷南徙,順河西走廊,越秦嶺,過巴蜀,直下滇西南,形成了後來的藏、彝、納西、白、布朗等民族;羌在《說文解字》中意為西北牧羊人,隨後進入中原,與南方炎帝集團融合,並逐漸在黃河流域和長江中下游居主導。

氐羌做為遊牧民族,其飲食習慣主要以肉奶製品為主,而對維生素和植物纖維的攝入量很少,在氐人長期的狩獵採集活動中,從植物中遴選出茶做為重要的食品原料,而形成奶茶、酥油茶,以滿足身體所需之維生素、植物纖維以及清解因肉奶造成的油膩。

茶馬古道及蜀身度道做為古代商品流通的線路,實際上或早於魏晉時期已經存在,而這兩個交易通道上除了皮毛、藥材等,茶葉的貿易應該是佔一定比重的。

吃茶在社會上成為風氣,應該始於兩晉盛於唐宋,被士大夫階層追捧,成為文人雅士、道德高人談經論道的佐助,也成為中華文化的一個具像性的表徵。

茶和傳統文化的結合,一方面是因為它是日常生活的飲料,另一方面,因為佛教在社會大眾中廣為傳播。佛教戒酒,因此常以茶待客。兩晉以來形成的清談之風又使文人高客常寄留山林寺觀,與大德高僧們坐而論道。當此時,飲茶從一種時尚轉變為日常所需,就在大眾層面普及開了。

及至唐宋,茶與佛教(特別是禪宗的興盛)的結合更為融洽,禪宗參禪悟道的公案中,以茶為介、用茶為指的故事很多,於是乎,更是通過高僧大德和士大夫們的免費宣傳,把喝茶及喝茶(茶道)的過程推廣得深入人心。也由此,在喝茶的過程中,不但注重茶葉本身的品質,還延伸出包括茶具以及品飲時的氛圍都漸漸的得以豐富。

法門寺地宮(唐)出土的制、儲、飲一套精美的金銀茶具,這是我國目前所知時間最早、組合最完整、等級最高的成套茶具,也是世界上發現時代最早、等級最高的宮廷茶具。這套茶具有茶籠、茶碾、茶羅子、茶爐、茶匙、茶盆、茶碗、茶托、調料盛器等,包括了從茶葉的貯存、烘烤、碾磨、羅篩、烹煮到飲用等全部工藝流程和飲用過程所用器具。說明初唐飲茶已蔚然成風。

而品飲時雅集一室,附上燃香、輔以琴瑟等添助氣氛,更是這一階層的人夢寐所趨之。

也就是說,自儒釋道繼儒墨道成為中國文化主流後,茶在國人心中的地位,已不僅僅是日常飲料,經主流文化圈的演繹推廣,飲茶就成為有儀式感的活動。

同樣是飲茶,販夫野老往往大碗大壺,仰脖直飲,以解口渴,至於口感香氣,只一字:香!文人雅士則淨手更衣,捧出精巧茶具,小盞沖泡、細啜慢品,杯底聞香,從前味、後味、回甘中去體悟,又把茶味茶氣和周遭際遇相契相合,飲茶遂成為一種修煉,把茶人文化,也讓飲茶成為中國文化的一種具像。

今天喝茶的人群也不少,南北西東各有各的講究,也各有各的喝法,從某種角度來說也把茶文化發展的更加豐富和細緻,是好事。

但喝茶,本身是為解渴去油膩,每天喝點,挺好的!


拍照喝茶畫畫侃閒話


中國茶道思想是融合儒、道、佛諸家精華而成。“一生為墨客,幾世作茶仙”的陸羽接受儒、道、佛諸家影響,並能夠融合諸家思想於茶理之中。把諸家精華與唐代文化的特色結合起來,奠定了中國茶文化的基礎,首創中國茶道精神。在陸羽的筆下,飲茶決不象烹肉、熬粥一樣,為食而食,為生而食,而是把物性與人性融合在一起。”飲茶不只是一個物質過程,更重要的是一個精神享受、精神陶冶、直覺體悟的過程,強調在茶事之中精行儉德,進行自我修養,陶冶情操,養成茶人品格。茶聖陸羽,在一千二百多年前全力倡導和推行的茗飲方式,可令飲者能細心領略茶之天然特性;在茗飲中與清談、賞花、玩月、撫琴、吟詩、聯句相結合,旨在創造出一種清逸脫俗、高尚幽雅的品茗意境。宋徽宗趙佶是一個茶飲的愛好者,他認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閒和寧靜、趣味無窮:“至若茶之為物,擅甌閩之秀氣,鐘山川之靈稟,祛襟滌滯,致清導和,則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閒潔,韻高致靜……”

“入於儒,出於道,逃於佛”,儒與道、佛合摻互補,是古代士人精神上的生態平衡學。儒家思想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幹,支配其社會觀念和倫理觀念。而道、佛兩家所宣傳的、以自我精神解脫為核心的適意人生哲學,以及像閒雲野鶴一般自然恬淡、無拘無束的生活情趣和清靜虛明、無思無慮的心理境界,對士人們有著巨大的吸引力和滲透力。他們以老莊和禪宗哲學思想為基礎,以求得精神上的超越和解脫,通過品茗、琴棋書畫等修身養性方法加深涵養,以剋制、忍讓求得內心世界的平衡,保持感情與心理的和諧穩定。內在心性上的澄澈虛靜。清心寡慾,就會表現為外在風度上的雍容大度,寬厚謙和,與人無爭,怡然自樂,汰盡浮燥,歸復天然。茶適應了中國士人“淡泊以明志,寧靜而致遠”的性格和追求。茶使人產生一種神清氣爽、心平氣和的心境。當某些人經過仕途的坎坷、人生的磨難以後,他會從茶的清醇淡泊中品味人生,返樸歸真。

在茶道中,靜與美常相得益彰。古往今來,無論是羽士還是高僧或儒生,都殊途同歸地把“靜”作為茶道修習的必經之道。因為靜則明,靜則虛,靜可虛懷若谷,靜可內斂含藏,靜可洞察明澈,體道入微。可以說:“欲達茶道通玄境,除卻靜字無妙法”。道家主靜,儒家主靜,佛教更主靜。中國茶道正是通過茶事創造一種寧靜的氛圍和一個空靈舒靜的心境,當茶的清香靜靜地浸潤你的心田和肺腑的每一個角落的時候,你的心靈便在虛靜中顯得空明,你的精神便在虛靜中昇華淨化,你將在虛靜中與大自然融涵玄會,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賴剛頻道


對這個問題想徹底瞭解的,推薦《茶與中國文化》一書,該書從中國茶文化的成立期——魏晉南北朝初唐時期入手,從文化史角度解明當時飲茶習俗的發展狀況以及飲茶習俗形成的社會文化基礎。本書是“中國文化新論叢書”之一。本書成書於2001年,正式出版後產生很好的市場效應,讀者反應熱烈。本書主要闡述了茶與中國文化的關係。中國作為茶之故鄉茶之大國,自古就有很好的發展,此書正是為了說明在茶文化發展的過程中,茶與中國文化的密切關係。是茶文化愛好者應該閱讀的佳作。

書 名

茶與中國文化

作 者

關劍平

類 別

散文隨筆

人民出版社

目錄

序 章

第一章 茶的技術史研究——飲茶的藥用起源說

第二章 道教服食與飲茶風俗的形成——兼論道教對於飲茶風俗形成的影響

第三章 茶的藥史研究——兼以嗜好品嗜好理論審視飲茶

第四章 社會各階層的飲茶狀況

第五章 茶的文化地理

第六章 飲茶的文化意蘊——風流

第七章 茶的程式化、技能化與禮儀化

第八章 茶宴的誕生

第九章 茶宴的饌口——茶果

第十章 茶筅的起源

第十一章茶器與茶的精神

第十二章 從《荈賦》看晉代茶文化











春華秋實151010414


茶文化在中國根深蒂固,知道的人也很多。我就從其他方面來說說這個問題好了。就是——茶和人際交往。

在人際的交往中,有許多的方法和交往媒介,茶也是其中的重要媒介之一。之所以要這麼說,是因為隨著當今的社會發展,茶也從當初人們最簡單的生活需求,慢慢隨時間的推移和發展至今,形成了其特有的文化特點——中國茶文化。

之所以能形成一種茶文化,其實就是在其發展中,形成了人與人之間,人與事之間的溝通、交流和處理形式,並形成人借物喻己的一種重要手段。

這個方法能夠在人與人的交往中行之有效的表達出與對方的交往熱情,並能成功的重要原因在於:

當前,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而生活質量又如何呢?多數人的生活質量並沒有自己想象的那樣高。這樣說是因為,有相當一部分人在內心世界裡沒有真正能長久支撐自己的精神支柱,吃喝玩樂也只是圖一時的痛快,打牌唱歌只是為了宣洩情緒或是應酬,而在這些結束,你一個人坐下來之後,就又會回到原來的空虛之中。茶,就可以為媒介,將你引導進入內心的平靜與冷靜中,因為在這一時刻裡你要完全的放下功利之心,精神上得到了及大的休息,同時又能以冷靜的心態去回顧過去,冷靜了才會發現自己所做的事情的失誤和缺陷,才能果斷的制定新的計劃去彌補因失誤所造成的不必要的損失和損害。在具體的交往中,茶作為眾多的健康的休閒方式中的一種,又可以體現出主事人與對方的平等,甚至是突出主事人在這方面的優勢,使對方在精神上經由主事人的引導,完全的投入其中。一旦他發現以此為媒介同樣的可以讓他人如己般投入其中,而在交往中又不失自己的尊嚴甚至更能突出心理上的優勢來,對方就會更願意和你繼續交往和向你學習。謙虛和傾囊相授,會讓對方在向你學習的同時,心存感激,進而產生敬佩甚至是依賴。

在品,嘗的過程中體現出主事人的品行如茶純正和誠實。而這種體現,並非直接的告訴對方我是怎樣的一個人,做什麼事是如何的,這樣是沒有說服力的。因為每個人與他人交往都有著自己的原則和標準,而這些標準是需要以能夠說服自己的事實為基礎的。茶,就可以起到一個橋樑的作用,把自己的優勢方面體現給對方,通過茶的形式,以其特有的潛臺詞由對方意會,表現出主事人的可交和可信任。當然,只是簡單的做出程序來並不是最重要的。必須的是要放棄自己的功利之心,老子曾經提到:無欲則剛。其實就是舍小欲而成大欲,眼前的利益並不是最重要的,完全是可以放棄的,只有放棄了,才能以平和的心態去面對對方 ,才能變的強大,才能取得最終的勝利。所以,放棄功利之心,認真的投入的去做好當前的事(茶事),小以見德,大以見能(從人做小事中可以看出這個人的品行如何,因為人往往在做小事上不以為意,也就會暴露出自己在品行上的缺陷;從人做大事中可以看出這個人的能力如何,因為人在決定重大事項的時候,總會有意識的彌補或掩蓋其缺陷,而把事情做好,但能力的強弱,只有在重大的決定中才能體現。)。水到渠自成,最終就會有令自己滿意的收穫。而茶就是最好的表現方式和媒介。

要做好這些,並能長期的維持關係,同時得到良好的發展,就必須要誠信為先,平等為條件,健康為基礎,夥伴關係和協作為意識。要做好這些,並非朝夕就能做到的,這需要有具體的方法及步驟來逐步訓練和不斷完善。


完美E弧度


中國茶造就中國文化

西方人創造了酒,締造的是西方人的浪漫與豪放;

而東方人發現了茶,造就了東方人內斂、低調的處理情懷;

茶欲能靜

靜則思

思則悟

悟則省

省則進

所以,東方人的理性與智慧源於茶的文化

也締造出

不一樣的中國文化。


shouxie999


茶,是中國人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之一,不言而喻,它在人們生活中所處的重位置。飲茶在古代中國是非常普遍的。中國茶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質文化層面,還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層次。唐代茶聖陸羽的茶經在歷史上吹響了中華茶文化的號角。從此茶的精神滲透了宮廷和社會,深入中國的詩詞、繪畫、書法、宗教、醫學。幾千年來中國不但積累了大量關於茶葉種植、生產的物質文化,更積累了豐富的有關茶的精神文化,這就是中國特有的茶文化。

中國是茶的故鄉,是世界上最早發現茶樹、利用茶葉和栽培茶樹的國家,中國也是世界茶道的宗主國,任何國家受中國茶文化的影響都不能否認中國是茶道宗主國的地位,否則違背了茶道的基本文明。茶樹的起源至少已有六七萬年的歷史。茶被人類發現和利用,大約有四五千年的歷史。茶有健身、治疾之藥物療效,又富欣賞情趣,可陶冶情操。品茶待客是中國人高雅的娛樂和社交活動,坐茶館、茶話會則是中國人社會性群體茶藝活動。中國茶藝在世界享有盛譽,在唐代就傳入日本。

飲茶始於中國。茶葉衝以煮沸的清水,順乎自然,清飲雅嘗,尋求茶的固有之味,重在意境,這是茶的中式品茶的特點。同樣質量的茶葉,如用水不同、茶具不同或沖泡技術不一,泡出的茶湯會有不同的效果。中國自古以來就十分講究茶的沖泡,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泡好茶,要了解各類茶葉的特點,掌握科學的沖泡技術,使茶葉的固有品質能充分地表現出來。

中國人飲茶,注重一個“品”字。“品茶”不但是鑑別茶的優劣,也帶有神思遐想和領略飲茶情趣之意。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壺濃茶,擇雅靜之處,自斟自飲,可以消除疲勞、滌煩益思、振奮精神,也可以細啜慢飲,達到美的享受,使精神世界昇華到高尚的藝術境界。品茶的環境一般由建築物、園林、擺設、茶具等因素組成。飲茶要求安靜、清新、舒適、乾淨。中國園林世界聞名,山水風景更是不可勝數。利用園林或自然山水間,用木頭做亭子、凳子,搭設茶室,給人一種詩情畫意。供人們小憩,不由意趣盎然。

中國是文明古國,禮儀之邦,很重禮節。凡來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禮儀是必不可少的。當有客來訪,可徵求意見,選用最合來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以茶敬客時,對茶葉適當拼配也是必要的。主人在陪伴客人飲茶時,要注意客人杯、壺中的茶水殘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開水,隨喝隨添,使茶水濃度基本保持前後一致,水溫適宜。在飲茶時也可適當佐以茶食、糖果、菜餚等,達到調節口味和點心之功效。

中國茶文化的內容主要是茶在中國精神文化中的體現,這比“茶風俗”、“茶道”的範疇深廣得多,也是中國茶文化之所以與歐美或日本的茶文化分別很大的原因。

相信大家一定都聽過中國民間傳統的鬥牛、鬥雞、鬥蟋蟀、鬥馬、鬥羊、鬥豬,但大家大多數都沒聽過“鬥茶”一說吧?究竟什麼叫“鬥茶”?鬥茶起源於何時何地?有哪些人喜愛鬥茶?又都鬥些什麼名堂呢?

鬥茶,又稱為“茗戰”。簡單地說,就是品茗比賽,是將對茶葉質量的評比當作一場戰鬥,這是古人用來比較茶葉優劣的一個專用名詞。宋人唐庚《鬥茶記》說:“政和二年三月壬戌,二三君子相與鬥茶於寄傲齋,予為取龍塘水烹之第其品,以某為上,某次之。”政和是宋徽宗的年號,於是有人以為鬥茶起自徽宗時,這種說法稍嫌武斷,因為一種風氣的形成不是說產生就能產生的,一定有它形成的歷史背景。事實上鬥茶的產生,據考證當與貢茶有很大的關係,貢茶的起源可追溯到公元前一千多年,但是正式列為茶政的一個項目,則是從唐代開始。當時一些權貴為博取帝王的歡心,於是爭相獻上優質茶品,無不千方百計的競相搜求各地名茶,既是貢奉天子的東西,好壞優劣當然是很重要的,因此一定要先行比試茶葉的好壞,鬥茶風氣就逐漸盛行起來,據此推論鬥茶應始於唐末五代時期,而大盛於宋代。北宋大儒范仲淹《和章岷從事鬥茶歌》雲:“北苑將斯獻天子,林下雄豪先鬥美。鼎磨雲外首先銅,瓶攜江上中泠水。黃金碾畔綠塵飛,紫玉甌心雪濤起。鬥茶味兮輕醍醐,鬥茶香兮薄蘭芷。其間品第胡可欺,十目視而十手指。勝若登仙不可攀,輸同降將無窮恥。”這首詩中把鬥茶的原因和比賽的情形都描述得十分清楚,特別是最後兩句“勝若登先不可攀”、“輸同降將無窮恥”把鬥贏者的得意神態和鬥敗者的羞赧之狀寫得入木三分,由此可見當時的人對鬥茶的著迷程度了。宋人劉松年所畫的《茗園賭市圖》便是描寫市井小民鬥茶的情形。圖中有老人、有婦人、有兒童,也有挑夫、販夫。鬥茶者攜有全套的器具,一邊品嚐一邊自豪地炫耀自己的茶品。

我國四大名著之一的《紅樓夢》中說到茶的地方就有二百六十多處,詠茶的詩與聯句也有十來首。神采風流、興衰歷盡的曹公,通曉琴棋書畫詩酒茶,寫茶寫到極致。我是看“紅樓”才懂茶的。其中第四十一回“賈寶玉品茶櫳翠庵”,不知看了多少遍。而一部“披閱十載,增刪五次”的書,用了整整一個回目來寫茶,可見曹先生對中國茶文化的重視了。在這回書中,主要人物賈母、寶玉、黛玉、寶釵、妙玉,還有劉姥姥等人一併出場。妙玉笑用“成窯五彩小蓋盅”與“舊年蠲的雨水”,沏上曾有“歲以進貢”的名茶“老君眉”,照應太君、姥姥。佳人香茗美器,禪堂一派歡聲笑語,氣氛氤氳和諧。

妙玉單把釵黛二人和跟來的寶玉招呼到耳房吃“體己茶”。“妙玉自向風爐上煽滾了水,另泡一壺茶”用的是深埋地下的五年前在蘇州蟠香寺前收的梅花上的雪水。這是一壺什麼“茶”?沒說。妙玉取出兩個杯子,“攽瓟斝”給寶釵用;給黛玉的是犀牛角的“杏犀喬”。“隨之又取出一隻九曲十環一百二十節蟠虯整雕竹根大盞來”給寶玉用。這樣的茶具,要喝什麼茶呢?不知道。書中涉及到茶的回目,無一不寫出茶名,如第八回的楓露茶,第十五回的暹羅茶,第六十一回的普洱茶、女兒茶等。唯在這一回中,這壺“茶”沒了名字。對此,不少紅學家表示關切和遺憾。前輩專家鄧雲鄉先生,生前就曾在《紅樓茶事》中說:“雪芹寫‘吃體己茶’而沒有寫明特殊的茶葉,只說了半天水,不能不說是遺憾!”

可能是雪芹在這一回中有意注入更多情感。周汝昌先生曾用清代潘德輿的筆記《金壺浪墨》中說的“寫到的雪芹情況和讀《紅》感受說,書中的寶玉情況分明是作者自喻和自況(大意)”。作者突破古人融雪烹茶的藩籬,用玄墓蟠香寺前梅花上的雪深埋五年的“天泉水”烹茶,讓釵黛寶玉享用。卻不讓妙玉說出壺中泡的什麼“茶”,用“宜掩者掩之,宜屏者屏之”的筆法,在書中用寶玉:“細細吃了,果覺清淳無比,賞讚不絕。”輕輕一筆帶過。是雪芹的偶有疏漏,還是另有深意存焉?

妙玉在寶玉生日時,自稱“檻外人妙玉恭肅遙叩芳辰”送去紅梅。今日在櫳翠庵寶玉自己送上門來,表面上看是請釵黛品茶,實際上這“茶”還肩負著向寶玉傳情達意的重任。往日對寶玉熾熱的愛,融化著梅花上的雪,書中在此評到妙玉“其意甚深”。今日在壺裡要放什麼“茶”,成竹在胸?要讓座上客知道,這是高貴的“天下第一茶”,是妙玉釵黛情感三角中,手法不同的“傳情茶”。作者在含蓄地滿足著妙玉的自尊。曹雪芹寫這回書的時間,正是乾隆南巡中四次到龍井問茶之時。

當代陳宗懋院士主編的《中國茶經》中說:“龍井茶的特點是香郁味醇,非濃烈之感,宜細品慢啜”。正是寶玉“細細吃了,果覺清淳無比”賞讚不絕的龍井茶。千古絕唱的“櫳翠庵茶品梅花雪”,那茶中之味,惟會心者知之!每當龍井茶上市,憶及妙玉手上那梅花的清香,壺中飄散出的龍井茶氤氳,這怎能不令人神往!。

喝茶能靜心、靜神,有助於陶冶情操、去除雜念,這與提倡“清靜、恬澹”的東方哲學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內省修行”思想。“茶道”是一種以茶為主題的生活禮儀,也是一種修身養性的方式,它通過沏茶、賞茶、品茶,來修煉身心。

茶道最早起源於中國。中國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將茶飲作為一種修身養性之道,唐朝《封氏聞見記》中就有這樣的記載:“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這是現存文獻中對茶道的最早記載。當時社會上茶宴是一種很流行的社交活動。唐呂溫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對茶宴的優雅氣氛和品茶的美妙韻味,作了非常生動的描繪。在唐宋年間,人們對飲茶的環境、禮節、操作方式等飲茶儀程都很講究,有了一些約定俗稱的規矩和儀式,茶宴已有宮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

中國的茶道早於日本數百年甚至上千年,中國的茶道可以說是重精神而輕形式,在各歷史階段也有不同的表現,各種茶也不盡相同,百花齊放,但都體現了“清、敬、怡、真”的茶道精神。

什麼是茶道?吳覺農先生認為:茶道是“把茶視為珍貴、高尚的飲料,因茶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種藝術,或是一種修身養性的手段。”莊晚芳先生認為:茶道是一種通過飲茶的方式,對人民進行禮法教育、道德修養的一種儀式。莊晚芳先生還歸納出中國茶道的基本精神為:“廉、美、和、敬”他解釋說:“廉儉育德、美真廉樂、合誠處世、敬愛為人。”

陳香白先生認為:中國茶道包含茶藝、茶德、茶禮、茶理、茶情、茶學說、茶道引導七種義理,中國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中國茶道就是通過茶是過程,引導個體在美的享受過程中走向完成品格修養以實現全人類和諧安樂之道。陳香白先生德茶道理論可簡稱為:“七藝一心”。

周作人先生則說得比較隨意,他對茶道的理解為:“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話來說,可以稱作為忙裡偷閒,苦中作樂,在不完全現實中享受一點美與和諧,在剎那間體會永久。”






圖說西洋Andy


茶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茶文化是從陸羽茶經開始進入文化的高臺。中國文化是茶文化的基石,茶文化又是中華文明的一顆明珠。


逍遙子I德運昌


窮人喝茶,富人也喝茶,茶是一種食品,自古就是人們生活中很重要的一種飲品,他的實用價值就是,他的藥用的價值,消食,解渴,對腸胃起到很多作用,前提是你的喝對了,如腸胃弱就必須喝紅茶,發酵茶,喝綠茶則有害於身體,說茶文化那就是賣茶葉的美化茶葉的文化,茶道就是提高喝茶興趣的附屬品,說的茶葉再神話,最終就是入口[靈光一閃]



漢風再續123


茶是中國文化的載體,中國文化是茶的內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