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幸的原生家庭,就像命運饋贈的一手爛牌,贏不了也要輸得起

從《歡樂頌》的樊勝美,到《都挺好》的蘇明玉,再到《安家》的房似錦,

“原生家庭”這個心理學領域的普通詞彙,一夜之間燃爆了整個網絡,網友們對原生家庭的“聲討”塵囂日上。

不幸的原生家庭,就像命運饋贈的一手爛牌,贏不了也要輸得起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審視自己的原生家庭,不乏有許多斷章取的人將自己身上的不幸全甩鍋給原生家庭,將別人的成功都歸因於原生家庭。

  • 我不會幹家務能怪我嗎?這全是我爸媽的錯,誰讓他們小時候不讓我幹,現在成年了我也不會幹了。
  • 同學成績好,是因為他父母都是學霸,家裡有一面牆的書,家庭閒聊就是“學術討論”;我父母就是普通工人,一回到家他們不是吵架就是看電視裡吵架,我成績怎麼可能好?

“原生家庭”的夢魘

演員王鷗在某節目中坦言,父母在她三歲時離異,她從小跟著爺爺奶奶長大,極度渴望父母的陪伴和關愛。母親總是對同母異父的妹妹稱讚連連,但從不表揚自己,哪怕她成年後進入演藝圈出演了很多優秀作品,母親也不願誇讚她一句。

的確,我們身上的諸多問題都可以從原生家庭中找到根源。

正如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所言:“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人到中年的王鷗因為童年缺失父母愛,成年後一直在尋找愛,她對愛的過度飢渴讓自己陷入了恐婚的狀態,她內心認為:自己是不配擁有愛的。

不幸的原生家庭,就像命運饋贈的一手爛牌,贏不了也要輸得起

為什麼要強調童年時期父母的關愛,而且是“無條件的愛”?因為只有父母給了孩子“無條件的愛”,孩子才能慢慢學會自愛,將來才可能愛別人。自愛,就是任何時候都能無條件地愛自己,並認為自己是值得被人愛的。

大家熟知的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常年從事犯罪心理學的研究,她習慣從人的角度去分析犯罪行為,而人格問題又給了研究罪犯很重要的一條思路。

眾所周知,一個人的幼年時期是人格形成的黃金時段,父母對孩子人格形成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基於這個前提,研究罪犯的原生家庭對案件偵破和畫像分析意義重大。研究結果表明,在眾多的犯罪案件中,不乏有罪犯在童年時期極度缺乏父母的關愛。

對原生家庭不該“認命”,但也不是“斷絕關係”

原生家庭中的生活經歷,不管我們想不想要,它都會不自覺進入我們的潛意識,進而影響我們將來的認知和行為。

心理學家榮格曾說:潛意識正在操控我們的人生,而你卻稱其為命運。

若真的視其為“命運”,那最後我們也只能被命運擺佈。《歡樂頌》裡的樊勝美一開始對原生家庭無底線的妥協和退讓,任由“吸血鬼”母親變本加厲地索取,就像她自己所說:我有什麼辦法,誰讓我生在這樣的家庭?她能想到的唯一辦法,就是找到一個有錢的男朋友,幫她填原生家庭的“無底洞”。

不幸的原生家庭,就像命運饋贈的一手爛牌,贏不了也要輸得起

倘若不認命,我們就要掙脫,難道掙脫就是要跟原生家庭“斷絕往來”嗎?相比樊勝美,《都挺好》裡的蘇明玉顯然更有魄力,她不滿母親的重男輕女,不滿父親的懦弱無能,她選擇了一怒之下跟原生家庭斷絕來往,她完全有能力養活自己。

但斷絕來往就能從原生家庭掙脫出來嗎?顯然不是。雖然蘇母離世後,蘇明玉努力想跟原生家庭撇清關係,但她的內心是愛父母的,即便童年被冷漠對待,她內心仍然渴望得到家人的認可,在親人遭遇困難之時,她選擇伸出援助之手。

然而,在迫切獲得認同感的驅使之下,她也重新燃起了對母親的怨恨,於是她一邊幫助家人,一邊挑撥家庭關係、處處與蘇明成作對。與原生家庭斷絕往來以及蘇母的離世,這兩件事從根源上並沒有讓蘇明玉原諒偏心母親、無能父親,反而讓她將憤怒的矛頭指向了二哥蘇明成。

蘇珊·福沃德博士在 《原生家庭》中寫道:只要你對父母的情感很強烈(無論順從或牴觸),你就仍然賦予了他們在情感上折磨你的權力,使得他們可以繼續控制你。

人的成長過程是一環套一環的,沒有辦法選擇性跳過。如果你在童年的某個環節絆了一跤,即便你長大成年了,你的內心依然在這個環節不斷循環,你寄希望於“月光寶盒”無數次重試的機會,但因為你沒找到絆腳的根本原因,所以你總是也無法順利通過。

不幸的原生家庭,就像命運饋贈的一手爛牌,贏不了也要輸得起

救贖之路是“剝離”和“重生”

在人生的某個時間,我們大多數人都會離開自己的原生家庭,但我們心理上很少能夠擺脫與原生家庭的影響。即使你跟原生家庭遠隔重洋,或者離開之後再也沒有返回過,但是你在自己建立的新家庭中,仍會重複原生家庭的各種機制和規則。

——美國心理學家羅納德·理查森博士在《超越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救贖之路的宗旨是為了最大限度還原我們作為獨立個體的主觀能動性,將我們的情感從原生家庭中“剝離”出來,依靠自己的力量“重生”。

首先,我們一定要認清原生家庭對我們造成的傷害。

童年時期,父母有責任也有義務愛護孩子,這種愛是不能用任何條件來交換的,否則我們將來給予別人愛的時候也會帶上附加條件,沒辦法做到“真愛”。

成年後,即便子女意識到原生家庭的傷害,但礙於父母的權威或者父母已亡故,我們實在不忍心對他們過去的行為提出質疑和批判,選擇否認或合理解釋都可以緩解子女心中的愧疚感,

這是大多數人採取的迴避方式,但這都不能讓我們認清楚原生家庭的傷害。


不幸的原生家庭,就像命運饋贈的一手爛牌,贏不了也要輸得起

其次,將自己從原生家庭中的情感鎖鏈中獨立出來。

《原生家庭》

一書中提到:

情感上的獨立並不意味著你要同父母徹底斷絕聯繫,而是說你既是家裡的一分子,同時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這意味著你可以做自己,你的父母也無須改變他們原本的樣子。

對原生家庭的激烈“討伐”,希望父母做出改變的想法本質上依然是“控制”,就像父母當年控制年幼的我們一樣,這種控制只會加重各自心理內耗,讓我們陷入原生家庭的怪圈中逃不出來。

我們並不需要讓父母改變什麼,他們依然可以我行我素,只是我的情感不會再受到他們語言或者行為的牽絆。我不需要再承擔父母的感受,只需要承擔自己的感受。例如,成績不好父母數落我,那是父母的憤怒和難過,我需要知道這些情緒並不是我的,我的情緒來自於我怎麼看待自己的失敗。

不幸的原生家庭,就像命運饋贈的一手爛牌,贏不了也要輸得起

最後,依靠自己的力量做出改變。

只有將情感上從原生家庭中“剝離”出來,我的認知才能不受父母影響,才能重新作出正確的行為,人生的決定權才能重新回到自己手上。我所邁出的每一步都是為了讓自己變得更好,不是為了哄別人開心而做出的妥協,更不是為了讓父母憤怒而做出的抵抗,我是為了自己而活。

不幸的原生家庭就像命運饋贈的一手爛牌,雖然毫無贏的希望,但我們仍然可以努力屏蔽周遭的嘲諷之聲,淡然地面對“輸”,學會從“輸”中總結人生智慧,做更好的自己。

寫在最後

“原生家庭”一詞是近幾年網絡上興起的“時髦”詞彙,想知道“原生家庭”到底是什麼嗎?直接用今日頭條app上方的搜索框輸入“原生家庭”四個字,點擊右邊的“搜索”按鈕,查看搜索結果第一個即可。

不幸的原生家庭,就像命運饋贈的一手爛牌,贏不了也要輸得起

搜索“原生家庭”


不幸的原生家庭,就像命運饋贈的一手爛牌,贏不了也要輸得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