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二代從來不按常理出牌,不小心成為石油工業之父

​1 鹽井的汙染危機

科弗莫爾的鹽井又被石油汙染了。科爾收到這個消息時,頓時頭疼起來。這是今年第二次出現同樣的問題了。

按科爾的想法,早點放棄這個鹽井是最明智的選擇。第一次出現汙染時,鹽井停工了幾個月,損失慘重。

不過,作為一名白手起家的蘇格蘭-愛爾蘭移民,老科爾並不這麼想,他信奉見好就收是最好的買賣,這口鹽井數十年為科爾家族貢獻著穩定的收入,老科爾不想輕言放棄。

此時是19世紀40年代,科爾家族在利弗莫爾和薩爾斯堡附近擁有了3個鹽井。靠著早年鹽井的豐厚回報,老科爾入股了幾個煤礦、一個磚廠、一個陶藝廠。就在剛剛不久,匹茲堡和費城之間的貨運航線也開通了,匹茲堡的小麥、麵粉和皮毛源源不斷地通過運河送到費城。

最不讓老科爾放心的是小科爾,塞繆爾·馬丁·科爾已經25歲了,也算是不折不扣的富二代。不過,科爾一點也不紈絝,科諾姆鎮上的人都知道科爾是個精明的生意人,也沒有吊兒郎當的不良行為,反而更像個拼二代。但只有老科爾知道,小科爾並不安分,總是喜歡去讀那些科學書籍,搞些亂七八糟的化學實驗。這與老科爾穩健風格完全不同。

富二代從來不按常理出牌,不小心成為石油工業之父

那些新奇的玩意兒只會浪費生命與金錢,這不是我們老蘇格蘭-愛爾蘭人應該去碰的東西。老科爾對這一點堅信不疑。好在科爾現在也沒有什麼過分的行為,公司打理的也不錯。但願這是多疑了,老科爾這麼安慰自己。

科爾最後還是去了科弗莫爾,但他一路上在考慮的的那條貨運航線,另外,與傑傑明·瓊斯在賓夕法尼亞州中西部建立鑄鐵廠的事情也要規劃了。對於老科爾的守成的想法,他並不贊同。鹽井生意已經成了過去式了,他能感覺到新的科學發現和產品正在蜂擁而至,而他必須拼命學習,為這些做好做準備。冥冥之中,科爾不想僅僅做一個成功的商人,有一個廣闊的世界之門正在打開,哪怕不能名垂青史,也要留下獨屬於自己的印跡。

汙染比第一次更嚴重。科爾到達鹽井時,石油遍地橫流,工人們正在拼命把油收集起來,倒到附近的運河裡去。整個工場瀰漫著一股濃濃的油臭味。

這個鹽井必須關閉了。科爾捂著鼻子,已經開始算計如何辭退工人、清算賬務的後續工作。這真是糟糕透頂。科爾對這個黑油莫名的產生了惱怒的情緒,同時,心裡也多了個疑問:這些石油到底是什麼東西,為什麼從鹽井裡滲透出來?

就在這時,有個工人出於好奇,把火把扔到石油裡。浮油竟然燃燒起來,大火竄起數米高,數里外都能看到濃濃黑煙。

這個東西竟然會著火?科爾看到這個場景,不僅沒有驚慌,反而興奮起來:有火就能照明,照明的東西就能賺錢,幾乎是下意識地,這些想法一瞬間在腦海中一閃而過,最後變成一個念頭:用石油照明是個大生意!


2 找到一個大生意?

照明?我們早就習慣了燈火通明的夜晚,很難理解19世紀中期之前的照明是多麼奢侈的一件事情。當時還沒有電燈,到了夜晚,路上完全是一片漆黑,很多地方沒有路燈,照明成了一門職業和生意。如果太晚了沒回家,那你必須花錢叫一個送路人,拿著火把,送你回家。

在工廠和家裡照明更是個大難題。只有鯨魚油可以點燈,聽起來好像很天然,但用起來一點都不清新,鯨油燈光線微弱,還有難聞的腥臭味。如果僅僅是這些缺點的話,也還能忍受。但是,鯨魚油太貴了,按當時的價格,普通鯨魚油差不多是2-3美元一加侖,一加侖相當於大約3.785升。要知道,從1792年到1783年,1美元的價值相當於1.6克黃金,如果大約換算成現在的購買力,一升鯨魚油要150美元左右。不要說普通人家,即使有錢有礦的科爾家也不敢每晚亮燈。

富二代從來不按常理出牌,不小心成為石油工業之父

當然,人們也發現,也不是所有的鯨魚油都難聞,從抹香鯨頭腔裡煉出的油就沒有腥臭味,不過那是有價無市的存在,有錢也未必買得到。

科爾當然很清楚這是一個多麼大的機會,照明可是剛需啊,這些遍地流淌的石油現在是免費送都沒有人要的東西,如果能變成照明材料,那將是什麼樣的前景?這不是生意,這將是一場革命。

難道真的是命運之神指引我來到利弗莫爾,發現這個神秘的黑色液體?這裡就是我人生為之奮鬥的起點嗎?

從這一刻起,科爾忽然看清了自己的未來,他的一生從此將與黑色的液體糾纏在一起,這是一場豪賭,也許成功,開創一個新的時代;也許失敗,將失去擁有的財富。不過,既使失敗,失去的也只是財富罷了。但能夠引領一個產業,一個變革時代的機會又有多少,賭上所有又有何妨。

從骨子裡來說,科爾有蘇格蘭-愛爾蘭人的技術工人的特質和敏感。他如此熱衷於匹茲堡和費城的航線,除了商業的考量,何嘗不是對匹茲堡那種愛爾蘭氛圍的迷戀,骯髒喧鬧的匹茲堡是蘇格蘭-愛爾蘭人的聚集地,到處是小作坊和小商品交易市場,那是熟練的技術工人和商人的味道。是科爾最喜歡的。

其實,每個人的一生選擇,常常不是深思熟慮的結果,而是一瞬間的直覺。條條大路通羅馬,成功與否不在於你的選擇,而是你能堅持多久。

當科爾選擇了石油事業時,看到的是一條充滿迷霧的大道,他當然也不知道,這條大道如此的寬闊,但對於他來說,卻註定看不到最美的風景,卻要面對最崎嶇的坑窪。


3 走投無路的石油試驗

濃煙瀰漫的石油是沒辦法直接做燈油,如何把濃煙和油味袪除呢?科爾對這個問題完全沒有頭緒。也許應該先搞清楚這是什麼東西。科爾完全沒有這方面的知識和訓練,不過他立即邀請了一位賓夕法尼亞東部的化學家來到利弗莫爾,一起研究。

早在1763年,俄國百科全書式的學者羅蒙諾索夫就對石油產生了興趣,他推斷石油是動植物的屍體經過長期的壓縮和加熱,經過數百萬年甚至數億年形成的。這也是至今為止的主流觀點。

不過,科爾知道這個推斷的話,一定很奇怪,動植物如何變成了油。

再過幾十年,到19世紀末,俄國另一位天文學家索科洛夫又提出了另一個觀點,不錯,是一個天文學家提出的觀點。他認為,在地球形成的初期,吸收了大量碳氫化合物。這些化合物在地下冷卻、埋藏,最後在地殼中形成石油。

石油如何形成的很重要,這關係到我們每個人。過去幾十年,我們一直擔心石油資源枯竭,就是因為石油是動植物形成的,既使沒有受過任何科學訓練,你也會想象得到,既使數百萬年的動植物屍體加在一起能有多少?

據測算,25噸左右的植物,大約相當於60畝小麥的小麥放在一起,才能形成1升左右的汽油。

當你開車或坐車時,算著每行駛00公里,500畝小麥田燒沒了,什麼心情?地球有上多少個500畝讓我們燒。

在這種假說下,石油儲量有限的很。

既然石油儲量有限,那麼油價上漲當然是合理和必然的。最樂意油價上漲的是誰呢?為什麼說到這裡,感覺一股股濃濃的陰謀論襲來?

如果我們相信第二個觀點呢?那麼石油的預期儲量肯定要大得多,至少我們這一代不用去擔心石油短缺和價格暴漲的問題。

初中的時候,我第一次看到石油枯竭論。從此以後,我一直擔心能源很快要就斷絕,這種末日陰影一直徘徊不散。可十年過去了,二十年過去,這一切都沒有發生。反而是新探明的石油儲量越來越多。不算未來可能新增的儲量,已探明的儲量用到本世紀末是沒有任何問題的。我懸著的心終於放下了。

這個問題,稍後我們會更詳細地討論。

還是先回到科爾這邊。石油如何形成的這個問題對於科爾的工作暫時沒有幫助。但是除此之外,關於石油的知識真的不多。

對於毫無知識儲備的科爾來說,要要完成石油來照明的大業,看起來很美好,但操作起來是難如難天的事情。

美國的商業冒險家們解決這個問題簡單粗暴:擼起袖子幹。

不管石油是什麼東西,這位化學家先拿來蒸餾,看能有什麼新發現。蒸餾方法是當時流行的化學分析方法。

不過結果並不滿意,蒸餾物燃燒起來的臭味並沒有減少,兩人差點被濃煙熗暈。

各種方法不斷嘗試,同樣的結果反覆出現。要不是看到科爾支付的薪酬還不錯,化學家乾脆放棄了。

老科爾已經數次來催,讓科爾回去打理航運和鋼鐵廠的生意。他搞不明白,科爾每天悶在一個小屋子,到底要做什麼?無論如何,這是危險的苗頭。放著日賺鬥金的體面生意不做,要去和這些骯髒的黑油打交道,科爾到底要幹什麼。

此時的科爾已經瘋魔了,不把這個黑東西搞清楚,他不打算放棄。但是,後面如何做呢?

此路不通,為什麼不換個方法?科爾忽然想到另一種可能,滷水能成鹽,如果把石油放在水裡處理,會有同樣的效果嗎?沿著這個思路,科爾又開始了新一輪的試驗。不久後,科爾發現這個方法果然有用,把石油在水裡脫脂後的油煙味淡了不少。晚上在鹽井工地裡照明沒有問題,不過那股油煙味仍舊讓人頭疼,放在室內照明肯定是不可能的。科爾必須找到辦法,徹底解決可惡的濃煙。


4 石油變成了萬能藥

轉眼間,幾年的時間過去了,科爾學習了當時所能接觸到的化學知識,已經成了半個化學家,但問題仍舊沒有解決。

不過,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明花明又一村。就在科爾嘗試解決照明的問題時,石油的新商機出現了。有人把石油塗到身上,治好了多年的皮膚病,還有個勇敢的人把石油加水裡,喝下去,腹瀉竟然好了。大家都在傳言,石油是包治百病的靈藥,當地的藥店準備來銷售這種萬能藥。

科爾立即抓住了這個機會,他從鹽井抽取了大量的石油,裝到500毫升的燒瓶裡,賣給匹茲堡的藥店,每瓶售價50美分,摺合現在的購買力大約要30美元。科爾給這個價格不菲的新藥起了很有個性的名字:科爾石油(Kier’s Rock Oil),並且申請了專利。

不得不說,包治百病的萬能藥在任何時代都屢試不爽。為了擴大宣傳,科爾僱了一輛馬車,在匹茲堡和整個賓夕法尼亞西部的城鄉掃街。車身上刷滿了科爾石油的廣告。大家可以腦補一下江湖人士販賣大力丸的叫賣,就能知道,馬車上的廣告語是什麼了:“包治百病的純天然藥物”,“一瓶在手,全家不愁“;治療範圍包括腹瀉、燒傷、跌打損傷、皮膚病、耳聾、霍亂、積食、各種呼吸不暢等等。

富二代從來不按常理出牌,不小心成為石油工業之父

硬廣的效果很不錯,雖然價格不便宜,這種藥的銷路竟然不錯。鹽井裡滲透出來的那些浮油很快就賣光了。科爾從來沒有想到,自己耗費數年時光沒有做出來的燈油,現在裝到瓶子裡就能賣掉,而且還供不應求。這是上帝在開玩笑嗎,還是命運總是眷顧勤奮的人,只不過方式有點出人意料?

科爾顧不得思考這個問題,面對源源不斷的訂單,科爾沒有貨了。

在過去的幾年,科爾從來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即使他能做出燈油又如何?石油的產量太低了。鹽井裡的石油自然滲透的很慢。必須想辦法提高石油的產量。鹽井應該改造成油井了。

當科爾告訴工人們,要從地裡打出石油時,工人們都認為老闆一定發瘋了。石油怎麼可能從地下打出來?這完全超出當時人們的想象。

在數年的研究中,科爾肯定已經掌握了關於石油最重要的一些信息,包括這些黑色的液體埋藏在地下某個地方,就像井水一樣,如果找到正確的位置,一定可以把這些如同黃金一樣的液體打撈出來。而這口被石油長年汙染的鹽井附近很可能有這樣的一片油田存在。

科爾是對的,油井的位置很快就找到。石油史上重要的一刻出現了,科爾開創性地使用蒸汽動力泵開鑿油井。雖然這套設備用在鹽井上已經很成熟,但這是歷史上的第一次,人類用機器來進行石油生產。歷史總是後知後覺的。當科爾仍在為這個新事業而忐忑不安時,他已經創造了歷史,而主角卻仍茫然不知。

油井終於出油了。科爾乘勝出擊,將石油做成了外用藥膏,具有類似凡士林的效果,又大發了一筆。


5 躺著賺錢我不幹

不被老科爾看好的新產品,變成了天天數鈔票的好生意。

其實,如果科爾想要靠石油發財的話,另外的機會也出現了。早在1845年的時候,科爾的競爭對手就將鹽井的石油出售給一家工廠,這家工廠將石油和抹香鯨的頭魚混合在一起,做成潤滑油出售。這可能是石油的第一個商業用途。

工業革命從18世紀末已經開始,紡織機械需要大量的潤滑劑,幾乎當時所有的潤滑劑來自於鯨魚,包括露脊鯨、弓頭鯨等。當時最精密的儀器是機械手錶和縫紉機,需要最好的潤滑油。最好的潤滑油只能用抹香鯨的頭油煉製。

一般來說,一頭成年鯨魚可以提煉出50桶左右的鯨油,大約1500多升,回到城裡可以賣到至少3000美金,而一直到1880年,美國普通工人的家庭年收入平均不到650美金。一頭鯨魚的收入可以抵得上一家人5年以上的收入。

而在捕鯨業的早期,工作難度並不大。把鯨魚捕殺後,工人們會在船上開火,將鯨魚油分割,放在鍋里加熱,把鯨油熬出來,直接裝桶,返航,數錢。

對抹香鯨頭油的處理更簡單,直接把魚頭加熱,頭腔內的油直接就可以倒出來。除了做最好的潤滑油,抹香鯨頭油還是最好的燈油,出煙少、味道清新。不過,抹香鯨頭油的產量有限,一頭成年抹香鯨只能提供大約200升的頭油。

從18世紀末期以來,捕鯨成為當時令人豔羨的熱門行業,像海盜一樣刺激,比金領收入高,還像貴族一樣受人尊敬,做過捕鯨人,簡直可以吹一輩子牛。而在眾多文學作品裡,捕鯨人也被塑造成勇敢、聰明、百折不撓的英雄形象。

不過,到了19世紀中期,捕鯨業越來越難做了。無論是普通鯨油,還是抹香鯨頭油,產量越來越少。捕鯨船必須航行到更遠的海域去碰運氣。

工廠裡對於潤滑油的需求量越來越大。英國紡織業繼續往前發展,更多的機械發明出來。鯨油不夠用,有些工廠開始嘗試把石油和鯨油混合使用,效果也不錯。

科爾看到了這個機會,但沒有往這個方向去做。在瓶裝石油的生意穩定後,科爾又一頭扎進了照明的試驗中。


6 好運氣如此輕率地到來了

這時已經到了1850年,從科爾接觸石油已經過去了十餘年時間,到底是什麼支撐著科爾,讓他執著於相信石油一定能夠照明?在周圍的人看來,科爾是犯傻了,放著賺錢的生意去做,每天去鼓搗還沒有人搞明白的玩意兒。我們只能說,所有成功的人都有一股執著勁兒,不撞南牆不回頭,撞了還要往前走。

對於科爾來說,賺錢已經不是最重要的事情,越是接觸石油,他越能瞭解這個神秘液體的無限可能性。科爾就像同時代的冒險家一樣,天生具有探索的精神和求知慾。就像海明威《老人與海》中的主人公一樣,既使最後帶回家的是一條魚骨頭,也絕不放棄與鯊魚的搏鬥。

不知道當時的科爾是否瞭解,早在3年前的1846年,加拿大地質學家亞伯拉罕·格斯納成功地從煙煤和油頁岩中蒸餾出了煤油,新的照明時代已經悄悄開啟了,不過格斯納真正開始大量生產煤油已經是1954年的事情了。而就在這段時間裡,科爾這邊終於有了突破。

科爾在費城遇到了化學家詹姆斯·柯蒂斯·布斯教授。布斯1929年從賓夕法尼亞大學畢業,在歐洲學習了三年的分析化學。在歐洲期間,除了實驗室學習,布斯還實地考察了很多化工廠。回到美國後,布斯建立了第一家分析化學諮詢公司。布斯是當時美國最頂尖的化學家,而且眼界開闊。此時的科爾,就像是三顧茅廬的劉備,終於遇到了自己的諸葛亮。

富二代從來不按常理出牌,不小心成為石油工業之父

科爾給布斯提供了一瓶石油樣品,很快布斯就回復科爾:用石油做照明劑完全可行。只需要兩步:用蒸餾法提煉出煤油;設計一種可以燒煤油的燈。

聽起來像個腦筋急轉彎啊,第一步打開冰箱門,第二步把大象放進去,第三步關上冰箱門。大象關進冰箱的難題就解決啦?聽到這種紙上談兵的鬼話,科爾剛開始是不信的。難道布斯教授是個大忽悠?

布斯教授可沒有時間考慮科爾的複雜心理活動,他剛擔任費城的泰國造幣廠的技術顧問,正在想辦法提純加利福尼亞運來的黃金。黃金雜質太多,提純難度遠遠超出當時的技術水平,布斯教授不得不嘗試發明新的提純技術。另外,美國政府生產銅鎳合金的硬幣,這個製造工藝的技術攻關也是布斯教授的活兒。而這個技術直到1887年布斯快要退休的時候才研發出來。

也許,對於正面對著兩座技術大山的布斯教授來說,科爾提出技術要求真的很小兒科。當科爾進一步要求布斯給予更具體的建議時,布斯教授隨手扔給了科爾一套完整的蒸餾設備圖紙,還給出了油燈設計的思路。人生的轉折,有時難如登山,有時只需要某人的舉手之勞,就會峰迴路轉。

柏拉圖說,成功的唯一秘訣是堅持到最後一分鐘。可現實中,更多的人倒在了最後的一分鐘,欠缺的不是堅持,而是一點點運氣。

科爾肯定是少數在最後一分鐘被命運垂青的人。布斯教授的舉手之勞,成為打開成功之門的最後一把鑰匙。

經過一年的反覆試驗,科爾提煉出了真正的煤油,1851年。科爾的第一盞煤油燈點燃了。明亮的火焰,幾乎沒有煙和氣味,燒完後只有極少量的殘留物。

從19世紀30年代開始,十餘年的摸索,收穫這盞小小的煤油燈。科爾不是科學家,沒有受過任何科學訓練,靠著自學和堅持,發明了第一盞大規模商用的煤油燈。科學精神不是科學家獨有的,對未知事物的探索、強烈的求知慾、堅持不懈地去解決問題。我們在一個商人身上看到了科學的真義。科學不是某個職業的標籤,而是每個人都可以學習和獲得的氣質。

在100多年前,這種精神氣質自然地融入很多人的血液,歐美自工業革命伊始,能夠在過去一個多世紀走在前面,離不開這些精英分子骨子裡的科學氣質。

今天,學科研究越來越細分、越來越發達,為什麼科學反而成為與普通人無關的東西?只有學科才有科學,普通人不需要科學,好像成為潛移默化的共識。這是對科學的本末倒置。

科學是一種氣質,一種需要不斷傳承的基因,而不是具體的知識。當我們討論為什麼中國孩子不如美國孩子,中國的某些技術不如歐美時,其實已經落入了捨本逐末的陷阱。

科爾很快從科學氣質變身唯利是圖的商人。煤油燈開始大量銷售,每升煤油的價格不到0.5美元。為了穩定供應煤油,科爾與柯克帕特里克在匹茲堡建立了美國第一家石油加工廠,每天生產1-2桶煤油,大約100到200升。當時的科爾肯定已經意識到,一個新的照明時代開始了。幾年後,科爾從德里克的油井購買原油,每天的煤油產量增加到500升。


7 放棄成為億萬富翁

這樁生意每年給科爾帶來了4萬美元的收入,相當於現在300萬美元。這是一筆可觀的收入。不過科爾本來可能賺到更多的錢,甚至成為財富大亨,只需要為煤油提煉技術和煤油燈申請專利即可。連萬能藥都去申請專利的科爾,不可能想不到這一點,而且是完全有這個權利去做。

我們有理由相信,科爾最後放棄了這兩個專利,是經過深思熟慮的。現在已經無法去猜測當時科爾的想法,我們只能看到他這樣做的後果:

更多的人進入這個行業,在科爾發明的基礎上,不斷改進,做出了更好更便宜的煤油燈。

大批冒險人士來賓夕法尼亞開採石油,幾年後已經有70口油井;在同一時期,在現阿塞拜疆首都巴庫附近聚集了大批的資本家、石油公司、煉油廠。石油開始進入工業化時代。

不到十的時間,美國的煤油出品到歐洲,然後進入全世界。

著名的洛克菲勒也靠著煤油生產與銷售,完成了財富的原始積累。

對於科爾來說,財富的積累已經不重要,既使他知道,以後的歷史學家稱他為“美國石油工業之父“,也不會讓他覺得有多麼榮耀。

在科爾的內心,只是要體驗跟隨內心、到達高峰的過程,完成自己的人生體驗,而其他所有的一切,財富、名聲、地位都是結果。

肖伯納說,一個人如果不到最高峰,他就沒有片刻的安寧,他也就不會感到生命的恬靜和光榮。也許,這才是真正的科爾。

就在科爾功成身退時,另一位將要影響石油歷史百年的大人物剛剛16歲,經過6個星期的奔波和無數次被拒絕,終於找到了人生的第一份工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